古代正月十五叫望,正月十四叫什么 正月十五为啥又叫大年

作者&投稿:孙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十四日为既望,自西周之后便存在了。然而作为正月十五,与望日(十五)需要区分的是,后者更多是古时天文历法上的称呼,与朔日(初一)、晦日(三十)等相互对应。

而前者作为每年仅有一次的正月望日,一般会被单独别称为‘上元’,至夜间则被称为‘元夜’,因为‘更始逾新,上元为纪。’所以并不能被单纯称为‘望’日。

古代将白天说成“钟”,黑夜说成“更”或“鼓”。古人留下的钟楼鼓楼上也能看得出来。在古代,城镇都设有钟楼鼓楼,晨起要撞钟报时,所以白天都称为“几点钟”。

对于月份日期的叫法古代也与现在不同,某年某月某日是现今世界阳历的通用叫法,不过在古时,是按干支来区别岁月的, 如戊戌年,丙申年。日期后面不跟“日”字,如阴历一月二日叫做“正月初二”。



十四日为“几望”

在古籍文献中,对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还有特定的名称。如每月第一日叫“朔”,二日为“死魄”或“旁死魄”,三日为“哉生明”或“月出”,八日为“恒”或“上弦”,十四日“几望”,十五日“望”,十六日“既望”或“生魄”、“哉生魄”,十七日“既生魄”,廿二、廿三日“下弦”,最后一天为“晦”。



为了准备正月十五的上元宵节,中国民间和朝廷都会在这天搭建灯棚,悬灯结彩,并做一些游艺节目的预习活动,成为“试灯” 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至于市面上卖灯笼的小贩,早就准备了各式各样的花灯,准备贩卖,成为“灯市”。


台州的元宵节还有一个特别的传统,就是元宵节一般要放在正月十四过,这里也有一个典故,相传临海历史上有位知县,他的母亲是信佛的,正月十五要吃斋,但年羹本身是带荤的,于是这位知县就把元宵节的时间改到了正月十四,以避开斋戒日,因为元宵节提前了一天,相反的,中秋节就推后了一天,所以台州地区最传统的方式就是正月十四过元宵,



  • 十四日为“几望”

  • 在古籍文献中,对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还有特定的名称。如每月第一日叫“朔”,二日为“死魄”或“旁死魄”,三日为“哉生明”或“月出”,八日为“恒”或“上弦”,十四日“几望”,十五日“望”,十六日“既望”或“生魄”、“哉生魄”,十七日“既生魄”,廿二、廿三日“下弦”,最后一天为“晦”。

  • 此外,一年中还有一些特定的岁时节日,如夏历一年的第一天,即正月初一为“元日”、“元旦”、“元辰”、“端日”。正月初七为“人日”。正月十五为“上元节”,故又称“上元日”,这天晚上叫“元宵”,也叫“元夜”。清明节前一日为“寒食”。五月初五为“端五”、“端午”、“端阳”。七月初七晚叫“七夕”。七月十五为“中元日”。八月十五为“中秋日”。九月初九为“重阳日”、“重九日”。十月十五为“下元日”。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一年最后一天叫“岁除”,晚上叫“除夕”。

  • 一月内的有些天有特定的称呼,十六称既望

  • “望”即“望日”,指阴历每月十五。“既”表示达到的状态(例如,易经中的“既济”)

  • 既望就是农历十六日。表示满月后一天。

  • 钱塘江大潮也以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见南宋文人周密的《观潮》)。

  • 朔日 shuòrì 中国农历每月初一 

  • 朔望 shuòwàng 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即朔日和望日

  • 朔月 shuòyuè 月朔。旧历每月初一



既望,自西周之后便存在了。然而作为正月十五,与望日(十五)需要区分的是,后者更多是古时天文历法上的称呼,与朔日(初一)、晦日(三十)等相互对应。而前者作为每年仅有一次的正月望日,一般会被单独别称为‘上元’,至夜间则被称为‘元夜’,因为‘更始逾新,上元为纪。’所以并不能被单纯称为‘望’日。


夏历中出现的各种日期称谓:

  • 初一:朔;

  • 初二:既朔、死魄、旁死魄、旁死霸;

  • 初三:哉生明或月出;

  • 初八至十三:恒或上弦;

  • 十四:即望;

  • 十五:望;

  • 十六日:生魄、哉生魄、生月魄;

  • 十七日:既生魄;

  • 廿二/廿三日:下弦;

  • 廿九/三十:即每月最后一日,晦或即朔。


特殊岁时称谓:

  • 正月初一:元日、旦日、元辰、端日、吉日、正日。

  • 正月初七:人日、人胜日、人庆,语见东方朔《占书》。

    (注: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羊,四日占猪,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

  • 正月十三:上灯日;

  • 正月十六:打鬼,明清时多有记载。

  • 正月十五:上元,小正日、元夕等,至晚间才叫元宵、元夜。

  • 正月十七:落灯、收灯日。(注:宋代或为十九日,有晏殊作为证。)

  • 正月二十:小填仓、小添仓。

  • 正月廿五:大填仓、大添仓、天仓,地方别称“打囤”或“扫囤”。



正月十四有什么叫法么~

正月十四即农历正月第十四天,作为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这一天的中国民俗活动有喝亮眼汤,试花灯,食糟羹,拜临水娘娘等。到了这一天,年基本已经过去了,之后便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过后,年就宣告结束了。
1、拜临水娘娘
中国民间将正月十四这一天称为“临水娘娘”(又称“顺天圣母”)的诞辰。传说临水娘娘姓陈,是唐朝大历年间的人,后来成为了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于是中国民间立祠奉祀,称为“临水娘娘”、“顺天圣母”。
其实,是妇女们在没有地位、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为自己塑造的一位保护神,也是她们畏惧难产而鼓舞自己的一种方式
2、伏羲诞辰日
甘肃天水一带,称伏羲为人宗爷,以正月十四日为人宗爷诞辰日,这天要举行祭祀活动。
前一天晚上就开始准备祭品,祭品有宰杀好的整猪、整羊以及水果和其他食品。院内古柏树上,贴满了小小的红纸人。子时一到,开始读祭文,回顾祖宗的功德,述说现今的美好生活。之后进行朝拜,给人宗爷唱戏,耍社火,祈愿保佑岁岁平安,人寿年丰。祭祀后,供品要分给朝拜者,意为祖先赐给了食物。
3、试花灯
为了准备正月十五的上元宵节,中国民间和朝廷都会在这天搭建灯棚,悬灯结彩,并做一些游艺节目的预习活动,成为“试灯” 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至于市面上卖灯笼的小贩,早就准备了各式各样的花灯,准备贩卖,成为“灯市”。

大中华历史上的绝大部分地方,无论是官方和民间,都是以年终的一天(除夕节)到年初的一天(元旦节)作为正式的“度年节”,俗称过年。度年节是中国人对于年度时间与年度全盘大祭司的文化节日,也是亲人团聚(亲情文化)与亲戚拜访(亲戚拜年文化)的节日。正月十四十五明明就不是年终年初,不可能是过大年——中国人也不可能这么愚蠢。倒是一般把腊月二十三称作过小年——实际上就是为长达十六天甚至十八天的过大年节期做准备,比如打扫卫生、准备年货、准备祭品、送灶神上天等等。古代度年从除夕前一天到正月十五完刚好十六天,而除夕前一天古代节日已经很浓厚,加之正月十六日又是易学始祖与人文始祖、统一始祖泰昊帝伏羲的圣诞节,故而也可以说是十八天。因为中国人历来就形成拜年的习俗,亲戚远的地方长达一个月。正是因为度年节最为隆重,而且时间又最长,所以叫做过大年。广义的过年包括了正月十四日到十六(有的地方正月十三到十五日)的亮灯节即元宵节——道教创立后又发展为上元节。至于某些地方把元宵节(亮灯节或上元节)称作大年,主要原因是因为过年这个大节日一直到正月十五才过完所致,因为正月十五过后正式的节日就结束了,所以有正月十五日这个耗时近十六天的“大年节”结束的意思。古代老百姓多物文化,久而久之误传成了过大年。当然也可能有李世民打仗胜利后正月十五补过年或者其他的说法。但是正规的大年,还是除夕与元旦这两天,广义大年就是从年末的除夕节到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这十六天。

古代正月十五叫望,正月十四叫什么
答:1. 十四日为既望,这一说法自西周时期起就已存在。2. 正月十五被称为上元节,与望日(十五)有所区别。望日更多是古代天文历法中的称呼,与朔日(初一)、晦日(三十)等相对应。3. 正月望日,每年仅出现一次,通常被称为“上元”,夜晚则被称为“元夜”。这是因为“旅告更始逾新,上元为纪。”...

古代正月十五叫望,正月十四叫什么
答:十四日为既望,自西周之后便存在了。然而作为正月十五,与望日(十五)需要区分的是,后者更多是古时天文历法上的称呼,与朔日(初一)、晦日(三十)等相互对应。而前者作为每年仅有一次的正月望日,一般会被单独别称为‘上元’,至夜间则被称为‘元夜’,因为‘更始逾新,上元为纪。’所以并不能被单纯...

正月十四
答:中国民间将正月十四这一天称为“临水娘娘”(又称“顺天圣母”)的诞辰。传说临水娘娘姓陈,是唐朝大历年间的人,后来成为了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

正月十四有什么叫法么
答:正月十四,亦称“临水娘娘”诞辰,是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民间有饮亮眼汤、试花灯、食糟羹等习俗。这一天,年节的基本活动已经接近尾声,之后便是元宵节。元宵节过后,春节就宣告结束。1. 拜临水娘娘:民间将正月十四称为“临水娘娘”的诞辰。传说中的临水娘娘姓陈,是唐朝大历年间的人物,后来成为拯救...

脑筋急转弯: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正月十四是什么日子?
答:正月十四,也就是农历正月的第十四天,是我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在这一天,汉族民间有喝亮眼汤、试花灯、食糟羹、拜临水娘娘等习俗。到了这一天,春节基本上已经结束,接下来就是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元宵节过后,春节就正式结束了。

正月十四又称为什么节
答:有些地区正月十四又叫元宵节。据调查,以正月十四为元宵的,除了台州各县(市、区)外,还有现宁海县和象山县,而舟山、温州、绍兴、金华、丽水等地区的元宵均为正月十五。宁海县,自晋太康元年(280)立县起,长时期属于台州(临海郡),1958年划属宁波专区;象山县,系唐神龙元年(705)分宁海县和...

大家知道不?正月十五元宵节,为什么有人过十四,有人过十五?
答:传统元宵节为正月十五,但在台州,却以十四为节,尤其在千年府地临海城区最为典型,历史也最悠久,俗称“台州府十四夜灯会”。在当地,流传着许多关于十四日元宵来历的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不外乎“孝子说”、“ 战事说” 、“筑城说”。方国珍的母亲信佛,每月朔、望两天(即每月的初一、十五)吃素...

正月十四是什么日子(元宵节的由来)
答:正月十四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也被称为小正月或灯节。元宵节是中国农历新年的最后一个重要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庆祝。在这一天,人们会赏月、吃元宵、猜灯谜、舞龙灯等各种活动,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那么,元宵节的由来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关于元宵节的起源 元宵节的...

正月十四是什么日子,为什么有些地方的人称之为小年?
答:1. 正月十四被称为小年的原因与地区的传统有关,这一天在某些地方被视为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日子,类似于一个小型的春节,因此得名小年。2.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是传统的上元节,这一天有盛大的灯会。同时,正月十五还是道教中的天官生日,象征着天官赐福。3. 初一到初四,人们忙于拜年和遵守各种禁忌。

人灯神灯鬼灯分别是哪一天
答:分别是十六,十五,十四。1、人灯神灯鬼灯分别是在正月十六,正月十五,正月十四。2、祖辈传下来的说法是十四晚上是鬼灯,不出门,十五晚上是神灯,十六晚上是人灯,在沧州十六晚上也叫遛百病,到晚上,人们都出来,在大街上行走,遛去一年的疾病,有个好的开始。据说当天傍晚无风能点上灯,寓意今年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