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怎样断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划分朗读节奏

作者&投稿:扈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以/作为断句标识,断句如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代: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释义: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着称,特别擅长七绝。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赏析:

本诗构思巧妙,诗人以明月作信使,代为转达自己的一片情意。

“杨花”乃随风飘落之物,“子规”系泣血悲啼之鸟。景随情迁,这种衰愁气氛,是对表达“愁心”的烘托与暗示。

诗人想像丰富,构思奇巧,“我寄愁心与明月”,竟遣明月做信使,转达他的慰问:你切莫因孤独而过于忧伤,现在我要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伴随你同到夜朗西。

寄愁心与明月常相随,不仅表明牵挂友人命运之心无处不在,而且大有此情此心明月可以作证的意味。感情真挚,脍炙人口。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表达对远方挚友的慰问。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像,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断句如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代: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原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唐 ]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出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通俗大白话译文

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重点词语注释

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

左迁:贬谪,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

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在今湖南省怀化市一带。

杨花:柳絮。

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

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

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关于五溪所指,尚有争议。

与:给。

随风:一作“随君”。

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创作背景

此诗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怀化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的不幸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赏析

此诗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点明愁的由来。“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点出诗歌主旨。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西。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近。这两句诗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怎样断句?》这句话是一句诗句,来自唐代杜甫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根据传统的断句方式,可以将这句诗句断为:

闻王昌龄 / 左迁龙标 / 遥有此寄

这样的断句方式可以使句子的意义更加清晰,便于理解。这句诗句表达了杜甫对王昌龄的关切和思念之情,以及对他左迁的遭遇的寄托。

闻 | 王昌龄左迁龙标 | 遥有此寄,全诗如下:
————————————————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
这首诗是李白写给王昌龄的,表达了对王昌龄被贬的惋惜和同情,也表达了自己对王昌龄的思念。
第一句,写了杨花落尽,子规啼鸣的春天景象,也暗示了王昌龄被贬的悲伤。
第二句,写了王昌龄被贬到龙标郡,这是一个偏远的边塞小城。
第三句,写了李白将自己的愁心寄托给明月,希望明月能将他的思念带给王昌龄。
第四句,写了明月会随着风一直照到夜郎西,也暗示了李白对王昌龄的思念是永恒的。
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表达了李白对王昌龄的深厚友谊。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断句断句~

杨花落尽子规啼,-----平平仄仄仄平平
闻道龙标过五溪。-----平仄平平仄仄平
我寄愁心与明月,-----仄仄平平仄平仄------拗
随君直到夜郎西。-----平平仄仄仄平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代: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今湖南洪江)县尉。《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
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被贬的不幸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原文及翻译
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和译文如下: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描写了风景,并...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答:1.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春末夏初季节的一种寂寞萧条气氛 2.体会到作者对故友贬谪遭遇的同情、无奈,以及思念之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此时首句出现了两个具有节令特点的景物,杨...
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起句用笔奇巧,写景中暗寓节令。杨花飞舞、杜鹃声声,一方面点出了暮春的时节,另一方面也渲染了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真是融情入景,天衣无缝!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
答:(1)杨花,子规(2)抒发了诗人对远方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感情。(意对即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用典句
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有何妙处
答:“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这两句诗的妙处在于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出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把第一句中路径改成飘落秭归改成杜鹃是否合...
答:不合适,因为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传说它是蜀国国王杜宇魂化而成,叫声凄凉哀婉。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注] 遥有此寄 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_百 ...
答: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离之愁,作者以“愁”衬托出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意对即可)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句话的赏析?
答:这两句抒情,点出诗歌主旨。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西。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名句赏析
答:你好,1,诗中的千古名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2,赏析:在这两句诗中,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