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火烧圆明园的起因、经过、结果的资料。 火烧圆明园事出原因,过程,结果,损失

作者&投稿:原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鸦片战争

1856年,英国和法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在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英法联军在占领广州后,一路北上,1858年,英法联军打到天津城下,扬言进攻北京,清政府连忙派人议和。在通州谈判时,英国的无理要求被清政府拒绝,清政府将其一行39人扣押送往北京当做人质。英法联军得知后立即进军北京。1860年8月,英法两国以换约受阻为借口,攻入北京,当清政府归还人质后,39人只活下18人,其余人全部被杀。

二、占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直扑圆明园。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傍晚即闯至圆明园大宫门。此时,在出入贤良门内,有二十余名圆明园技勇太监同敌人接仗。但终因寡不敌众,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任亮等人以身殉职。在晚7时,法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而死。

10月7日,英法侵华头目闯进圆明园后,立即“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法英侵略军入园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诱惑力,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

三、掠夺

士兵们在园内砸碎花瓶和镜子,撕下画幅和卷轴,他们破开仓库抢夺丝绸,并用这些珍贵的织品包扎马匹;他们裹上皇后的凤袍,口袋里装满红宝石、蓝宝石、珍珠和水晶。

因为园内珍宝太多,他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为好,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贪恋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往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有一处厢房里有堆积如山的高级绸缎,据说足够北京居民半数之用,都被士兵们用大车运走。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之外,被他们糟踏了的东西更不计其数。

四、焚毁

在10月18日,英军指挥官额尔金下令,将圆明园付之一炬。在其后的两天时间里,士兵们被分派到各个宫殿、宝塔和其他建筑中放火。尤为惨重的损失是帝国的图书及档案馆,约一万零五百卷图书档案,包括有关中国历史、科技、哲学及艺术最为稀世及精美的著作,都在额尔金的大火中灰飞湮灭。

扩展资料:

在事后据清室官员查奏,圆明三园内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阁及庙宇、官门、值房等建筑幸存,但门窗多有不齐,室内陈设、几案均尽遭劫掠。与此同时,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和玉泉山静明园的部分建筑也遭到焚毁。

据有关材料记载,10月18日,英国侵略军烧毁安佑宫时,因他们来得突然,主事太监又反锁着安佑宫的大门,所以,当时有太监、宫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烧死在安佑宫。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在圆明园还熊熊燃烧的时候,奉命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欣,承诺了侵略者的一切条件。不久即分别与英、法、俄诸国交换了《天津条约》文本,签订了《北京条约》。这样,帝国主义列强霸占了中国的九龙半岛和北部的大片领土,勒索去1600万两白银的巨额军费赔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火烧圆明园



火烧圆明园的起因:英法联军对北京城的疯狂进攻,引起了清清政府的强烈不满,谈判不成后 ,于是清政府逮捕了英国公使代表和之前俘虏的英法士兵共计三十余人,激起了英法联军的愤怒,为了报复清政府,因此才对圆明园下了手。

火烧圆明园的经过: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连烧3天3夜。

火烧圆明园的结果: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 

扩展资料: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9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

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把它精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圆明园规模宏大,珍藏文物众多,建筑规格中西合璧,达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巅峰。



起因:侵占圆明园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时,僧格林沁、瑞麟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傍晚即闯至圆明园大宫门。此时,在出入贤良门内,有二十余名圆明园技勇太监同敌人接仗。“遇难不恐,奋力直前”,但终因寡不敌众,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任亮等人以身殉职。至晚7时,法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而死。
  10月7日,英法侵华头目闯进圆明园后,立即“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法军司令孟托邦当天即函告法外务大臣:“予命法国委员注意,先取在艺术及考古上最有价值之物品。予行将以法国极罕见之物由阁下以奉献皇帝陛下(拿破仑三世),而藏之于法国博物院。”英国司令格兰特也立刻“派军官竭力收集应属于英人之物件。”法英侵略军入园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诱惑力,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
经过
火烧圆明园 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lO月6日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法军队洗劫二天后,向城内开进。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结果
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这三山五园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

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重新挑起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年(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英法联军在占领广州后,一路北上,1858年,英法联军打到天津城下,扬言进攻北京,清政府连忙派人议和。1859年,英法公使各率领一支舰队进京换约,清政府指定英法代表从天津北塘登陆进京,英法公使却依仗武力,率舰队蛮横闯入大沽口。驻守大沽口的清军开炮阻击,英法联军狼狈逃出大沽口。

在通州谈判时,双方使节因枝节问题发生剧烈争议,英国的无理要求被清政府拒绝,清政府将其一行39人扣押送往北京当做人质。英法联军得知后立即进军北京。咸丰十年(1860年)8月,英法两国以换约受阻为借口,攻入北京,当清政府归还人质后,39人只活下18人,其余人全部被杀,包括7名泰晤士报记者。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为了报复,英法联军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英军名义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启尔中将于1860年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

火烧圆明园
英法侵略军 到达圆明园后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报复,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伯爵詹姆斯·布鲁斯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并派遣戈登执行火烧圆明园命令,大火连烧3天3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这是人类历史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
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10月6日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法军队洗劫两天后,向城内开进。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并杀害21名使节,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起因林则徐虎门销烟 侵犯了英国人的利益 借口发动鸦片战争 要中国签条约 清政府不同意 英法联军进攻北京 火烧圆明园 然后圆明园就被烧了

火烧圆明园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圆明园毁于1860年这场战争,毁于英法联军,这是历史事实。只是细节、缘由,可能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兵临城下,要求清政府立即无条件释放巴夏礼等被囚外国人。中方拒绝,僧格林沁、瑞麟指挥清军在德胜门、安定门外与联军交战,不敌,退至彰仪门、右安门一带。联军随即由黄寺、黑寺直趋西北,进占圆明园。

圆明园为清廷夏宫,在此之前并不被一般中国老百姓知晓。圆明园藏有无数稀世珍宝,有中国古典文明精华,有通过各种方式收藏的西方文物,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无数珍藏让联军官兵垂涎欲滴,而刚占领的混乱也让一些贪心的官兵有了顺手牵羊的机会。联军在圆明园毫无忌惮大肆抢掠。这只是联军先遣部队,圆明园更大的灾难还在后头。

两天后,10月8日,联军再扰圆明园。作为东方艺术结晶的圆明园已面目全非,无数珍宝不见踪影,昔日豪华只剩下残垣断壁。

圆明园劫难伴随着清军与联军的争夺。当中方还没有同意联军进入北京城时,联军将领一再要求恭亲王交出安定门或德胜门。恭亲王当然不会轻易就范,于是在北京城外的圆明园一再成为联军囊中之物,随意伸手。

10月9日,原本晴朗的北京刹那间骤然变脸,下起了大雨,寒冷的东北风卷地而来。英军司令格兰特来到法军司令拿皮耳将军住处,谈话间拿皮耳将军告诉格兰特,他的副官从圆明园带走了一大块黄金。拿皮耳想将黄金分给他的部下,问格兰特是否反对。

为了表示对别的部队公平起见,格兰特觉得他无法同意拿皮耳的请求,他决定发布一道命令,请官兵将从圆明园拿来的所有财宝一律交出来,随后平均分配。

许多英国官兵看到法国人对圆明园财宝进行抢劫,认为自己拿点也没有什么妨碍。现在命令下去了,官兵们把财宝拿回来了,这让格兰特很高兴,使他情不自禁为官兵的宽广胸怀、高尚行为感到骄傲,于是格兰特决定甘冒不韪,承担责任,当即把战利品分发给英国官兵。

遵照格兰特的安排,英国官兵将那些战利品先在德胜门外英军驻地进行拍卖,把拍卖所得和法国人交给他们的合在一起,然后成立战利品委员会,负责分发。所得三分之二归士兵,三分之一归将领。

格兰特后来承认,严格意义上讲,他并没有权利这样做,但考虑到法国人在这个问题上的宽松政策,格兰特只好尽最大力量制止官兵肆意抢劫。

巴夏礼目睹了全程,他有一个观察,认为法军纪律太坏。当军队进入圆明园后很快抢完了、毁坏了几乎所有值钱的东西,法国人甚至对皇帝私人寓所放火。后来大多数运到英格兰的文物,都是英国人从法国士兵手中买来的。英国军事当局不允许他们的官兵进行抢掠,尽管也发生极少数这样的行为,但就本意来说,英国人确实没有趁火打劫的意思。

对于圆明园惨剧,恭亲王向英法公使表示强烈抗议。为避免更大灾难,恭亲王同意将安定门交给联军。咸丰帝也对圆明园洗劫极端痛心,10月12日,下令革僧格林沁、瑞麟爵、职,理由是他们在联军焚烧抢劫圆明园时没有及时前往救护。联军在圆明园的抢劫,在一定程度上看应该是其军事行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威慑力。在这种压力下,中方13日中午将安定门向联军开放。联军将领、外交官认为这是一个巨大收获,以为对抗大致可以结束。然而恰恰在这个时候,中方向联军移交先前被囚禁的那些外国人,发现短短几十天,竟然有十多人命归黄泉了。

据巴夏礼当时写给他妻子的信,联军获知被囚同胞悲惨遭遇引起普遍性恐慌,死难同胞所受到非人待遇无法用言语描述,令人发指:

手脚被捆绑着,在空旷的庭院里暴晒了三天三夜,只有少量的食物和水,却受尽拳打脚踢,绳子在他们身上勒出了血印。

悲惨的描述、不堪目睹的惨状,引发联军官兵复仇的联想。联军将领,还有两国外交官,不得不设法采取重大行动,以惩罚中国皇帝、政府,更是为了平息官兵愤怒。

处罚是必然要发生的,只是怎样进行,联军将领、外交官,还有争议。有人提议让中国支付巨额赔偿,其他人则提出焚烧北京城,或者火烧紫禁城。

英国公使额尔金经过审慎考虑,决定火烧圆明园,其理由,据巴夏礼10月27日家信,英国人是这样认识的:

我想额尔金勋爵的决定是正确的。圆明园是皇帝的夏宫,离北京城只有五英里,皇帝和他的朝廷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这里度过,这里也是我们可怜的国人最初受到拷问和虐待的地方。联军已将这些地方收入囊中,虽然有人说这样的复仇行为是不高尚的,但是看来除了毁坏城市里的宫殿,我们没有其他的选择。既然圆明园是我们的同胞受难的地方,我认为毁掉它是非常合适的。把整座北京城烧掉太过残忍,毕竟这城里的人民有很多是无辜的,他们并没有伤害我们。在圆明园,我们针对的只是朝廷。它对中国人而言就像是我们的白金汉宫。如果我们只是要求赔偿金,那无异于用国民的鲜血来换钱。圆明园注定要灭亡。

烧掉了圆明园,确实可惜,但面对愤怒的英国人,面对死而不能复生的那些英国、法国被囚禁的人,还能有什么办法呢?只是巴夏礼不太清楚中国的社会结构与英国并不一样,圆明园与白金汉宫依然有差别。白金汉宫或许是英国皇室的私产,而圆明园实际上是中国人民的血汗,与将要让中国人支付的赔偿金一样,最终都必须由人民买单。

基于这样的思路,额尔金、葛罗于10月17日向恭亲王提交了一份照会,以为两国原本被中国方面囚禁的共二十六人,今被送还的仅十三人,其余十三人处死“甚凶”,因此,为抵偿,英法两国决定将圆明园中未经毁坏的殿宇,全行拆毁。

中国方面意识到了理亏,所以北京留守大臣面请俄国公使伊格纳切夫出面调停。伊格纳切夫表示同意,但要求恭亲王正式照会,要求中方向他介绍与英法两国交涉的内情。当然,伊格纳切夫不忘趁火打劫,要求中方必须同意他前此提出的领土要求。

还没有等到俄国公使出面调停,数千名英国骑兵于10月18日奉命到圆明园放火。大火三日不熄,圆明园以及位于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三园等处的宫殿、文物,全部化为灰烬。
(文章来源于《财经网》)也可参看:http://dajia.qq.com/blog/330903061027352.html

原因:英法联军的入侵
过程:~~~~~~~~~~~~~~
结果:很惨
损失:很大

关于火烧圆明园的起因、经过、结果的资料。
答:一、鸦片战争 1856年,英国和法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在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英法联军在占领广州后,一路北上,1858年,英法联军打到天津城下,扬言进攻北京,清政府连忙派人议和。在通州谈判时,英国的无理要求被清政府拒绝,清政府将其一行39人扣押送往北京...

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全部过程
答:在文学作品中似乎把火烧圆明园的罪过,归咎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之无能。听起来好象也有一些道理,但并不确切。历史上的无数事实表明,一个贫穷落后、弱小的国家和民族,只能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凌辱、被掠夺的地位。火烧圆明园的历史则再次证明:国家贫穷、落后、软弱就要挨打。现在,圆明园已辟为遗址公园...

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
答:圆明园经历过英法联军掠夺之后,英法联军也知道抢劫行为会让他们备受指责,所以为了掩盖抢劫的罪行,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以掩盖真相。圆明园大火连烧三日不息,人类 历史 上的瑰宝艺术奇迹之一的圆明园就这样被毁灭了。而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也被认为是世界文明史上的最残酷的暴行。

八国联军是什么时候火烧圆明园?
答:因此,外界看来,是中国人先抢烧的圆明园。英法联军当然不是善类,他们早已在园内有组织有纪律地分赃、搬运、拍卖圆明园财物。等到英国公使额尔金为报复清政府杀害人质而决定火烧圆明园时,悲剧早就预定了。或许,许多善良的国人会怀疑以上记载的真实性,但上半年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攻占巴格达后的情景却是有目...

火烧圆明圆的是哪八个国家?烧了几天?
答:事件起因: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时,僧格林沁、瑞麟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傍晚即闯至圆明园大宫门。此时,在出入贤良门内,有二十余名圆明园技勇太监同敌人接仗。“遇难不恐,奋力直前”,但终因寡不敌众,圆明园技勇“...

火烧圆明园前原茂
答:外国人书写的火烧圆明园的原因 九月初四日,英国使额尔金,法使葛罗,各致恭王照会一通,额尔金要求赔偿受害人或其家属恤银三十万两,葛罗索银二十万两作为受杀受刑法国人员的赔偿金。恭王很快答复,同意支付恤银,再次表达尽快议和的愿望。只是此举已无法挽回英军烧园的决心。尽管法国人不同意焚毁圆明园...

圆明园于什么年什么月被什么毁灭它是我国什么损失也是什么的损失以前那...
答:但是对于中国历代名家的字画真品和孤版图书不感兴趣,统统付之一炬。另外,圆明园本身就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文物,也被损毁。另外,流失海外的文物到现在也没有追回多少。 圆明园的毁灭对中国人的心理也造成了极大的震颤,对中国封建统治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也变相的导致了中国革命的发生。

火烧圆明园的事件起因
答:侵占圆明园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时,僧格林沁、瑞麟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傍晚即闯至圆明园大宫门。此时,在出入贤良门内,有二十余名圆明园技勇太监同敌人接仗。“遇难不恐,奋力直前”,但终因寡不敌众,圆明园技勇“...

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最终目的是什么?
答:英法联军之所以要火烧圆明园,很有可能是因为以下两方面原因,第一、英法联军想要掩盖自己洗劫圆明园的恶行;第二、英法联军想要报复当初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的仇。一、英法联军想要掩盖自己洗劫圆明园的恶行首先,当初英法联军占领了清朝的紫禁城和圆明园,不仅将紫禁城和圆明园内的珍宝系数抢走了,而且还...

讲一个历史故事?
答:火烧圆明园的起因其实很复杂。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逼近了京城。英法联军派出了以两个使者加一位记者,还有一小队印度士兵的使团前去谈判有关停战的协议。但是在此期间,英法联军已经开始了对圆明园的劫掠以及毁坏。当英法联军听到使团被囚禁的消息之后,愤怒的军队焚烧了当时圆明园的一座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