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学说的发展史

作者&投稿:智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地缘政治学说中,麦金德的“陆心”说具有重要地位。麦金德是英国第一个设有地理系的
牛津大学地理系的系主任与地理教授,后来,他还担任过著名的伦敦经济学院院长,英国皇
家地理学会会长。此外,他还是英国国会议员、英国枢密院顾问兼帝国经济委员会主席、英
外交部的英驻南、俄高级专员。可见,他是一位学者兼政治活动家。
在十九世纪向二十世纪转变时代,英国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地位、特别是地缘政治的战略
地位发生重大变化。在经济上,十九世纪时期,英国由于工业革命、工业生产的大发展,成
为“世界的工厂”,其工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居于垄断地位。而当时,西班牙、葡萄牙及荷
兰老牌帝国主义已经衰落,英帝国在世界居于无可争议的地位。为此,英国对外实行的自由
贸易政策。到十九世纪的后期,工业革命扩散到西欧、中欧,甚至东欧和北美,法国、德国
和美国等国家工业生产急剧上升,出口量大增,成为英国的竞争对手、英的自由贸易政策难
以为继。
为了稳住海外市尝英国不得不大力发展殖民地,这样就可以保证英国在该地出售商品、资本
输出、原料获取上的控制和垄断。由此,就引起英国在亚洲、非洲与法、德、俄、日在美洲
与美国的竞争与冲突。在这场竞争与冲突中,对英国来说,可以说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海洋
国家与陆地国家,英国与俄国在亚洲的竞争、英国与法国与我国的竞争虽在亚、非的殖民地
的彼此接触带,但本质上,还是反映了英伦三岛与欧陆法、德的矛盾。在争夺殖民地的战争
中,英国与南非布尔的战争是十分艰苦。这些情况标志过去认为海洋霸权是无敌的遇到了挑
战,反映了陆权大国的兴起。
在这种现实巨大变化影响下,麦金德以独特的历史眼光、深刻的宏观空间概念提出了具有时
代意义的新的地缘政治说——“陆心说”。在1904年,麦金德在地理学会上宣读了他的
《历史的地理枢纽》一文。
在该论文中麦氏根据地缘政治特点把世界划分为“枢纽地区”、内新月形地区、外新月形地
区。枢纽地区是位于欧亚大陆的中部,那里地势平坦、气候不是干旱就是寒冷、南部为草原
和荒漠、北部为泰加林和沼泽,属内陆水系和北冰洋水系,东西和南面为山岭、高原、盆地
所阻,西面与东欧平原相联。
内新月形地区是围绕枢纽地区的环形地带。其东面是东亚佛教领域,南面是南亚的婆罗门教
领域,西南是西南亚与北非的伊斯兰教领域,西面是欧陆的基督教领域。该地区的外缘是与
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相接触的海岸。外新月形地区则是其余的世界,其中包括有欧亚大
陆以外岛屿,如英国和日本;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整个南、北美洲和大洋洲。
根据历史,麦氏指出,在枢纽地区的游牧民族,从早期的匈奴人、阿尔瓦人、保加利亚人、
马扎尔人、蒙古人,一批批的从这里经乌拉尔山与里海间隘口和南俄草原,不是借喀尔巴阡
山北面的东欧平原,就是借喀尔巴阡南面的多瑙河河谷进入欧洲腹地。蒙古人向西进军,在
俄罗斯南部建有金帐汗国、在西南亚建有伊勒尔汗国。正是草原民族利用马和骆驼的机动性
优势入侵欧洲,才形成欧洲各伟大民族的历史,所以,麦氏称欧洲的文明是反对亚洲长期斗
争的结果,应把欧洲的历史看作隶属亚洲的历史。
接着,麦氏称,在哥伦布发现大陆后,西方利用海上航行的机动突破欧洲范围走向世界。他
们利用舰队建立制海权,在内新月形地区和外新月形地区建立大片殖民地。在陆上,俄罗斯
人利用哥萨克人越过乌拉尔山,通过西伯利亚,直达太平洋岸边,接着又进入中亚。海上与
陆上的配合抵消了原来枢纽地区游牧民族的战略优势。
麦氏认为,今天,由于蒸气机的发明、铁路修建,改变了陆上强国的作用,它代替了马和驼
驼过去的机动性,恢复了对周边地区的压力,出现了世界政治上的枢纽地区。针对这一情况,
麦氏得出的结论是:“枢纽国家向欧亚大陆边缘地区的扩张,使力量对比转过来对它有利,
这将使它能够利用巨大的大陆资源来建立舰队,那时这个世界帝国也就在望了。如果德国与
俄国结盟,这种情况就可能发生”。
面对这一可能出现的形势,为维持英国的世界地位和海军优势,麦氏为英国提出的对策是:
“这样一种事态的威胁,必须将法国与海上强国(即英国)联盟,于是法国、意大利、埃及、
印度和朝鲜就会成桥头堡,外部的海军可从这些桥头堡支持来迫使枢纽联盟也部署陆上部
队,从而阻止他们集中全力去建立舰队。”“为了海上国家利益,要和充当陆上桥头堡的法国
联合起来,并要力促使德国放弃参与枢纽地区政策的任何企图。”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麦氏看到在德军与俄军的交战中,德军进攻到俄国的波罗的海东岸、
乌克兰、亚速海一线。尽管德国在战争中已经失败,但普鲁士传统力量仍存在,俄国经过革
命,德俄两国力量肯定会恢复,他们会一起或单独对海上诸国再次构成威胁。为此,他于1
919年巴黎和会之时,发表其《民主的理想与实现》一文。在文中他用“陆心地带”代替
“枢纽地区”,并且看到东欧的地缘政治上的重要作用,把他的世界地缘政治上“陆心说”
归纳为三句名言:
谁控制了东欧,谁就统治了“陆心地带”;
谁控制了“陆心地带”,谁就统治了世界岛;
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统治了世界。
世界岛是欧、亚、非三大陆,由于其相连成一体,故称为世界岛。东欧是一个多民族地区,
长期处于中欧大国和俄罗斯影响下。巴黎和会根据民族原则分别成立了新国家,使其成为阻
止两边国家实现其地缘政治趋势的关键。
在第二次大战中,东欧并未能发挥其阻止作用,德国的失败、苏联的胜利,苏联不仅控制了
东欧,甚至驻军于东德,其形势,按麦氏的陆心说来看,是极其优越。但是,冷战形势下的
美苏对立了将近半个世纪,结果以苏联解体而使冷战时期的两极对立格局结束。看来,地缘
政治的地理条件毫无问题是世界政局中的重要条件,它还受其他条件所制约,否则,地理条
件就会成为环境决定论的宿命哲学。
麦金德的“陆心说”在地缘政治学的理论方面是一项进展。首先,他打破长期海权思想,把
陆权思想提高到全球战略的高度。这一点在两次大战中,都可以看到陆权的重要性。其次,
他是从全球宏观角度来观察地理条件的特点,先是注意枢纽地区,然后推向内新月形地区、
外新形地区,同时注意其相互在全球战略上的关系与联系。第三,是从过去历史的背景上,
抓着枢纽地区与外国地区的关系。这种大的历史观是与全球宏观的地理观相结合形成的时空
全球战略。这种地缘政治上的全球时空思想是麦金德的伟大贡献。第四,草原民族在历史上
的优越地位在于其机动性,麦氏注意到当时铁路出现会给枢纽地区带来新的机动性。这反映
到他对技术的发展与变化会给地缘政治带来的影响。
另外,我们还应看到麦氏的分析、结论与对策都是围绕大英帝国的衰落形势下,为挽救其失
落趋势,大声疾呼要英国注意德、俄两国的发展对英国的致命威胁。因此,可以说,该学说
是有鲜明的时代性。正是麦氏的这一地缘政治思想产生于世纪之交的那个时代,其三句名言
中也反映了当时地理环境决定论流行思想的烙印。



中国历史上的学术发展史?~

法家:春秋时期在管仲的改革过程中法家在齐国的兴起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开始变法,主张依法治国,大约过了大半个世纪秦国无论从经济、军事和政治上来说都超越东方六国。由于东方六国的渐渐衰弱,秦国最终统一。但好景不长,秦帝国的残酷刑法与暴政也使其走向灭亡的道路。在今后的两千多年里在国法的不断修改中有了很大改进,可是一直到中国近代史上,残酷的刑法还是依然存在。比如满清的十大酷刑。
儒学:大家都知道创始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创作,孔子的学生可以说遍布天下,但秦国统一后这种学派遭受了毁灭性打击“焚书坑儒”。但这种思想还是流传了下来,汉朝时又出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时期。这些学派与学说给后人留下了无穷的精神财富。而后的两千多年里很多学派依然在历史的舞台上轮番上演。(北宋时期宋徽宗信仰道教)

地缘政治学
又称“地理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中的重要流派,基本观点是全球或地区政治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受地理条件的影响甚至制约。它根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地区范围内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是西方国家制定国家政治、军事战略和对外政策的一种理论依据。地缘政治学产生于19世纪末,1897年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在其《政治地理学》一书中,提出“国家有机体学说”。发表了“生存空间论”一文,认为国家就象有机体一样有兴盛、衰亡的过程,国家的兴盛需要有广阔空间。1917年端典政治地理学家R·谢伦接受了拉采尔的思想,首次提出了地缘政治学一词。德国的K·豪斯霍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提出德国缺乏必要的生存空间和足够的自然资源,主张重新分配世界领土,而战争是解决生存空间的唯一途径等错误的地缘政治论点,为德国法西斯的扩张服务,遭到地理学界的摈弃,并因此使地缘政治学一度声名狼藉。地缘政治学从其产生到现在形成主要的理论有:1890年美国海军理论家A·T·马汉,在其《海权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中提出的“制海权”理论,他认为,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为世界强国;而控制海洋的关键在于对世界重要海道和海峡的控制。1914年英国地理学家H·J·麦金德提出的“大陆心脏说”,认为谁控制东欧,谁就能统治亚欧大陆心脏,谁控制亚欧大陆地带,谁就能统治世界岛,从而主宰世界。被称之为“陆权派”,代表作是《历史的地理枢纽》。40年代,美国国际关系学者斯皮克曼又提出了“边缘地带说”,成为“陆权论”的又一派理论。50年代,美国战略学家,A·塞维尔斯基根据北极地区处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空军日益重要的作用,提出了“制空权”的理论,70年代和80年代,美国地理学家S·B·科恩提出了地缘政治战略区模型。凡此种种地缘政治观点,都过分突出地理环境中这一部分或某一地区的重要性,并夸大为控制了某一地区就能支配全球,进而要采取相应的战略以达到他们国家称霸世界的企图。这些观点就连美国《军事战略》一书作者也不得不承认是不现实的。他们说“统治心脏地区不等于控制了世界岛一样,统治边缘地区也不等于控制了世界岛。”美国《国家间政治》作者摩根索指出:“地缘政治学是一种伪科学,它把地理因素提高到绝对地位,认为地理决定国家的权力,因而也决定着国家的命运。”但是这些理论对西方国家在制定方针政策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地缘学说的发展史
答:抓着枢纽地区与外国地区的关系。这种大的历史观是与全球宏观的地理观相结合形成的时空全球战略。这种地缘政治上的全球时空思想是麦金德的伟大贡献。第四,草原民族在历史上的优越地位在于其机动性,麦氏注意到当时铁路出现会给枢纽地区带来新的机动性。这反映到他对技术的发展与变化会给地缘政治带来的影响。另外,我们还应...

缘情说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答:在先秦、两汉时期,经儒家规范了的“诗言志”占主导地位。“诗缘情”的出现对儒家的“诗言志”是个巨大的挑战,也是陆机个人审美意识的进步和提高。“缘情说”的文学理论在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是艺术社会学走向审美心理学的产物,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它如一盏明灯点亮了埋藏在文学创作...

什么叫做地缘学说
答:解析:地缘政治学 又称“地理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中的重要流派,基本观点是全球或地区政治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受地理条件的影响甚至制约。它根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地区范围内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是西方国家制定国家政治、军事战略和对外政策的一种理论依据。地缘政治学...

无明缘行,行缘识…
答:原话:“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意思:宣化上人讲十二因缘十二因缘,第一是‘无明’。他观察这个无明,无明从什么地方来的?咦!很奇怪,怎么会有无明呢?他就观察了:无明缘行,有了无明,就有了行为了,就有‘行’了,有...

《中医病因病机学说》二、中医病因病机学说发展历史
答:独具特色的中医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国医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祖国医学的形成、发展而得到逐步完善。从病因病机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概括地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即早期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 早期阶段,从时间上说,自远古时代到春秋时代。这时期病因病机学说,尚未完全形成,还处于萌芽积累阶段。因而,它是原始的、分...

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 是什么意思?
答:这就是佛教无神论所在,佛教不是神创世说,是缘起法。缘起法是佛陀于菩提树下悟出的佛法,又叫“十二因缘”,是佛教的基本道理,十二因缘说明有情流转生死的前因后果,在此流转中唯有烦恼、业行及苦果(即惑、业、苦)。出处:出自《佛经》(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大约在汉明帝时期)。

简述语言学的发展历史及语言学的分类
答:二、历史比较语言学 (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形成 讨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成就与发展,我们不能忽视古印度语言研究在历史比较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古印度的语言研究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就已蓬勃发展,富有成效。巴尼尼(约公元前四世纪)的梵语语法《八章书》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其讨论问题的深入程度、自身的系统性以及表述的...

地缘政治的历史发展
答:地缘政治学渊源于政治地理学。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在1897年发表的《政治地理学》一书中,提出“国家有机体学说”,以后又发表有关“生存空间论”的论文,把C.R.达尔文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生物概念应用到国家的成长和发展上,认为国家像有机体一样有兴盛、衰亡的过程,国家的兴盛需要广阔的空间。瑞典...

佛教里面说的缘是不可控的吗?没有理由,没有原因?
答:宏观上是不可控的,但微观上是可以的。但我们不是佛,没法洞察细微。所谓的“缘”,仍然是因果定律的必要环节,若准确概括,“因果”实际上是“因缘果”三个环节组成,不过因果定律不是佛教的专利,是客观定律,也不是佛教发明的,而是佛教乃至其他宗教发现的,儒家、道教、婆罗门教乃至基督教天主教都...

新文化史学的缘起
答:这样,新文化史学作为史学领域内的新探索之一开始脱颖而出。(一)科学主义历史学——计量史学的危机二战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运用计算机统计分析材料和重建历史的计量史学在西方史学界风行一时。众多历史问题,诸如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化、家庭规模大小、贸易数额和经济发展速度,甚至人们的心态,都可以进行量化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