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唐代科举制的一些信息! 上述材料为我们了解唐朝科举制提供哪些信息

作者&投稿:哀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唐朝的科举,只有解试(也称乡试,包括县试和府试)和省试(也称礼部试,也就是后代的会试)两种,并无更高一级的殿试,而到宋开宝六年,宋太祖在讲武殿考试进士,颁定名分,这才有了真正的殿试,并成常制;
进士科虽难考,但考中后容易飞黄腾达,故最为士人所重;
进士科正式考试共分三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院试之前,还要经过县试和府试。县试即由本县知县主持的考试。通过后再参加知府主持的府试。府试及格者称童生。取得童生资格后才能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
附录:
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遍士人和官员都可以自愿向官府报名,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和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
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大体有两种:一是朝廷所设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以及各地的州、县学馆的学生,称为生徒。他们在学校内考试合格之后,便可以参加朝廷于尚书省举行的科举考试,也称为省试。二是不在学馆的普通读书人,可以向所有的州、县官府报考。地方州、县逐级对他们进行考试,合格的人被送到京城长安参加尚书省的省试。这样的人叫作乡贡。
唐代科举考试常的有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科。有制举和武举。
唐朝所设各科,以应考进士、明经的人最多。其中又以进士科最难考。
武举始创于武则天时,唐代武举只实行了一段时间便停止了,但是却为后世开创了先例。
制科是由皇帝特别召集一些官员和知名人士举行的考试,其中又可分为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名目。
制科是朝廷网罗非常人才的一种办法,但是往往不被人们敬重,以为非正途出身。唐代确立的科举制度马选官权力集中到朝廷,加强了中央的统治权力。
科举制度为庶族中小地方、乃至出身寒微的平民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升官的道路,因此受到中小地方和广大知识分子的拥护,人而增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科举制度把读书、应考、做官三件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致使天下读书人怀着“朝为田舍郎,墓登天子堂”的幻想。

考试科目之分,唐时最细,计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诸史、道举童子等。以后各朝设科多有变革,考试内容也因所设科目不同而有异。同时历代风气对考试内容也有重要影响。唐朝重诗文,自高宗起规定以诗赋作为进士考试的内容,玄宗时以诗赋取士以蔚然成风。宋朝范仲淹发起革新运动,以策问代诗赋,上下哗然,同声反对,以失败而告终。其后又有王安石变法,取消考诗赋和死记硬背的帖经、墨义等,代之以经义和策论,选士的标准重在明理切事,经世致用。后来两派折衷,把进士分为考试赋和考经义两科。但总的来说,考经义和策论多于考诗赋。明清时,规定以四书五经为学校的规范课本和科举考试的内容。答卷行文有一套僵化的固定模式,人们称之为八股文,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束缚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

唐代科举制考试的内容~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形式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
  墨义
  墨义,就是围绕经义及注释所出的简单问答题。在一张卷子中,这类题目往往多达30至50道。口试则是口头回答与墨义同类的问题。
  帖经
  帖经,有如现代诗卷的填空与默写。考官从经书中选取一页,摘其中一行印在试卷上。根据这一行文字,考生要填写出与之相联系的上下文。
  策问
  策问,即议论。依据考官提出的有关经义或政事问题,考生发表见解,提出对策。策问所及范围较广,有政治、教育、生产、管理等,比起帖经、墨义来难度更大,有的也还有一些实用价值。
  诗赋
  诗赋,唐高宗永隆二年(681)有人认为明经多抄义条,议论只谈旧策还是表现不出真才实学,建议加试杂文两篇(一诗一赋),于是开始了诗赋考试。
  经义
  经义,是围绕书义理展开的议论。如果说策问还有考生发挥的余地,经义便已经无所谓个人的思想,考生惟朝廷指定的“圣贤书”是遵。自宋朝开始,经义取代帖经、墨义,而明朝就干脆专考经义,读书人真正走进了“死读书,读死书”的死胡同。


  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晕,这叫什么问题啊。你也没有给我们材料啊?

提供唐代科举制的一些信息!
答: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遍士人和官员都可以自愿向官府报名,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和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大体有两种:一是朝廷所设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以及各地的州、县学馆的学生,称为生徒。他们在学校内考试合格之后,便可以参加朝廷于尚书省举行的科举考试,也称...

唐朝科举制度简介
答:科举制度竞争又有多激烈吗?唐代的录取比例相对偏低,据通典·选举三,唐代贡士之法,多循隋制。上郡岁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无常数。唐初大郡一般在3万户以上,以每户平均5口人来说,至少有15万人,换算下来,录取比例为总人口的1/50000到唐高宗时,录取比例开始上升,特别是在当政后,录取名额...

唐朝科举制度
答:唐代的科举制度,科举考试都考什么科目在唐代,考试的学科分常科和制科两大类每一年0首付举办地称常科,由皇上下诏暂时召开的考试称制科所设的学科有书生,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多样在其中。唐朝以后,学校教育与科举制之间的轻重存废,总是遵循着重学校轻科举科举与学校并重重科...

唐朝科举制详细资料
答: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意义:1、唐代科举制使中央政府得以网络天下俊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人才选拔、官员任用的权利完全收归中央后,经科举入仕的都成为“天子门生”,于是,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地方上的离心因素逐渐消解,...

唐朝科举制有哪些内容?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哪些?
答:实际情况是:唐代的科举制,除了通过考试选士用人的意图和科举制的名称没有发生变化外,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异;隋朝“十科举人”的选才标准被严重篡改,其中大部分重要科目被放弃;用人价值观发生了根本变化。毫无疑问,科举制是唐朝实现集权的基本制度之一,对唐王朝几度辉煌,达到鼎盛起过重要作用。通常,流传于...

唐朝的科举制有什么特点
答:唐代科举制度特色 1.吏部授官:唐代科举考试及第者,只是取得出仕资格,如欲出仕,还须经过吏部的释褐试,方得授官。吏部择人的标准有四:一为体貌端正,二为说话有条理,三为书法工整美观,四为文辞优美。2.重进士科:唐代对进士科出身的士人特别尊重,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大抵应...

唐朝选拔官员的制度是什么 ?
答: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虽多,但方法却只有五种,即口试、帖经、墨义、策论、诗赋。 4.唐代科举制度的作用、流弊及影响 隋唐统治者创立并实施科举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加强皇权,扩大统治基础,从而巩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制度。而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也确实起到了这样的历史作用。 首先表现在选举用人的大权集中到了封建中央...

详细的唐朝科举制度?
答: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制举两种。所谓常举是指每年分科举行的科举;制举是指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科举。由于常举和制举选拔人才的目的不同,因此在考试内容、考生来源、考试方法上有很大区别,而常举以其长期性、固定性的优点成为了科举中最重要的部分。最重要的科举内容是常举,常举的主要科目是:秀才...

唐朝科举制有什么变化?急急!!
答: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时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

唐朝的科举制
答:唐朝时,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帝王积极推进科举制度改革,选拔了大量寒门人才,有一次考试之后,新科进士鱼贯而入,入朝堂拜见皇帝,唐太宗高兴得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唐代科举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考试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