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作者&投稿:仰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研究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区域地球物理工作程度不高,仅对东经90°以东地区进行了1∶100万重力测量(青海省地球物理勘查队,1991)和1∶50万航磁测量(青海省地质局物探队,1979),但精度和分辨率较低。地质大调查以来在原工作基础上进行了1∶100万区域重力修测,为研究区东部的地壳、上地幔构造研究及矿产资源预测提供了信息。

1.区域重力场特征

布格重力异常是由大地水准面以下的地壳、上地幔物质密度分布不均引起的,其变化趋势和特征与深部构造分区密切相关。由图8-1可看出,高原北部重力梯级带总体特征是在区域负异常的背景下呈倒S形展布,规模巨大,总趋势是北高南低,西起昆仑山脉,沿山脉向东被柴达木盆地将其分为南、北两支,北支沿阿尔金山、祁连山由西向东南拐弯呈弧形与龙门山梯级带相会;南支沿柴达木盆地南缘由西向东经祁漫塔格、博卡雷克塔格、布尔汗布达山,绕过柴达木盆地,在青海南山和阿尼玛卿山地带与北支汇聚后向南延伸。柴达木盆地为(-380~-420)× 10-5m/s2的变化平缓地带,其北部的哈拉湖地区则为(-420~-450)× 10-5m/s2的重力低值区。在昆仑山脉以南,布格重力异常均在-440 × 10-5m/s2以下。其中青藏交界的可可西里和唐古拉山及其以西的藏北地区为一片北西向长千余千米,最宽约400 km,幅值为(-520~-550)× 10-5m/s2的重力低值带,沿班公错-怒江结合带两侧则为(-500~-490)× 10-5m/s2的相对高值带。

图8-1 青藏高原北部布格重力异常图

(据殷秀华等,1979,1∶1400万布格重力异常图修编)

与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相对应的深部地壳厚度陡变带往往是上地幔低密度带,由于地幔对流作用和构造挤压运动的影响,在地表形成褶皱造山隆起带,同时产生深断裂带。如阿尔金造山带整体处于重力异常大梯级带上,走向北东东,由南向北处于上升状态,变化梯度为每千米1 × 10-5m/s2,整个梯级带为一系列深大断裂影响的综合反映;铁克里克断隆带(以下简称铁克里克带)以椭圆状正异常为主体;昆仑山地区异常变化呈东西向展布的三带显示(钱壮志等,2000),中部为一重力高带,位置大体与中昆仑(早古生代中生代岩浆复合带)微陆块(以下简称昆中带)吻合,其两侧分别为重力低值区,三者的分界大体与昆北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和昆中断裂带相当,并于昆中断裂带位置出现明显的重力梯级带,该重力梯级带在香日德南部哈尔汗的北西侧拐向北东,向东经都兰—兴海一带又转向南南东,该段南南东向重力梯度带的东西两侧重力场强度和异常形态亦截然不同,为一条明显的地质构造界线,其位置相当于赛什腾-锡铁山-哇洪山断裂,是昆仑造山带东部边界。

昆中断裂带以北地区相对重力高,变化也较平缓,保持在(-420~-400)× 10-5m/s2之间,但环绕柴达木盆地又出现相对于盆地的重力异常高值带,盆地周边高值带的形成与昆中断裂带和昆北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及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大量中基性岩体密切相关,相对周边盆地的低重力与盆地沉降、新生代沉积物的堆积密切相关。

南昆仑晚古生代残余弧带(以下简称昆南带)内,区域重力的总体趋势是呈东西向展布的重力低值区,并表现为断续相连的串珠状负异常区。北部昆中断裂带附近局部呈南凹的弧形重力高值区段,除由万保沟岩群基性火山岩引起外,还有一部分可能与其中发育的岩浆岩有关。在昆南蛇绿构造混杂岩带两侧,区域重力亦有一定差异,但梯级带不明显,可能与该混杂岩带两侧较厚的沉积地层有关。

巴颜喀拉晚古生代-中生代边缘裂陷盆地(以下简称巴颜喀拉带)内,区域重力的总体趋势是以低负异常为突出特征,异常平缓,梯度低,大部分异常呈环形或椭圆形,西部呈椭圆-条带状,在总体低负异常背景上,局部出现小范围低负异常跳跃场,一般与该区发育的燕山-喜马拉雅期含铜斑岩体或火山岩相关。

甜水海-北羌塘中生代微陆块群(以下简称北羌塘),区域重力总体趋势为低负异常,西部梯级带明显,异常等值线十分密集;东部异常相对宽缓,异常形态变化较大。

德格-中甸微陆块(以下简称德格微陆块)和芒康-思茅微陆块(以下简称芒康微陆块)上,重力异常全为负值,区内线性异常总体呈北东东向,重力异常高低相间分布,与区内构造线方向一致,其重力高、低分界多与蛇绿混杂岩带位置一致。

研究区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断裂是长期以来活动的深大断裂带,至今仍具有较强的构造活动性,受这些深部构造控制的大地构造单元又常为金属成矿带的分布区,因而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上的深断裂与内生金属成矿关系非常密切。梯级带转弯处,常见矿床(点)分布。这一特征与研究区成矿区带的划分是一致的。

2.莫霍面深度及岩石圈结构

根据重力场资料分析研究区莫霍面深度,区内自西昆仑向东存在两条地壳厚度陡变带(图8-2)。其一是阿尔金山-祁连山地壳厚度陡变带,是地壳厚度变化的过渡区,一般厚度为48~56 km,最大变化梯度达每千米落差8 km;其二是昆仑-巴颜喀拉地壳厚度陡变带,该带主体处在莫霍面64 km等值线附近,地壳厚度在巴颜喀拉地区为64 km,向北至柴达木盆地南缘都兰—兴海一带骤减至58 km,形成一条北西西向的地壳厚度变异带。柴达木盆地东北部地壳厚度为54 km,为莫霍面隆起区。格尔木—纳赤台一带莫霍面深度为54~64 km,沱沱河地区为66 km,唐古拉山口为68~72 km。

图8-2 青藏高原北部地壳厚度(重力反演)图

(据史志宏等,1979,1∶1400万地壳厚度(重力反演)图修编)

根据地震面波资料反演(吴功建等,1991),青藏高原的岩石圈厚度为90~120 km。利用大地电磁测深结果计算,厚度为120~200 km,并显示南浅北深的趋势,研究区恰处于这一趋势的北部,即为中厚地壳-厚岩石圈地幔区。格尔木-温泉转换波到时差剖面揭示出研究区东部的岩石圈结构具三部分组成的特点:最上部地壳厚20~30 km,具多层自北向南岩片叠置的特征;中部为一地壳内高、低速带呈稀疏交替的区域;下部为下地壳和上地幔以水平的高、低速转换界面相互交替为特征,莫霍面上、下有两条明显的低速带(深60~65 km及75 km),其下出现一系列断续的低速带,组成厚达80 km以上的岩石圈下部结构(许志琴等,1996)。

据温泉-格尔木地震层析剖面结果(姜枚等,1996)显示,从70 km以上的速度结构变化可以明显区分出北羌塘微陆块、松潘-甘孜微陆块、昆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各微陆块之间速度变化为高速体与低速体相间的结构特征,其中昆仑造山带为高速,柴达木盆地显示为低速,北羌塘微陆块、松潘-甘孜微陆块为高速。值得注意的是格尔木下方,有一陡立向北插的高速体。在100 km之下昆仑造山带两侧速度则表现为南低北高,昆仑造山带低速软流圈埋深较高原南部浅,大约在100~150 km深处,这一结果揭示了东昆仑地区岩石圈的不连续性及岩石圈剪切断层的存在(许志琴等,2001)。芒崖-若羌地震层析资料表明(姜枚,1999),阿尔金造山带各部位的速度有较大差异,阿尔金南缘主断裂产状较陡,为低速带,出现幔源物质;北缘断裂南倾,为高速带,但在深部则为相对的低速体,在深部北缘断裂与南缘断裂相汇,可能是塔里木地块向柴达木地块下插的表现(崔军文,1999)。

3.区域磁场特征

航磁异常所体现的区域构造分带和区域断裂规律与重力异常相似,磁场特征与不同区域大地构造的演化与发展密切相关。

塔里木盆地南部为数条相互平行的北东向正磁异常,异常宽度为60~100 km。其中盆地南缘一系列北东向磁异常带延至盆地与昆仑山的交界处,完全被北西走向的磁异常带所截。

阿尔金地区,航磁异常以负异常为主,正异常呈岛状,分布于红柳泉北、彦达木、英其开萨依山口和阿尔金山前隐伏断裂一带,磁场值变化幅度大,异常呈北东东向展布,与区域构造线方向近于一致,与岩石、地层单位耦合关系较好。

铁克里克带航磁异常显示不明显。

昆仑山地区总体异常强度高,但异常分布显示出较大的不均匀性,在不同的区段异常形态和异常强度都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据“青藏高原中西部航磁调查”(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2001),沿昆仑山西段分布着一条强度较大、梯度强烈变化的北西向正磁异常带,异常强度一般为200~300 nT,梯度变化为20~30 nT/km。异常带以塔吐鲁沟阿塔(喀)孜北东方向为界,西北段塔什库尔干地区为以正、负相间的条带正磁异常和负值不大的磁异常为主,而东南段从阿塔(喀)孜经康西瓦至卡拉孔木达坂则为强度较大的北西向线性磁异常带,与昆南蛇绿构造混杂岩带西段构造线方向一致,向北西延伸至区外,向南东止于卡拉孔木达坂。

在东昆仑地区,航磁异常呈近东西向展布的3个异常区段显示(张德全等,2002)。

1)西部异常区(东经93°以西,布伦台一带),呈大面积负异常,正异常以规模小、梯度大、向下延伸小的北西向为主,异常的产出主要受北西向和东西向断裂控制。该地区北西向异常与矿床分布关系密切,昆中断裂带附近分布着雪鞍山等铜矿点,野马泉地区的铁矿则分布在北西向的断裂之间。

2)东部异常区(东经98 °以东,香日德—都兰一带)与西部异常区相似,以规模小、梯度大的北西向和北东向两组交叉的正异常穿插在东西向区域异常带内为特征。该异常主要由近地表的向下延伸较小、规模不大的晚华力西-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及不同时期的火山岩引起,而这些岩体或火山岩与热液型、矽卡岩型、块状硫化物型矿床关系密切,区内大多矿床(点)就位于这些磁异常上或其周围,且密集分布。北西向异常带(东西向区域重力梯级带的东部转弯处)对这一地区矿床的形成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由都兰向东至赛什塘东的断裂之间的成矿密集区内,航磁异常显示为清晰的北东向串珠状异常带,穿插在北东向和北西向异常带中。

3)中部异常区(东经93°~98°之间)以东西向和北西向异常为主。以昆中断裂为界,其南北两侧重磁场特征截然不同。断裂带附近及其以北,形成明显的重磁异常梯级带。异常形态主要反映了古元古代结晶基底的分布和起伏,而结晶基底的分布和起伏对后期地质构造的发展演化和矿体的形态起重要作用,如五龙沟、大格勒等矿床(点)。五龙沟矿区磁异常走向北西,异常形态明显错断和扭曲,显然受北西和东西两个方向构造的控制;昆中断裂带以南,磁异常总体显示不明显,以宽缓的负异常为主,仅局部出现由隐伏岩体引起的正异常。

另外,各异常区中常见有环形放射状线性异常,而这些异常中又常见有矿床(点)分布(如雪山河、红云鄂博、拖拉沟等),应在以后工作中引起重视。

柴达木盆地,表现为大面积正磁异常,且异常平缓,揭示柴达木盆地为一均匀稳定块体,存在强磁性深变质基底。

在羌塘微陆块磁异常略显平缓的背景上,出现有一系列北东向和北西向的局部磁异常,异常强度为100~200 nT,明显区分于冈底斯北西西向强度大的磁异常带。

德格微陆块和芒康微陆块总体以低缓磁异常为主体。金沙江带为密集线性异常,由正负异常相间组成,一般呈西正、东负分布,其形态与沿金沙江带分布的基性、超基性岩体相关;中咱-中甸晚古生代-中生代微陆块(以下简称中咱-中甸微陆块)为强磁异常变化梯级带,与晚古生代玄武岩及基性岩体相关;苟鲁山克错中生代弧后前陆盆地(以下简称苟鲁山克错带)为平缓磁异常区,具中-新生代盆地沉积特点;澜沧江带线性异常与该带基性火山活动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地球物理特征的差异,与研究区大地构造的演化、发展密切相关,并显示出一定的规律。航磁异常不仅反映了基底变质岩系的磁性特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地壳中磁性物质空间分布的不均匀状态,以及深部磁性层的性质与发育程度。布格重力异常特征则从深部岩层的密度差异方面揭示了地壳结构的不均匀性,特别是断裂、褶皱(造山)带,它们多为重力梯级带,深部对应着地壳厚度陡变带以及上地幔剪切波垂向低速带。在这些不同的断裂、褶皱(造山)带上,火山作用和岩浆活动强烈,为金属成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已知的金属矿床、点均分布在断裂、褶皱(造山)带内,显示“刚性”特征的盆地几乎没有金属成矿作用发生。



 区域地球物理场基本特征~

一、区域重力场特征
区内区域重力场见图1-4,从图上可看出,区内布格重力场自北往南,自东往西逐渐减小,梯度变化呈南陡北缓、西陡东缓的趋势,定性的反映了地壳厚度自北往南、自东往西变厚的特点。在区域背景场上叠加了不同类型的重力局部异常,按其异常的不同特征,可分为:

图1-4 布格重力异常图(单位:m·s-2)

1.西南部重力弧形梯级带
该带主要位于祁连山西南部地区。它是青藏高原边缘重力梯级带的东北部分,由西部的阿克塞,经酒泉、张掖、临夏,往南进入四川省境内,其走向大致与山势平行,由西部的北东东向,往东渐变为北西西-北西-近南北向,其主要特征是布格重力异常值从北往南呈急剧下降,于哈拉湖附近最低值达-450×10-5m/s2。大致以张掖为界,东、西部梯度变化有一定差异,西部梯度值每千米为1.1×10-5m/s2;东部梯度值每千米为0.55×10-5m/s2,重力等值线有明显的局部弯曲,反映了祁连造山带东、西部构造活动上的不均一性。该重力弧形梯级带可能是青藏块体和塔里木板块及华北板块的分界线。
2.北山-龙首山重力异常区
该区重力值的变化幅度比较小,从-240×10-5~-200×10-5m/s2,与该区地壳厚度46~50km变化较平缓的特征基本一致,在北山地区出现数处重力局部负异常,其值为-230×10-5~-220×10-5m/s2,与地表新生界沉积盆地基本相对应,推测这些负异常主要由新生代盆地引起。
依据重力资料计算得出的莫霍面深度,见图1-5,大致可分为:①阿拉善-北山区:地壳厚度由北向南缓慢变厚,从46~50km。在北山星星峡以东地区,地壳厚度相对厚一些,为51km。②河西走廊-北祁连地区:为一重力梯级带,地壳厚度由北往南迅速增加,在宽百余千米内地壳增厚约10km,为一地壳厚度的变异带。③中-南祁连地区:该区海拔平均高程较大(>4000m),地壳厚度较大,约为62~70km左右,在哈拉湖附近,地壳厚度达69km,地壳厚度与地形高程呈镜像关系,表明祁连山存在山根,地壳基本处于重力均衡状态。

图1-5 莫霍面等深线图(单位:km)

二、区域磁场特征
区内区域磁场分布特征见图1-6,大致可分为:

图1-6 航磁△T异常图(单位:nT)

1.北山负磁异常区
该区异常以负为主,强度一般为-25~-100nT,呈东西向紧密带状分布,其中局部正磁异常主要由古生代火山岩及华力西期基性、超基性岩引起,反映了北山地区褶皱构造带的磁场特征。
2.阿拉善(南缘)磁异常区
该区异常大致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以负为主,强度一般为-50~-200nT,走向近东西,其形态与北山地区相似,南部呈一南凸的弧形异常带,以正为主,强度一般为50~200nT,基本与阿拉善南缘隆起带相对应,异常主要由下元古界深变质岩系和中酸性岩(γδ4、γ4)综合引起,向西被阿尔金断裂所截,向东进入腾格里沙漠,夹于祁连和北山两构造带之间,对印度板块的向北推移起到一定的阻挡作用。
3.祁连负磁异常区
该区异常从总体看以负为主,强度一般为-25~-75nT,走向北西,在此背景上发育有数条北西向狭小的正异常带,强度50~100nT,它是基性、超基性岩及火山岩的反映。
位于哈拉湖西部的异常范围较大,强度100nT左右的异常带,主要是沿断裂带侵入的中酸性岩(γδ3、γ3)的反映。
4.敦煌磁异常区
该区位于阿尔金断裂以西,在敦煌附近出现一范围较大、宽缓的磁异常,强度大于200nT,推测由前长城系深变质岩系引起,位于敦煌以东的呈串珠状狭长的异常带,强度50~100nT,基本与三危山隆起带一致,异常由沿断裂侵入的中酸性岩(γδ4)引起。
三、地震测深
区内地震测深资料比较少,依据近几年来,安其昌(1990~1993)、崔作舟(1991~1994)等人的面波研究,对区内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摘要概述如下:
(1)祁连造山带:地壳厚度相对较大,一般大于60km,最厚处为南祁连,上地幔低速层的速度为4.15km/s,上地幔低速层顶界埋深为74km,表明上地幔盖层较小,仅为10~20km,直到深达200km,上地幔低速层的速度仍未回返,可见其厚度较大,至少不小于120km。
(2)北山褶皱带:地壳厚度比较小,一般为40~43km,上地幔低速层的速度为4.1~4.3km/s,顶面埋深115km,表明上地幔盖层厚约70km,低速层厚度也较大,至少在90km以上。
(3)阿拉善地块:平均地壳厚度为41~43km,上地幔盖层速度为4.45km/s,厚约40km。上地幔低速层顶面埋深81~83km,速度为4.1~4.3km/s,深度超过220km,估计其厚度可能大于140km。

1.区域重力场特征
安徽东南部地区为区域重力低区,重力梯度带为似橄榄状,异常总体呈北东东向展布。宏观表现为中间相对高的椭环形重力低,区域场值变化约为-20×10-5~-35×10-5ms-2(图3-3-1)。

图3-3-1 安徽东南地区布格重力异常图

皖东南地区重力异常走向有近东西向、北东向、北北东向等,形态各异。近东西向中间错位的祁门-屯溪(黄山市)重力高带总体呈波浪形展布,场值>-40×10-5~-30×10-5ms-2。古牛降-城安、黟县-黄山、旌德、绩溪伏岭重力低带及皖浙交界处北北东向重力低带、皖赣交界处东西向重力低带环绕中心重力高分布,形成内环带。东至枫树垄、石台矾滩、青阳九华山、泾县榔桥、宁国济川、广德刘村、宁国仙霞等重力低沿边界梯度带展布,组成皖东南异常区的外环带。内环带重力低场值一般<-50×10-5ms-2,外环带场值一般<-30×10-5~-40×10-5ms-2。
宏观上,区域重力场与地形呈镜像关系,即山地呈现为重力低、盆地呈现为重力高,重力梯度带对应着盆地与山地的过渡区间。
根据重力场理论,区域性异常反映的是大尺度深部场源性质及产状特征,一般重力异常是由横向剩余密度引起。皖东南地区地壳增厚、下界面拗陷,壳内存在大规模的相对低密度的花岗岩层,地质构造主要为江南地块东北段,区域性重力梯度带反映了地壳深部界面深度的陡变带——深大断裂。由重力资料分析认为,东至-青阳-宁国重力梯度带反映了江南深大断裂带的构造形迹,为深部构造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旌德等众多重力低异常圈显示了广泛发育的中酸性隐伏岩基。祁门-屯溪重力高区表明相对高密度的基底岩系厚度较大;屯溪一带为重力高中心,反证了低密度的中新生代沉积厚度不大。
2.区域磁场特征
皖东南地区的区域磁场宏观上可划分为皖东南北东东向强磁异常区和皖浙交界区北东向低缓磁异常带,其间为宁国-屯溪(黄山市)负磁带。航磁 T异常表现出以正值为主、正负相间、变化复杂之特征,其场值(化极后)变化范围为-300~+600 n T(图3-3-2),说明了该区岩浆活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同时,也十分清晰地反映了侵入岩的空间分布与断裂构造的展布位置与方向。

图3-3-2 安徽东南地区航磁化极异常图

皖东南磁场区大致以黄山区—黟县一带为界,可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石台地区为强磁异常区,背景异常呈北东东向椭圆状,延伸约140km,宽约70km,幅值100~200 n T。该异常区中心位于石台七都一带,其西南侧过东至与江西星子地区强磁场区相连。地表主要为古生代地层,出露有谭山花岗岩体和一些辉绿玢岩岩株。而皖东南基底青白口系-中元古界岩石无磁性,推测如此规模的背景磁异常是由古元古代-新太古代结晶基底引起。在上述一级背景场上叠加有侵入岩引起的青阳、祁门、城安等二级磁异常。
皖南东部地区以北北东向排列较紧密的条带状磁异常分布为主,有泾县云岭-黄山区洪田、泾县茂林·铜山、汀溪-榔桥、黄山区-贤村、黟县、旌德乔亭-白地、绩溪校头-歙县大谷运等异常带,场值200~300 n T,并伴有较明显的低值带。异常形态反映了中酸性侵入岩隐伏产状。
皖浙交界区地质构造属浙西地块,分布有北东向歙县石塔坑、小岫村、绩溪逍遥、宁国仙霞、中村等磁异常,场值一般为50~100 n T,它们大都由构造岩浆带引起。

区域地球物理
答:呈块分布的总体格局。三区分界处为规模巨大的重力梯度带,其两侧重、磁特征显著不同,显示出分界处可能为延深大、延伸长的断裂构造,且岩浆活动强烈(刘玉强等,1999,2004))。另外重磁特征显示,北部区玲珑岩体和昆嵛山岩体下部可能是相连的,胶北隆起和胶莱盆地拥有同一个基底。

黄海地球物理场特征
答:(一)重力场基本特征 黄海属陆架海,具陆壳结构。其海域的布格异常和空间异常的面貌特征极为相近。总体上,在构造隆起区其布格异常值较高,而在沉降区则较低,具有明显的分区、分带特征(图1—4)。全区异常均值为12mGal,最高值为42mGal,最低值为-10mGal。可见,黄海的重力场是不均衡的(中国...

地球物理场基本特征
答:地球物理场是指具有一定的地球物理效应的区域或空间,如重力场、磁场、地热场、电场、弹性波场、放射性场等(地质矿产部地质辞典办公室,2005)。地球物理场的空间分布和显示的特征差异,主要反映了印支运动以来的构造格局,是确定华南后印支阶段构造运动、地壳结构的主要依据。 一、重力场 华南重力异常场是由不同深度上密...

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
答:区域上岩浆岩较发育,出露有泥盆纪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石炭纪闪长岩,二叠纪钾长花岗岩、石英二长岩。矿区磁异常总体呈西高东低的态势,磁场值变动幅度很大,等值线十分密集,呈北东向展布,异常形态呈点状、带状、环状、指状异常特征,且正负磁异常条带相伴出现,为基性或超基性岩引起。电性特征...

地球物理
答:1987年经地面磁法检查,50nT以上等值线由5个小异常构成,反映为多个磁性体的叠加异常,重力和次生晕剖面检查,反映出重磁同源的特征,并具鹅头厂式铜铁矿的元素组合特征,平均异常w(Cu)为469×10-6、w(Mn)为5782×10-6、w(Ni)为37×10-6,因此推断为深部次火山岩和磁铁矿引起。 白石岩C64异常,据磁异常特征...

区域地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特征
答:据1:50万航磁总场数据形成的彩色异常图(图2-4),秦岭造山带中段以弧形带负异常和条带状正异常为特色的复杂磁场面貌,再现了不同构造单元基底性质、沉积环境和构造岩浆活动的区域地质特征。区域地球化学上,以南、北秦岭为代表的造山带的上地壳相对于其南、北相邻的克拉通缘区上地壳明显富集Sc、V、Cr...

江苏东海地区UHPM带的地球物理特征和科学钻探选址
答:在图6.10和图7.4、图7.5中,已经讨论过大别-苏鲁UHPM带的一些地球物理调查结果,现在围绕中国大陆科学深钻的选址靶区(江苏东海县毛北),讨论该区的主要地球物理特征。1.如图10.8的反射地震剖面所示,苏鲁地区的地壳呈现典型的碰撞造山带特征,中下地壳充满了反映碰撞的楔形体(Yang,1997)。根据...

朝鲜半岛地球物理场特征
答:(一)重力场特征 朝鲜半岛及毗邻海域布格重力异常值变化范围为-110×10-5~200×10-5m/s2,平均值为-11.3×10-5m/s2,大陆地区主要为负异常,海域主要为正异常。重力异常走向在朝鲜北部为NE向,其南部则转为NW向。朝鲜东部水平梯度为5×10-9~20×10-9s-2,而其西部为2.5×10-9s-2。其...

塔城盆地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答:塔城盆地东部凸起和扎伊尔山表现为明显的高阻隆起区,基底高阻直达地表(石炭系和泥盆系出露地表),盆地内表现为相对低阻(拗陷)的电性特征。 塔城盆地揭示的电性结构从上到下可分为低阻、高阻、相对低阻和高阻4 套大的电性层,分别为中新生界、石炭系和泥盆系的反映。CEMP频率域视电阻率断面主要突出反映中浅层的...

羌塘盆地东部地球物理特征与岩石圈结构
答:(三)电磁场特征 图3-2 羌塘盆地第五电性层(基底顶面)埋深(单位:km) 图[98]大地电磁测深的视电阻和阻抗相位是岩石电性特征的地球物理场响应,电性在纵、横向的变化规律反映了地层的岩性、岩相和结构构造特征。羌塘中西部地区深部大地电磁测深研究成果表明,羌塘陆块岩石圈纵向上有6套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