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区地球物理场特征 战略背景与目标任务

作者&投稿:大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航磁异常

调查区自北而南,可分为独山平缓降低磁场区、营毛沱高低变化磁场区和交瑞口子平缓降低磁场区。

1.独山平缓降低磁场区(Ⅰ)

位于调查区北部,独山以南、脑安口布以北地区,包括营毛沱幅的北半部分。该区背景场相对平缓,平稳变化在﹣50~100nT间(图1-2-3)。

该磁场区局部异常相对较少,局部异常通常呈稀疏的星点状、条带状、串珠状、线性分布,异常走向多为近东西向、北西向和北东东向。从岩石物性测定结果看,本区大面积分布的岩石多为无磁性或弱磁性岩石,是造成平缓磁场区的主要物性原因。

图1-2-1 北山成矿带布格重力异常平面图(附断裂构造推断图及矿床分布图)据中国地质调查局航遥中心1:5~1:50万物探数据库数据处理编绘

①布格重力异常等值线;②重力场深部构造线;③重力场主构造线;④重力场次级构造线;⑤重力高:⑥重力低;⑦金矿床:⑧钨矿床;⑨锡矿床;⑩钼矿床;稀有(土)矿床;铜钼矿床;铜矿床;矿床(点)名称及编号:1 铜山;2 —山 岔口西;3—山岔口;4—镜儿泉北;5 镜儿泉;6—花白山;7—460;8—绿州泉(矿点);9—红尖兵山;10—小白头石;口—马庄山;12—明锡山;13—南金山;14—照壁山;1—5金窝子;1 —6公婆泉;17—拾金坡;18—210;19—花黑滩;2 —0红山井;21—辉铜山;2—2新金厂;23—老金厂;24—小西弓;25—黑鹰山;26—流沙山;27—小狐狸山(矿点);28—交叉沟;29—七一山;3 国0 —庆(矿点);31—鹰嘴红山;32—老硐沟;33—白山堂;3—4延东;3—5上屋屋;36—赤湖;37—玉西

图1-2-2 北山成矿带航磁ΔT异常平面图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航遥中心1:5-1:50万物探数据库数据处理编绘)

1—磁异常正等值线;2—磁异常零等值线;3—磁异常负等值线;4—磁场深部构造线;5 —磁场主构造线;6—磁场次级构造线(隐伏断裂)

图1-2-3 调查区航磁等值线图

1—负磁场区;2 近零值磁场区;3—正磁场区:4—独山平缓降低磁场区;5—营毛沱高低变化磁场区:6—交瑞口子平缓降低磁场区;F1—火石山南大断裂;F2—黑山-乌兰枣大断裂

2.营毛沱高低变化磁场区(Ⅱ)

位于调查区的中部,分布在营毛沱、沙井子一带,包括沙井蝠的北半部和营毛沱幅南半部的大部分地区。该区磁场变化相对较大,在﹣100~400nT之间。除调查区东部边缘发育有长城系变质岩外,区内主体为蓟县系碳酸盐岩和早古生代碎屑岩沉积岩系,岩性包括灰岩、砂岩、粉砂岩、硅质岩、黑云斜长片麻岩、绢云千枚岩、斜长角闪岩等。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以华力西中晚期为主,其次为加里东期,并以中酸性的花岗岩、闪长岩类和基性-超基性岩(多呈岩脉或小岩珠状产出)为主。有磁性的岩石为基性-超基性岩、闪长岩及前寒武系各种含铁岩石(绢云母化砂岩与粉砂岩、绢云母石英片岩、绢云母绿泥石片岩、角闪片岩等)。其中由岩体引起的磁异常多呈团块状;而变质岩类由于局部含磁性物质较高,测定K 在数百~1000×10-5SI间,所引起的异常一般比较规律、多呈东西向和北西向展布,AT曲线较圆滑、低缓,航磁异常峰值在100~200nT间。

.3 交瑞口子平缓降低磁场区(Ⅲ)

位于调查区南部,砂井蝠南半部。

磁场区大体以F2断裂为北部边界,在ΔT等值线图中,以密集的梯度带与营毛沱-驼马滩平缓磁场区相接,平缓的负背景场在﹣50~﹣100nT间变化,并有向南继续下降的趋势。造成负背景场的原因,主要可归因于该区主体由一些青白口系-早古生界的弱磁性或无磁性地层岩石所构成。

岩性包括砂岩、变砂岩、千枚岩,以及推复体形式产出的青白口系大理岩及灰岩等。

同样由1:5万航磁ΔT异常图揭示,营毛沱地区的1:50万重、磁异常展布特征,一方面与区域构造格局相对应和吻合外,别一方面以火石山南断裂和黑山-乌兰枣断裂为界所划分南北低磁、中部高磁3个磁场区。在特征上,除北部低磁场区有几个局部正异常是由火石山含超基性岩块的构造混杂岩和中上志留系公婆泉群火山岩引起的局部异常外,总体南北两个低磁场区或异常带,形态较为简单,以东西向负磷异常为主。而中部高磁场区异常形态则以东西和北西构造线和磁异常相叠加为特点。出现于东、西两侧的两个椭圆形高磁异常区,地表为沙井花岗闪长岩及岗流脑子斜长花岗闪长岩裸露区,中部北西向异常带是由蓟县系含铁岩系引起。

另外,从航磁ΔT垂向一次导数异常图(图1-2-4)揭示的浅部高磁性地质体的细微特征可看出,中部高磁异常带总体沿七角井-怪石山-岗流脑子呈东西向展布,单个异常呈圆状、椭圆状、长条状、不规则状。据野外路线地质调查和资料对比,这些单异常所对应的地质体主要为蓟县纪磁铁矿体、含铁碎屑岩系和基性—超基性岩体、中酸性岩体岩石。例如:七角井—岗流脑子一带由系列单个异常构成的东西北西向不规则反Z字形异常带,是蓟县纪含磁铁矿地层褶皱构造的形迹反映;七角井东北及岗流脑子一带呈面状分布的磁异常,地表则是中低磁性的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体的裸露区,红山铁矿五矿区南侧孤立分布的单个异常是由斜长角闪岩体引起。

(二)航空γ能谱场

1.哈尔根头口布高γ能谱场区

位于调查区东北部,分布有几处γ能谱总量>21Ur的高场区(图1-2-5),能谱K含量值>4%;其中有些高场虽与花岗岩体和二长岩体相对应,但从北山地区的花岗岩γ能谱,通常低于以上数值分析,γ能谱场更接近于钾长花岗岩体,故在地质解释中应改填为钾长花岗岩类。

图1-2-4 云母头幅航磁ΔT垂向一次导数异常图

2.营毛沱高低变化的γ能谱场区

位于调查区中部的独山—牛圈子一线向南,交瑞口布—乌兰枣以北,包括营毛沱幅的中南部和沙井幅的北半部(图1-2-5)。出露地层有元古界的蓟县系、震旦系,下古生界的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该区岩体较发育,岩性较复杂,主要有花岗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闪长岩、辉长岩等。

所见γ能谱场变化比较大,从高场到低场均有出现。能谱总量为1~45Ur,一般在6~15Urr,以中低场 偏高场为主;K 含量在(0~7)%,场面积最大的是(1~3)%;U含量在(0~21)×10-6,大部分在(2~4)×10-6;Th含量在(0~40)×10-6,面积最广的是(4~12)×10-6。大于18Ur的γ能谱场,分别出现在侧区西南角的七一铁矿山、白石头山一带与酸性侵入体和邻近的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地层相对应。岩体主要为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此类岩体的岩石放射性核素含量较高。而下古生界地层中U 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尤其是寒武系黑色岩系中U 含量非常高。由此可认为,上述高场是由含放射性核素较高的钾k花岗岩体和寒武系共同所致。此外,另一些γ能谱总量在(9~15)Ur呈北西向分布的零星偏低场和偏高场,亦由下古生界含放射性核素的寒武系和奥陶系地层所引起。

图1-2-5 调查区伽马能谱场等值线图

1—低γ能谱场区;2—中等γ能谱场区;3-高γ能谱场区;4-哈尔根头口布高γ能谱场区;5—营毛沱高低变化的γ能谱场区;6—交瑞口子偏低γ能谱场区

3.交瑞口子偏低γ能谱场区

位于调查区最南部,即沙井幅南半部的七—铁矿山-岗流脑子以南区域(图1-2-5)。

为震旦-奥陶系地层分布区.岩性包括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结晶灰岩、石英岩、砂岩等。由于这些岩石的放射性核素含量都很低,γ能谱总量仅为(1~6)×10-6Ur,是造成γ能谱低场的主要原因。

而在更偏南部分出现几处偏高—高场,恰与出露的中酸性岩体和泥盆系相对应。在此系列侵入体中,除闪长岩放射性核素含量偏低外,余者均较高,是形成局部偏高—高场的物性基础



地球物理勘探的地球物理场~

各种地球物理方法在地表或地表附近测量的各种物理现象的信息可以统称为地球物理场的信息。地球物理场可分为天然存在的地球物理场和人工激发的地球物理场。地球的重力场、地磁场、地电场、地温场、核物理场是天然存在的地球物理场;由人工爆炸产生弹性波在地下传播的弹性波场、向地下供电在地下产生的局部电场、 向地下发射电磁波激发出的电磁场等,属于人工的激发的地球物理场。地球物理场还可分为正常场和异常场。异常场是由勘探对象所引起的局部地球物理场,例如赋存在地下的磁铁矿体或磁性岩体产生的磁场,这部分磁场迭加在它的围岩和地球其它部分产生的磁场之中,在研究观测得来的磁场时,就要区分或提取出磁异常场; 又如铬铁矿的密度比围岩的密度大,盐丘岩体的密度比围岩的密度小,这两种情况分别会引起重力场局部增强或减弱的异常现象。地球物理勘探正是根据对正常场和异常场的分布特征进行地质解释和推断的。人工激发的地球物理场如爆炸产生的弹性波场,弹性波在岩层中传播遇到不同密度的分界面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和能量衰减等现象,根据弹性波返回到地面的时间来研究其传播速度、岩层厚度和产状等问题。人工场源的优点是场源的参数为已知,便于控制,分辨力较高,能够取得较好的地质效果,但费用较大。

一、成矿区带基础地质调查
围绕重点成矿区带,开展区域地质、区域地球物理、区域地球化学、区域遥感地质调查和综合立体地质结构填图等基础地质调查,填制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等基础图件,查明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地质特征,查明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元素、遥感蚀变异常分布特征等重点成矿区带的成矿背景和条件,深化成矿条件和找矿潜力的认识,发现新的找矿线索和圈定异常,为后续地质找矿提供找矿新区、找矿靶区和找矿异常。
1.战略背景
(1)区域地质调查
全国重点成矿区带已完成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93万平方千米,占成矿区带的33%,重点成矿带还有193万平方千米的空白。全国地勘规划确定的123个找矿远景区151万平方千米,完成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59万平方千米,扣除钾盐及部分铝土矿找矿远景区面积,远景区还有83万平方千米的空白。
在天山成矿带、阿尔泰成矿带、北山成矿带、大兴安岭成矿带、川滇黔等重点成矿带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低。
(2)区域地球物理调查
全国重点成矿区带共计完成1:20万航磁调查202.16万平方千米、1:20万区域重力调查152.06万平方千米、1:5万航磁调查119.13万平方千米、1:5万区域重力调查6万平方千米(表10),分别占重点成矿区带面积的70%、53%、42%、2%。区域重力调查,特别是1:5万区域重力调查工作程度很低。全国123个找矿远景区1:25万区域重力调查和航磁调查仅完成面积的30%左右,1:5万航磁调查只完成面积的10%,工作程度很低。
物探工作程度相对较低,到目前为止,中比例尺区域重力调查和航磁调查都还没有覆盖重点成矿区带和123个重要找矿远景区,大比例尺工作程度更低。航磁调查有近三分之二面积的资料为20世纪80年代初以前调查获取的,定位精度和磁测精度都很低,有的定位误差达到50米到几百米,磁测精度也只有10~50nT,不能满足现在地质找矿工作,需继续更新。另外工作参数偏少,电性等地球物理调查参数几乎没有开展,航空重力、航磁梯度和时间域航空电磁测量有待完善、试验和推广。
表10 部分重点成矿区带区域物探工作程度统计表 单位:104km2


续表


(3)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区域化探是地质找矿最为有效的方法手段。全国陆域区域化探可测面积721万平方千米,到目前为止,1:25万区域化探共完成451万平方千米,占规划面积的63%;全国陆域1:5万化探完成约144万平方千米,其中重点成矿区带约完成97万平方千米,找矿远景区约完成47万平方千米,分别完成重点成矿区带和123个找矿远景区面积的34%、31%,工作程度十分低,部分重点成矿区带1:5万化探工作程度见表11。
表11 部分重点成矿区带1:5万化探工作程度统计


当前区域化探工作程度相对较低,1:25万区域化探尚未覆盖全国重点成矿区带,1:5万化探工作程度更低,123个重要找矿远景区还未完成。另外,化探方法技术急需统一完善,尤其是1:5万区域化探方法技术还不完善,同一成矿带分析测试元素种类不统一,质量得不到有效监控。
(4)区域遥感地质调查
近年来,我国利用遥感技术在青藏高原、新疆、内蒙古等部分重要成矿带开展了1:10万遥感地质调查,采用了遥感地质解译与异常信息提取相结合的技术方法,并在局部地区开展高光谱矿物填图技术方法示范应用,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找矿效果,建立了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矿产资源调查的技术体系。然而,由于目前资源勘查后备基地严重不足,重要成矿带的大比例尺区调工作程度很低,对全国重点成矿区带而言,1:5万遥感地质填图和高光谱矿物填图尚未开展。
2.战略目标
围绕重点成矿区带,按照1:5万和1:25万两个层次,开展区调、区域物探、区域化探、区域遥感、综合立体地质填图等基础地质填图,填制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等基础图件,查明重点成矿区带的成矿背景和条件,为后续地质找矿提供找矿新区、找矿靶区和找矿异常。
“十二五”期间:完成国家整装勘查规划区、重点找矿远景区1:5万区调。成矿带1:5万区调工作程度由现在的33%提高到62%。全面完成重点成矿带和重要油气盆地1:25万区调180万平方千米,使我国1:25万区调工作程度达到71%。
力争完成全国重要成矿带1:25万航空磁力调查,使全国1:25万航磁调查达到85%。基本完成国家整装勘查规划区、全国重点找矿远景区1:5万航磁调查,使全国1:5万航磁调查工作程度达到40%。
力争完成全国重要成矿带1:25万区域化探;基本完成国家整装勘查规划区、部分全国重点找矿远景区1:5万化探。
完成全国123个找矿远景区1:5万遥感地质调查,并制作相应的遥感影像图、异常图、地质解译图及找矿预测图。并在成矿有利地段,开展高光谱矿物填图,面积5万平方千米。
“十三五”期间:基本完成重点成矿区带1:5万区调,全面完成我国基岩区1:25万区调修测,大幅度提高全国基础地质工作程度。
力争完成全国1:25万航磁调查和区域重力调查;力争完成重点成矿区带1:5万航磁调查,使全国1:5万航磁调查工作程度达到47%。
实现1:25万区域化探可扫地区的全覆盖;基本完成全国重点123个找矿远景区。
实现全国重点成矿区带1:5万遥感地质填图的全覆盖,面积151万平方千米。制作全国重要成矿带1:5万遥感影像图、异常图、地质解译图及找矿预测图。在成矿有利地段,开展高光谱矿物填图。
3.战略任务
通过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1:25万区调修测,1:25万航磁调查、1:25区域重力调查、1:5万航空物探调查、1:5万立体地质综合调查,1:25万和1:5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1:5万遥感地质调查和成矿有利地段高光谱矿物填图,查明区域地层、构造、岩石、成矿地质条件以及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元素分布特征,提供找矿新区、找矿靶区和找矿异常。
二、重要经济区基础地质调查
(一)重要经济区地质填图
结合我国中长期经济区产业规划布局、国土主体功能区划、城市群和重大工程建设等需求,重点在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长江中下游经济区带、东北经济区、辽东南“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等,主要开展1:25万和1:5万区域地质调查、区域地球物理调查,查明区域地质构造背景、第四纪地质结构、断裂构造和地质环境背景。
1.战略背景
经济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的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和北部湾等地区,总体上经济区区调工作程度较高,特别是1:25万区域地质调查、1:25万区域重力调查和航磁调查工作程度更高。但是经济区中的国家重点建设开发区尚缺乏1:5万区调、区域物探等资料,特别是三维立体地质结构不清,需要开展经济区中国家重点建设和开发区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并在补充开展1:25万区域重力调查的基础上,加强经济区中国家重点建设和开发区的1:5万区域重力调查和航磁调查,为查明三维地质结构调查提供基础资料。
2.战略目标
围绕服务于国土资源规划与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建设、城市规划、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地质环境调查等,开展经济区1:5万地质填图,2010~2020年部署1:5万区调20万平方千米。全面完成东部沿海经济区1:25万区域重力调查,加强1:5万区域物探调查。
3.战略任务
在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北部湾、辽宁沿海等重要经济区,国家“四纵四横”铁路网沿线、南水北调、重要输油气管线等重大工程建设区主要开展1:5万和1:25万区域地质调查,1:5区域重力调查、1:5万航空物探、1:5万立体地质结构调查和1:25万区域重力调查,提高东部沿海经济区大比例尺区域物探程度,建立第四纪地层结构和三维地质结构模型,综合评价区域地质环境条件,为国家重大工程提供基础性地质资料。
(二)三维数字城市地质调查
1.战略背景
2003年以来,已完成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中的上海、杭州、南京、北京、天津和广州等六个不同类型城市的城市地质调查试点工作。初步建立了城市地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编制了城市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和系列工作方法指南,总结了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经验。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城市经济区工作程度低,华北、东北等平原区甚至未开展1:20万区调;二是现有城市地区地质工作零星,缺乏系统性,对城市的服务能力差;三是技术标准体系不完善,目前编制的方法技术体系和技术要求还未能涵盖我国不同地质地理区的各种城市类型。
2.战略目标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海峡西岸、山东半岛、辽中南、川渝、中原、关中和长江中游等城市群三维立体地质调查报告,1:25万地质图、基岩地质图、地质构造图、第四纪地质地貌图等系列地质图件,数据库与三维可视化信息系统。
全国省会城市、重要城市和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中地级以上城市的城市地质调查报告、地质系列图件、数据库与三维可视化信息系统。
城市群三维立体地质调查方法技术总结报告和全国城市、城市群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3.战略任务
以服务于城市及城市群规划、建设与管理为宗旨,采用国家公益性与地方公益性相结合,调查与研究相结合,多学科、多方法、地面调查与深部探测相结合,集成现有资料与补充调查相结合,信息系统建设与信息化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应用现代地学理论和勘查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为主线,开展城市、城市群三维立体地质综合调查,建立城市、城市群三维可视化综合地学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科学评价城市、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和环境承载力,为城市、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数据和决策依据。
主要开展城市群和重要大中城市的三维地质填图。查明区域地质环境背景、地下三维地质结构、活动构造、主要灾害及不良地质体、水土环境质量,评价城市、城市群地壳稳定性和地质资源环境保障能力。
系统开展城市、城市群三维立体地质填图,查明城市地质体的组成和空间分布特征,建立三维地质结构、工程地质结构和水文地质结构,评价工程建设的适宜性和地下空间资源的可利用性,建立城市、城市群数据库与三维可视化信息与服务系统。
系统开展城市及城市群的活动构造调查,查明活动断裂的分布、规模、表现特征、形成时代和最近的活动时间,评价区域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系统开展地质灾害调查,查明城市、城市群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评价其危害性,为城市减灾防灾及灾害预警提供基础数据。
开展城市区土壤及水体环境地球化学调查,查明有益有害元素的分布特征,查证污染源及其分布,为城市环境治理提供基础资料。
综合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和环境容量,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建立三维可视化城市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构建地学研究的平台、城市规划和建设决策的支持系统、社会信息服务窗口。
三、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评价
1.战略背景
自2002年全国开展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已完成调查160万平方千米,工作范围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未包括我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占规划面积的36%。通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首次系统地获得了我国重要经济区土地54种元素指标的高精度数据,全面查清了我国土地质量状况,为资源勘查、土地管护、发展现代农业、保护生态环境、土壤碳汇研究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但是,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国情调查,工作程度低,难以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还未全面开展,直接影响到土地资源管护和合理利用,也缺乏有效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体系。
2.战略目标
完成300万平方千米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填图,全面查清全国18亿亩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状况。开展重要流域、重要经济区生态地球化学评价,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与修复,为土地资源的科学管护与污染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3.战略任务
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填图。以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为主,系统测定土壤54种元素指标,基本查明我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状况。
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按照重要流域和经济区,以生态系统为单元,根据元素和化合物分布特征,研究异常元素及化合物的来源示踪及迁移途径,评价它们对生态系统及各组成要素的影响,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依据土地有益元素、有毒有害元素和有机污染物含量水平等地球化学指标因素,及其对土地基本功能的影响程度而进行的土地质量级别评定。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有针对性地测定主要有害与有益元素指标、无机与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全量与分量(形态)指标等,进行周期性监测与预警。
生态地球化学修复。依据土地受污染的面积、程度和受污染元素指标的不同等,开展生态地球化学修复,确保土地质量的生态安全。
四、地下空间资源调查
1.战略背景
长期以来科学界、工业界对地下空间资源的利用都给予了广泛的重视,利用地下空间的领域不断扩展。国家战略资源安全和能源危机促进了地下储油库的工程地质研究。核工业界对核废料深埋存储空间的强烈需求,促使工程地质人员对区域地质、工程稳定性表现极大的关注,开展了相关的选址和论证工作。水资源的短缺促进了水的地下储、运工程发展。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近年来受到广泛的重视,上海、杭州和北京等城市地质工作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战略目标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与深层地下空间相关的区域三维地质调查,全面掌握基础地质资料,对深层地下空间的利用现状以及可利用的资源数量、规模及其质量进行调查和评估;针对核废料处置、油气储备技术领域对深层地下空间资源的国家战略需求,以深层地质环境因素为主要依据,提交国家陆域核废料处置、油气储备等深层地下空间调查、利用与评估报告;形成深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建议,为相关领域的实际需求提供国家层面的技术和资源储备。
3.战略任务
围绕核废料处置、油气储备库以及军事战略等方面需求,开展全国陆域范围深部基础地质调查与深层地下空间资源调查与评估,为深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五、国土资源遥感综合地质调查
1.战略背景
自1999年至今,国土资源大调查陆续开展了青藏高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中国东部经济区、西南“三江”、松辽平原经济区、云南瑞丽江、西南岩溶地区、中国北方地区等大区域1:25万区域地质环境遥感调查,获得了一系列覆盖我国大部分陆域国土面积的多期、动态遥感定量监测数据和系列成果图件。但是对全国重要经济区和重大地质环境问题区与国土资源基本现状的研究依然很薄弱,尤其是缺乏长期、大范围、动态的监测,很多地质环境问题亟待解决。另外国家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区(如“四纵四横”铁路网沿线等)需要开展1:5万遥感调查与监测,诸多不良工程地质体的分布尚未查明,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发展规划。
2.战略目标
“十二五”期间:开展全国重要经济区和重大地质环境问题区1:25万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制作相应的影像图、遥感解译图及地质环境评价图等系列图件,基本查明区域地质环境现状,监测区域地质环境变迁,分析重要经济区的重大地质环境问题及地质环境因素的形成过程、演化规律、发展趋势等。在全国重大工程区完成1:5万航空遥感综合地质调查。
“十三五”期间:基本实现全国重要经济区和重大地质环境问题区1:25万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在全国重大工程区完成1:5万航空遥感综合地质调查。
3.战略任务
全国重要经济区和重大地质环境问题区1:25万生态地质环境遥感监测。全国重大工程区1:5万航空遥感地质调查。全国重要经济区、重大地质环境问题区以及重大工程区地质环境遥感评价与综合分析。
六、矿山开发遥感调查
1.战略背景
2006年以来,矿山多目标遥感调查与监测完成了全国30个省(市、区)、重点成矿区带、163个国家重点矿区、6.2万个矿山的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矿山开发状况、矿山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已完成1:25万比例尺遥感调查与监测面积120万平方千米,1:5万、1:1万大比例尺遥感调查与监测面积78万平方千米。查明违规开采矿山18000多个、矿山地质灾害6800余处、地质灾害隐患区120多处,为全国矿政管理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等工作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初步建立了常规调查与应急监测相结合、天地人一体化的矿山遥感监测技术体系,覆盖全国的矿山遥感监测网络正在形成。
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要求对我国各重要成矿带、矿集区和重要规划区的矿产资源开发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实现“一年一图”、“以图管矿”。但目前的工作仅实现了对163个国家重点矿区的一次调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目前的工作严重滞后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矿产资源开发遥感调查工作在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方面需要进一步发挥作用。
2.战略目标
通过开展矿山环境与开发遥感调查与动态监测,了解掌握矿山开发利用状况、矿山环境和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等,为矿政管理、矿山开发、矿山环境保护提供支撑。
“十二五”期间:在国家163个重点矿区、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区和热点地区开展1:5万遥感地质调查。初步构建遥感应急调查体系。
“十三五”期间:继续开展矿产资源开发遥感调查和监测,构建常规调查与应急调查相结合、高效动态的全国矿产资源开发遥感调查体系。
3.战略任务
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矿山环境和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等开展1:5万、1:1万遥感调查与动态监测。
七、地质遗迹资源和重要古生物化石调查
1.战略背景
目前用于开展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并建成的国家地质公园有127家,省级地质公园建立了78个。部分单位和部门完成《华东地区重要地质遗迹登录、鉴评与保护研究》、《地质遗迹管理信息数据库》、《全国重点地区地质遗迹区划》等成果。全国已有包括湖南、新疆、山西、江苏、江西等12省(区)初步开展了地质遗迹保护规划研究和探索性工作,编制了《重要地质遗迹调查技术要求》初稿。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现有调查较零星,覆盖面不够,深度不够,缺乏系统性;二是缺乏科学统一的技术规范及科学、适用的评价体系;三是保护不到位,一些珍贵地质遗迹遭到破坏;四是缺少全国性的、科学的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规划区域性规划。
2.战略目标
开展全国地质遗迹资源和重要古生物化石调查,编制全国地质遗迹资源分布系列图和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图,为地质遗迹资源区划和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保护提供支撑。提交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地质遗迹资源调查报告、地质遗迹资源分布系列图和数据库;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重要古生物化石调查报告、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图和数据库;提交全国地质遗迹资源分布系列图、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图和数据库;提交《全国地质遗迹资源区划》和《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保护规划方案》。
3.战略任务
开展全国省级地质遗迹资源和重要古生物化石调查,查明地质遗迹资源和重要古生物化石资源状况;编制全国地质遗迹资源分布系列图和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图,建立地质遗迹和重要古生物化石管理数据库;开展全国地质遗迹资源区划和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保护规划方案。
八、基础地质综合研究与基础图件编制
1.战略背景
工作基础:1:20万、1:25万等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已基本实现全覆盖,1:25万区域重力调查、航磁调查和区域化探也已完成大部分面积;1:5万大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在主要成矿带、重点勘查区完成比例较高,区域物化遥等基础调查工作程度已大幅度提高,相关科研与勘查工作取得了大量成果与重要进展,部分成矿带和构造单元已开展相关的综合研究与编图。
存在问题:大量的图幅资料和成果需要进行综合集成和深化,需要编制地物化遥系列图件;新发现的地质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早期完成的区域性图件需要用新理论更新,成矿带工作部署、经济区规划等需要综合地质图件。
2.战略目标
以区域地物化遥调查为基础,全面总结大调查以来我国区域地质调查、区域物化遥调查、矿产勘查和各项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活动论为指导,开展省、重要成矿带和重要经济区、地质构造单元和全国的成果集成和综合研究,建立区域地层、构造格架,编制区域地质系列图件;应用地质制图新技术新方法,编制系列地物化遥综合图件,建立空间基础数据库;针对存在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开展必要的专题调查研究,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和水平,为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评价,以及有关经济、工程建设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完成全国重点成矿区带、4个重要经济区地物化遥综合研究、系列地质图件编制和数据库建设;完成全国各省(市、区)、12个主要地质构造单元和中国地质志(地层、构造、岩石、第四纪等)、系列地质图件编制和数据库建设,全面更新我国不同层次的区域性基础地质图件。
3.战略任务
主要开展省、重要成矿带和重要经济区、地质构造单元和全国的成果集成和综合研究。
重要成矿带基础地质综合研究与编图:在区域地物化遥调查基础上,开展重点成矿区带成果集成和综合研究,建立区域地层、构造格架,编制区域地物化遥系列图件,研究重要成矿区成矿地质背景和条件,研究重要成矿区的资源远景和潜力,优选新的找矿远景区和靶区。编制成矿区带地质图、构造图、主要成矿建造图、地球物理系列图、地球化学系列图、遥感地质系列图。
大兴安岭北段—松嫩盆地地学剖面综合调查:利用中俄输油管道项目中国境内连崟—大庆段输油管道在大兴安岭北段到松嫩盆地中心自北而南挖掘的一条长达近千千米、深达3米的连续人工探槽所揭露出的基岩有利条件,将地质、物探、化探和遥感等研究方法相结合,开展地学综合剖面研究,为区内金属和能源矿产勘查提供科学依据。
重要经济区地物化遥综合研究和系列图件的编制:在区域地物化遥和水工环调查基础上,开展成果集成和综合研究,编制黄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地质图、构造图、第四纪地质图、基岩地质图和系列地球物理图件,为经济区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提供基础资料。
省级地质志与系列地质图件编制:以现有分省地质志为基础,全面总结20多年来我国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和各项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活动论为指导,开展全国区域地质调查研究成果的综合集成;应用地质制图新技术新方法,编制省级地质图、构造图、岩浆岩图、第四纪地质图,以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系列图件,建立空间数据库;针对存在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开展必要的调查研究,提高全国及各省(市、区)地质研究程度和水平,为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评价,以及有关经济、工程建设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主要地质构造单元地质志与系列图件编制:按照地质构造单元开展成果集成,编制地质单元地质志,编制地质图、构造图、岩浆岩图、第四纪地质图,以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系列图件,建立空间数据库,为地质单元地质工作规划部署提供基础图件。拟开展阿尔泰、天山、昆仑—阿尔金、祁连、秦岭—大别、青藏、兴蒙、南岭、武夷山、长白山、华北陆块、扬子陆块等12个地质单元地质志与系列图件编制。
中国区域地质志及系列图件编制:在省级和地质单元地质志编制的基础上,开展全国地层志、构造志、岩浆岩志、变质岩志、第四纪地质志及相关地质系列图件(1:500万)的编制,全面更新我国基础地质图件。

区域地球物理
答:三、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一)布伽重力异常特征 根据新疆东北部布伽重力异常图(图1-7),东准噶尔地区重力场具有明显的块状镶嵌与北西向条带状重力异常梯度带相间出现的特点。布伽重力异常值普遍较高,平均值为-110×10-5m/s2,最高为-70×10-5m/s2。区域重力异常主要由莫霍界面引起,据此计算的莫霍界面起伏变化较大...

基底的地球物理场特征
答:区域地球物理场对基底常常有良好的反映,依据义敦岛弧造山带及邻区出露地层的密度变化,将区域构造层划分出4个主要的密度层:①第四系—第三系密度层,平均密度1.89(单位103 kg/m3,下同);②上三叠统上段密度层,平均密度为2.61;③上三叠统中下段—中下三叠统密度层,平均密度为2.71;④...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答:研究区区域上主体为一个巨大的近南北向的重力低, 向北延伸至四川夏塞、呷村, 向南止于玉龙雪山, 长逾400km, 夏塞一带宽达近100km, 南北两端变窄, 重力负异常强度(-5~-25)×10-5m/s2, 省界附近强度最大, 沿走向有东西摆动的现象, 重力低南段东西两侧分别为德巫-三江口、得荣-中甸西重力高...

区域地球物理场
答:根据测深资料(地矿部地球物理研究所,1990),新疆现代地壳除浅表疏松沉积层外,可划分出三种不同密度(表现为不同纵波速度)的层,分别称为上地壳“花岗岩”层,纵波速度为5.78~6.09km/s;中地壳“闪长岩”层,纵波速度为6.10~6.60km/s;下地壳“玄武岩”层,纵波速度为6.70~7.64km/s...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答:图2-4 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图 图2-5 磁场分区略图 区域正磁异常带总体走向北西西,以200nT等值线圈定,异常区长200km、宽20~40km,具有范围大、强度高、梯度陡、西高东低、条带状展布的特征(图2-6)。在正磁异常带高背景上,存在诸多局部异常,它们具有等距分布的特点,是中基性火山岩、矽卡岩、...

东北地区构造单元的划分
答:(一)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1.重力场特征 本项研究采用小子域滤波处理技术,确定了研究区一、二级异常区的边界位置,紧缩了常规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的宽度,清楚地反映出东西向、北北东向、北东向和南北向异常是东北地区的主要异常构造线(图1-16,图1-17)。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东北地区重力异常可分...

胶东地区的区域地球物理场
答:这一重力高值呈NE走向,其南部与新河-明村的重力高值区相连接,东北部沿海边形成环形包围着玲珑花岗岩体的重力低值区。莱阳地区的重力高,在地球物理界有不同的认识,其一是认为莱阳盆地盖层主要是以白垩纪以来的沉积为主,实际上这套新地层的沉积厚度较薄,已知的钻孔资料表明某在300~500m,其下是...

各陆块的主要地质、地球物理场特征
答:本节将简要叙述各陆块的分布范围、主要地质、地球物理场特征。 一、胶辽陆块(包括朝鲜半岛) 1.地理位置 自吉林省南部和龙、桦甸以南,西至辽宁省、河北省东部青龙河以东,向南过渤海至山东半岛,向东过黄海至朝鲜半岛,大致呈一椭圆形样式。总面积约占中朝古大陆面积的1/3左右,约500000km2。 图1—2 中朝古大陆构造...

地球物理特征和深部构造
答:2020-01-31 地球物理场与深部构造 2020-02-02 深部构造和地球物理场 2020-02-03 地质构造背景及深层构造轮廓 2020-02-03 深部构造与地球物理场 2020-02-03 地球深部构造及地壳结构研究 2020-02-02 大地构造位置和深部地质特征 2020-01-30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020-02-03 深部构造特征 更多类似...

重要区段地球物理特征
答:在应用地球物理进行地质矿产勘查、勘探中,反映断裂构造的地球物理场综合信息标志为:不同性质和不同方向展布的区域性重磁异常区带的接合部、平直陡变的区域重力梯度带、具明显走向的狭长带状或串珠状磁异常,以上这些现象往往为深大断裂带的反映。重力高、低突变(常为梯度带),带状重、磁异常的转折、错动,(一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