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打了败仗时,他们会怎么办?

作者&投稿:沃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般来说,古人在打了败仗的时候,跟士兵是没有什么关系,跟将领是有很大的关系。毕竟,士兵只是听命令行事,所有的命令都是将领所下的。

也因此,当古代的这些将领打了败仗之后,回到军营当中绝对会抬不起头,甚至会失去以后的晋升机会。如果他的主公知道这场战争肯定会输,你坚持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会一直重用你。否则的话,你这辈子都有可能抬不起头。

这样的古代将领,他们在等待一个机会,等待可以让自己一雪前耻的机会。这个机会可能一辈子都等不到,但是当等到之后,他们绝对会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牢牢的握在自己手心。

就比如说主公要求将领去办一件事,这件事情九死一生,没有任何一个人去。但是曾经打过败仗的将领却主动请缨,立下军令状,如果不成功,提头来见。

因为他知道这件事情九死一生,是他最后的一个机会,如果他成功了,会得到继续的重用。如果不成功,这辈子可能也就这样了。



古人打仗失败的时候有些意志力非常坚定的士兵会选择自刎或者战死沙场上,在他们眼里只有忠孝,他们不会背叛自己来打仗的最初目的,战败不可怕。背弃自己祖国的人才是最不值得原谅的。所以他们甘愿战死沙场也不会效忠战胜的那一方。

当然也有那种只顾眼前利益的人,他会背弃自己的祖国在敌人的国土里苟延残喘地活着,他们或是被贬去做苦力或者是铸城池。反正就是过着俘虏生活,穷混潦倒地过着不起眼的生活。这样还不如死去来得痛快。但也有不接受俘虏的国家,直接就是把战败国所有的一切摧残消灭。

也有从沙场上活下来的人,他们可不想当做是逃兵,所以他们会选择跑路,可能会回到家乡地某个地方重新过上艰苦的农民生活,这样其实也好,不用再经历那些痛苦残酷的画面,也不用担心受怕自己哪天会丢了性命。



哪五种方法,事情其实是这个样子滴。

个人认为,三国时期,诸葛亮最大的对手大约就是司马懿了,虽然演义中将诸葛亮说的很是高明,但我还是顽固的认为,司马懿要比诸葛亮高明的多,诸葛亮最终败在司马懿手里,实在是很不冤枉的,为什么这么说。

扯长了大约也太啰嗦,我们就拿最根本的用人做个比较。

诸葛亮怎么用人?

“事无巨细,亲自过问”,这就有点要命了,他前期是刘备的辅臣,这么做当然不过分,可刘备死后,他成了蜀汉实际上的一把手,身份地位发生了变化,还坚持“事无巨细,亲自过问”,这无疑会扼杀人才的积极性,为嘛?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啊,一把手管得太细,就会让手下人无所适从,更何况事事过问,手下人办好的事儿你还要复查一遍甚至多遍,到底几个意思,不相信我,不信我干嘛用我,问题就这么来了。

即便是有本事的人也在他的这种领导方式下,感到没有发挥才华的空间,于是人才一个个就变成奴才了,反正大小事你都要过问,那我还费脑子干嘛,你说了算不就成了。

所以蜀汉后期人才缺乏,估计也跟他的这种领导方式有关。

而司马懿呢,讲个简单的故事吧。

司马懿当上大都督,统军以后,提拔了小将秦朗,给与他充分的信任,秦朗手下有个军官对秦朗处理的某件事不服,就反映到司马懿那里。

这件事如果遇到诸葛亮,那他一定会是核查核查再核查,生怕某些方面出现差错,但司马懿的反应却是勃然大怒,直接斥责那个军官说:“我能提拔秦朗,他的为人、能力怎么样,我心里清楚,你即便有意见,也应该找他当面提,直接越级上报什么意思,想挑拨我跟秦将军的关系吗,你就是个只会钻营的小人,留下你迟早会成为军中的祸害。”

教训完之后,直接命人把这位军官推出去砍了,事情传出去以后,秦朗自然非常感激,其他如秦朗一样的人更是从中看到了充分的尊重,信任,那工作起来,还有不卖力的,因为在司马懿账下,只要有本事就会获得提升,提升以后就能获得充分的尊重和信任。

而尊重和信任,正是人才最需要的,魏国有了这样的风气,人才还不趋之若鹜,层出不穷吗,有了人才,而且还能恰当地使用人才,魏国还不越来越强盛吗,你看看,小事如此,大事就更不用说了。

其实呢,司马懿聪明的地方还不止这一点,他是统军打仗的大将军,而打仗吗,谁又能绝对保证百战百胜了,打了胜仗当然欢喜,那打了败仗呢。

司马懿就对败仗之后怎么办提出五种方案,即:

为将之道,能战则战,不能战则走,不能走则守,不能守则降,不能降则死。

分战、走、守、降、死五种,每一种他都视若平常,只会根据形势决定,而绝不会拘泥于某一成法,单从这一点看,司马懿这个人是相当灵活的。

后人呢,对这五种方法却只记住一种,哪一种:不成功,则成仁。

并以此来作为衡量道德善恶的标准。

这种认识究竟怎么样,我在这里不做评价,单说司马懿。

一个人之所以成功,必然有他的道理,善于分析形势,聪明而又灵活,不拘泥常法,墨守成规,也许这才是司马懿的成功之道吧。



~

古人打了败仗时,他们会怎么办?
答:司马懿就对败仗之后怎么办提出五种方案,即:为将之道,能战则战,不能战则走,不能走则守,不能守则降,不能降则死。分战、走、守、降、死五种,每一种他都视若平常,只会根据形势决定,而绝不会拘泥于某一成法,单从这一点看,司马懿这个人是相当灵活的。后人呢,对这五种方法却只记住...

战争结束后是赢的一方打扫战场吗,双方战死的人是怎么处理的?
答:第四种就是放任不管。战败方自己都跑了,战胜方也懒得搭理他们那边死了的将士,很多就只是将己方的尸体收拾一番,然后就不管敌方的尸体了。这种方式通常也是伤亡并不多的时候才有的,而那些依旧躺在地上的尸体要么被动物吃了,要么就在那里腐烂只剩下一把骨头,在要么就是被一些过路的人看不下去,挖...

...追击还是穷寇莫追?打了败仗应该出其不意先发制人,还是避其锋芒?_百 ...
答:这应该按照具体情况再做决定。比如虽然胜了,可却是惨胜,这时就绝对不能追击,否则一旦有什么意外情况,就极可能由胜转败,这种情况抓紧时间修整才是最重要的;同样,败了也得看败得有多惨,若只是小败,那倒是可以整军再战,要是惨败,那还是赶紧跑路吧。

打仗时士兵为何宁愿被俘虏,也不会躺下装死?
答:如果被敌人发现那么只有死路一条了。在残酷的战场环境中能够沉着装死并逃过无数双眼睛的人,一定是一位被战争耽误了的表演天才。第三,如果自己所在的部队打了败仗,那么敌军就会清扫战场,而敌军清扫战场的方式有往往比较残酷。一般来说,敌人在清扫战场的过程中会对尸体进行补枪,为了就是防止他们装死...

战争结束后是赢的一方打扫战场吗,双方战死的人是怎么处理的?
答:不过,这种方式在西方则比较常见,原因在于他们认为火焰有净化人灵魂的作用,这样能够使得死者升入天堂。不过,尸体毕竟不是易燃物,近现代还可以通过浇汽油来助燃,在古代可就没有这么好办了,因此这种方式往往只会被应用于规模较小的战役,恐怕这也是这种方法在西方较为流行,但在东方很少出现的原因之一,毕竟西方和东方在...

兵败如山倒是种什么样的体验呢?
答:那些做了俘虏的国民党并非常的顺从,现在投降就意味着可以保全性命,而那些没有投降机会的散兵游勇,十有八九会死于非,土匪心狠手辣自不必说,就连普通老百姓也痛打落水狗,反正战乱年代,没人会在乎几个溃兵的死活。以至于哪些编制还算健全的国民党兵,总要想尽千方百计去做俘虏。

为何关羽打败仗士兵就跑了,而张飞吃了败仗手下却无人逃跑?
答:不过关、张也没有给刘备丢脸,他们无论是领兵能力还是武艺水平都堪称一流。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前夕,强大的曹操派兵在长坂揍得刘备全军大败。不过好刘方有张飞、赵云这样的猛人撑着,刘家众将还没有遭遇到大的损伤。据说当时曹军有100万之多,而刘备兵只有3000多人,双方实力非常悬殊。不过赵、张二人...

古代打了败仗,输的一方被称为“败北”,为何这么说?
答:然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北“这个字,它就像是两个人背靠背靠在一起。把你的背面交给敌人,这么做的人总觉得有点傻缺的感觉。所以古人视之为不吉利的意思。如果在战场上两个士兵是背靠背的话,那就可以证明其中一方士兵已经是在处于逃跑的状态。否则的话是不会把背面露向敌人的,所以败北也就...

明知会败为何刘备还要坚持伐吴
答:夷陵之战也是刘备输得最窝囊的一场战役,刘备不但损兵折将,而且此战还是他从出道以来头一次输给年轻人的败仗。夷陵之战过后,陆逊名扬天下。 其实从刘备出兵伐吴的时候就可以预料蜀国会输掉夷陵之战了。刘备带着4万人去打有5万人防守的东吴;同时蜀国只带了些二、三流的将领随军出战,而吴国拥有韩当、周泰、潘璋、...

敌人吃人了败仗如同害群之马落荒而逃对吗?
答:将吃了败仗的敌人比喻成害群之马,这个比喻不恰当,因为害群之马一般是用来指危害社会或者集体的人,这里最好的比喻应该是:敌人吃了败仗,如同惊弓之鸟,落荒而逃。敌人吃了败仗,受到了惊吓,正好跟惊弓之鸟一般,四散奔逃。这样的表述才是最符合常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