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的用法有哪些?

作者&投稿:易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连词:(1)转折关系。(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2)修饰关系。(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3)假设关系。(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4)并列关系。(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5)承接关系。(于是、就)例:撞而破之。(6)递进关系。(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7)因果关系。(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8)目的关系。(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例:某所,而母立于兹。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2)而后:才、方才。(3)既而:不久、一会儿。

1.疑问代词:

(1)作宾语,“什么、哪里”。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例:大王来何操?
(2)作谓语,“为什么”。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
(3)作定语,“什么”。何+名词。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
(4)做主语,“什么”。例:何谓阁子也?

2.副词:
(1)程度副词,“多么”。何+形容词。例:开国何茫然?
(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何+动词,位于句首。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
(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1.副词:

(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3)表限制,“仅、只”。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4)表判断,“是、就是”。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代词:
(1)第二人称代词,常作定语,“你的”;也做主语,“你”。不作宾语。例:家祭无忘告乃翁。
(2)指示代词,“这样”。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3.固定结构:
(1)无乃:表猜测,“恐怕……”例:无乃尔是过与。
(2)乃尔:译为“这样”。例: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1.介词

(1)表工具,“拿,用”。例:愿以十五城请易壁。
(2)表所处置的对象,“把”。例: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3)表凭借,“凭,靠”。例:久之,能以足音辨认。
(4)表原因,“因为、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表时间或处所,“于、在、从”。例: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6)表凭借,“按照、依照、根据”。例:余船以次俱进。

2.连词(用法与“而”基本相同,但不表转折)
(1)表并列或递进,“而、又、而且、并且”。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承接关系,译为“而”或者不译。例:侧盾以撞。
(3)表目的关系,“而、用来、来”。例: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4)表因果关系,“因为”。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5)表修饰关系,译为“而”或不译。例:拥火以入。(动词+以+动词)

3.助词,作语气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例:固以怪之。

4.动词,“任用、认为”。例:皆以(之)美于徐公。

5.副词,“已经”(时间副词)。例:日以尽矣。

6.名词,“缘由,原因”。例:良有以也。

7.固定结构
(1)以为:a.认为;b.把……当作、把……作为。例: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以是/是以,“因此”。例:余是以记之。
(3)“有以”和“无以”,译为“有什么办法用来……”和“没什么办法用来……”
▲ 关于“以”字介词和连词的判断方法。
作介词。标志:“以”+名词/代词/数词。
作连词。“以”位于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之间,或者位于两个表示因果关系的两个分句之间。例:拥火以入。夫夷以近。

1.连词
(1)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况且、再说”。例:a.且立石于其墓之门。(而且)b.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况且)
(2)让步关系,译为“尚且、还”。(先让步,再推进一步)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并列关系。标志:
a.“形容词+且+形容词”译为“而且;又……又……”例:“清且浅。”译为“又清又浅。”
b.“动词+且+动词”译为“而且;一边……一边……”例:“笑且入。”译为“边笑边入。”

2.副词。标志:主语+且+谓语。
(1)表动作行为的暂时,译为“暂且、姑且”。(且+动词)例:且偷生。且放白鹿青崖间。
(2)表动作行动或情况在不久以后,译为“将要、将”。(且+动词)例:不出,火且尽。
(3)表示数目接近,译为“将近、几近”。(且+数词)例:年且九十。

3.固定结构
(1)且夫:句首发语词,下文是进一步议论,译为“况且、再说”。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2)且如:译为“就像”。例: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1.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例: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2.连词
(1)表假设,译为“如果、假如”。例: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2)表选择,译为“或、或者”。例:以一万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3.助词:若+形容词/副词,译为“……的样子;的;地”。(不常见的用法)

4.动词
(1)译为“像、好像”。例:天涯若比邻。
(2)译为“及、比”。例:徐公无若君之美也。

5.固定结构
(1)若夫:用于段首,另起话题。译为“要说那、像那;如果说到”。例: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2)若何:译为“怎么样”。例:以闲敝邑,若何?
(3)若干:约数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4)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例:指挥若定。

1.助词
(1)【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字结构,可不译。例:我所欲也。师之所存也。
(2)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格式,表被动。例:若属为所虏。为仲卿母所遣。

2.名词,译为“处所、地方”。例:某所,而母立于兹。——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过。

3.【数词+所】表约数,译为“上下、左右”。例: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

4.固定结构
(1)所以:a.表凭借,“用来……的”。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表原因,“……的原因”。例:所以遣将守关者。
(2)所谓:译为“所说的”。例: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所在:a.译为“到处”。例:所在皆是也。b.译为“所在之处”。

读wéi(第二声)时
1.动词
(1)根据上下文翻译为各种动词。可译为“做、担任、成为、认为、创作、写……”例:因为长句。——于是创作了这首长诗。
(2)作判断动词,译为“是”。例: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3)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动词,译为“等到、当”。例:为其来也。

2.介词:表被动,译为“被”。例:吾属今为之虏矣。

3.语气助词:放在疑问句的末尾,表反诘语气,译为“呢、吗”
例:奚以九万里而南为?何辞为?【标志:带有“何……为?”或“奚……为?”的句子】

读wèi(第四声)时,只作【介词】

(1)表动作、受益的对象。译为“给、替”。
(2)表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为“向、对、同、跟”。例:为公子泣。
(3)表动作、行为的原因。译为“因为、由于”。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代词【动词+之】
(1)第一人称代词,译为“他、她、他们、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二人称。例: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第二人称)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第一人称)
(2)指示代词,译为“这、这些”。【之+名词】例:之属。之类。

2.助词
(1)作结构助词,于定语和中心词间,译为“的”。【之+名词/名词性短语】例:是谁之过与?
(2)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去掉“之”后句意无变化。【主语(名词/代词)+之+谓语(动词/形容词)】例: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宾语前置标志。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动词前面,不译。【宾语(名词)+之+谓语动词】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式:“其……之谓乎”、“何……之有?”】例:何陋之有?(译为有何陋?)
(4)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意,不译。【中心语(名词)+之+定语+者(可省略)】例:马之千里者。(千里马者。)筋骨之强。(强筋骨)仰观宇宙之大。(仰观大宇宙)
(5)音节助词,凑足音节,不译。【时间副词/不及物动词+之】例:顷之,烟炎张天。
(6)补语的标志,可译为“得”。(补语示范:这花美极了。“极了”就是补语。)例:以其求思之深。(因为他思考得深入。)

3.动词:译为“到……去”。【之+地点名词】例:杳不知其所之也。

1.代词

(1)作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之”,译为“他、他们、它们”。【及物动词+焉】例:犹且从师而问焉。
(2)疑问代词,译为“哪里、怎么”。【焉+动词】例:且焉置土石。

2.语气助词(句子成分完整)
(1)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疑问、反诘、感叹语气,译为“了、啊、呢”。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2)句中语气词,表停顿,不译。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3)作句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形容词/副词+焉】例:盘盘焉,囷囷焉。

3.兼词:等同于“于之、于此、于彼、于是”(在其中、从这里、在那里、从这里)【位于句末或不及物动词后面,可将“焉”提前作状语】例:风雨兴焉 =风雨焉兴 (风雨从那里兴起)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a.领属关系,作定语,译为“他的、它的、他们的”。【其+名词】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一般代指人,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译为“他、他们”。【其+动词/形容词】例: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2)第一人称代词,可作定语或主语,译为“我(的)、自己(的)”。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指示代词
a.远指,作定语,译为“那、那些”。【其+名词】例:则或咎其欲出者。
b.近指,作定语,译为“其中的、其中、这些”。【其+数词】例:与乱石中择其一二扣之。

2.语气副词
(1)反问语气,译为“怎么、难道”。例:其孰能讥之乎?
(2)猜测语气,译为“恐怕、或许、大概、可能”。例:其皆出于此乎?
(3)祈使语气,表示委婉、期望、命令或商量,译为“可(要)、还是、一定(要)”。例:汝其勿悲。(你一定不要悲伤。)

3.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译为“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设”。例:其若是,孰能御之?

4.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固定结构
【何其】译为“多么”。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1.句末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例:壮士,能复饮乎?
(2)反问语气,答案明确在句中,译为“吗、呢”。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猜测语气,译为“吧”。例:其皆出于此乎?
(4)感叹语气,译为“啊、呀”。【形容词+乎】
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宜:适宜的,正确的。)
(5)作词尾,译为“地、……的样子”。【乎+形容词/副词】例: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6)在句中的停顿,不译。例:于是乎书。(对于这本书。)

2.介词:相当于“于”,多位于句中,译为“在、比、对、对于、于”。【乎+名词/代词】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介词,可根据语境译为“依照,根据;依靠,凭借;趁着;通过,经由;因为,由于”。【因+名词/代词+动词】例:因击沛公于坐。(趁机)
2.连词
(1)表承接,译为“于是、就、便”。例:秦军解(通“懈”),因大破之。
(2)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例:因造玉清宫,伐木取材,方有人见之。

3.动词,译为“沿袭”。【因+名词,构成动宾关系】例:蒙故业,因遗策。(此处的“蒙”和“因”都译为“沿袭”)

4.名词,译为“机会”。例:于今无会因。(从此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

1.连词
(1)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原来是、已经是” 例:金就砺则利。(就)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原来是)
(2)假设关系,译为“假设、如果”,“那么、就”【后常接结果】例:入则为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并列关系,译为“就”或不译。【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或句式相仿】例: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转折关系,译为“可是、却、但是”。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5)选择关系,常和“非,不”相呼应,译为“不是……,就是……”。例:非死则徙尔。

2.副词:表判断,译为“就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名词:译为“法则、准则、榜样”。

4.动词:译为“效法”。

1.介词
(1)译为“和、跟、同”。例:未得与项羽相见。
(2)译为“给、为、替”。例: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3)译为“比、和……比较”。例: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连词,译为“和、同、跟”。【与+名词/名词性短语】例:然谋士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3.句末语气助词,表示感叹或疑问,通“欤”。例:无乃尔是过与。

4.动词,可译为“结交;亲附;同意;援助;参加;等待;给予”。例:元载多与之金帛。(给予)
▲ “与”是介词还是连词的判断方法
1.介词:①“与”前面是动作的发出者,后面为涉及对象;②前后有主次之分;③“与”前有能愿动词或状语——例:她不与他去。(“不”为否定副词,作状语,此时“与作介词”。)
2.连词:①“与”前后词语可并列成一个成分;②前后位置可互换,即前后两者无主次之分。

1.助词
(1)指人、事、物、时、地等,构成“者”字结构,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动词/形容词+者——构成名词性短语】例: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
(2)【数词+者】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例:或异于二者为之。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例:言之,貌若甚戚者。
(4)放在后置定语的后面,相当于“的”。例:马之千里者。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例: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语气词。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可译为“呢”。例: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1.【之+定语+者】例:马【之】千里【者】。
2.【而+定语+者】例: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1.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例: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3)表示肯定或感叹的语气,有时也用在句中。例:古之人不欺余也。
(4)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例: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表示祈使语气。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此处“其、也”均表祈使语气)

2.句中语气词:用于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例: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1.介词
(1)译为“在,从,到”。例:乃设九宾礼于庭。
(2)译为“在……方面;从……中”。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译为“由于”。例:业精于勤,荒于嬉。
(4)译为“向,对,对于”。例: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5)译为“被”。【表被动:(见)+动词+于】例: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6)译为“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7)译为“比”。【表比较:形容词+于】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

2.固定结构:于是
(1)相当于“于+此”,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于是余有叹焉。(因此)
(2)连词,表前后分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一、唐代韩愈《师说》中的虚词: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故:用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所以”“因此”。有时用“是故”“以故”。 

译文: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译文: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3、或师焉,或不焉。

或:用作连词。表示两种(或以上)情况可供选择或者动作行为的交替发生,可译为“有的”“有时”。 

译文: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

4、生乎吾前。

乎: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译文:生在我前面。

5、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其闻道”作主语。

译文: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

6、其皆出于此乎?

其:表测度。

译文:大概都出于这吧?

7、 犹且从师而问焉。

且: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译文: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

8、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也:助词,表示句中停顿,不译。

译文: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

9、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则:连词,表示转折,译为“却、反而、然而”。

译文:(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

二、战国时期荀子《劝学》中的虚词:

1、蟹六跪而二螯。

而: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译文:螃蟹有六只爪子,两个钳子。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译文: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而: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4、吾尝终日而思矣。

而:表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译文:我曾经整天思索。

5、輮使之然也。

然:用作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 

译文: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而: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译文: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

7、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焉:助词,表示各种语气,可以“了”“呢”“啊”或不译。

译文: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

8、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于:介词,表示比较,译为“比”。

译文: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

词类活用有那些?有什么特点?
答:(《左传沸》)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贾谊《过秦论》)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 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虚词的用法有哪些?
答:例: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2)表选择,译为“或、或者”。例:以一万若一郡降者,封万户。3.助词:若+形容词/副词,译为“……的样子;的;地”。(不常见的用法)4.动词(1)译为“像、好像”。例:天涯若比邻。(2)译为“及、比”。例:徐公无若君之美也。5.固定结构(1)若夫:用于段首,另起话题。

名词、形容词、副词分别都有哪些用法啊?
答:1、n 名词(Noun,简称n.),是词类的一种,属于实词,名词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抽象概念的名称,名词同时也分为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2、v 动词(Verb)一般就是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词汇。在英语中,动词按作用和功能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谓语动词,另一类是非谓语动词。3、adj 形容词(Adjective...

词类活用有哪些??
答: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例 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4、使动用法 例: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

英语中冠词的用法有哪些?
答:表示一类事物或人中的任意一个 eg:Be sure to bring me a dictionary. 一定要给我带本字典来。② 用在可数名词的单数形式前,表示一类事物或人,eg:An ear is an organ for listening. 耳朵是听觉器官。③用在专有名词前,表示"一个"“一种”“一类”或“一个类似...的”...

形容词的用法有哪些?
答:具体说明如下:一类形容词(形容词):一般都是以い结尾的,(特殊:互い 虽然是以い结尾的,但是是名词。当然还有其他的.)例:辛い 1)否定式(否定式简体)辛くありません(辛くない)2)过去式(过去式简体)辛かったです( 辛かった)3)过去否定式(过去否定式简体) 辛くありません...

形容词的用法有哪些?
答:【用法】用于贬义。【示例】郭沫若《郑成功》:“根据拔鬼仔的经验,打中国人是用不着野战炮的——‘割鸡焉用牛刀?’对待中国人,只要用鸟枪一轰,便纷纷倒地,如鸟兽散,全部投降。”【出处】①《汉书·李陵传》:“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②清·魏秀仁《...

副词在汉语中的用法有哪些
答:副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频率、肯定、情态、语气……副词都能作状语.程度副词“很、极”还可以作补语;副词一般不能单说,附着性较强,只有“不、别、没有、马上、也许、大概、一点儿”等在省略句中可以单说;部分副词能兼有。在汉语中,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四类词同属“虚词”类,即不可单独...

形容词的用法有哪些?
答:形容词通常置于其修饰的名词之前,并且多数形容词具有比较等级。形容词作定语一般放在被修饰的名词之前。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容词修饰一个名词时,则由它们和被修饰的名词之间的'密切程度而定,越密切的形容词越靠近名词。如果几个形容词的密切程度差不多则按音节少的形容词放在前面,音节多的形容词...

名词、形容词的词性活用
答:使动用法,它用的是述宾短语的形式表达的是兼语式的内容。但它又与兼语式不一,兼语式中要出现使令性动词:使、令、命等。使动句中无。 使动用法中,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动词、数词活用而来。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为使动词时,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主语使宾语成为(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