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清照的咏春词论文 历史解密:为什么李清照给父亲李格非写的这诗充满了

作者&投稿:邱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对李清照咏春词赏析
  仲春时节,沐浴和煦的暖风,或踏青于郊野,或倦懒于窗前檐下。闲散间爱读读前人咏春的词句,或唐诗,或宋词。其实,无论是前人还是今者,春天都是一个值得我们吟咏的季节,有春风拂面,有柳绿桃红。但面对良辰美景,也不全是赞颂,字里行间,说的也不全是欣喜和快乐,也有忧愁和哀惋。本人喜欢李易安的词,在她的词里,就有很多都是在春天美丽的季节里,抒发自己的一腔愁绪和满目的辛酸。
  关键词:李清照 咏春词
  信手从易安居士的咏春词中拣选出两三首,与同好者共赏。
  《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现代人再没有谁睡过藤床纸帐了。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事》的“梅花纸帐”条目中描写道:于独床四周立柱,挂瓶,插梅数枝;床后设板,可靠以清坐;床角安竹书柜,床前置香鼎;床上有大方目顶,用细白楮(纸的代称)作帐罩之。想像着“梅花纸帐”的淡雅,恨不得马上在自己的卧室里置上一架。有花以养目,有沉香以怡神,有素纸以安心。读一卷书,或诗词,或经文,想想都惬意、舒服。和现代人相比,还是古人会生活,懂得享受。也许是我们现在有太多可以分散注意力的东西了,使得我们再不能像古人那样去关注“春花秋月”。
  李清照的“梅花纸帐”并没有给她带来那么多的恬适和快乐,因为她最至亲的人不在身边,随亲人逝去的,还有那份缠绵的柔情。所有的诗人都是敏感的,只有一颗敏感的心才会对一片秋叶的飘落、一朵春花的盛开寄托无限的情思。不知道李清照看到沉香燃尽的时候,心里的那份孤寂可否一心承载,她是否想到的是柔情远去后的冷清。她说:“沈香烟断玉炉寒”是不是影射自己的心情呢,追忆当年的两情相悦,伤怀眼前的孤枕难眠。哪怕是简陋木床,哪怕是粗布棉被,只要鸳鸯交颈,寒夜也温暖,而现在,虽然是“梅花纸帐”,但孤枕寒衾,也让人长夜难奈。春夜还有几分的寒意,而如水的心情,更平添几分寂寞。
  无声的夜会让人窒息得喘不过气来,但笛声悠扬的夜,会让伤心的人更伤心。也许是呜咽的笛声让夜色更觉清冷的原因吧,而比笛声更悲凉的,却是箫音,如果此时箫声响起,李易安的眼泪是无论如何也忍不住的。清冷的夜,如泣的笛声,几行清泪,此情此景,无法让人不动容,无法让人不伤心。
  伤心的程度是无法形容的,但李清照告诉了我们她有多伤心。空对雅致的藤床纸帐,心里却了无佳思;动听的笛声,在她眼里,只会惊破了梅心的春意,并不能激发半点的快乐心情;淅沥的春雨,并不能让她感觉到生机,只会催下伤心的眼泪;她想到箫音,因为她必有伤心的悲泣,这声音太象箫声;由箫音又想到吹箫人与知音双宿双飞;空楼独倚,断肠人泣,梅花虽美,无人可赠。伤心!我看到的是满纸的伤心!
  这首词词牌叫做《孤雁儿》,不知是天意巧合,还是李清照有意为之,连词牌都带着几分寂廖之意。
  思念之苦,想不出还能有多深;离别之意,想不出还能有多苦。后主词也有太多的悲凉,但那是一国之君的悲凉,虽然大气,但有时未免离人间太远。李清照的伤心,是一个普通人的伤心,她的思念之苦似乎你我都经历过,都可以感受得到,只不过,她叙述得太真切,无论什么时候,读起它,都能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彻骨的痛楚。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五十三岁的李清照,这一年避难金华。金华双溪,是着名的风景区。前两年,我曾在仲春时节游过金华的武义。熟溪廊桥,郭洞古村,都美得能让人忘情。普通人尚且如此,何况有非凡才情的易安居士呢。周辉的《清波杂志》曾记载,李易安在南京时,“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雪天尚且如此,何况春意盎然时节。但在做这首词的时候,恐怕满眼的春色已经不能再让易安居士有那么多的情致和诗兴了。
  国破,让一个有爱国热忱的词人悲愤;家散,让一个感情细腻丰富的女人伤心;物失(李清照珍藏的文物丢失),让一朝才女扼腕。在这样的心境下,李清照只有写下这首武陵春以寄托情怀。
  “风住尘香花己尽,日晚倦梳头。”春天在怀有不同心情的人眼里,景致和情绪都是不同的。在赏春人的眼里,是万紫千红的。后主词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在这里,读者似乎可以嗅到轻风送来的花香;吴文英:“残寒正欺病酒,掩沉香绣户。燕来晚,飞入西城,似说春事迟暮。”在追忆亡人的情绪里,春色只能使人更添哀愁。梦窗词中的春天,因为爱妾的亡故而使人伤怀。而李清照的眼里的春天,就更有让人难以排遣的愁苦,她不仅仅失去了可以琴瑟相和的丈夫,还失去了把玩在手的字画古玩,就连居所,也无定处。这些令人心痛的情绪堆积在一起,在心头挥之不去,春天,再不能让她有任何美好的兴致和情绪了。落红千片虽然伤感,但毕竟有色彩和香味,可以闻得到,看得见。但当花入尘埃的时候,我们只能在记忆中去搜寻花香的感觉了,这时,对花香只是一种追忆和缅怀,如同我们缅怀一位逝去的故人。陆放翁《卜算子》有云:“零落化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碾作尘的花是不可能再闻得到香气的,所谓“香如故”只是在回忆中的零散的片断而己。
  “女为悦己者容”,当昔人已经与自己阴阳两世的时候,梳妆又为了谁呢?没了情致,人也就倦懒了。思念亡人,最伤心的时候,莫过于再现当年的情景。当年的李易安,一定也有“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的时候。现在一个人梳妆,怎能让她不再次想起两个人卿卿我我的场面,这样的回忆带给她内心的痛苦折磨,她又如何承受得了。勾起回忆,旧景重现,对李清照来说,是最痛苦、最无法面对的事情。睹物思人,“物是人非”,让一个感情丰富细腻的女词人都没了言语,此时,说什么都无以寄托哀思,说什么都不能排遣伤心。春天,带给她的,只是一片春愁。
  愁有多深,愁有多苦,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愁似乎是一个不可以计量的东西,但李易安却清清楚楚地给了你一个愁字的斤两。佛家认为:我们眼中的一切,都是内心的反映。因此,心里装满了哀愁,你看到的一切都是哀愁的化身。春是愁的,花是愁的,连溪上的小舟,都是用来装载哀愁的,只不过这愁多得装不过来
  。
  词中的一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最为传神,可谓千古绝唱。词人毕竟是词人,当听说距此不远的双溪春色秀美的时候,会习惯性地有了游春的念头,但对于当时的李清照来说,她游春的念头也只停留在“也拟”的阶段。估计在以前,应该是立时前往,应是“不禁泛轻舟”,但如果真的那样的话,也就没有这样传世的佳句了,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文穷而后工”。李清照此时,只是想起,并且,一想起就会失落,无家无国,无至爱之人,她如何敢去溪上泛舟,她怕那轻舟绿水,只会凭添一份哀愁,让那小小的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时代越来越进步了,现在八零后的年轻人在感情问题上似乎越来越洒脱了。身边的朋友经常说,不喜欢有些人叽叽歪歪的,这种所谓的叽叽歪歪,有时候就是指对感情的拿得起来放不下。亲近的人远行了,不在身边了,随便哪儿不能抓来一个陪在身边,什么生理需要,心理寄托,一下子就全解决了。“闺怨”这个词现在好象在年轻人的字典里再也寻不到了,既使提起这个词,也是用来对一些“痴情傻瓜”的嘲笑。
  没了深闺,也就没了闺怨,也没了那么多的一往情深。感情变成了麦当劳式的快餐,囫囵吞下,充饥就成,没人去细品,觉得没有必要。其实,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傻瓜!我们现在都吃得饱,穿得暖了,在解决了基本生存需要的同时,都在追求着一些其他的什么东西,或名,或利,甚至是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其实,无外乎都是一种心理的寄托和不甘寂寞的快慰。当舒服得不能再舒服的时候,人们开始追求折磨自己,其实,都没有认真体会“舒服”的好,只是舒服了两天就腻了。
  扯远了,还是谈谈李清照的词吧,这首《点绛唇》是典型的闺怨词。深闺的妇人,思念自己的郎君,再普通不过的离愁别绪,有人心里苦了,就那么生生地捱着,而李清照则把心里的苦清晰地写出来,说出口。就像我们有时心里烦了,想找个人聊聊一样,当我读着这首词的时候,似乎能听到李清照低声的倾诉。
  “柔肠一寸愁千缕”,真的非常地想他,心里的思念,千丝万缕的,剪不断,理还乱。“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春色是美的,所以我们惜春,但春去是让人伤心的;花是美的,但落红是悲凉的,何况是雨打落花,雨声如泣,落红如泪。而比这一切,更让人伤心的,是爱人的别离和逝去。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一个“遍”字,贴切地描述了李易安的心情。等待归人的焦躁和烦闷,使得人不可能心静如水。李清照一定是来回地在檐下踱着脚步,轻抚着雕栏。台前的咫尺空间,被她用脚步仔细地量了千遍,她也许已经能数得脚下楼板的数目。这就是一个思妇烦闷又难奈的心情写照,那么有才情的李清照,此时也会什么都不想做,做什么都没情绪,苦守着一份期待,一份盼望。
  虽说闺中人含蓄内敛,但感情是真挚的,并且,李清照也绝不是内敛得不敢表白内心的人。因此,在词的结尾,她很直接、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心情。“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她心里想的就是心上人在哪儿,她倚栏远望,望向亲人归来的路,却只望见了满眼的荒草,一目的愁怅。
  李清照咏春惜春伤春,咏的是一片大好春光,惜的是自己内心的真情,伤的是国破家亡人去楼空。真情比春色还美,逝去时,当留下一地的凄凉,但这凄凉,也很美。

李清照 一代才女不让须眉

作者:周宇生

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华夏词坛盛开着一朵最为娇艳的女人花,她就是人称第一才女的李清照。她生于公元一0八四年,山东济南人,号易安居士,自小负有才名,过目不忘,博览群书。精于琴棋书画,兼通金石篆刻。

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水星环形山,有十五座是中国人的名字,其中的李清照,是中国女人的唯一代表。从此,她的名字闪耀在宇宙的天空里。

也许是因为战乱,也许是重男轻女,她的作品散失严重,传世很少。 现存词五十余首,诗十余首,文章八篇,总数不过七八十首(篇)。与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人的数量相比,显然是个很小的数字。然而,就是凭这少量的作品,居然能在名家辈出的文坛里占据一席之地,充分说明了她极高的创作才能和艺术成就。

据说,在词坛,苏东坡、辛弃疾地位最高,南唐后主李煜和李清照次之,其余的,如柳永、周邦彦、吴文英等,要排在后面了。细细数来,能和男性大师比肩的,在中国的女人里,还真的是非李清照莫属。下面,笔者就她的生平事迹,花分几支,逐一叙述,如有不当,敬请方家指正。

快乐幸福的李清照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富裕人家,年轻的她是快乐的,其作品流露出更多的闲情逸致,多是些闺中趣事、自然景物或少女情怀等。虽是大家闺秀,却没有恃才傲物,有着寻常女子的纯真与浪漫。她曾是“见有人来……和羞走……却把青梅嗅。”的腼腆女孩;也曾是“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的开朗女子。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天真烂漫,清雅美丽。

十八岁时,这朵亮丽动人的女人花被当朝才子赵明诚摘得。两个才子,一对佳人,这段姻缘不知羡煞了多少当年以及后来的红男绿女。

夫妻二人把酒东篱,品茶论诗;花前月下,如胶似漆。他们对月共吟美词佳句;灯下一起把玩金石碑刻,还经常沉醉于书画古籍。甜蜜的爱情,人间少有。《减字木兰花》中:“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叫郎比并看。”少妇特有的娇憨呼之欲出,《浣溪沙》里:“绣面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衬香腮。”将她的妩媚,表露无遗。

因为情深意重,偶尔分别,清照特别感伤、格外牵挂,浓浓的思念挥之不去。于是便有了“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遥想楚云深,人远天涯近”,还有“一春鱼鸟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绵绵的相思,款款的深情,把渴望与丈夫团聚的心愿刻画的淋漓尽致。和平年代的李清照,是幸福快乐的。即使短暂的分离,思念里仍然包含着甜甜的回味。

才貌双全的李清照

那时没有相机,保留尊容,只能借助于画师的工笔。1114年,三十大寿的李清照,对自己的天生丽质,婀娜身姿,充满自信,且自恋。她兴致勃勃地请人为自己画了一幅肖像,挂在易安居室。结婚十多年的赵明诚,对爱妻的优雅,依然十分的倾倒,他即兴为李清照的画像题词:“佳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甚堪偕隐。”对秀外慧中的妻子大加赞赏,并表示,哪怕是抛弃一切,归隐山林,只要和妻子在一起,就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清丽脱俗的李清照,非常的珍爱自己,她用手中的生花妙笔,记录了自己从少女到老妪的全部情感历程。年轻时,除了读书写作,业余生活丰富多彩,荡秋千、划船、约会样样在行。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她和一群少女出游时的浪漫、调皮和欢快,跃然纸上,历历在目,令我们感悟到,再严酷的统治,也难以扼杀生命的勃勃生机。

才气纵横的李清照,以词坛的成就为最。有年重阳,李清照写了《醉花阴》,寄给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深藏的寂寞,玉人临风的惆怅,扑面而来,让你不忍相对,顿起怜香惜玉之心。据载,赵明诚看后,闭门谢客,三日三夜不出,做五十阙词,然后把这首词杂入其间,请朋友品评。朋友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友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对此,赵明诚心悦诚服,惊叹不已。而李清照的鬼斧神工,由此可见一斑。

李清照的词,犹如多愁善感的南国佳人,风格高雅,情感浓烈,语言清新。她用白描的手法,细致真实地再现了悲欢离合的复杂情感、跌宕起伏的曲折人生。娓娓道来,低吟浅唱,展示了女子特有的矜持、委婉和柔美。如脍炙人口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被后人誉为“三瘦”,她也因此得了一个“李三瘦”的雅号。再如《永遇乐》:“落日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今昔交替,一波三折,无限情怀。而《武陵春》中那几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读来让人愁肠寸断。

她善于用日常生活的细节,传递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她善于汲取、琢炼鲜活的民间口语、俚语,融入作品,读之引人入胜。她的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李清照也因此成为一代“婉约词宗”。

豪迈奔放的李清照

在人生的舞台,李清照尽情发挥自己的天才、激情,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作为女人,她温柔,她婉约,她的身体流动着多愁善感的血液;但她又是一个博学多才,勤于思考的文人、学者,身体里涌动着一股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阳刚之气,与一般女人有着天壤之别。

李清照的豪情万丈,可以从《渔家傲》里感受到:“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全词热情洋溢,奔放不拘,抒发了她欲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大家气度。其雄健磅礴的威势,直追词坛大侠苏东坡。

李清照的诗传世很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英雄气概,直逼须眉,让人想到慷慨悲歌的燕赵之士。短短的二十个字,句句箴言,字字千钧。其中的哲理,蕴含着人生的至高境界,被以后的人们引为做人的原则。而该诗的意义,也早已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持续不断地影响着今后,乃至未来的人们。能写出如此文字的奇女子,遍数古今,的确难得一见。

寂寞痛苦的李清照。

李清照的时代,无论贫富,女人的社会地位都是很低的。作为高智商的文人、学者,她拥有一般人所没有的第三只慧眼,又处在意识形态的制高点,看到了许多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她以平民之身,思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她决不随波,更不凑合;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仇己恨于一身;她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知己,只能上溯千年寻霸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所有这些,归纳为八个字,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这样的一个人,怎么少得了孤独寂寞、悲哀痛苦呢?

李清照的痛苦,还在于她唯一的相知,丈夫赵明诚的中年早逝。劳燕分飞,阴阳相隔,曾经的耳鬓厮磨,细语呢喃,已经一去不返:“吹箫人去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郁郁不乐的愁绪,句句柔肠百转。“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生死诀别的痛楚,如傍晚的寒气,直透脊梁。

一场该死的战争,葬送了无数人的幸福,中老年的李清照,更是深受其害。朝廷无能,金兵得手,被迫南逃。战争给李清照带来恶梦连连,苦难的历程从此开始。逃难中,先是失去了对她呵护有加的丈夫,孤苦伶仃,四处流浪,倍受欺凌;继而几十年来费尽心机收藏的数十屋文物古籍也陆续散失殆尽……

重重厄运的打击,对于逃难的单身女人来说,是难以想像的。然而,不管怎样的苦难,都无法压倒这个坚强的女子,反而成就了千古传诵的绝篇《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里的万古愁心,无疑是词坛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晚年的她,又遭遇了改嫁风波,牢狱之灾;众叛亲离,千夫所指。她那颗已经破碎的心,再一次受到了无情的的戕害。她在衣食无助,求告无门,贫病交迫中,孤独寂寞地客死他乡。一代才女,几多悲惨,令无数的后来人扼腕叹息;写到这里,笔者也是泪眼模糊,以至于几次中断,难以继续。一个‘愁’字,便成了李清照中晚期作品的核心,从开始的情愁,到家破人亡的家愁,再到江山沦陷的国愁。这纷纷的愁绪,逼得她一步步地迈进了文学的圣殿。

忧国忧民的李清照

弱女未敢忘忧国。李清照不但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个满腔热血的爱国者,她始终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与民族兴亡紧紧地连在一起,表现了一个爱国主义者的崇高品质和远见卓识。

战争爆发,又逢丈夫被罢免建康太守,面对国破家难,李清照没有消沉下去,反而热情鼓励赵明诚在“国难当头需要人杰”的时候,“我们当尽绵薄之力”,要“打回江北”去“收复失地”,这才是“千秋大业”,“赤心报国莫等闲”。等等,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痛失丈夫,无依无靠后,奸佞之徒王御医,要挟李清照交出她和丈夫收藏的文物古籍,她不畏强暴,义正词严:“我绝不会和你做交易,拿这些古董字画去换人情”,“与其遭人暗算,被金兵夺走,被战火烧掉,还不如干脆献给朝廷……为民族留下一簇文化血脉。”这铿锵有力的话语,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李清照爱憎分明的刚强性格、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

1133年,高宗想派人出使金国,顺便探视徽、钦二帝。因为要入虎狼之域,满朝文武无人敢应。大臣韩肖胄挺身而出,甘愿冒险。李清照知道后十分激动,满腹愁绪顿然化作希望与豪情,泼墨挥毫,长诗相赠。她在序中说:“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韩公门下,今家世沦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车尘。又贫病,但神明未衰弱。见此大号令,不能妄言,作古、律诗各一章,以寄区区之意。”当时的她,贫病交加,身心具疲,却依然关心国事:“愿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脱衣已被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她以一个民间寡妇的身份临别赠言:“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全诗语言诚恳,激情不减,旗帜鲜明地歌颂了韩肖胄此举的大义凛然。

身为亡国之人,往日的幸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是形影不离的亡国之恨,不管是《添字采桑子》:“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还是《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晚年的李清照,苦难炼佳句,国恨铸悲歌,词的境界更加开阔,情感也越发的苍凉浓郁。

生命的成长,不仅仅需要春天的阳光,夏日的雨露,还必须经受严寒的考验,冰雪的磨砺,才会绽放出鲜艳夺目的光彩。李清照的人生,一如大自然的四季轮回。她欣赏春花秋月,也笑对冰雪严寒。她将一切的幸福与痛苦,化作春泥,肥沃自身,培育出一朵朵怒放的艺术奇葩!

只要你进入她的作品,就会跟着她笑,跟着她哭,跟着她的心,一起跳动。千年的风雨,虽然模糊了她的音容笑貌,但她的艺术魅力却是与日俱增,香飘万年。当我们研究她的作品,开始走近她的时候,才会发现,其实是离她越来越远了。因为高深莫测的审美境界,无论是她甜蜜的爱情,还是她痛苦的呻吟,我们都是望尘莫及。

娶妻当如李清照,成了男人们一种艰难的寻求;为女当如李清照,更是无数女人们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蓦然回首,一代才女李清照,在云端里向你微笑,而你,始终只能仰视。

浣溪沙(宋·王观)古诗~

浣溪沙 苏轼(其一)
  内容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注释      1.此句谓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簌簌,下落貌。   2.缫车:抽丝工具。   3.牛衣:《汉书·王章传》"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条:"案《食货志》,董仲舒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然则牛衣者,编草使暖,以被牛体,盖蓑衣之类也。"此处指卖瓜者衣着粗劣。或谓本作"半依",如曾季貍《艇斋诗话》:"予尝见东坡墨迹作'半依',乃知'牛'字误也。"   4.想要。   5.漫:随便。因为十分渴,想随便喝点茶,所以不管哪个人家,都想去敲门试问。苏轼《偶至野人汪氏之居》:"酒渴思茶漫扣门",与此两句意同。皮日休《闲夜酒醒》:"酒渴漫思茶",盖即此语所本。   译文   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村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支呀声,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赏析      词至苏轼,题材、意境、笔法等皆有拓展,此前词中绝少出现的农村田园风光也出现在苏轼词中。元丰元年(1078),徐州春旱后得雨,苏轼到石潭谢神,作了一组《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   一片截取农村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枣花的香气,缫车的响声,卖瓜人的悠然,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图画。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缫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的新景象的喜悦之情,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响缫车”一句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细心、兴奋。“牛衣古柳卖黄瓜”一句则换了一个角度写作者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 “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苏轼虽然身为士大夫,内心却对农村田园怀有亲近之心,自谓"使君元是此中人",此处漫不经心的"敲门试问",与"野人家"之不分彼此,可见一斑。其中“试问”一词写出了作者既满怀希望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
  浣溪沙 苏轼(其二)
  内容      游蕲(qí)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      1.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2.浸:泡在水中。   3.子规:布谷鸟。   4.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5.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沙路润无泥"。   6.“潇潇暮雨”,白居易《寄殷协律诗》自注:"江南吴二娘曲词云,'萧萧暮雨郎不归'。"子规,杜鹃鸟,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称"杜宇",鸣声凄厉,诗词中常借以抒写羁旅之思。   7.此句当为写实。但"门前"云云,亦有出处。《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一行传》,谓天台山国济寺有一老僧会布算,他说:"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一行进去请业,"而门前水果却西流"。   8.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这里反用其意,谓不要自伤白发,悲叹衰老。   9.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   10.白发:老年   11.潇潇:形容雨声   赏析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却以潇潇暮雨中,布谷鸟哀怨的啼声作结。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   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先著《词洁》卷一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谓:"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译文    山脚下兰草嫩芽一小部分泡在水中,   松林间小路清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布谷鸟时不时啼鸣叫着。   谁说人老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   门前的流水还能执著地奔向西方呢!   不必因为烦恼而抱怨年老,而过度感慨时光的流逝。
  浣溪沙 苏轼(其三)
  内容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①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②渐漫漫。   雪沫乳花③浮午盏,蓼茸④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      ①.泗州,今安徽泗县。刘倩叔,生平不详。南山,即都梁山,在泗州不远。   ②.清洛,指洛涧,今安徽洛河,源出安徽合肥,北流至怀远入淮河。泗州在淮河北岸。漫漫,大水浩淼貌。   ③.雪沫乳花,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古时烹茶,以乳色鲜白、泡沫细腻为上乘。苏轼《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   ④.蓼茸:蓼菜的嫩芽。蒿笋,莴苣笋。春盘,唐代以来风俗,立春日用春饼、生菜等装盘,馈赠亲友,称春盘。词作日离立春不远,故先"试尝"。   鉴赏   此为一首记游词。元丰七年(1084),苏轼由黄州调任汝州(今河南临汝),赴任途中,曾于泗州小住,这首词便是在此期间,与友人在泗州附近南山游玩的时候所写。   上片写南山所见的景色:微寒天气,乃"细雨斜风"有心"作"之,天气放晴,滩边之烟柳似作意"媚"之,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本无意之风景,于有心人眼中,却显得处处有情。   下片写午时小休,烹茶野餐。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的野菜,别有一番风味。而全词的主旨,最终落在"清欢"二字上,可见作者对生活情调的欣赏。   全词笔调雅致,可感受到作者清雅、恬淡的心境,正因有此心境,才能品味出生活的独特情致。
  浣溪沙 苏轼(其四)
  内容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   赏析   这是一首咏春词。上片由景及情,先实后虚;下片虚实结合,情中见景。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高妙。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作者先用简笔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他既没有用浓重的色彩,也没有用艳丽的词藻,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风、云、水、燕、泥等颇初春气息的景物。   在一个多云转晴的春日里,作者徜徉于池馆内外,但见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轻阴搁雨,天气初晴,那衔泥的新燕,正软语呢喃。面对着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却接着说一句“沈郎多病不胜衣”,作者用沈约之典,说自己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值兹阳和气清之际,更加弱不禁风了。这样乐景、哀情相衬,其哀伤之情更深。   压、贴、飞三个动词使首句形成连动句式,振动起整个画面。次句则把时空交互在一起写,春天初晴,在池馆内外。这两句色彩明快。第三句点出作者自己,由于情感外射,整幅画面顿时从明快变为阴郁。如此以来,产生了跌宕的审美效果,更增加了词的动态美。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鸿雁传书,出于《汉书·苏武传》,诗、词里常用这个典故。如今连鸿雁不捎信来。鹧鸪啼声,更时时勾起词人对故旧的思念 。“沙上”“竹间”,既分别为鸿雁和鹧鸪栖息之地,也极可能即作者举目所见之景。作者谪居黄州期间所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情境,与此词类似。   “此情惟有落花知 !”句用移情手法,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这样融情入景,使得情景交融,格外耐人寻味 。“惟有”二字,说明除落花之外,人们对作者的心情都不理解;而落花能够理解作者的心情,正是由于作者与落花的命运;但尤为不幸的是落花无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无可劝慰。
  浣溪沙 李清照(其一)
  内容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薰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辞海》1989年版)   注释   懒《花草粹编》作“慵”。《历代名媛诗词》作“恼”。   玉鸭熏炉:玉制(或白瓷制)的点燃熏香的鸭形香炉。熏炉形状各式各样,有麒麟形、狮子形、鸭子形等;质料也有金、黄铜、黄铜、铁、玉、瓷等不同。   瑞脑:一种香料名。   朱樱斗帐:斗帐,覆斗形的帐子。   流苏:指帐子下垂的穗儿,一般用五色羽毛或彩线盘结而成。   遗犀:犀,指犀牛的角。遗,应为“通”之误。   赏析      此词,当为李清照年轻时的作品。作者用白描的艺术手法,绘制了两幅清淡典雅的画面:一是室外“闺妇夜晚伤春图”,一是室内“闺妇夜晚怀人图”。不同感受通过基本相同之处的典型形象加以表现,因此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意境。两幅画面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妙趣横生,突出了词旨。
  浣溪沙 李清照(其二)
  内容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注释      绣面:唐宋以前妇女面额及颊上均贴纹饰花样。   芙蓉:荷花,此处指很好看。   飞:《历代诗余》作“偎”。   宝鸭:指两颊所贴鸦形图案,可参敦煌壁画供养人之妇女绘画,或以为指钗头形状为鸭形的宝钗,钗,古代妇女头上的饰物。   香腮:美丽芳香的面颊。   一面:整个脸上。   风情:男女爱慕之情。   韵:标致。   笺:纸,指信笺、诗笺。   赏析   此词当是易安早期作品。写一位风韵秀的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又写信相约其再会的情景。人物的肖像描写采用比拟、衬托、侧面描写的方法。语言活泼自然,格调欢快俊朗。
  浣溪沙 李清照(其三)
  内容      莫许杯深琥珀浓, 未成沈醉意先融, 疏钟己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 醒时空对烛花红。   注释   莫许:不要。   琥珀:松柏的树脂积压在地底亿万年而形成的化石,呈褐色或红褐色。琥珀浓,指酒的颜色很浓,色如琥珀。   疏钟:断续的钟声。   瑞脑:一种熏香的名字,也叫龙脑,即冰片。   魂梦:即梦魂,指睡梦中人的心神。   辟寒金:任昉《述异记》:“三国时,昆明国贡魏嗽金鸟。鸟形雀,色黄,常翱翔海上,吐金悄如粟。至冬,此鸟畏霜雪,魏帝乃起温室以处之,名曰辟寒台。故谓吐此金为辟寒金。”诗人遂以辟寒金指代珍贵之精金,“辟寒金小”,喻精金头饰小巧。辟《乐府雅词》作“碎”,误。   髻鬟:古代妇女的两种发式。   烛花:蜡烛燃烧时的烬结。   赏析   此词当为李清照年轻时作。写女主人晚来用酒遣愁,梦里醒来的孤寂,隐含无限的离情别绪。通过梦前梦后的对比,把年轻少妇沉重的愁苦情思从侧面烘托出来。全词写的相思,却不着相思一字,具有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浣溪沙 李清照(其四)
  内容   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山催薄暮, 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注释   闲窗:原作“间窗”盖“闲”之误。带护阑的窗子。闲,阑也。闲窗,一般用作幽闲之意。   沉沉:指闺房幽暗,影子浓重。   理瑶琴:理,调理定调,一般指代弹琴。瑶琴:玉为饰,美的琴。   远岫:远山。   薄暮:傍晚,黄昏。   细风:微风。   轻阴:暗淡的轻去。   赏析   此词当属李清照前其作品。作者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含蓄蕴藉的笔致,写出女主人伤春怀人的悒怅情怀。伤春、怀人,相辅相承。“崔”、“弄”两词琢炼得妙。“弄”字写出一幅风雨戏云,阴云飘卷的动画面,表现了女主人孜然独处的凄寂心境。

浅析《小重山》
“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创作背景: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此词是词人李清照得知丈夫将要回家时所作。李清照十八岁时嫁赵明诚,二十岁时赵出外任官,二十二岁时赵明诚授鸿胪少卿,回京师,中间整二年。一说,崇宁二年(1103),朝廷下诏禁止元祐党人子弟居京,李清照因此别夫回原籍。至崇宁五年春,朝廷解除党人之禁,李清照得以回京。
赏析
这首词,以惜春为抒情线索。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塑造了一个感情丰富而专注的女主人公形象。
作品的开头描绘出初春好景象:“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词人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派新春景象,显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为全词定下了基调。
开头的几句耐人寻味:第一,首句是借用五代薛昭蕴《小重山》词之一的成句,劈头传出了春的消息。长门,原汉宫名。它是汉武帝陈皇后阿娇失宠后居住的地方,后来多以它代指“冷宫”。李清照以“长门”入词,则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暗示自己有一种难言的幽伤,借用上述薛昭蕴宫怨词的意境,为下文表达这种幽伤作了情绪上的铺垫。二是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特有声息。“春到长门春草青”,一句连用两个“春”字,描摹出春天一到,春草即刻舒展身姿的情态,给人以春风拂面的快感。不仅写出了春的神奇,还借春草在经历了寒冬之后对春天的渴盼,暗示女词人回到丈夫身边的无限快感。
第二,宛如一幅斑斓的绘画,起拍以下三句有着迷人的色彩和构图。看那江梅花朵和蓓蕾相间,梅枝与新蕊互衬,愈发显得错落有致,相映成趣。这些共同组成了一幅娇妍的春意图,蕴含着作者对生活的希望。
“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碧云笼碾,即碾茶。宋人吃茶都是先碾后煮。碧云是形容茶色。春天的景色如此美好,它使女词人为之陶醉。她兴致勃勃地取出名贵的“碧云”茶团,碾碎煎煮。词人本想一边品茗,一边回味早晨的梦境。哪知一经重温“晓梦”,惊破了品尝茶香的雅兴。“惊破一瓯春”的“春”字,语意双关,不仅形容出茶色的纯正,香气的馥郁,更暗示了词人的“晓梦”是与一种春景春情有关。
词的下片承“晓梦”而转入对“黄昏”景象的描绘,侧重表现春日黄昏的美好:“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疏帘,有雕饰的帏帘。作者轻轻两笔,勾勒出一幅清幽的黄昏景色。它如一幅水墨写意画,虽无明丽的色彩,但却能在黑白中见精神,在清淡中显神采,愈发给庭院增添了几分恬静与优雅。两句里“压”“铺”二字精策而传神。“压”字,委婉地描绘出了花儿的繁盛。因为花儿稀疏零星,花影就不会重重叠叠,给人以浓重如“压”来之感。同时,它又体现了花儿的蓬勃生机。“铺”字。首先,形象地显示了月光朦胧和清淡。因为此时,夕阳才落,月亮刚刚升起,月是淡月,光是微光,若有若无,像是薄如蝉翼的轻纱一般,铺蒙在疏帘之上,显得是那样轻灵,那样柔美。其次,“铺”字又写出了月亮“多情”的神态。它就像是在含情脉脉地关注着女主人,表现出深深的依恋,类似于“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境界。“铺”又与“压”在用墨的浓淡、轻重、明暗、虚实上相互辉映,使得整个画面体现出朦胧和谐之美。
“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在李清照的笔下,有许多著名的春景情词,《如梦令》“昨夜雨风骤”、《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等都是熟知的咏春名篇。对每一个春天,她都不肯虚度。此处特意提出“今春”,表明今年一定要特别地经意,这就将惜春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将感情推向了高潮。
统观全词,上下两片,一早一晚,布局精严。虽然每一片都是由景及人,但通篇读来词意层层递进,情感节节发展。上一片如花含苞,味之无穷;下一片如百花竞放,感情浓烈。两相映照,足见她对丈夫的爱之深,思之切。在语言的运用方面,这首词也很有特点。既有“江梅些子破,未开匀”、“归来也,著意过今春”等浅白直露的口语,显示了易安词淡笔点染,自然隽永的风韵;也有“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等精炼的对句,显示了易安词的炼句炼意之功。特别是“压”与“铺”两个字锻炼精妙,感到仿佛那诱人的花影不是映在门上,而是压在作者的心上;那迷人的淡月也不是照在帘上,而是直接铺到了词人的心里。它承上启下,把作者此时此地的心灵感受形象,委婉地传达出来。

关于李清照的咏春词论文
答:这首词词牌叫做《孤雁儿》,不知是天意巧合,还是李清照有意为之,连词牌都带着几分寂廖之意。思念之苦,想不出还能有多深;离别之意,想不出还能有多苦。后主词也有太多的悲凉,但那是一国之君的悲凉,虽然大气,但有时未免离人间太远。李清照的伤心,是一个普通人的伤心,她的思念之苦似乎你我都经历...

李清照《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原文及翻译赏析
答:」在李清照的笔下,有许多著名的春景情词,《如梦令》「昨夜雨风骤」、《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等都是熟知的咏春名篇。对每一个春天,她都不肯虚度。此处特意提出「今春」,表明今年一定要特别地经意,这就将惜春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将感情推向了 *** 。统观全词,上下两片,一早一晚,布局...

李清照的《咏春》词是什么?
答: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柳眼:柳叶。梅腮:指梅花。

关于咏春的诗句
答: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宋•李清照《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柳眼:柳叶。梅腮:指梅花。宋•李清照懈恋花》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 宋•陈与义《虞美人》杨柳不遮春...

咏春的诗句和作者
答: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宋·李清照《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柳眼:柳叶。梅腮:指梅花。宋·李清照懈恋花》 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宋·陈与义《虞美人》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杨柳句谓杨柳遮...

咏春的诗
答:楼上很厉害,但是有些不是写春的诗句。我独喜欢宋·志南的《绝句》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描写春天心情的诗,美丽无比。

关于春的诗句南宋
答: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宋·李清照《声声慢》 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 ——宋·陈与义《虞美人》 苏轼的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东城渐觉春光好,縠皱波...

咏春的名言警句,古诗词有哪些
答:宋·李清照懈恋花》 洛阳城里又东风,月移花影上栏杆宋·王安石《春夜》 恼人天气又春阴宋·晏殊《浣溪沙》 料峭春风吹酒醒:鸣叫的鸟换了种类, 桃花依旧笑春风。唐李商隐《无题四首》 寒随一夜去,无人来往:指梅花. 月出惊山鸟,枝枝不教花瘦宋·辛弃疾《粉蝶儿·和晋臣赋落花》 东风吹雨细于尘宋·辛弃疾《...

求一首咏春朗诵诗词
答:李清照 春残春残何事苦相思,病里梳头恨发长。粱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李弥逊 春日即事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至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陈与义 春寒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朱淑真 问春春到休论旧日情,风光还是一翻新。莺花有恨偏供我,桃李...

连续两句咏春的诗句
答:9.关于咏春的诗 1.《钱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武陵春·春晚》 宋代: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