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作者&投稿:巢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学》 本文选自《 白鹤堂集》,原题为《 为学一首示子侄》。《为学》 这篇文言文怎么翻译?本文是我整理的为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为学文言文原文

  为学

  作者: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为学文言文注释

  1.为学:做学问。

  2.之:代词,它,指天下事。

  3.亦:也。

  4.矣:了。

  5.则:就。

  6.者:…的事情;…的人。

  7.资:天资

  8..庸:平庸。

  9 .去:到

  10.逮:及。

  11.旦旦:天天。

  12.怠:懈怠。

  13.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14.之:它,指代学问。

  15.蜀:四川。

  16.之:的。

  17.鄙:读(bǐ)音,边远的地方。

  18.语:读(yù)音,告诉,对…说。

  19.于:对。

  20.欲:想要,要。

  21.之:到…去,往,到。

  22.何如:如何,怎样,怎么样?

  23.恃:凭借,倚仗。

  24.何:怎么样?这是商量语气

  25.钵:佛教徒盛饭的用具。

  26.足:足够。

  27.数年:几年。

  28.下:顺流而下。

  29.还:回来。

  30.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31.越:到了。

  32.明:第二。

  34.自:从。

  35.惭色:惭愧的神色。

  36.顾:难道。

  37.焉:加强语气的助词。

  38.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39.恃:凭借,依靠,倚仗。

  40.买舟:雇船。

  41.以:介词,相当于“把”、“拿”、“将”。

  42.犹:还,仍然。

  43.顾:反而,还。

  44.至:到达。

  45.去:距离。

  46.色:神色,脸色。

  47.之:在句子中不用翻译。

  为学文言文翻译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也可翻译为:每天不停地学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 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为学意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只有立下了目标,努力去实现,才会获得成功。主观努力是成败的关键。人贵立志,事在人为。人要立长志,不要常立志。人之为学,贵在立志,无论客观条件的好坏,天资的高低,关键在于主观努力。

  关于文中“吾一瓶一钵足矣”的:两个“一”字表现贫者对物质要求极低,一个“足”字体现了他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表现了贫者面对困难知难而进的勇气和实现远大理想的'坚定信念,以及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和敢于大胆实践的精神

  成功←行动,坚持←立志

  文中以四川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事在人为的道理。

  手法:

  作者分别举“贫和尚”“富和尚”的例子,采用的是对比的手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勤奋坚定的信念。贵在立志,事在人为,立志而为。

   各段的意思

  第一段提出为学难易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第二段说明了成功与天资并无多大关系。

  第三段用蜀鄙二僧的故事,来论证“只要立志,终将难事变为易事”的深刻道理。

  第四段总结全文:为学贵在立志,实践才能变难为易。

   为学创作背景

  清代乾嘉时期,学者们潜心问学,不务声名,治学严谨朴实,形成一代学风。于是作者便为他子侄们写下这篇文章,希望他们能继续发扬这种风气,同时劝勉子侄读书求学不要受资昏材庸、资聪材敏的限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6-7]

  为学作品鉴赏

  文章一开头便从难易问题下手,作者认为天下之事的难易是相对的,“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学习也是如此,只要脚踏实地去学,没有掌握不了的学问;反之,不通过学习,就是极容易的事也会被视作十分困难。在说明了难易的辩证关系之后,作者便引出了智愚的问题。天资不高,才能平庸的人,只要勤于学习,久而久之,也能有所成就,摆脱昏与庸的境地;而天资聪敏,才能出众的人,如果自暴自弃,不学无术,也将与昏庸者为伍。相传孔子的学说由智能鲁钝的曾参传给了子思,再由子思之徒传给了孟子。所以作者说:“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因而作者认为昏庸与聪敏是相对的,关键是取决于个人的努力。这第一段完全以论述的笔墨出之,明白地摆出了自己对学问之道的看法。

  文章的第二段则通过一个故事,也可以说是一则寓言,进一步说明难易与成败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有志者事竟成,只要能坚定地朝既定的目标走去,必定是可以达到终点的。四川的贫僧和富僧都想去普陀山朝圣,贫者凭着一瓶一钵和坚定的意志,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富者虽有足够的钱可雇船前往,但由于自己的犹豫畏缩,终未能达到目的。作者由此说明了“立志”的重要。所谓“立志”,不仅是要树立奋斗的目标,而且要有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的精神,这正是学习中第一可贵的。这一段通过具体生动的记叙,设想出人物的语言神态,形象地揭示出立志的重要,犹如一则寓言故事,虽然平易简单,却寓有深刻的道理。

  最后一段结论,还是归结到聪敏与昏庸的问题:聪敏不可恃,昏庸也不可限,关键在于能否力学不倦。作者强调了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摆脱了天赋决定论的成见,劝人以学,对于不同天资的人都有勉励的作用。他对聪敏“可恃而不可恃”,对昏庸“可限而不可限”的辩证认识无疑都是很有见地的。

  全文始终用了对比的方法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一开始便从天下事“难”与“易”的不同落笔,指出在学习中“难”与“易”是相对的,可变的。接下来又从昏庸和聪敏及其与成败的关系立论,反复辨难,说理明白,使读者信服。蜀僧的一贫一富,贫者仅恃一瓶一钵,富者可以买船而下,结果贫者至南海而富者不能至,始终在强烈的对比中展开说理,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文中多用偶句,如:“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以及“吾资之昏”与“吾资之聪”两段,“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与“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两段等在句法上都两两相对,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文中并没有艰深的文词,只是娓娓道来,如一篇师长对晚辈的劝勉之词,语重心长,切合题旨。[8]



~

匡衡勤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答:匡衡勤学文言文翻译: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br>同乡有个大户叫做文不识,家中富裕,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主人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

匡衡勤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答:匡衡勤学的文言文翻译匡衡字稚圭。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

颜回好学文言文翻译和注释?
答: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这样好学的弟子,学生更加亲近我了。”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最好学的是谁呢?”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好学,他不把脾气转移到别人头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就死了,现在就再也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注释】:回...

朱穆好学文言文
答:1. 朱穆好学 文言文 原文 朱穆①年五岁便有孝称,父母有病,辄不②饮食,差②乃复常。及壮耽学,锐意讲诵。或时思至,不自知亡失衣冠,颠坠坑岸。其父常以为专愚,几不知马之几足。穆愈更精笃。 【注释】 ①朱穆(100—163):东汉大臣,字公叔,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曾任刺史、尚书等职。②差:同...

张咏劝学文言文翻译 张咏劝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答:《张咏劝学》文言文翻译:张咏在成都的时候,听到寇准当了宰相,便对他下边的官员说:“寇准虽然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可惜在学问上还有欠缺。”后来寇准罢相,出知陕州,适逢张咏从此路过,受到寇准的盛情招待。当张咏将要离开时,寇准亲自送他到郊外,问道:“您有什么临别赠言呢?”张咏慢慢地说:“...

司马光好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答:《司马光好学》文言文翻译如下: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的时候,别的兄弟都会背诵了,就去玩耍休息。司马光却独自留下来,专心刻苦地读书,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下工夫多的人往往收获就大,司马光所精读和背诵过的文章,就能够终生不忘。司马光...

师旷论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答: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

范仲淹苦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答: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发奋苦读,有时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他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读书、...

司马光好学文言文翻译
答:要有志向,因为人生目标是学习的动力 。(拥有目标)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水平差要多努力 。(自我勉励)精益求精,要学就学好,不能半途而废,要刻苦勤奋 。会利用时间,不错过一点学习的机会,不浪费时间 。(学而有法)读书要勤奋努力,这样懂的知识就会比别人多。(勤奋刻苦)完善 译文及注释 ...

范仲淹苦学文言文翻译(范仲淹苦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答: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慷慨激昂地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吟诵道:“读书人应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范仲淹苦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出处:《苦学》宋·范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