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问题-为什么我老是心生恶念。。。 关于佛教杀生,惩恶的问题,一直不是太明白

作者&投稿:祗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可以选择多听经多闻法,道理知道清楚了,就不容易心生恶念了。

当然念佛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方法,不过道理不清楚之前,念佛也容易功夫不得力,所以多听经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问:我对佛教还不认识,如何著手?

答:请先於网站上收看净空法师讲的「认识佛教」及「三皈传授」的讲演,此能帮忙您先对佛教有正确的认识,以及明白学佛之目的与意义,以提高学佛之兴趣与信心,进而能深入学习。

「认识佛教」http://www.amtb.tw/baen/jiangtang.asp?web_choice=17&web_rel_index=207

「三皈传授」http://www.amtb.tw/baen/jiangtang.asp?web_choice=17&web_rel_index=204

问:初学要如何修学?

答:净宗修学是以「净业三福」(《观无量寿经》)为基础。

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如何落实?我们采取儒家的《弟子规》。《弟子规》的内容,就是在家做一个孝顺的儿女,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真正将这两句话落实在生活当中。「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则落实在《十善业道经》,一定要认真努力学习。

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在家同学至少要学习《五戒相经笺要》和三皈传授。三皈传授有录相带,也有文字教材。出家的同学一定要学《沙弥律仪要略》,最低的水平是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具足众戒」,就是十条戒圆圆满满。「不犯威仪」,是二十四门威仪落实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中。

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落实在《地藏菩萨本愿经》。「地」是心地,「藏」是心地的宝藏。这一条就是《地藏经》的宗旨,我们要从学习《地藏经》来开发心地宝藏。这是前两年的基础课程。

佛言:「净业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说得多重!多麼重要!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我们从凡夫修行作菩萨,将来成佛,真正根本的因就是这三条。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皆以此三条为基础。若无此基础,就不能成就;犹如盖房打地基一样,无论盖什麼房子,地基一定要坚固,有了坚固的基础,才能学法门。

能分清恶念的存在说明你的慧根尚存,譬如当你浑身恶念而不知觉的时候,那才是无药可救。

有恶念不可怕,这是你宿世业障现前,知道这个,才能合理合法去对治恶念。

怎么对治恶念呢?当然是修忏悔,忏悔往昔以来自己做的想的恶事恶行。然后回向给自己累世的冤亲债主。忏悔可以选择读《地藏经》《金刚经》《心经》,要至心读诵,至诚读诵,然后回向。

以上仅供参考。南无阿弥陀佛,愿你速除一切苦。

另外,恶念上来的时候,不要刻意不想,要顺其自然,就像把它放在那里,不去管它,然后一心快读南无阿弥陀佛圣号,片刻就会心安。

不要难受,当一有恶念时就念南无阿弥陀佛或着称念阿弥陀佛,压住就可以了,念时间长了,你就会法喜充满,学佛是人生最大的精神享受。阿弥陀佛

俗世之人有欲念,欲念必有私心,有私心则万邪生。不修佛之人,也要明白一个道理,在遇上损人不利已的时候,万不可损人;在遇上损人利已的时候,更不可损人。学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用现在的话说叫学会换位思考,或许你的邪念会慢慢消退。

你是有善根和佛有缘的,只要你有心念佛佛就会加持你的,只是你自己现在还不能控制住自己的心念,因为杂念和业力太重,所以你还不能降伏住,只有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动的念头,让自己静下来,心和念头都静下来,用不了几天你就会觉得自己头脑越来越清醒,慢慢的能控制自己,甚至慢慢的回感应到佛祖的

心里对佛菩萨起恶念,我越不想这样,越控制不住,都不敢看佛像~

  第一:这种现象是自己无始劫以来的业习种子起现行。如果您用功比较精进的话,可能觉得自己念佛念咒不应该是起恶念的外缘,关于这一点,我专门请教过一位法师,他回答说,这是念佛翻动了业习种子,是好事。

  第二:积极对治而不是压制。用力压制这种念头实际上是在紧紧的抓住这种念头。做为一个相信因果的三宝弟子,出现这种恶毒的念头,出现的第一个反应很可能是紧张和恐惧。这种状态并不利于对治。积极的对治就是放松再放松,想象自己休息在阿弥陀佛的佛号当中。能放松的结果就是不再紧紧抓住这种念头。

  第三:日常要提高警惕。有时感觉自己出现恶念非常突然,实际上反省后才发觉,恶念的出现也是自己一点一点积累的,比如以前玩三国杀这类游戏,因为队友不配合或对家打得自己措手不及就咒诅他们,也不去对治这种念头。后果很严重,慢慢的在念佛时就会勾起恶毒的念头,把这些恶念投射到经书佛像上。所以,决不要姑息养奸!

  第四:观察罪性本空,“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亡。”

  当勤修读方等(大乘)经典。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令此空慧与心相应。当知此人。于念念顷。一切罪垢永尽无余。

  多读诵金刚经、心经、坛经、般若经、大宝积经这些大乘般若经典会非常有益。

  以下:文殊菩萨“仗剑迫佛” 可以证明着一点

  “仗剑迫佛”就是文殊菩萨持剑欲刺佛陀。其经过,据《大宝积经》一○五卷的记载,是这样的:大约有五百位菩萨,从用功修行中,已得到宿命智,运用这宿命智,观察自己的过去,发现多生多劫前,曾造作了极重罪业,不禁生起极大怖畏,时时刻刻忧愁恐惧,再也不能专心用功修行,亦即由于如此,不能证得无生法忍。所以修行需要心情安宁,如果稍为有点动乱不安,用功就难上路,不特初发心者如此,就是已得宿命智的菩萨亦然。

  文殊菩萨发现这五百菩萨有了这种动念,照一般常情的办法,应该设法去开导他们,使他们继续如法修行,好让他们证得无生法忍。然而文殊菩萨不这么办,反而手执利剑,于大众的面前,直向佛陀那儿走去,快要到达佛的左右,竟然举起利剑,欲向佛陀刺去!以五逆罪说,文殊菩萨似乎欲犯出佛身血的大罪。其实我们不必为文殊菩萨害怕,因这正是文殊菩萨度众生的大方便。何以知之?因为这时佛陀止住文殊菩萨说:你要刺我,当然有你要刺我的理由,而我亦不怕你来刺,但是望你且慢一步,先想好刺我的善巧方法,然后再来行刺不迟,你认为怎样?

  文殊菩萨经佛这样一讲,就止步在低头沉思,当他正在这样沉思时,佛陀又对文殊菩萨说:你要刺我是可以的,但必要善巧如法,否则的话,应当知道,你所得的罪,是很重大的!首先我得告诉你:世间一切诸法,都是如幻如化的,我人的生命体,亦复如幻如化的,既没有实在的我,亦没有实在的人,试问你所执剑欲杀何人?将来又会受到怎样的殃报?我老实的对你说:如有一个实在的人,你去将他杀死,才会构成你的杀害之罪,才会使你感受罪殃之报,既一切法是如幻如化的,我人之性是了不可得的,当然就无所谓杀害,亦无杀害重罪可得了!

  时五百菩萨在旁听佛陀对文殊菩萨这样的开示,当下了达罪恶之性本来是空寂的,对过去所作的重罪,何必作无谓的忧悔!于是实时证得无生法忍。

  本此可以证知文殊菩萨执利剑以刺佛陀,不过是其度众生所运用的善巧手段而已,并不是真的要刺于佛陀。同时我们也可知道,文殊菩萨手中所持的利剑,根本就是代表文殊菩萨所具有的不可思议的微妙智慧,不能把它当作真的利剑来看。所以五百菩萨证得无生法忍后,以偈赞叹文殊菩萨说:

  “文殊大智人,深达法源底,
  自手握利剑,驰逼如来身。
  如剑佛亦尔,一相无有二,
  无相无所生,是中云何杀?”
  此中显示文殊菩萨以智能通达空性。

  @法师开示:

  会在心中生起对佛不敬的恶念,这可以说是一种业障,但更贴切的说法,这是因为您的内心熏习了太多的恶念种子所致。楞严经有提到:「使我们造种种的恶业、流转于生死之中的根本就是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而能够让我们修集福德、清净解脱的根本,也是我们的六根!」如果从六根熏习了太多污染的种子,例如不好的电视节目看太多,常在连续剧里出现的不雅言词,都会潜藏在我们的第八意识之中,不经意的,这些恶的种子就会起现行。

  在念经的时候也会生起恶念,这表示您诵经的清净种子还太少太薄弱! 「摄心为戒」的功夫也还没培养起来!这对于初学佛法的人来说,是很正常很普遍的现象。对治的方法除了「责心忏」之外,就是要多念经、念佛、持咒、拜佛,不断的从六根去熏习善的、清净的种子。就像是一个玻璃瓶,以前都是一直倒脏水进去而不自觉,现在倒一些清净的水进去,反而就能觉察:「这玻璃瓶怎么那么脏呀?」所以,请不用觉得沮丧,只要再继续倒清水下去,玻璃瓶就会慢慢的恢复清净。

  赛斯书的建议:

  压抑消极思想,如恐惧、愤怒或憎恨,是没用的。赛斯在其他节中说得很清楚,这些消极思想应该被认明、面对,然后被取代。

  我(鲁柏)曾习于压抑,尤其是当我知道消极想法有破坏性之后。最初我过火了。我会捉到自己正在对某人或某种情形产生憎恨的想法,我几乎反弹回去,“噢,真是个可怕的念头啊!”我会对自己说。

  “如果我对某人发出攻击性的思想,他可能受害。”我对罗说,“如果我埋掉它,它会伤害我,而以某种身体上的徵候出现。所以,下次请你问赛斯他建议怎么样?”在这节赛斯解释了压抑和正确应付方法的不同。

  “鲁柏应该记住,当他感觉憎恨时要认出它,然后领悟憎恨是可以摒退的。可是,必须有最初的认识,然后叫他想像将憎恨连根拔去,而以一种积极的感觉取代之,但他必须想像连根拔除的过程。

  “这是压抑和积极行动之间的区分。在压抑下,憎恨被推到底下而被忽略。用我们的法子,它被认出了,因它的不受欢迎,而在想像中予以连根拔除,并以和平思想及建设性能量来取代。”(赛斯经常警惕我不可因害怕攻击性而予以压抑)

  了达罪性本空:“只要你还相信人的基本的罪恶(基督教——原罪),你就必然向自己投射巨大的惩罚。你也就必然会看到你的世界被毁灭,就象你让先知们告诉你的那样,他们确实这样告诉你,因为他们是从你们对自己罪恶理念的信仰出发来诉说的。”

  “情绪像雨云或蓝天样地流过你,你应对它们开放和反应。”赛斯说,“你不是你的情绪,它们流过你,你感觉它们,然后它们就消失了。当你试图隐忍不发时,你的情绪就累积如山。”

“直接的回答就好”楼主这句话说得最到位!
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中讲道过:直心是道场!
释迦牟尼佛制定戒杀的戒律是为了给处在小乘阶段的学人予以方便的。规定在小乘没有学习圆满或者即使小乘学圆满了也不肯进趣大乘的时候是决不可以起杀心、破杀戒的,否则在佛的角度上就会给予非常严厉的惩罚的。
小乘阶段的学习是以自利为主的,自利不成便无法自立,就更无法利他。而佛菩萨的最终目的是完全利他的,利他的心态就叫慈悲心,因此佛菩萨一直是要求“对一切众生要慈悲”的!
只要学人圆满了小乘的修学便能够自立了,这就代表这时的学人是有了利他也就是有了慈悲众生的能力或叫基础。
圆满了小乘又愿意利他的学人,就叫大乘学人。大乘的根本就是慈悲心,但是要注意的是慈悲相,是代表不了慈悲心的。也就是说,比如判断某个人有没有慈悲心是不能仅凭此人有没有个慈悲的样子来做唯一的标准的!
以此释迦牟尼佛在给大乘学人制定的戒杀戒律中就要求这时的戒杀是要以利他为目的!
这一点对于无法完成圆满自利的我们来说是根本没有办法能够理解和把握的,但这一点是能够触动普通人的良知的。
大乘戒律中要求如果杀能够为其而不是为自己带来根本的利益,那就必须去杀!否则坚决不可以杀!!但这一杀的后果是自己的既得利益要全部归属于被杀者,并且自己日后还要遭受对方来杀自己的回报。唯一所得到的就是来自佛菩萨方面的认可和帮助,如果对佛菩萨没有足够的认知又会有谁会去选择这么“麻烦”的手段呢?
注:这一杀必须客观的保证对方能得到根本的利益,而佛法所认定的根本是慧命,性命于慧命相比是次一等级的,所谓舍身取义便可见其中一斑!

为什么心理有恶念会过得很累呢?
答:因为当你做了一件恶事,你就回不了头了,为了掩盖罪恶,你要用更多的罪恶来掩盖它,自然会很累。

为什么不要心生恶念呢?因为会损害自己身体及损伤别人,结果会造成大错误...
答:这是最浅薄的认知!去除心中的五毒(贪嗔痴慢疑)是出离六道轮回的根基。

为什么会对佛菩萨心生不敬?
答:在学佛的过程中,也会受到障魔的侵扰,这时候只能用一句佛号去伏住,把妄念转为念佛,久而久之心里的妄念就会少了,我们真的要把念佛的心常常提起来,我有时也会这样,恨不得钻进地洞里来忏悔自己的恶念,真的很惭愧的,念佛,无论外界如何阻碍自己一颗念佛,向佛的心,就用一句佛号打断!

一个人一旦心生恶念那是需要多少的真心和爱来包围?
答:你就记住,无论你们付出多少包容,他们依旧还是一身的恶念。因为改变他的不是你们,而是他自己。如果你一直迁就,包容他。他自己不改变也是没用的。就好比一个特别抠门的人,你再怎么给她花钱,再怎么对她有爱心。也是无济于事,最后都是徒劳。

关于佛教杀生,惩恶的问题,一直不是太明白
答:大乘戒律中要求如果杀能够为其而不是为自己带来根本的利益,那就必须去杀!否则坚决不可以杀!!但这一杀的后果是自己的既得利益要全部归属于被杀者,并且自己日后还要遭受对方来杀自己的回报。唯一所得到的就是来自佛菩萨方面的认可和帮助,如果对佛菩萨没有足够的认知又会有谁会去选择这么“麻烦”...

你有什么甩掉坏情绪的好办法么?一起来分享
答:看人看事,先看到其美好的一面,如果你认为这个人值得你去付出,我想你一定可以容忍对方的缺点。不要把目光总盯在丑恶的方面,那样你永远找不到快乐,永远不会有好的心情。4、学会控制自己 人都是有恶念的,也许只是一瞬间的想法,不必为自己有这种恶念而恐慌。人的思想是复杂的,不是只有善念。有时...

有妖孽用邪法害我情不自禁想象亵渎佛菩萨及对佛菩萨产生不善之意想...
答:这是中邪,我前段时间也是。也是业障。中邪的主要原因是心生邪念了才让邪魔有机可乘。你在观世音菩萨面前忏悔,求菩萨帮助。然后使劲念六字大明咒。结手印念,有邪念也别停继续念。后来我做了个梦,有个神僧帮我把邪祟从我身体里弄出来了,邪的力量真大,侵入我们时总是一点感觉都没,而且我们在...

命有已作,相有心生,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是什么意思
答:字面解释:命是自己造的 一切的现象是心念造成的 福和祸不是凭空产生 都是人自找的。这是讲因果报应的句子,前两句的语调像是佛家的,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出自《太上感应篇》 你想详细了解就仔细读一下 《太上感应篇》 上面把善恶的界限划分得很清楚 这句话意在说明我们是自己命运的书写者,而改造...

这句话可灭一切恶念。
答:当人被圣灵充满是、人的里面就容不下恶了!当世界被神的爱、圣灵充满时、恶就被除去了!所以末世要用圣火烧净一切的恶!你离开了恶、但恶还在哪里!但你有点错了、恶由心生!恶的种子在人的心理!人自己无法洁净他!无法除去他?凭自己的力量!佛佗重来没说过、你们求我我就帮你们除去!唯有...

为什么修行人一丝贪恋念头都不能有,佛教网
答:为什么修行人一丝贪恋念头都不能有 以上贪欲的业相,贪欲圆满的相,种种不圆满贪欲的相,学习时,如果不反观自心,只是字面上记忆宣说,那就和修行无关。上面讲过一切佛语、菩萨语都是指示修行的教授,如果闻思此事,修行彼事,那就成了闻思和修行脱离,这样听闻,得不到真实受用。正确的方法应当是一切言教听受之后,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