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莲教的简介和资料? 白莲教起源的时间,地点和创始人?

作者&投稿:塔龙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起源  白莲教,一个民间宗教组织,据传说,公元1133年,由茅子元创立佛教分支白莲宗,因教“谨葱,不不饮酒”,故又名白莲菜,后逐渐演化为民间社群组织白莲教。
  白莲教,最早就是“净土宗”,创立时间是南北朝时期,最早名为“白莲社”,据《佛祖通载 卷第七》记载:
  后秦改白雀(二)太元九年,法师惠远(慧远)以秦乱来归于晋。远出雁门贾氏。……既而丛力致之舟,舟辄没,遂失其像。时谣曰,侃唯剑雄,像以神标,可以诚致,难以力招,及远创寺,心祈之。于是像冷然至。时晋室微,而天下奇才多隐居不仕。若彭城刘遗民,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新蔡毕颖之,南阳宗炳、张士民、李硕等,从远游,并“沙门千余人”结白莲社。于无量寿像前,建斋立誓,期生净土。及闻(鸠摩罗什)罗什法师入关,远(慧远)望风钦敬,遗书通好。词曰:去岁得姚右军书,且承德闻,仁者曩日殊域,越外境。于时音译未,闻风而悦,顷承怀宝来游,则一日九驰。
  《寄清源寺僧》唐朝温庭筠
  石路无尘竹径开,昔年曾伴戴颙来。
  窗间半偈闻钟后,松下残棋送客回。
  帘向玉峰藏夜雪,砌因蓝水长秋苔。
  白莲社里如相问,为说游人是姓雷。
  白莲教名联:淤泥源混沌启,白莲一现盛世举。
  “白莲”名字由 东晋时,净土宗始祖慧远在江西庐山邀集十八高贤,于东林寺结社念佛,立誓死后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们还凿池种植白莲花。将念佛之地取名为白莲社。名士陶渊明、谢灵运亦时来游玩酬唱,东林寺遂成为僧俗雅集之地。清道十八年(1838),宝寺方丈妙胜禅师仿效慧远这段故事,在寺后紫霞山西侧凿池种白莲花,建白莲社。诗僧含澈有诗纪之:“白云一坞屋之间,拜佛逃禅傍紫山;又在远公莲社外,招他陶谢喜欢颜”。 清同治二年(1863),妙胜禅师的弟子信禅师见白莲社地方太小,便改建白莲社于极乐堂后。这是一座环境清幽的四合庭院,正中为念佛堂,堂前有一莲花状的水池,池中长满白色的子午莲。此花淡雅馨香,惹人喜。在莲池栏杆外,经常围满游人,他们将金属币一枚一枚地投在池中,沉底了唉声叹息,浮起了兴高采烈,那是因为“浮起”和“福气”谐音的关系。白莲社一名的由来  “白莲社”一名,实际来“修炼净土”,先有白莲社,后有白莲池、白莲亭,据北宋陈舜俞著《庐山记 卷第一》记载:
  少所推重,一见远公,肃然心服。乃即寺翻涅盘经,因凿池为后,植白莲池中。名其台曰翻经台,今白莲亭即其故地。远公与慧永、慧持、昙顺、昙恒、竺道生、慧睿、道敬、道昺、昙诜、白衣、张野、宗炳、刘遗民、张诠、周续之、雷次宗、梵僧佛驮耶舍,十八人者,同修净土之法,因号白莲社。
  因“白莲社”的创建者,就是慧远,又名“远公”,所以直到宋朝时期,又名“远公白莲社”。
  例如:北宋《茅亭客话 卷三》(黄休复)记载:
  伪蜀大东门外有妙圆塔,院僧名行勤,俗姓张氏。……张道者,不聚,甚脱洒,不结远公白莲社。心似秋潭月一轮,何用声名播天下。
  因“白莲社”是慧远创建于“东林寺(北宋初年曾赐名太平兴国寺)”,又名“东林白莲社”。
  例如《升庵诗话 卷十》(杨慎):
  远公池上种何物,碧罗扇底红鳞鱼。……何时得与刘遗民,同入东林白莲社。简介  是北宋至近代流传的民间宗教。渊源于佛教的净土宗。相传净土宗始祖东晋释慧远(334~416?)在庐山东林寺与刘遗民等结白莲社共同念佛,后世信以为楷模。北宋时净土念佛结社盛行,多称白莲社或莲社,主持者既有僧侣,也有在家信。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吴郡昆山(今江苏昆山)僧人茅子元(法名慈照)在流行的净土结社的基础上创建新教门,称白莲宗,即白莲教。元、明、清三代在民间流行,农民军往往借白莲教的名义起义。
  白莲教的经卷繁多,主要有《金锁洪阳大策》、《玄娘圣母经》、《镇国定世三阳历》、《弥勒颂》和《应劫经》等。白莲教的成立与发展  南宋绍兴三年(1133),江苏吴郡沙门茅子元创立白莲宗,初为佛教一支,教义源于净土宗,崇奉阿弥陀佛(无量寿佛)。该教信因“谨葱,不不饮酒”,被称为白莲教。到了元代,该教渗入了其他宗教观念,主要是弥勒下生说,逐渐转为崇奉弥勒佛,改称白莲教。早期的白莲教崇奉阿弥陀佛,提倡念佛持戒(不生、不偷盗、不邪、不妄语、不饮酒,合称五戒)以求往生西方净土,教义与净土宗大致相同。茅子元采用天台宗教理,绘制《圆融四土三观选佛图》,用佛像、图形和比喻来解说佛土的高低;简化并统一前人制作的念佛修忏仪式,制定《白莲晨朝忏仪》。先前的净土结社,参加者之间只是松弛的社友关系,社与社互不相属,茅子元将其改为师传授、宗门相属。他在昆山淀山湖建白莲忏堂,称导师,坐受众拜,又规定众以“普觉妙道”四字命名,从而建立了一个比较定型的教门。
  元末韩山童、刘福通,明代赵全、徐鸿儒,俱是此教中人。是以白莲教三字,在朝廷眼中,几乎便是反叛的同义词。元朝统一中国后,白莲教受到朝廷承认和奖掖,进入短暂的全盛时期,后来朱元璋借助白莲教中明教的力量夺取政权之后,在《明律》中明确取缔“左道邪术”,白莲教从此势落。乾隆三十九年,山东教王伦起事反清,白莲教又一次震惊朝野。
  白莲教产生之初曾遭到官方止,茅子元被流放到江州(今江西九江)。但因教义浅显、修行简便而得以传播。到南宋后期,虽仍被一些地方官府和以正统居的佛教僧侣视为“事魔邪”,但已到处有人传习,甚至远播到蒙古族统治下的北方。元朝统一中国后,白莲教受到朝廷承认和奖掖,进入全盛时期。庐山东林寺和淀山湖白莲堂是当时白莲教的两个中心。
  白莲教以“普化在家清信之士”为号召,形成一大批有家室的职业教,称白莲道人。因为他们“在家出家”,不剃发,不穿僧衣,又被称为不剃染道人或有发僧。元代由白莲道人组成的堂庵遍布南北各地,聚多者千百,少者数十,规模堪与佛寺道观相比。堂庵供奉阿弥陀佛、观音、大势至(合称弥陀三圣)等佛像,上为皇家祝福祈寿,下为地方主办佛事,也有一些修路筑桥之类的善举。堂庵多拥有田地资产,主持者往往父死子继,世代相传,堂庵的财产实际上是主持者世传的家产。有些头面道人勾通官府,结豪,成为地方一霸。
  经过长期流传,白莲教的组织和教义在元代起了变化,戒律松懈,宗派林立。一部分教派改奉弥勒佛,宣扬“弥勒下生”这一本属弥勒净土法门的宗教谶言。有的教夜聚明散,集众滋事,间或武装反抗元廷统治。至大元年(1308),朝廷忌白莲教势力过大,下令止。经庐山东林寺白莲堂主僧普度奔走营救,白莲教才在仁宗即位(1311年)后恢复合法地位。及至至治二年(1322),其活动又被限制。此后许多地方的白莲教组织对官府抱敌对态度,外加其信多为下层群众,故当元末社会矛盾化时,一些白莲教组织率先武装反元。红巾起义领导人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邹普胜等都是白莲教,他们以明王(即阿弥陀佛)出世和弥勒下生的谶言鼓动群众,产生很大影响。
  明初严白莲教。洪武、永乐年间,川、鄂、赣、鲁等地多次发生白莲教武装动,有的还建号称帝,均被镇压。明中叶以后,民间宗教名目繁多,有金禅、无为、龙华、悟空、还源、圆顿、弘阳、弥勒、净空、大成、三阳、混源、闻香、罗道等数十种,有的一教数名。它们各不相属,教义、仪轨颇多歧异,信奉的神极为繁杂,有天宫的玉皇、地狱的阎王、人间的圣贤等等,最受崇奉的是弥勒佛。从正德年间开始,出现了对无生老母的崇拜,又有“真空家乡,无生老母”所谓八字真言。据称,无生老母是上天无生无灭的古佛,她要度化尘世的儿女返归天界,免遭劫难,这个天界便是真空家乡。各教派撰有己的经卷,称为宝卷。统治者认为这些不同的教派实际上仍是白莲教,民间也笼统地称它们为白莲教。
  在南宋 , 由于白莲教在总体上还未脱离正统佛教窠臼,因此还为统治者所容纳。元代,由于教内各阶层人群所处的地位不同,追求目标也就发生了明显的分歧。一派以茅子元正宗流裔居,在宗教学说及其实践上,继承茅子元的衣钵,政治上和元统治者合作;另一派则完全背叛茅子元倡教宗旨,与下层民众运动相契合,走上了反抗元政权的道路。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元朝政府征民夫堵塞黄河失口,引发了全国规模的白莲教大起义。起义军以“弥勒下生,明王出世 ” 相号召 ,受到不堪元朝统治的广大民众的积极响应,迅速席卷全国。至正二十八年八月,明军攻入大都(今北京)推翻了元王朝。朱元璋深知白莲教造反的意义,在诩“大明王”登基称帝后,立即颁布取缔白莲教的令。但是,白莲教却并未因此而全然敛迹,经过明前期的南北融合之后,反而出现了暗地流传的盛况。明建国后,白莲教起事造反几乎接连不断。清进关入主中原后,白莲教往往多以民族利益为重,倡言“日月复来”,举起反清复明的旗帜,从而遭到清廷严刑峻法的止。但是,在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及乾隆时期,白莲教的反清复明活动,始终没有间断过。
  白莲教的经卷繁多,主要有《金锁洪阳大策》、《玄娘圣母经》、《镇国定世三阳历》、《弥勒颂》和《应劫经》等。聊斋志异——白莲教  在《聊斋志异》中,有一则文章《白莲教》,其原文如下:
  白莲盗首徐鸿儒,得左道之书,能役鬼神。小试之,观者尽骇,走门下者如鹜。于是怀不轨。因出一镜,言能鉴人终身。悬于庭,令人朝,或幞头,或纱帽,绣衣貂蝉,现形不一。热益怪愕。由是道路遥播,踵门求见者,挥汗相属。徐乃宣曰:“凡镜中文武贵官,皆如来佛注定龙华会中人。各亦努力,勿得退缩。”因以对众照,则冕旈(音:流)龙衮,俨然王者。众相视而惊,大众齐伏。徐乃建旗秉钺(音:越),罔不欢跃相从,翼符所朝。不数月,聚以万计,滕、峄一带,望风而靡。
  后大兵进剿,有彭都司者,长山人,艺勇绝伦,寇出二垂髫(音:条)女与战。女俱双刃,利如霜;骑大马,喷嘶甚怒。飘忽盘旋,晨达暮,彼不能伤彭,彭亦不能捷也。如此三日,彭觉筋力俱竭,哮喘卒。迨鸿儒即诛,捉贼械问之,始知刃乃木刀,骑乃木凳也。假兵马死真将军,亦奇矣!

白莲教

白莲教的历史?~

  白莲教的历史渊源(一)


  白莲教源远流长,是一个秘密的宗教结社,南宋初年已出现于江苏昆山。元、明时期有很大发展,分成为很多支派,分别称大乘、混元、收元等名目,成员十分广泛,有农民、城市贫民、手工业者、小商人、小业主、雇工等,也有一些太监、王府包衣、庄头、绅士、书吏、差役等参加。

  白莲教“政体尚专制”,始终实行严格的家长制统治,等级森严。由于其本身又分成许多别支,故派系的教首只掌握本派的大权,采取父死子袭的权力继承方式。不容外人觊觎。他们的权力和地位,归根到底取决于所收门徒的多寡,以纠合人数多者称为大头目,人数少者为小头目。教首的弟子们,随着本身力量即所收教徒人数的不断增长,独立倾向也在逐步加强,如果条件成熟,最后也会走上独树一帜的道路。

  白莲教传教的方法是:传教者“或充医卜,或充贸易,遍历各村,亲去传徒”,在穷苦的下层群众中招收信徒,并将其组织起来。

  白莲教教徒在日常只是烧香礼拜,讽诵或由教首讲解经卷、咒语、口诀、歌词(除教外,突出敬孝行善、三皈五戒等),以虔修来世,并达到求福避祸的目的。“习教的人各出银两,交与掌柜的收下”,称为“根基钱”。钱数不等,少则一、二百文,多则几十两、上百两。各地的小教首每年或几年向本派教主输钱,曰“朝贡”。如乾隆五十五年至五十七年,白莲教首刘之协、宋之清等人就将所收教徒的部分打丹(将姓名、籍贯写于黄纸,向空焚化,名为打丹,又名升丹)银二千两陆续送交被发配到甘肃隆德县的师傅刘松手中。

  白莲教徒从明万历到清康熙时百余年间,刊刻了许许多多的经卷。几乎所有的白莲教经卷,都宣传“两宗三际”、弥勒下凡和劫变观念,宣传“真空家乡,无生父母”的信仰。据白莲教的解释,世界上存在着两种叫做明暗“两宗”相互斗争的势力,明就是光明,代表善良和真理;暗就是黑暗,代表罪恶与不合理。这两方面,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在不断地进行斗争。弥勒佛降世后,光明就最终战胜黑暗。这就是所谓“青阳”、“弘(红)阳”、“白阳”的“三际”。


  白莲教的历史渊源(二)


  清乾隆年间,白莲教支派林立。混元教和收元教是其中重要的两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初,河南鹿邑人樊明德在家乡创立混元教,并将其迅速传播到河
  南归德、陈州、汝宁和安徽颖州等府。第二年便遭到清政府严厉镇压,樊明德等十三人
  被判处死刑,他的再传弟子刘松被发配到甘肃隆德县,混元教处于瘫痪状态。
  乾隆五十三年(1788)三月,混元教徒、安徽太和县人刘之协“来至刘松配所探望,与
  刘松商复旧教,并以混元教破案已久,人多不信,必须另立教名。随商同刘松,改为三
  阳教……欲觅一人捏名牛八,凑成朱字,伪称明朝嫡派,将来必然大贵。又指刘松之子
  刘四儿为弥勒佛转世,保辅牛八,入其教者可免一切水火刀兵灾厄。并推称刘松为老教
  主”。
  乾隆末年,收元教在鄂西北地区进行活动,主要分为襄阳宋之清和房县王应琥两支。
  湖北襄阳人宋之清是收元教支派三益教创立者姚应彩的再传弟子。他本人亦收襄阳总差
  役齐林等人为徒。乾隆五十四年(1789),他又拜刘之协为师。三年后,宋之清因传徒
  日多,与刘之协发生了争教事件,遂自立一教,名为西天大乘教。从此,他“自行兴教
  ,捏称弥勒转世,必须学习西天大乘教,躲避灾难”并将其活动的重点放在阶级关系紧
  张的川楚陕三省交界地区,让弟子们广收徒众,扩大组织。与此同时,王应琥也在湖北
  、四川交界地区大力发展组织。以宋之清为首的收元教,为把农民群众从宗教信仰的迷
  雾中吸引到自身的解放上来,宣传“习教者,有患相救,有难相死,不持一钱可周行天
  下”,“从教者先送供给米若干,入教之后,教中所获资物,悉以均分”,“习教之人
  ,不携资粮,穿衣吃饭不分尔我”等等,以及随后逐步散播的“弥勒转世,保辅牛八”
  这一披着宗教外衣的政治性预言,深深地吸引着广大群众,扩展组织的工作进行得十分
  顺利。其弟子中,湖北襄阳总差役齐林,对收元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后来的襄
  阳黄号,以及四川起义军大部分领袖,如姚之富、樊人杰、王光祖,冉文俦、孙赐俸、
  徐天德、冷天禄、王三槐等等,都是齐林的弟子或再传三传弟子。齐林势力和影响已超
  过宋之清,川楚院起义基本上是由齐林系统的教徒发动和领导的。

起源的时间,地点和创始人白莲教是北宋至近代流传的民间宗教。渊源于佛教的净土宗。相传净土宗始祖东晋释慧远(334~416?)在庐山东林寺与刘遗民等结白莲社共同念佛,后世信徒以为楷模。北宋时净土念佛结社盛行,多称白莲社或莲社,主持者既有僧侣,也有在家信徒。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吴郡昆山(今江苏昆山)僧人茅子元(法名慈照)在流行的净土结社的基础上创建新教门,称白莲宗,即白莲教。

白莲教的简介和资料?
答:简介 是北宋至近代流传的民间宗教。渊源于佛教的净土宗。相传净土宗始祖东晋释慧远(334~416?)在庐山东林寺与刘遗民等结白莲社共同念佛,后世信以为楷模。北宋时净土念佛结社盛行,多称白莲社或莲社,主持者既有僧侣,也有在家信。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吴郡昆山(今江苏昆山)僧人茅子元(法名慈照)在流行的净土结社的...

白莲教和青莲教的区别?
答:青莲教是清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秘密教门。目前学术界大多认为青莲教来源于江南罗教,(注:马西沙等:《中国民间宗教史》第七章《江南罗教的传播与演变》;第340—351页;第1100页;第860—864页。)但从现有资料来看,青莲教当有两个来源。一是明季以来在浙江、福建、江西等省流传的应氏无为教和姚门...

什么是青莲教?
答:青莲教是清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秘密教门,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我国学者马西沙、周育民、庄吉发、王见川,日本学者浅井纪、武内房司等,皆曾对青莲教作过很好的研究。但是,关于青莲教源流的问题,尚颇多歧见。本文利用档案和实地考察的资料,特别是国内学者较少使用的《川匪奏禀》,(注:承日本学者...

有关莲的资料
答:莲花尊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种以莲花装饰主题、并与造型融为一体的青釉瓷器。其器体为一仰一覆,形似碗钵的莲花构成尊的主体。有的莲花尊自腹部至底座,由上而下达7层之多的仰覆莲花瓣构成,尊肩有系穿,尊颈略细长,饰有花鸟云龙。器物造型优美,端庄俊秀。代表作有出土于河北省景县、今藏故宫博物院...

关于荷花的资料
答:别名:莲花、芙蕖、水芝、水芸、水目、泽芝、水华、菡萏、水旦草、芙蓉、水芙蓉、 玉环、六月春、中国莲、六月花神、藕花、灵草、玉芝、凌波仙子、水宫仙子、君子花等。荷花为多年生水生植物。根茎(藕)肥大多节,横生于水底泥中。叶盾状圆形,表面深绿色,被蜡质白粉背面灰绿色,全缘并呈波状。叶柄...

莲花生大师的个人简介
答:莲师戴着莲花帽,这时叫班玛加波,即莲花王。 (七)日光莲师(Guru Nyima Oser):在格拉佐尸陀林,莲师示现种种禁行,给空行母们传授密续法门。并降伏了一些鬼神,对其宣说诸多妙法莲华生简介,在日光上显示各种神变,故叫革日宁玛沃热,即日光莲师。 (八)狮吼莲师(Guru Senge Dradog):在印度金刚座,莲师于辩论...

莲花的历史资料
答:莲随着佛教,流传到亚洲的每个角落。在爪哇的婆罗浮图佛坛上,在缅甸的蒲日古城,泰国的素可泰市和高棉的吴哥窟等地的大庙里,在斯里兰卡的钟形塔里,巴厘岛的葬蓝上和西藏的符箓上,都可以看到莲的图画,西藏的喇嘛教佛教著名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弥吽”中,其中的“叭弥”的意思便是莲花。莲花在...

广东深圳市福田区莲花小学简介
答:后者已正式出版发行。我校标志总体造型为圆形。主图是莲花花骨朵。以示莲花小学之意。深红色的中心图形为“莲”字拼音开头字母“ L ”的变形,外围为粉红色,是“花”字大写的“ H ”的变形。三条兰色线为一池清涟,象征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培植这朵含苞待放的小莲花。

有关“莲文化的魅力”的资料
答:莲,又叫荷花、芙蕖、水兰、水芙蓉、菡萏等,是多年生草本睡莲科植物,原产亚洲热带地区,中国、日本和印度栽培历史最早。莲科有8属,80多种。我国有4属10种。根据用途可分为藕莲、子莲、花莲;根据花瓣数可分为单瓣、半重瓣、重瓣。单瓣的和半重瓣的多为子莲和藕莲系统,重瓣的多为花莲系统。莲没...

媚者无疆中血莲教璇玑盒里是什么
答:一个活死人。璇玑殿是血莲教的圣地,里面供奉的却是一个活死人,守护着这里的至宝。《媚者无疆》是由优酷出品,徐纪周监制,张伟担任制片人,易军执导,缪文静、丁娅和舒广金编剧,李一桐、屈楚萧、汪铎、郭雪芙领衔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