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按照字辈分:文永洪忠德福 的曲姓来源? 曲姓是如何由来的?

作者&投稿:滑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山东青州博兴曲氏宗谱,(清)曲天叙编著,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天津市静海县曲鼎和处。山东济南曲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末年修订手抄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济南市曲家波处。山东牟平高陵曲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盖县熊岳城南大石砰村曲家新处。山东蓬莱北王绪曲氏族谱,(清)曲义田编著,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海南省海口市曲以舜处。山东登州府宁海山北头曲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大连市曲昭特处。山东烟台牟平大窑镇杏林村曲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曲卫忠处。山东蓬莱曲氏族谱,(民国)曲绎生、曲倬云编纂,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吉林省的辽源市曲道德处。山东武城曲庄村曲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吉林省辽源市曲道德处、曲延文处。山东登州蓬莱爬王沟曲家坛曲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曲振江处。山东龙口大宗家曲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蓬莱曲日东处。山东东莱曲氏族谱,(清)曲际清纂修,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河南南阳唐河曲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曲令辉处。河南洛阳偃师曲家寨(东王村)曲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河南省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曲平处。河南陈留古晋世家曲氏族谱不分卷,(清)曲宗乾撰,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编辑本段曲姓字辈排行山东荣成曲氏字辈:“福作文明显荣光衍世昌家庭盛武业国恩庆寿长”。山东文登曲氏字辈:“申永长志成兆锡洪植炳尧博厚高明悠久仁德正万世昌荣发”。山东淄博曲氏字辈:“永延福庆克继经文学志建修怀殿恒兴”。山东博兴曲氏字辈:“有文大得正从鸣国克元景尚帮宝毓宗锡兆维培勇庆之宪春承骏士懋华秉元师贤秀伯嘉树晓宏耀光金绍志锋焕瑞清蔚振泽荫”。山东济南曲氏字辈:“吉业传家茂诗书延作长敬明致道立广远庆云”。山东宁海曲氏字辈:“成德永绍宗长昭圣学宫”。山东北王绪曲氏字辈:大一甲长支派:“学天良口祖云中(宗)先龄田(中、功、义、田)归以绍家传恒延汝业广绪乃贤典璋焕举福运增全其志裕笃必锡康年”; 大一甲二支派:“学天良口祖成登大振田(明、先、振、田)归以绍家传恒延汝业广绪乃贤典璋焕举福运增全其志裕笃必锡康年”; 大一甲三支派:“学天良口祖成中然兆田(可、然、兆、田)归以绍家传恒延汝业广绪乃贤典璋焕举福运增全其志裕笃必锡康年”; 大一甲四支派:“学天良口祖成中九德田(国、开、存、田)归以绍家传恒延汝业广绪乃贤典璋焕举福运增全其志裕笃必锡康年”; 大一甲六支派:“学天良口祖成元道修田归以绍家传恒延汝业广绪乃贤典璋焕举福运增全其志裕笃必锡康年 六甲长支派:“学天良口祖成志林仁广清明乐宪章”; 六甲二支派:“学天良口祖成继祥(尚)仁恒(义)荣(正)明乐宪章”; 六甲三支派:“学天良口祖成志林汝广清明乐宪章”。三甲支派:“学天良口祖成春瑞克守炳(顺)厚(和)大有天开文润富贵永久”; 五甲支派:“学天良口祖成生玺作庆益洪建俊”; 又一甲支派:“学天良口祖成(守)登(开)志田寿禄永全”。山东蓬莱曲氏字辈:“延文仁可天思培厚福远日衍祖志昌”。山东牟平曲氏字辈:“汶蒡士柾廷文訒显龄大作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山东烟台曲氏字辈:一派:“仲景坚整进惠镗钻晋养大山月复敦世兆志廷学广卫仕永绍祖业常隆勤守家教居心行善三十奉韶”; 二派:“仲景坚整进惠镗钻津养大山月复敦式兆志廷学广卫仕永绍人多昌盛谨遵家教居心行善定锡福曜”。山东武城曲氏字辈:潮水集支派:“田祖口文龄登肇广道之宗维斯民宪运家志聿修明延嗣昭荣显前基克丕承”; 曲家庄支派:“华永国元获世福受道之宗维斯民宪运家志聿修明延嗣昭荣显前基克丕承”; 观里村支派:“田祖新允树伊辰文鸣龄光云登作声继际道之宗维斯民宪运家志聿修明延嗣昭荣显前基克丕承”。泊子支派:“昌辰口文禹登良声鸿守道之宗维斯民宪运家志聿修明延嗣昭荣显前基克丕承”; 复县支派:“天复曰恒绎六行道之宗维斯民宪运家志聿修明延嗣昭荣显前基克丕承”。山东登州曲氏字辈:“家生永振世得容昌”。山东龙口曲氏字辈:“延文仁可天思培厚福远日衍祖志昌”。山东武城曲氏字辈:“整赞凤子营千青禧育恂和茂继登尚守希延凡明”。河南偃师曲氏字辈:“允字派芳始入有清共贺平康仕则尊礼农也重粮工先利器商贵宝藏安居乐业咸获吉祥澡身浴德莫敢或忘力图富贵志切类扬子孙万意永嗣承当”。河南唐河曲氏字辈:“尚人元希伯玉广德新令范良箴永延宗绪祥发福临骏基鸿名玉振金声忠孝久远百世光荣”。辽宁大石桥曲氏字辈:“浮文成连科明远显”。辽宁大石桥吕王乡曲氏字辈:“仁喜曾士众,允庭万德明,克广文常友,连添景照成” 辽宁新宾曲氏字辈:“家声永振世德荣昌”。吉林德惠曲氏字辈:“成永林祥兆文清奉继昌”。吉林九台曲氏字辈:“连国奎文忠广明万永君静海继长生洪光照庆东”。黑龙江宾县曲氏字辈:“承德勇少忠长兆胜学功传将从立本万事国安宏”。曲氏一支字辈:“水和节奏雅兆耒全德培”。吉林省吉林市曲氏字辈:“荣耀秀恩汉,惠德印明方”。

谁知道“段”姓的起源,辈份怎么排?~

  一、段姓溯源
  1.源自共叔段,根源于姬姓,属黄帝的后代。
  段姓受姓始祖是共叔段。他的曾祖父是周厉王,公元前841年,发生“国人暴动”,厉王死于囚所。据《左传》、《史记》的记载,周宣王继位,把他的弟弟姬友分封到镐京附近的郑(今陕西省华县)。姬友就是共叔段的祖父郑桓公。他是周幽王的司徒。公元前770年,犬戎攻破镐京,姬友死于王事。姬友的长子姬掘突继位,助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仍为周朝司徒,并把郑室迁到洛阳东南,史称“新郑”。故城至今保存完好。武公娶了申侯的女儿武姜,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寤生”,因难产,姜氏受了惊吓,对他一直不喜欢。姜氏后来又生了一个儿子叫“段”,人们称他“叔段”。叔段仪表堂堂,勇武善射。姜氏偏爱叔段,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武公生了重病,武姜即请求武公废长立幼,立叔段为太子,武公没有同意。认为寤生无过,不可废长立幼。不久武公死了,由寤生继承了君位,是为庄公。于是武姜又请求庄公把制(今河南省汜水)作为叔段的封地,庄公也没有同意。
  庄公元年(公元前743年),庄公把京(今河南省荥阳东南20里)作为叔段的封地,号称京城太叔。这事,使得武姜和叔段都感到不满意。生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的叔段,来到京地之后,开始训练自己的军队,大力加强武备,不断扩充势力。与其母密谋,准备袭击庄公。郑国大臣认为太叔内恃母后的宠信,外仗京城的险固,加紧练兵习武,势力日益强大,已露夺位反叛的苗头,将会对庄公构成威胁,危及郑国。劝庄公及早采取措施,除掉叔段,消除后患。叔段的这些做法庄公都看在眼里,但却不动声色,佯装不知。认为时候未到,处心积虑要让他充分暴露,多行不义,自取灭亡。
  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722年),叔段果然出兵袭击庄公,其母武姜作为内应。于是庄公发兵声讨,叔段不敌逃回京地。庄公进攻京地,京人倒戈,背叛叔段,叔段又再逃到鄢地(今河南省鄢陵县北),庄公又出兵鄢地,在鄢地,叔段兵马溃徽,又逃到共地(今河南省汲县),最后在共地落脚,被当时人称为共叔段。叔段逃奔至鄢,继续遭到追杀,流亡死于共国。因叔段出奔共国,所以又称“共叔段”。庄公怨恨母亲,发誓今生今世不到黄泉永不相见,并把母亲发落到城颍安置。直到后来为颍考叔孝敬母亲的行为所感动,产生悔悟之心,才设法挖掘隧道,下及黄泉,彼此相见,重新恢复了母子关系。
  共叔段死后,家人子孙四处逃散。郑庄公的儿子郑厉公继位,态度有所改变,他曾对臣下说:“不可使共叔段无后于郑。”并于周釐王四年(公元前678年)将出奔在卫国的共叔段的孙子公父定叔及其家人迎回郑国。公父定叔的父亲名叫公孙滑,定叔回郑以后,共叔段的子孙始称“公孙段氏”。这就是所说的河南段氏。
  共叔段的后代子孙将“段”作为自己的姓氏,这表明了他的后代子孙对共叔段的爱戴与尊重。据《左传》载,郑国的后人对共叔段普遍都是很爱戴与尊重的,在《诗经》中《叔于田》(三首)、《大叔于田》等郑国民歌也有对共叔段的歌颂,史学家有许多人怀疑共叔段的遭遇是一桩冤案
  2.来自段匹磾,根源于鲜卑族后裔,
  段匹磾,辽西石城人。据《辞海》载,西晋时,鲜卑族的一个部落首领叫段务勿尘,在归顺朝廷后被封为辽西公。他的领地内原有三万家,分布在今辽宁西部。但后味他的领地被十六国之后赵皇帝石虎于太宁元年(349年)占领,其属民逃到中原各地,与汉人杂居,并逐渐与汉人融合,在生活习惯上也没有两样。又据清人张澍《姓氏寻源》一书载,段务勿尘本鲜卑人檀石槐之后,其属民在与汉人融合之后,其东晋怀帝时的左贤王兼幽州刺史,段匹磾,作为段务勿尘之后人,即将这“段”作为这些属民统一的姓氏,使之成为段姓族人重要的一支。是为辽西段姓。
  3.来自李宗,根源于李姓。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他的儿子李宗,封于段干(约在今山西省夏县境内)之后,即以封邑段干为姓。后来,魏国的段干木、段干子,齐国的段干朋,都是他的后代。战国时,段干木的子孙西迁入关,在姓氏中去掉干字,单姓段,所以在西汉以后,就没有“段干”一姓了。根据《风俗通》一书中的记载,战国初期魏之段干术,原是晋国人,后来到魏国,守道不仕,住在魏邑段干,人称段干木,他的后代即以段为姓氏。另外还有,《唐书·宰相世系表》关于“封段为干木大夫”一说。这些也都可以作为段姓来源一说佐证。这就是山西段氏。
  4.云南白族(还有哈尼族),根源于段思平。
  唐宋时期,在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白蛮出身的段思平,建立了大理王朝,其子孙在这里相继统治了317年 (737—1053年)。白蛮就是白族,段姓一直是白族的大姓之一。特别是大理王朝被蒙古人忽必烈灭亡之后,有更多的白族人改姓段氏。如今在大理一带,多为段姓。清人张澍在《姓氏寻源》中说:“云南蛮段氏,魏末段延没蛮,代为酋帅。裔孙凭入朝,拜云南刺史,本出武威。”这就是云南段氏的来历。始祖段延是出自武威的地道的汉人,是共叔段子孙西迁武威后的后裔。如此看来,云南段氏同河南段氏本是同根生,云南段氏被世人视为白族(还有的是哈尼族)。清人冯苏在《滇考·段氏大理始末》一数千字的长文中说:“段氏之先为武威郡人。唐天宝末,段俭魏佐南诏王蒙氏有功,赐名忠国,擢清平官(相当于宰相)。六传生思平。”
  段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是春秋时郑武公的儿子共叔段的后代,以王父字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史记·郑世家》等资料所载,春秋时,郑武公的妻子武姜生长子庄公时难产,生二儿子叔段时却很顺利,因此她喜欢叔段而不喜欢庄公。郑武公病重时,她请求武公废长立幼,郑武公没有答应。庄公当了郑国国君后武姜又请求把制作为段叔的封地,庄公不答应,而把京城封给了段叔,段叔与姜氏勾结,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并准备袭击庄公。庄公获悉后派兵讨伐。段叔大败,逃到共,称为共段叔。他的子孙后来四处分布,有的姓段,有的姓共叔,还有的以共为姓氏。这就是河南段氏的由来。
  2.出自封地,为段干木的后代以地名为氏。据《史记·老子列传》所载,老子之子宗,春秋时为魏国将领,受封于段干,人称段干木,后代有以单姓段为姓氏的。这为山西段氏的由来。
  3.出自辽西鲜卑族后裔。据《姓氏寻源》、《辞海》等资料所载,西晋时有鲜卑人的一个部落首领檀石槐之后,叫段务目尘、段匹磾等,被封为辽西公。其领地有三万家,分布在辽宁西部,族人多段姓。十六国时被后赵帝石虎所占,后来与汉人杂居,遂被融合,后多以段作为姓氏。是为辽西段姓。
  4.出自云南段姓宗源有二:
  ① 据《姓氏寻源》所载:“云南蛮段氏,魏末段延没蛮代为酋帅,裔孙凭入朝拜为云南刺史,本出武威(今属甘肃省)。”后传下这支段姓。
  ②后晋时,白蛮人段世平建大理王朝(治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段姓为其大姓。
  5.出自其他小数民族有段姓。潞西德昂族道普雷氏,满、蒙、土、苗等均有段姓。
  二、段姓字辈
  有的辈字纯属用于区别辈分,没有连贯的特殊确定意义。有的则体现出某种家族精神、道德风尚和伦理观念。举例如下:
  1、山西省霍州市下乐坪段氏辈字:
  国、振、际、培、可、士、英、志、书、远。
  2、云南省墨江县段氏辈字:
  明、其、思、为、以、宗、守、芳、尚、之。
  3、湖南省洞口县段氏新旧辈字:
  子应祖永崇,德泽远立本,起鸿壬申昌,
  隆盛庆熙延,肇基敦睦厚,家学大显荣。
  4、新化段氏辈字:
  延祥自吉泰,绍绪振先声。允佩前人训,常储后代英。
  传家敦孝义,翊治笃忠贞。仁美绵遗泽,刚方继令名。
  5、江西省都昌县段氏辈字:
  国子贵德玉,予厚中文继。衍宗蕃思本,万元世兴隆。
  6、湖南省黔阳县段氏后续的辈字:
  允佩前人训,常储后代英。传家敦孝义,翊治笃忠贞。
  仁美绵遗泽,刚方继令名。豫章垂荫远,京兆肇基宏。
  奕叶昭勋业,蕃枝合本茎。诒谋勤佑启,积善久昌荣。
  7、湖南耒阳段氏辈字:
  京兆蟠基茂,人文世泽洪。诗书隆道德,俊秀振宗声。
  绍业徽先绪,昌言育后英。旭阳呈瑞彩,雏凤起飞腾。
  8、洞庭湖区(酉阳堂)段氏辈字:
  廷若尚文明,一士钟泽相。
  光祖修心德,传家孝友先。
  立朝崇正学,经世在名贤。
  9、湖北省大悟县段氏辈字:
  天、彦、纯、才、宏、祖、绪(世)、守、光、先。
  10、湖北省英山县段氏辈字:
  再肇祚永芳,光昭大茂昌,宗传元义德。
  11、江苏丰县赵庄镇段堤口村段氏(凤集堂)辈字:
  闻、人、东、方、效、法、古、先、哲、德、九、广、大、景、文、逢、圣、世、
  素、裕、经、纶、本、恒、存、道、义、新、荣、连、立、昌、厚、忠、贞、传、家、远
  12、云南金平县段氏辈字:
  星立明正、字洪文士、金有绍德、继永和昌
  13、河南省邓州市段氏辈字:
  丙、中、吉、道、传、
  14、重庆渝北段氏辈字:
  宪、学、登、友、三
  成、州、佐、治、平
  前、辉、一、美、善
  传、代、复、净、荣
  15 ,河南信阳市商城余集镇段氏辈字:
  思,荣,先,祖,德
  光,大,定,成,明
  16、湖北大冶段氏辈字:
  宗,启,继,绍,辛;
  久,敦,合,肆,册
  17.山东曹县段氏辈字:
  陵,联,荣,花,方
  培,启,修,君,良
  18.湖北江陵、监利、汉川、洪湖四地联宗(京兆堂)段氏辈字:
  江陵:长、嗣、启、远、昌,秉、恢、承、亮、泽。
  监利:正、大、振、家、声,甲、第、光、先、德。
  汉川:启、贤、良、奇、功,纪、盛、唐、凤、庭。
  洪湖:振、文、章、华、国,书、礼、传、家、先。
  以上四地,从“泽、德、庭、先”后开始,统一使用派语:
  同、 宗、 迪、 慧、 颖, 经、 纬、 兴、 康、 邦,
  祖、 训 、育 、英、 才, 后、 能、 谱、 瑞、 芳。
  详细内容参见: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f3fNsWfOUJmEDwWs-6_ziM9XhiHLMl4S0awV7_clj5PJaj6CtgQ1-x0VKkl9V7GqfD7AsOq1EQ6L4TnKZzFG2vYgdhUAdd4HzX1qjKn8SGxn87HHalEJdzewdQ1ag_mqM4hafdWxcgRt47s-udWagK

我来回答你。(转帖)曲姓来源: 长期以来,在东北和山东的一些鞠姓和曲姓家庭中流传着“鞠曲一家”的故事。说是鞠姓在过去的某个朝代作大官,因为“得罪”了皇上获罪满门抄斩,鞠姓纷纷逃难,在逃难途中遇到了官军的追杀,官军问:你姓什么?答:姓鞠,由于方言的口音太重被官军错听成了姓曲,于是便躲过了一劫。还有一个故事说明朝初年大将鞠福禄在征战中殉国,其子孙被朱元璋封在云南某地为定远侯,后来因为得罪国舅(西宫之父)获罪满门抄斩,辖地县令欲相救便问:“屈不屈?”答道:“曲”,于是便改鞠为曲。又于是在这场灾难中侥幸逃脱的鞠姓就都姓了曲,不过仅限于在活着的时候姓曲,死后续谱立碑时则必须改回姓鞠,叫做“活曲死鞠”。
    
  这些故事虽然看似荒诞,但是却在一些鞠姓和曲姓家庭中广为流传,据有的曲姓朋友回忆文革前曾在祖茔的墓碑上看到过“吾曲姓乃鞠氏一脉相传”的碑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要弄清事情的原委必须得从下面的故事说起。

话说西汉哀帝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在东平王刘云的封地内,“瓠山中间,有大石转侧立,高九尺六寸,移原址一丈,远近传为异闻,哗动一时”。原来是卧着的一块好端端的长方形巨石既没长腿也没人搬动却自个儿翻个身打个滚儿立了起来。东平王预感到不是好兆头(那时侯的人都迷信),便在自己的王宫内仿瓠山形状堆一土山,上立石像,缚上黄草,以便随时祈祷。这件事被在京城做“待召”的两个妄人息夫躬和孙宠知道后便借此大做文章,造谣中伤,用以骗取皇帝的信任达到封官加爵的目的。于是向汉哀帝上书说刘云“宫中立石,祗毁朝廷,欲求非望,行霍显之谋,荆轲之变”,托中常侍把书信转交汉哀帝。一句“行霍显之谋,荆轲之变”刺痛了汉哀帝,于是即不调查核实也不认真查证便立即下旨废刘云为庶人,其他参与的人一律处死。廷尉梁相,尚书令鞠谭,仆射宗伯凤急忙上奏阻止,并力劝汉哀帝应重证据不要轻信口供,被正在气头上的汉哀帝判为“不知嫉恶讨贼,意存观望,罪与相等”,这三位也被逐出朝廷、削职为民。为了保全性命鞠谭率儿子鞠閟逃避到凉州西平(古称西都,今西宁市)改姓为麴。这就是《汉书》、《风俗通义》、《资治通鉴》和《元和姓纂》上记载的“鞠谭改麴”“避难湟中”“因居西平”“鞠麴同宗”这段真实历史故事的来源。
  从那时开始到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鞠谭的后人从西平到金城始终沿湟水两岸发展,乃至发展成为一度曾影响西北地区历史的赫赫有名的庞大的麴氏家族集团。《晋书》记载古西州民彦写道“麴与游,牛羊不数头;南开朱门,北望青楼”, 足见其富贵和权势。在东汉末年和魏晋南北朝时期麴氏家族出现了很多赫赫有名的战将,象三国前期袁绍帐下与河北名将颜良文丑齐名的悍将麴义,与韩遂、马超遥相互应对抗曹操共守西凉的战将麴演(衍),以及西晋愍帝的大都督官至左仆射的麴允等。南北朝时期西域著名的高昌国王麴嘉就出自金城榆中,《元和姓纂》记载麴嘉是鞠谭的儿子鞠閟的十一世孙。麴氏高昌立国134年传承9代,最后被唐太宗的大将侯君集攻灭。高昌国末代国王麴智盛的胞弟麴智湛的儿子麴崇裕在武则天时代很有名望,世袭左武卫大将军交河郡王。到了唐代,麴姓家族有一枝从西州迁徙到江苏吴兴(今湖州),《唐书》上说:麴信陵,籍贯吴兴,唐太宗贞观十一年的望江县令。时逢大旱,麴信陵带领衙属设香案日复一日的为百姓祈祷甘霖,由于他的执着感动了上苍终获大雨滂沱,缓解了旱情,同时也感动了老百姓,都自发的为他建立祠堂。著名大诗人白居易特为他作诗《秦中吟》,诗中说道:“我闻望江县,麴令抚茕嫠;在官有仁政,名不闻京师;身殁欲归葬,百姓遮路岐;攀辕不得去,留葬此江湄;至今道其名,男女泣皆垂;无人立碑碣,唯有邑人知”。有一付对联这样称颂他说“祷获甘露,居易作诗歌惠政;世为豪族,西州传语望朱门”,是一个深受人民爱戴的好县令。

但是,这样一个在历史上轰轰烈烈的麴氏家族到了宋代以后却突然销声匿迹,名不见经传,姓不载典籍,而且至今在中国大陆尚未发现有一例麴姓,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庞大的麴氏家族集团究竟哪里去了?要知分晓还得从《百家姓》说起。 据说《百家姓》自从南宋初年由钱塘县的一位儒生编辑成教材印刷发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期间一共流传三种版本,这三种版本的姓氏排列大同小异,唯一的区别都在“甄麴家封”这句上。一种是繁体字《百家姓》的“甄麴家封”,另一种是简体字《百家姓》的“甄曲家封”,第三种是“甄魏家封”。 在这三个版本中,记录“甄麴家封”的无疑是原版的延续,记载“甄曲家封”的是原版的姓氏简化版,而记录“甄魏家封”的是错版,之所以确定它为错版,是因为在上述三个版本中 的第八句记录的都是“金魏陶姜 ”,既然在前面已经编辑了“魏”姓,后面怎能重复编辑呢。从繁体的“甄麴家封” 到简体的“甄曲家封”,只是一字之差已经把麴姓转换成曲姓的过程表达得淋漓尽致。 另外,曲姓宗祠有款著名的四字对联“金城望族 泉郡名宗” 也可以证明这种姓氏用字的转换。一位曲姓朋友在对这付对联加的解释词上说,上联指金城“曲见”,下联指酒泉“曲珍”,并附加注释“曲见是西晋金城望族”。笔者按着这一思路查阅大量史料始终查不到“曲见”之人,经过进一步分析认为,所谓“曲见”者实际是“曲允”的错写,而这个曲允正是上文记载的金城豪族麴允的简写。按照这种推断,“金城望族”指的就是西晋麴允,“泉郡名宗”指的是酒泉麴珍,毫无疑问这幅对联中上联的麴字和下联的曲字正是沿着“麴-曲-曲”的字形结构进行演化,其中曲字是麴字的变型,曲字是曲字的简化。 对于曲姓的起源最近看到网上有很多说法,一是说:“据《风俗通》载:春秋时,晋穆侯封少子成师于曲沃,其后代便以地为姓,称曲姓。”二是说“曲姓源出夏大臣曲逆和秦御史曲宫”。 为了求证上述第一种论据的可靠性,笔者通篇查阅研究了现代版的《四库全书 风俗通》篇,同时也查阅了《四库全书》的编辑者清代钱大昕等人的注释,又查阅了王利器为《风俗通》校注的器案。《风俗通》原名《风俗通义》,东汉末年应劭所著。《风俗通》全书三十六卷宋代已经部分失传(其中包括姓氏篇),明朝编辑《永乐大典》时根据有些典籍的记载进行了增补,经过增补的《永乐大典 风俗通义 姓氏篇》基本反映应氏著作原貌。而清代的《四库全书 风俗通》篇是根据明朝《永乐大典》编纂而成,在《风俗通 姓氏篇》中,应氏一共收录了东汉末期存在的530多个姓氏,通篇没有查到曲姓或曲氏得姓于曲沃桓叔的记载,只查到了“鞠氏:汉有尚书令鞠谭,或为麴(曲)氏(有的版本直接编辑成曲氏),音讹转改,汉有麴衍”和“韩氏:韩之先出于唐叔虞,曲沃桓叔之子万食邑于韩原,因以为氏”的记载,除此之外连曲沃桓叔的名字都没有出现过,不知持这种说法的人是从哪个风俗通义中转载的。再看《元和姓纂》,该书是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命当时的姓氏学专家林宝编撰,是一部公认的姓氏学权威著作。该书成书十卷现保存完整,经查阅也未记录曲姓,而在麴姓的条款下明确记载“麴:鞠氏之后。汉有鞠谭生閟。避难湟中,因居西平,改姓麴氏。”又在【西平】条款下注释“閟居西平,十一代孙嘉仕沮渠氏,后为土人所归,立为高昌王。”而成书于南宋的《百家姓》和后来的《续百家姓》均未记载曲姓。 对于第二种观点笔者认为,史籍记载的夏大臣曲逆和秦御史曲宫极有可能是“专指人名”,就像孔子的学生“子路”“子贡”一样。试想如果曲姓在当时确实已经立姓并且有正常的家族传续,那么这两位在《史记》上明确记录的人物连同他们的姓氏为什么在《风俗通义》《元和姓纂》《百家姓》这几部纵贯一千多年的姓氏巨著中不予收录记载呢?唯一的答案就是“曲”字作为姓氏在当时还没有立姓,现在的曲姓是由历史上的麴姓简化而来,而麴姓则是鞠姓的改姓。事实上很多曲姓朋友也对上述观点心存疑惑,明明家传我族裔来源于鞠氏,怎么突然变成了“曲沃桓叔”“曲逆”“曲宫”的后代了呢?难怪有的曲姓朋友惊呼:“我们这个曲姓真是很特别,《百家姓》上没有,《续百家姓》上也没有,曲姓到底源出何处”! 《曲氏宗谱》上有一句名言说:不知祖不怪,冒祖则罪大矣。这是中国古代人们对宗法观念的强烈认知。实际上也没有那么严重,现代认为:姓名只不过是一代表符号而已,根本无需大惊小怪。但是作为学术研究,作为探源,就要用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探究事物发生、发展的本末,不能因为有个地名叫“曲沃”就随意的攀附历史上的曲沃桓叔,也不能因为曲沃在山西就想当然的认为胶东的曲姓都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更不能对本家族祖上多年来口耳相传的“鞠曲一家”“死鞠活曲”的故事及其成因不作分析、判断和诠释,就轻率的予以否定,还得出“曲氏源出曲沃桓叔、曲逆和曲宫”的结论,这是一种误导、是对祖宗的亵渎,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态度。 上述事实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含盖广阔时空的姓氏演变的历史画卷:在西汉晚期鞠谭为避祸而弃鞠改麴,麴姓经历了九百多年的发展大约在唐朝晚期到南宋晚期又逐渐演变简写成曲。这就是在一些鞠姓和曲姓家庭中流传的“祖上为避祸而弃鞠改曲”、 “鞠曲一家” 和“死鞠活曲”的真正来源。而且我认为,这种简写只限于姓氏演化的简写,不包含字体简化的含义,因为“曲”字同样也是一个古老的汉字,麴和曲作为汉字在古代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就象历史上的“曲阜”、“曲沃”当然不能写成“麴阜”和“ 麴沃”一样。另外,一部修订于宣统元年的《东莱曲氏族谱》也可以证明在中华曲氏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源于鞠氏的。在这份由曲氏自己修订的族谱中“曲氏世系考”一节记载:“旧相传(曲氏)为宫保世裔鞠姓。始祖讳元英任元朝宰相,本贯黄县,茔在城北翁仲,墓表犹存。缘遭难族姓多隐名易姓流寓兹土,遂转鞠为曲。虽云考据无徵,然百古在昔先民有作详哉其言之矣。”意思是说:据相传我曲氏的远祖是一位在朝廷上位列三公九卿的宫保级鞠姓高官,这位官员因遭难而避居他乡易鞠为曲。传说虽然无从查证,但先辈们历经百代,口口相传,应该是有一定根据的,不可能是无稽之谈。 经考证《东莱曲氏族谱》中记述的这位宫保级鞠姓高官就是史志上记载的西汉尚书令鞠谭。鞠谭改麴后,麴姓一直在西北地区生活繁衍,随着家族从不断壮大到最后的没落,姓氏也在沿着“鞠-麴-曲-曲” 的字形结构不断的进行演化。为了确定这种演化的确切年代,笔者查阅了中国国家图书馆中文拓片资料库现存的历史上各类拓片,共搜索到麴姓墓志拓片7条,其中最早的是河南洛阳出土的北魏正始四年(公元507年)《元寿妃麴氏墓志》,最晚的是河南洛阳出土的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麴善岳墓志》。共搜索到曲姓墓志拓片17条,其中最早的是河南南阳出土的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曲系及妻蔡氏墓志》,最晚的是山西五台出土的公元1935年《闫书堂及妻曲氏合葬志》。从上述搜索结果可以看出,麴姓及其墓志到公元662年戛然而止,而曲姓则从公元822年才开始镌入碑刻,中间相隔了160年之久,笔者认为这期间正是麴姓向曲姓转换的姓氏不确定时期。例如生活在唐朝前期的麴崇裕,在有的史志上就记录为“曲崇裕”或“曲(曲)承裕”,由此可以看出到唐朝前期麴姓才刚刚完成从麴到曲的演化。而河南洛阳出土的曲环之孙《曲元缜墓志》已经把“曲”字作为姓氏正式镌刻到墓志中,这说明到唐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一部分麴姓已经沿着“麴-曲-曲”的字形演化顺序首先简写成“曲”,到了南宋晚期或者更晚的明清时期这种仅限于姓氏的字形演化才最后完成,自此开始“麴”字作为姓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被更加便于书写的“曲”字所代替。诸位试想,不然的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庞大的麴氏家族哪里去了? 综上所述可以认定,在中国的姓氏演变史中,唐代的中晚期以前根本不存在曲姓,现在的曲姓是由历史上的麴姓通过字型转换而来,而这种字型转换只限于“麴-曲”的姓氏转换,并不包含汉字简化的含义。其实历史上鞠氏因避祸改曲并不止上文记载鞠谭改麴这一次,经考证在北宋末年、元末明初、明朝末年登州黄县冶基鞠氏都曾发生过鞠姓改曲姓的事件。那么在历史上为什么鞠姓每遇灾祸反过来都会依附于曲姓而号称“死鞠活曲”呢?这也许就是“鞠曲一家” 这个无法割断的历史情结之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