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头村的历史沿革

作者&投稿:寇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宋末元初,石桥头先祖为避战乱,从福建省莆田县涵江乡顶铺豆芽巷祖居地南迁入广东;
1366年,即元至正二十六年,石桥头开基祖杨庸道出生于攀桂坊;后随父兄举家迁至潮州府丰顺县汤坑大山背定居创业;
1412年,即明永乐十年,杨庸道携夫人李氏及6个儿子(女儿多少未见记载)南下至海丰县龙溪都龙江之西(今惠来葵潭一带)定居; 创建石桥头村:1426年,即明朝宣德元年,年届花甲的庸道公携长、次、季三子(均已成家)离开躬耕了达14年之久的龙溪都(龙江边),到潮阳县新兴乡洋乌都汤溪之东〔即今普宁市石桥头天忠庵前〕垦荒种植,开基创村。创村时杨家在村东架有一木桥,故将迁居地取名曰“桥头村”,后因木桥改建为石桥,故改用今名。是时已有洪、叶、何、李、韩、黄等十余姓入住于今石桥头汤溪之西,后经地师指点,杨氏一家始移至三龙会局之地〔即今石桥头古寨内〕平整荒埔,重新结庐定居。此后百余年,其它姓氏渐徒他处,该地始独杨氏一姓;
1563年2月20日,即嘉靖四十二年正月丁未,明朝廷批准析潮阳县西境洋乌、戎水、黄坑三都置普宁县,属潮州府,“普宁”一名可能取自“普遍宁谧”或“莆田安宁宁谧”之意(莆谐音“普”,多数普宁人为莆田人之后),地处“洋乌都”与“< 氵戎>水都”交界的石桥头村在列。
1564年,即明嘉靖四十三年,普宁县改名普安县(万历十年,复名普宁县),石桥头属普安县洋乌都管辖;
1564年3、4月间,即嘉靖四十三年三月,潮州府总兵俞大猷率领6万官兵 ,与入侵普宁的2万名倭寇血战于普宁县< 氵戎>水都神山沟(今军埠镇神山沟村),石桥头属驻军营地之一;
1582年,即万历十年,普安县的洋乌、< 氵戎>水两都复归潮阳县,石桥头村在列;
1732年,即清雍正十年,潮阳县<氵戎>水都170条村、贵山都西部93条村及洋乌都尾段45条村划归普宁县。属洋乌都的石桥头村在列。同年,因行政区划变革后,潮普两县皆有洋乌、贵山两都,为避免地名互混,潮州知府周硕勋请改普之贵山为桂江都、洋乌为铁山都。石桥头村隶属普宁县铁山都;
而后的200余年里,石桥头曾以汤溪为界分石桥头东乡(石光,即今石桥头东村)和石桥头西乡(石明,即今石桥头中、西村);石桥头东乡曾划分入潮阳县;
1950年6月,划普宁县石桥头西乡(即“石明”)归潮阳县陈店区,石桥头东、西两乡同属潮阳县管辖;
1956年12月,潮阳县撤销区建制,改设3镇44乡(3镇即棉城镇、海门镇、达濠镇),石桥头乡与陈店乡、司马浦乡同为潮阳县44乡之一;
1957年11月,潮阳县内部重新调整为3镇27乡,石桥头乡并入大长陇乡;
1958年5月,划大长陇乡(除汕柄村)归普宁县,石桥头乡在列;同年,改大长陇乡为军埠乡,乡政府设在军埠村,石桥头、大长陇等均属军埠乡管辖;不久,军埠乡并入占陇公社;
1962年,从占陇公社析出军埠片区设立军埠公社,石桥头属军埠公社;
1983年,改军埠公社为军埠区,辖内区划不变;
1986年,改军埠区为军埠镇,辖内区划不变;
近20年来有过多次关于军埠镇行政中心前往石桥头村或将石桥头析出、分拆军埠镇的提议,但均无实质性进展。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台州先秦时为瓯越地。秦代,地属闽中郡。汉初,先后有东海、东越等王国封立。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东越国除,徙民于江淮间,改其地属会稽郡鄞县,置回浦乡。
秦汉 三国
西汉始元二年(公元前85),以鄞县回浦乡置回浦县,以其地河流弯曲回旋入海而得名。县治回浦(今章安)。属会稽郡,隶扬州。辖境大致相当于后世台、温、处3府。是为台州建县之始。
东汉建武年间(25—56)(一作章和元年〈87〉),回浦县改名章安县。永建四年(129)(一作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县治在今永嘉县境内)。建安四年(199)(一作兴平二年〈195〉),分章安县西南部置松阳县。
三国吴黄武、黄龙年间(222—231),分章安县西北部置始平县,分章安县西部及永宁县部分境域置临海县,以县境临海山而得名。赤乌二年(239),分永宁县置罗阳县;立罗江县。太平二年(257),分会稽郡东部置临海郡,隶扬州,郡治在章安(一作初治临海,寻徙章安),辖章安、临海、始平、永宁、松阳、罗阳(后改安阳)、罗江7县,辖境远及闽北。是为台州建郡之始。
两晋 南朝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始平县为始丰县;分鄞县800户、章安县北部200户置宁海县,属临海郡。又改安阳县为安固县。太康四年(283),分安固县置始阳县,不久改称横阳县。罗江县改属晋安郡。是时,临海郡辖章安、临海、始丰、宁海、永宁、松阳、安固、横阳县,隶扬州。
东晋太宁元年(323),分临海郡南部永宁、松阳、安固、横阳4县置永嘉郡。临海郡辖章安、临海、始丰、宁海4县,后世台州辖境大致形成。永和三年(347),分始丰县南乡置乐安县(今仙居),属临海郡。
南朝辖县如故。
隋唐 五代
隋开皇九年(589),灭南朝陈,废郡,并临海郡各县入临海县,属处州(十二年改称括州)。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临海县属永嘉郡。
唐初,复分临海为章安、始丰、乐安、宁海、临海5县。武德五年(622)置台州,以境内有天台山而得名,台州之名自此始。七年,并宁海县入章安县。次年又将始丰、乐安、章安3县并入临海县,台州仅辖临海县。贞观八年(634)复分临海县置始丰县。高宗上元二年(675)分临海县南部再置永宁县,分始丰县置乐安县。永昌元年(689)复分临海县东北部置宁海县。天授元年(690)九月,改永宁县为黄岩县,以县西黄岩山而得名。神龙二年(706),分宁海县与越州的鄮县地置象山县,属台州。开元二十一年(733)隶江南东道。天宝元年(742)复称临海郡。乾元元年(758)复称台州,隶浙江东道。此后反复改隶浙江东、西两道。肃宗上元二年(761)改始丰县为唐兴县。广德二年(764)象山县改属明州。中和三年(883)隶义胜军。光启三年(887)以台州置德化军。
五代,属吴越国,军、州建置及辖县如故。天宝元年(908),改唐兴县为天台县,后复改为始丰县。宝正五年(930),因治理盂溪水患,改乐安县为永安县,以祈永保平安。后晋天福间(936—942),吴越又改始丰县为台兴县。北宋建隆元年(960),吴越复改台兴县为天台县。
宋 元 明 清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国除,台州入宋版图,州、县如故,隶两浙路。景德四年(1007),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卫,多神仙之宅”,诏改永安县为仙居县。南宋隶两浙东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为台州路,隶江浙行省浙东道,辖县如故。元贞元年(1295),黄岩县以民户达5万,升为黄岩州,仍隶台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改台州路为台州府,隶浙江行省。三年,复黄岩州为黄岩县。成化五年(1469)十二月,分黄岩县南部方岩、太平、繁昌乡置太平县,以其境内有太平山而得名。十二年,划乐清县东部山门、玉环2乡入太平县。自此,台州辖临海、黄岩、太平、仙居、天台、宁海6县。
清顺治三年(1646),入清版图,沿明制。康熙元年(1662)隶浙江省绍台道。七年隶宁台温海道(驻台州)。十一年隶台海道(驻台州)。二十四年隶宁台道。雍正四年(1726)隶宁绍台道。六年,于玉环山置玉环厅。厅因山名,隶温州府。太平县二十四郡、二十五都、二十六都划入玉环厅。 清宣统三年(1911)八月,辛亥革命,九月台州光复,成立军政分府,隶省军政府。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废府、州、厅制。2月,玉环厅改为县。7月,撤销台州军政分府,各县直属省政府。3年,省下设道,属会稽道,玉环县属瓯海道。同年,北洋政府内务部改定各省重复县名,太平县以县西温峤岭别称温岭改名温岭县。16年道废,各县直属省政府。21年月,省政府在省县之间试行县政督察专员制,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宁海县为第六区。因内政部未予核准,9月改设特区,为第五特区,设行政督察专员办事处。22年10月改划为第四特区。24年月,省政府正式设置临海行政督察区,置专员公署。25年,据行政院新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组织暂行条例》,称第七行政督察区。29年月,以南田县全部境域及宁海县东南部18乡镇、临海县东北部5乡镇,置三门县,以地濒三门湾而得名。31年,天台县划属第六区。32年,宁海县改属第六区。35年增辖天台,磐安2县。37年4月划为第五区,未及实施,7月又重划为第六区,辖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三门、宁海7县。 1949年6月解放后,置浙江第六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1949年10月10日,第六专区改称台州专区,驻临海县,辖临海、黄岩、天台、仙居、温岭、三门、宁海7县及临海城关、海门两直属区。玉环县属温州专区。1950年5月,撤销临海城关直属区,划归临海县。1952年10月,宁海县改属宁波专区。1953年6月,分玉环县境洞头、大门诸岛另建洞头县,属温州专区。1954年5月,撤销台州专区,临海、天台、三门3县划属宁波专区,黄岩、温岭、仙居3县及海门直属区划属温州专区。1956年3月,仙居县改属宁波专区;海门直属区撤销,改为黄岩县属区。1957年7月,复置台州专区,辖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三门、宁海7县。1958年月日0月,三门县撤销,并入临海县;宁海县撤销,并入象山县,属台州专区;洞头县重新并入玉环县,仍属温州专区。12月撤销台州专区,天台县划属宁波专区,临海、仙居、黄岩、温岭4县划属温州专区。1959年4月,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委员会通知撤销玉环县,所属境域分属温岭县与温州市,并于4月付诸实施。196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撤销玉环县。1962年4月,复置台州专区,并复置三门县、玉环县。辖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三门、玉环7县。1978年10月改称台州地区。1980年7月置海门特区,属台州地区,辖境包括原黄岩县海门区、大陈镇、山东人民公社及临海县前所人民公社。1981年7月撤销海门特区,以其行政区域置椒江市,以境内有椒江而得名。此后,临海县章安区、黄岩县洪家区与三甲区,陆续划属椒江市。1986年3月撤销临海县,置临海市。1989年10月撤销黄岩县,置黄岩市。1994年,撤区建市,并搬市政府至椒江,台州地区现辖路桥、椒江、黄岩3区,临海、温岭、天台、仙居、三门、玉环6个市。

一个是政治问题,一个是历史遗留

桥头村位于哪里
答:【历史人文】桥头村始建于明万历辛卯年,据说由明朝南京礼部尚书林士章建城于楼内自然村,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桥头曾经是万商云集的一个商贸码头,闽南很流行的一句俗语最能表现其繁华“空箩担赶赴桥仔头圩”。历经世事沧桑,桥头不复昔日繁华,但从村中一些古建筑物,我们依稀还可以领略到其...

桥头村的历史沿革
答:桥头村位于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菱角塘镇,解放前名瑶头,即瑶族区的前站,解放后改名桥头。

石桥头村的历史沿革
答:创建石桥头村:1426年,即明朝宣德元年,年届花甲的庸道公携长、次、季三子(均已成家)离开躬耕了达14年之久的龙溪都(龙江边),到潮阳县新兴乡洋乌都汤溪之东〔即今普宁市石桥头天忠庵前〕垦荒种植,开基创村。创村时杨家在村东架有一木桥,故将迁居地取名曰“桥头村”,后因木桥改建为石桥...

万安乡的历史沿革
答:宋至清为东隅里、募泰里、登云里、孝悌里、太平里属地。民国期间属其它区乡所辖。解放后,1952年8月至1955年6月在境内连墩增设十二区,1964年1月至1965年9月成立桥头人民公社,驻桥头村(今万安),下辖10个大队(1964年7月起辖7个大队)。1975年,在境内先后设立桥头、村头人民公社,驻李柘村。...

桥头乡的建制沿革
答:桥头乡因临近桥头村而得名。1961年为西河公社、耿庄公社,1984年3月分别改为西河乡、耿庄乡,后两乡合并为桥头乡至今。附:耿庄乡(Gengzhuang Xiang)位于深泽县城西南6.5千米。深(泽)晋(州)公路过境。滹沱河、石津二干渠过境。1961年设耿庄公社,1984年3月改乡。1997年,面积28平方千米,人口...

峪口镇的历史沿革
答:据考证和考古发现,峪口村成村于汉代。峪口村北沿山台地发现大面积汉、唐时期的单室、多室砖拱墓和石拱墓,出土文物有汉陶罐、唐碗等。南、北杨家桥村汉已成村,有居住遗址。中桥、大官庄,辽代成村。厂门口村宋代已成村,据传村北高地是杨家将的马场,现遗址尚存。桥头村也于宋代成村,村东小河...

乐平市的历史沿革
答:双田镇 辖:田里村、龙珠村、双溪村、黄岭村、店上村、桥头村、上河村、老睦村、新睦村、横路村、双华村、龙庙村、范家村、金童许村、耆德村、德明村。临港镇 辖:临港村、下牌村、汪家村、下石村、中堡村、九墩村、胡家村、罗家村、李边村、港边村、古田村、下堡村、百桥村、四联村、睦乐村、古溪...

济源小浪底风景区的历史沿革
答:2006年,辖45个村委会:梨林村、沙东村、沙后村、沙西村、良庄村、小官庄村、小南庄村、屈东村、屈西村、沁市村、 南程村、程村、朱村、大许村、东许村、安村、西湖村、北荣村、冢上村、薛庄村、水东村、桥头村、水运庄村、牛社村、裴城村、南官庄村、后荣村、前荣村、萧庄村、桃园村、东蒋村、西蒋村...

古丈县排若村介绍
答:4、历史沿革:排若村建村历史不长,约几百年时间(具体时间不详),据称是清朝时满人大军驱赶苗人,苗人迁徙所建。民国时,排若村是双溪乡及邻近几个乡镇的乡政府办公所在地,民国时种植鸦片盛行,盛时曾有过100余人装备快枪的乡民保安团,新中国成立后重新划定行政区域,乡政府搬迁,从此衰落。至今...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位于哪个市哪个区
答:[历史沿革] 汉滨区历史悠久,早在石器时代,先民就在这里劳作、生息。西周初,汉滨区地属庸古称“上庸”。公元前312年,秦攻取汉水中上游,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在汉滨区设西城县,汉中郡治即在西城。西汉时,西城县为汉中郡治,辖今汉滨区的大部和紫阳、岚皋全境。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攻取汉中, 分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