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悬赏,世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谈谈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挑战!

作者&投稿:德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大国策略制定

(一) 全球化的概念

所谓“全球化”,是指人类活动超越民族国家界限,在世界范围内展现出的物质、能量、信息等全方位的联系、沟通、交流、互动的客观历史趋势。它是伴随着人类交往的不断扩大,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全球化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揭开了全球化进程的序幕,18世纪的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在西欧迅速发展,突破了农业经济时代的地方狭隘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了世界性的了; 20世纪下半叶的信息技术革命,极大地突破了传统的时空界限,加快了全球化进程。尤其是9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大潮,引起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思想等各领域的深刻变革。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挑战

(一) 经济全球化的一般性问题

所谓“全球问题”,是指在发生规模或程度上具有全球性质,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涉及到世界上各民族、国家、地区的根本利益,并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和国际社会的一致行动才能得到有效解决的那些问题。

全球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对此,国内外大多数学者都是承认的,但他们对全球问题的理解却并不一致。其主要分歧在于对哪些具体问题有资格进入全球问题的认定上以及如何区分各问题之间的主次关系,例如,前罗马俱乐部主席A。佩切伊把全球问题归结为人口增长、社会的差距和分工、社会的不公正等近30个问题构成的总问题;前苏联学者M"M"马克西莫娃则认为全球问题包括核战争的威胁、饥饿、贫困。

哈贝马斯较早地就开始关注全球问题了,他曾把资本主义社会分为“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和“有组织的资本主义”或“由国家调节的资本主义”两个阶段,他称后者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对全球问题的关注是他对晚期资本主义分析的重点,在《合法化危机》一书中他对晚期资本主义增长的后果作了这样的分析:“晚期资本主义的高速增长给国际社会带来了许多问题。”“在这里我所说的是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对人格系统一贯要求的损害(异化),以及对国际关系所造成的巨大的压力”。在他看来,造成晚期资本主义危机的原因在于“系统”侵入了“生活世界”,人们的交往被扭曲、异化了。他提出的解决方案就是重构理性,建构一种交往理性,也就是主体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通过对话达到相互理解和一致,从而实现人们之间交的合理性,实现社会的合理化。

建构交往理性以拯救分崩离析的传统理性是哈贝马斯的理想,这也是他的交往行动理论的核心。这一理论一经提出就受到思想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并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虽然有的学者认为他所提倡的通过“交往理性的重建”和“话语伦理”规范的建立与贯彻来消除当今世界存在的弊病,实现一种“无暴力统治”的社会秩序的理想是一种空想,但是,哈贝马斯几十年一直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他的理论日益受到了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这充分表明了他所倡导的交往理性是有着相当重要理论价值的。

(二)中国的问题

中国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就选择了一条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的道路。这样一条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也就是和平发展的道路。

20多年来,中国的这一历史抉择经受了考验,和平崛起的进程已经开了一个好头,但是还远远没有完成。一个13亿至15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和平崛起,决非易事。特别是在21世纪上半叶,我们既面临“黄金发展期”,又面对“矛盾凸显期”。说矛盾凸显,就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而言,带根本性的就是三大挑战:

第一个是资源特别是能源的挑战。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在全世界排在后列;同时,由于发展速度快而科技和工艺总体水平低,中国制造业的单位和总量的资源消耗包括能耗,却排在世界前列;再加上随着世界制造业向中国大规模转移,也带来一定程度的“能耗转移”。这就使得资源特别是能源的短缺,成为困扰中国和平崛起的一大难题。

第二个是生态环境的挑战。中国在快速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状况恶化、资源耗费巨大回收率低而导致环境破坏等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同时,这也是中国领导层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背景。

第三个是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过程中一系列两难问题的挑战。比如,既要使GDP持续快速增长,又要加快社会建设步伐;既要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又要扩大社会就业;既要保持东部地区的强劲发展势头,又要促使东中西部共同发展;既要推进城市化,又要从各方面反哺农村;既要注重公平、缩小差距,又要保持活力、提高效率;既要扩大吸引外资,又要优化引资结构;既要以市场换技术,又要增强科技自主创新;既要深化各项改革,又要保持社会稳定;既要推进市场竞争,又要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等等。解决这一系列两难问题,都不能只顾一头、不顾另一头,而是要求有一系列的统筹兼顾,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另外,全球化的发展对于中国的进出口体制、货币体系、宏观经济调控体系、金融体系监管的透明度、控制方法都提出了向完全市场化的趋同要求。
因此经济全球化无论从内在体系上,还是外在环境上都需要中国政府的大国策略。

(三)中国的大国策略

中国是历史上文化大国,也是现实中地缘政治大国,正致力于成为未来的综合性大国。所有这些决定了她的战略定位及其选择不同于任何大国。作为国际地位日渐提高、实力不断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主权、稳定、发展、平等、正义五个层次的利益需要,就构成了国家战略利益的主要方面。各种需要之间彼此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系统:从基本的生存权益需要到更高层次的需求,从而通过自助成为一个对国际社会有重要贡献的大国。

第一,主权需要。它包括领土完整,内政不被干涉,这是一国存在的基本需要。主权需要与国家统一密切相联,互为一体。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主权过时论”在西方兴盛一时,“新干涉主义”抬头,在这种情况下,维护国家主权,反对霸权主义就成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峻考验。

第二,稳定需要。与主权需要一样,稳定需要同样涵盖了国家安全利益的一部分内涵。稳定分为内部社会稳定与周边环境的稳定。前者需要强大政府并建立有力的政治、经济秩序,是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必要保障;后者是指建立在“主权需要”层面上的“防卫需要”,“防卫需要”也就是拥有影响和控制周边危险事态能力的需要,从而才能保证外部环境的安全。

第三,发展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都在拼命迅跑,以在未来竞争中争夺力量制高点。对中国来说,发展既必要又紧迫,因为惟有发展才能提高综合国力,并使和平自主的对外政策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稳定是发展的保障,反过来,社会不发展、经济衰落,则内部社会震荡及民族问题会被激活,社会稳定及国家安全自然受危及。

第四,平等需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也不论国家制度及意识形态差异,在国际法上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平等的需要,也是被尊重的需要。一个国家不被尊重或被侵犯,是主权不完整的表现。对平等需要的强调,是对强权政治及霸权行为的反对,它要求利益与机会均等,反对因文化歧视、贸易歧视而对某国作出的单方面限制。

第五,正义需要。中国的地缘政治及文化历史背景使它具有不同于其他大国的使命,即维护地区和平与安全的使命感。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中国已为自己树立了作为大国的必要道义形象。这种正义需要包括作为一个大国在联合国扮演积极的更富有建设性的角色,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维护小国、弱国权益、反对霸权主义方面始终树立自己的正义形象。一个国家惟有发展具备一定实力,才能为国际和平与安全作出更大贡献,反过来,一个成为负责任的国家从而树立起正义形象,也必然给它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支持。

简言之,主权、稳定、发展、平等、正义五个层次的利益需求,是一个由基本层次向更高级层次的逐步递升的过程,利益需要层次的拓展,也就为外交及战略目标的进一步推进提供更深的内涵和意义。

三、 交往理性的指导性意义

(一)哈贝马斯交往理性的内涵

.哈贝马斯是通过分析语言和生活世界的互动来揭示交往理性内涵的,而这种分析主要体现在他所提出的交往行动理论中。这一理论通过对生活世界和以语言为媒介的主体间交往活动的语用学分析来发掘交往行为的理性内涵,并从语言的三大有效性要求,即真实性、正确性和真诚性之中,归纳出生活世界的理性结构和基本规范。因此分析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范式,可以从他关于语言和生活世界的理论论述中着手进行。

1、语言和交往行为理论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理性内蕴于以语言为媒介的相互理解的交往结构中。他对交往行为下了这样的定义:“交往行为是以象征符号为媒体的交互活动(interaction)。这种交互活动是按照必须遵守的社会规范进行的,而必须遵守的规范又是给相互期待的行为下定义的,并且至少必须被两个行动着的主体理解和承认。”从他对交往行为所下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他所说的“交往行为”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交往行为是至少两个主体之间以达到共识为目标的行为:第二,交往行为是以语言(符号)为媒介,语言是交往行为的根本手段;第三、,交往主体必须遵守共同的社会规范;第四,交往的主要形式是对话,通过对话以求达到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一致”。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言语行为,言语行为总是与三个有效性要求相关联,即真实性,“言说者必须有提供一个真实陈述的意向,以便听者能分享说者的知识”;正确性,“言说者必须选择一种本身是正确的话语,以便听者能够接受,从而使言说者和听者能在以公认的规范为背景的话语中达到认同”:真诚性,“言说者必须真诚地表达他的意向以便听者能相信说者的话语”。

哈贝马斯联系言语的有效性要求,把世界划分为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因为交往行为反思地同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相关联,所以每个行为者都会明确或不明确地提出对应的言语有效性要求。在论及客观世界时,陈述应是真实的,“客观世界的意义可以解释为是涉及事态存在的”;论及社会世界时,陈述应该是正确的,“社会世界的意义可以解释为是涉及规范存在的”;论及主观世界时,陈述应该是真诚的,主观世界是“主观经历的总体”“可以通过真实表达的经历原理来说明主观的东西”。

他还特别指出,在语言行为中,语言的有效性要求总是同时浮现,即使一个语言表达只是主体性地使一个有效性要求凸显出来,三个有效性要求在一个交往行为中仍然同时被要求。例如,当一个听者接受一个论断的真实性,但同时又怀疑言说者的真诚性或怀疑表达的正确性时,一致协议是不可能达成的。在现实交往中,三个有效性断言能够提出、接受或被反驳,这都是理性的言说过程。

哈贝马斯认为,人际交往最基本、最核心的形式是语言。惟有通过语言交往,单独的人才能组合为社会。语言原初地蕴含着“有效性要求”,即合理性的要求,这便是哈贝马斯称之为“交往理性”的基本内涵。

(二)哈贝马斯对全球问题的设想

哈贝马斯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分析与全球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哈贝马斯解决全球问题的设想可以概括为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他的商谈伦理学说,一个是超越民族国家理论。这两个方面其实是交往理性在现实中的应用。

哈贝马斯认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不合理的社会,已经出现了合法性危机,他把合法性问题与规范有效性联系起来,认为合法性问题本身应当是一个规范有效性问题。对于规范有效性问题,有与危机理论相关的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交往共同体,一个是普遍利益。哈贝马斯认为,如果人们不能合乎情理地相信在某一规范上可以达成共识,就无法说明规范有效性问题。交往共同体成员之间通过商谈、对话共同或一起来确定规范的有效性,这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更在于这是一种普遍利益的共识。规范有效性的实现要求普遍利益原则能够得到贯彻,所谓利益的普遍化,哈贝马斯指的是可以通过交往(沟通)而共有的需求。合法化危机意味着普遍利益受到压制。

对于摆脱资本主义对普遍利益的压制,哈贝马斯寄希望于以语言作为交往中介而不是金钱和权力作为中介的相互理解,寄希望于以可普遍化原则作为先决条件的话语论辩的解放作用。也就是说,哈贝马斯把“交往行为”的合理化作为社会变革的目标。让沟通不受限制,使交往行为的交互主体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没有任何外在或内在压制的生活世界里。哈贝马斯在解决全球问题上同样主张以语言为媒介,交往主体通过对话、沟通达成一致和相互理解,从而实现交往的合理化。

如果说,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在解决全球问题上还有一定的空想性,那么主张超越民族国家,则可以说是哈贝马斯在20世纪90年代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问题的具体措施。

哈贝马斯清楚地认识到,飞速发展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加剧了阶级对立和由此而来的社会紧张,为了转移国内矛盾,西方国家在19世纪与20世纪上半叶利用民族主义的推动力将社会冲突引向对外的帝国主义战争。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剧之后,民族主义的整合力已消耗殆尽,西方各国不得不在社会总产值中支配很大份额,实行有力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就业的政策和完善的社会福利政策,同时促进经济的活力,保障社会一体化,化解了阶级对立,稳定了资本主义。但是,在激烈竞争的全球化的经济框架中,民族国家要保持其国际竞争力,就不可能再继续福利国家的政策,而必然要“采取有害于社会团结一致,使社会的民主稳定性面临严峻考验的削减政策”在哈贝马斯看来,经济全球化破坏了一度得以实现的社会福利国家妥协的历史局面。而社会福利国家妥协即使不是解决资本主义内在问题的理想方案,至少也能够把它所造成的社会代价维持在可以容忍的限度。

问题还不仅如此。一旦放弃社会福利国家的政策,势必要造成贫富差距扩大和社会分化;而社会分化又势必破坏自由的政治文化,丧失民主的基础。哈贝马斯认为“只有把民族国家的社会福利国家职能转让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跨国经济的政治共同体,才能在迄今的水平上履行这种职能”.再说经济全球化也必然大大削弱民族国家的能力。也就是说,只有从民族国家过渡到一个超民族国家的政治共同体,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继续原先由民族国家采取的社会福利措施,对抗资本无限扩张的逻辑,保障和进一步扩大民主。他认为只有坚持政治先于经济,对在全球范围内横冲直撞的资本主义加以“政治驯化”,才能使现有的社会长治久安。

经济全球化使得地球上的人们成为风险共担的共同体,有着无法回避的集体命运。一方面,市场的扩张遇到了地球幅员的限制,资源开发也遇到了自然界的限制。“日益变小的世界己不允许人们将行为后果外化:无须担心制裁,而把代价和风险转嫁给他人一如其他社会部门、其他地区、其他文化或子孙后代—的机会越来越少。这无论在重大技术的跨地区风险上,还是在富裕社会的工业所制造的危害整个地球的有害物质上,都表现得同样明显.”单个国家不再能靠自己的力量保护自己的公民免受全球风险。另一方面,生态环境问题、恐怖主义问题、毒品走私、跨国犯罪和军火贸易,都不是哪一个国家可以单独解决的;并且,解决这些问题必然也必须对民族国家的主权有所限制。面对上述人类共同的严重问题,“各个国家都必须在对内政策上鲜明地被纳入一个负有世界义务的国家共同体的有约束力的合作过程”

他一再指出,经济全球化造成大多数人,尤其是弱势群体生活水平下降,收入差距日益扩大,而“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导致贫困者和无社会保障者增多,这方面的指数确凿无疑,社会分化的趋势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不管从哪个角度看,经济全球化都破坏了一度得以实现的社会福利国家妥协的历史局面。”

哈贝马斯的设想,具体而言,就是把民族国家的社会福利国家职能转让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跨国经济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之所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跨国经济”,是由于地理的和经济的基础扩大而在全球竞争中获得优势,加强自己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地位。他还认为仅将原先民族国家的调控能力转移给跨国性的政治共同体是不够的,关键是要以政治来克服“横冲直撞的资本主义”。具体做法是,“要引进世界范围内的政治意志构成因素,并保证政治决策的约束力”也就是将国内的民主扩大到国际范围,借助各政治实体的市民社会和政治舆论,形成世界性的强制互助意识。只有当公民要求大力转变对内政策形成观念压力,具有全球行动能力的行动者,包括民族国家在内的各种政治共同体的自我意识才会发生变化,才会日益把自己视为一个只能相互合作和相互兼顾利益的共同体的成员。

(三)哈贝马斯的方式

1、 以交往理性约束工具理性

哈贝马斯系统地分析了工具理性的泛滥给现代资本主义所带来的严重问题,他认为要限制工具理性的扩张,必须确立交往理性。在现在看来,他的这一思想,对我们解决全球问题同样是适用的。由于工具理性的扩张,使人们片面地认识和对待自然以及对科学的盲目崇拜,就产生了许多全球问题。

哈贝马斯认为工具理性的实质是:在目标确定的情况下选择达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手段,或在被给定的条件下现实地权衡和制定所要实现的目的。在他看来,工具理性完全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人在生活世界以及彼此间的交往中遵循着一种完全不同于技术规则的特殊规范。这种规范必须通过语言的共识来形成,并以语言的形式而存在。人之所以为人,并不仅仅在于能自觉地进行物质必需品的再生产或工具的使用,而在于能够使用语言。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语言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对人的行为的分析最终必须落实到语言。以语言形式进行的交往活动主要应归结为建立在特定观念和原则的有效性共同理解之上的和谐共处。也就是说,要克服工具理性带来的弊端,限制工具理性的扩张,必须在主体间建立一种以语言为媒介,通过对话形成共识的交往理性。

哈贝马斯主张通过交往理性来限制工具理性,就是要求人们,不要只注重目的—手段的合理性。在现实中,就是要正确地认识科学技术的两面性,人们不能一味追求“工具—目的理性”,不能以工具合理性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虽然科学技术能大大发展生产力,能极大丰富我们的物质生活,但是,我们不能无限度的向自然索取。哈贝马斯对科学技术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作用虽然作了过分极端的评价,认为科学技术执行意识形态的功能,但是他对滥用科学技术的后果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坚决反对科学主义、技术至上论。对于当前的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我们不能盲目乐观,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自然问题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是人如何看待人类自己和自然的关系问题。科学技术本身并没有错,关键问题是我们如何应用科学技术。我们在改造自然时,也有一个限度问题,不能无限度索取。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哈贝马斯提出用交往理性来约束工具理性,有其合理的一面。

2、 形成普遍的有效规范

针对目前的全球问题,各利益主体也达成了不少协议,但是到目前为止,有些国际公约的执行情况很不令人乐观,甚至有的协议形同虚设、有的协议事与愿违。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规范的制定出现了问题。哈贝马斯在他的交往理性重建中对规范的作用做了阐述。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强调以语言为核心的交往活动及其三大有效性要求在社会规范建立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将生活世界合理结构的整复定位于交往理性的重建,并将此提升到“话语伦理学”的高度,视其为社会伦理的根本原则,主张依此来约束人的行为、人与人的关系乃至整个社会实践,使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中权力和暴力的使用成为非法,从而建立合理的社会秩序。实质上,“话语伦理学”是哈贝马斯交往理性在实践中的运用,即他的“实践理性”。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关系是人类的基本关系,人们之间必然会发生交往关系和交往行为,于是,人们就必须相互理解,而人们之间要实现相互理解,就必须具有确定性和规范性的准则,这一方面包括共同的语言背景和语言规则,另一方面包括共同的价值准则。他由此得出建立普遍化的规范是对话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但是他认为普遍化的规范的确立,必须排除强制的因素,也就是说对话伦理学的规范原则,必须是人们能够自愿接受的。

那么,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怎样才能保证规范为一切人所接受?哈贝马斯认为共识并不像利奥塔所说,必定会抹杀个性,取消话语的多元性,相反,是建筑在对个性和多元性的承认之上的,但承认多元性和个性决不意味着异质多元的话语可以不遵守任何规则,可以超越语言交往的有效性要求。问题的实质在于,通过何种途径来达到差异中的同一。真正的共识决不会否定差异,取消多元性,而是要在多元的价值领域内,对对话论证的形式规则达成主体间认识的合理的一致,并将这一前提引入语言交往。因此,它所依据的乃是建筑在逻辑合理性之上的语言规则的统一,目的是使论证的有效性要求在形式和程序上获得保证。

哈贝马斯认为,建立普遍承认和遵守的规范是主体间顺利展开对话,实现交往合理化的条件之一。规范的本质特征在他看来就是普遍有效性,这是他的对话伦理的一个基本原则,那么,如何确保规范的普遍有效性?这就涉及到另一个原则,即论证原则。他认为真理是由共识形成的,陈述的真理性条件是参与对话的主体的普遍同意,也就是说,一个规范是通过参与对话的主体共同论证的结果,所有具有理性、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都根据自由意志确定何者为普遍规范。在这一过程中,不是现存的普遍原则决定人们提出的伦理规范是否正确、是否具有普遍性,而是在主体的相互讨论中,由共同认同产生普遍的规范。规范既然是各利益主体在平等自由的条件下,经过论证而形成的,那么规范就体现着各主体的共同意志,他们必然会遵守规范。

四、结论与建议

(一)理论指导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是从不同利益主体通过对话、商谈并遵从一定的互相认同的规范而达到合作与协调、寻求共存、互利发展的心理趋向、认知构架与行动取向。哈贝马斯认为运用着认知构架可以较好地分析显示社会以及人类历史上所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和重大变革。总的看来,交往理性概念揭示了在充满矛盾和冲突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是如何消除冲突、达成协调和寻求互利发展的。

交往理性的概念的重要之处在于真正突出了社会历史共在主体的作用,它不再把社会共同主体看作先天地内在同一的普遍化整体,也不再把某一特殊社会群体提升为历史的唯一主体,而把其他社会成员排斥在历史主体之外,而是看到各个历史行动的参与者的内在差异的同时找寻到了社会历史共同主体的内在同一性的根据及现实途径。

我们要解决全球问题,除了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全球问题形成的根源之外,也要借鉴西方思想家特别是哈贝马斯的理论,积极寻找全球问题的出路。

(二)实践指导——以货币为例

在此基础上,中国参与国际社会的具体操作层面上,还应采用合作博弈的基本理论,与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各类利益主体进行长期重复进行的合作博弈,在国际范围内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争取能源、资源。

自1972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国际货币秩序陷于混乱。金融自由化浪潮又为国际资本流动开放了大门。新兴发展中国家在获得高经济增长后,由于国内经济体系内在扭曲,相继受到国际资本的冲击,几十年的奋斗的成果被国际资本吞噬。拉美开始出现“美元化”现象,被认为是全球化消除货币民族特征的一个标志。但从交往理性的角度,这明显不是一个平等的合作。在亚洲范围内需要一个实力与道德的信任感兼有的国家来承担亚洲货币一体化的火车头,目前还期待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崛起,以及国际交往能力、制定协议能力的增强。

因为,现代国别货币(如美元、日元等) 是一种制度工具,它以本国的经济实力为基础, 又服务、支持并刺激本国经济的发展。当一种国别货币成为国际货币时,这种工具不仅给该货币的发行国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使发行国无偿地、长期地占有他国的部分商品和劳务,也有影响、为难甚至于左右他国经济的功能,并影响他国的政治、社会生活以至于文化、意识形态等。国别货币的国际化,有着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国际社会权力效能。在一定意义上讲,正是这样的国际化,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 反过来,经济的全球化又进一步强化了国别货币国际化的效能。
由此可见,国际范围的合作博弈首先是一个利益联系体,其次相互理解与信任是基础,第三还需要维护机制运行的约束机制。
在货币合作方面,欧盟、欧元走在东亚的前面,启动东亚的货币及经贸合作。可以成为建立中国、日本、韩国为领头羊的亚洲货币机制良好借鉴。

(李谓文 原创)

六、参考文献

[1]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M】.洪佩郁,蔺著译.重庆:重庆出版,1994

[2]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M].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哈贝马斯.超越民族国家?[A]贝克等.全球化与政治【c】.王学东,柴方国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从90年左右到现在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人民生活水平和思想观念变化最快的时期,这一点我是很认同的,因为在90年代邓小他老人家从美国引进了6大新型行业“股票/房地产/人寿保险/期货/广告/直销”前面的5项带动了中国的经的飞速发展,所以和很认同这一点。而在你老师后面所说的在以后中国经济会出现比较平稳的发展趋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会再有给人感觉那么飞速的巨变了!我不认同这一点,因为世界各国经历国很多少金融危机,而每次危机过后,经济都是飞速发展,给了人民无限的生机。而这次由美国引发的全球的经济危机,其影响之大,历史之最,而中国偏偏受其影响不在,这是一个什么征兆呢,“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被喻为“金砖四国”,而中国就在其一,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他有无限的潜能,中国是一个原始生态国,他有着无限的生机,中国马上面临着又一次新的飞速发展。还有就是邓小平引进的6大新型行业有5项已飞速发展,而第6项还在发展当中 ,当最后一发展起来了。中国又会面临一个新的台阶。不仅仅是这些,还有好多我就不给你一一叙述了,21世纪在中国发展创业是最具有潜力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下面是全球各国经历的经济危机历史:
有兴趣可以看一下: 祝你写一篇非常棒的论文,相信自己是最棒的,自信是你的起点!哈哈我是经商的!我热爱生活!当你热爱了生活,你才会感觉到你的生活每天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1.1825年发生在英国的世界上最早的经济危机。
2.19世纪中期遍及欧洲的经济危机。
3.1857年始于美国的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4.1929年的大危机。
5.1973年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上世纪30年代美国的经济大危机
80年代广场协议日本货币升值后的金融危机
90年代墨西哥 阿根廷金融危机
97年亚洲金融危机...

前五次规模都比较小
第六次就是最著名的大危机

关于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工业从1825年英国爆发普遍生产过剩危机后,开始了其现代生活的周期循环。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行产业革命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国家。而美国产业革命的起点始於19世纪20年代,较英国晚了半个多世纪。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废除了奴隶制,扫除了阻碍其资本主义发展的各种障碍,经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於19世纪70年代赶上了英国。因此,若从历史的角度对美国经济周期发展的进程来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考察,不仅能揭示出美国经济周期本身的特点,也能展现出美国经济周期运动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周期发展的总进程中所占的地位。

美国自1783年取得了对英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先后分别於1825年、1837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1900年、1907年、1920-21年、1929-33年、1937-38年、1948-49年、1957-58年、1969-70年、1974-75年、1980-82年、1990-91年多次发生过经济危机。通过对上述历次美国经济周期以及世界经济周期进行研究,我们发现,1857年和1929-33年美国也是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是世界上历次经济危机中最重要的,它们对分析和预测未来的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帮助很大。

1、1857年经济危机

1857年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特点的普遍生产过剩危机。这次危机也是第一次在美国、而不是在英国开始的危机。由於英国对美国铁路建设进行了大量的投资,故美国铁路投机的破产对英国也造成了很大的震动。1847年经济危机结束后,从1850年开始的周期性高涨的最重要的特点是世界贸易急剧的扩大,19世纪50年代世界贸易的年平均增长额比前20年提高了2倍。机器工业的发展,运输业的革命,新兴国家和新兴部门卷入国际商品流通,以及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金矿的发现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

1848年至1858年,美国建成的铁路约达33,000公里,超过了其他国家所建铁路的总和。而英国在40年代的建设热潮中,所铺设的铁路却只有8,000公里。美国铁路事业的蓬勃发展,按道理应会带动其冶金业的大发展,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而且,这一时期,美国生铁产量长期停滞不前,棉纺织业的增长速度也不快。与此同时,铁轨、生铁、机车、棉布和其他英国制成品的进口却增长得十分迅速,英国产品充斥美国市场阻碍了美国冶金业和棉纺织业等当时的重要工业部门发展。

随著危机的爆发,美国的银行、金融公司和工业企业大量倒闭。仅1857年一年,就有近5000家企业破产。粮食生产过剩,粮价和粮食出口下降,加上英国工业品的剧烈竞争,促使了美国经济危机的加深。反过来,英国的经济发展也受到美国危机的打击。由英国向之提供资金的美国银行、铁路、商业公司纷纷破产,也使英国的投资者持有的有价证券急剧贬值。

1857年秋季,美国还爆发了货币危机,整个银行系统瘫痪了,美国的货币危机在10月中旬达到了顶点,当时纽约63家银行中有62家停止了支付,贴现率竟然超过了60%,股票市场行市则下跌了20-50%,许多铁路公司的股票跌幅达到80%以上。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蔓延到英国和欧洲大陆,引发了一阵又一阵的破产浪潮。

1857年经济危机波及面很广,之后,爆发了美国的『南北战争』。其后,奴隶制的消灭、宅地法的实施、重工业的发展,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浩劫。欧洲是这次战争的主战场,英、德、法、俄等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霸权互相拼死厮杀,元气大伤,唯独美国在战争中增强了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就连当时头号投资大国英国也欠美国41亿美元的债款。美国已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债权国和国际金融中心,同时,美国也从战前的工业大国之一跃为资本主义世界名列首位的经济大国。

1920-1921年的经济危机以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其中尤以美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最引人瞩目。美国的经济高涨虽然在1924年和1927年被局部的中间性危机中断过,但到了1929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已比1920年提高了53%,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提高了3.8%,工人的实际工资也有所增长。这一时期,共和党政府执行的经济政策对垄断资本家十分有利,工商企业的税负很轻,对垄断组织的发展不加限制,反托拉斯法实际上已不执行。这些政策,刺激了技术发明和新兴工业的发展。20年代是美国汽车工业大发展的时期,1919年美国的汽车产量已达150多万辆,到1929年猛增到将近540万辆,平均每六人就有一辆汽车,汽车制造业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工业部门,它的发展也推动了钢铁、橡胶、石油和玻璃等行业的发展,当时的钢和生铁的产量分别达到5700万吨和4300万吨,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其他如电气业、建筑业、化学工业和公用事业等部门也发展得十分迅速。家用电气产品总值在1921年还只有1060万美元,到1929年已增至4.16亿美元。在战争期间,民用建筑几乎停止,住房十分紧张,房租高昂;战后大兴土木,每年建筑费用均超过70亿美元,1926年的建筑费用甚至高达110亿美元。从1919至1929年,汽油产量也从8600万桶激增至4.39亿桶。美国工业的迅猛发展,使其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13年的38%提高到1929年的48.5%,其国民收入也由1921年的594亿美元增为1929年的878亿美元。1929年,美国拥有50亿美元的黄金储备,占当时世界黄金储备总额90亿美元的一半以上。

生产的高涨刺激了其信用的膨胀。从1923-1929年,美国有价证券的发行额达490亿美元,仅在1928和1929年间,就发行有价证券180亿美元。证券交易所疯狂的、规模空前的投资使证券价格不断上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证券平均价格1923年初不过98美元,1929年初涨到306美元,1929年9月达到了最高峰,涨到365美元。

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指数1900-1934年的市场表现

当时购买证券只需要支付10%的保证金,参与证券投机的人都靠借款来购买大量的证券,2∕3的证券交易是靠银行贷款进行的。证券市场投机犹如一股潮流,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和报纸上的议论资料。证券的投机狂热助长了繁荣的幻景。

在投机活动上,堪与证券市场等量齐观的还有狂热的房地产投机活动。在这种活动的刺激下,房屋的建造量不断增加,这对於钢铁、木材、采矿等基本建设有关的工业部门也起到了刺激作用。

在这狂热的年代里,舆论大肆宣扬『永久繁荣』和『美国例外论』,似乎美国已超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之外,再也不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了。就连美国总统胡佛在其1929年4月的就职演说中,也高唱要消灭贫困。

工业的『合理化』运动和汽车、奢侈品等新工业的扩张,还使得整个『繁荣』时期中资本积聚和集中的趋势加强,中小企业和独立的小生产者、小商人普遍遭到被淘汰和被兼并的命运。在1927年,美国全国公司中的千分之二的公司占有全国公司总收益的近70%,其馀99.8%的公司只分得剩下的一部分利润。

由此可见,美国以至於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犹如被吹得过大的气球,随时有一触即爆的危险。1929年10月,资本主义世界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危机终於爆发了。

危机首先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爆发。美国工业生产在1929年6月达到最高峰,10月间工业生产指数开始迅速下降,市面也逐渐衰落下去。10月20日纽约证券交易所破产,特别是23日、28日和29日连续发生大破产,有价证券的行市狂跌不已。在惊恐不定的几天内,第一流有价证券的行市竟下跌了40-60%。不少证券持有人迅即破产,茅盾在其小说《子夜》中所描述的资本家跳楼自杀的事情在美国频频发生。

证券交易所破产的浪涛波及到一切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德国、法国等国的交易所也相继破产。1929年秋季证券交易所的破产是其生产过剩危机加深的信号。此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都持续下降,商业继续萎缩,失业不断增加。直到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才开始从危机转为萧条。

1929-1933年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危机。工业生产下降的幅度是之前历次危机所从未有过的,国际贸易额的实际贸易量也出现历史上第一次的下降。不仅生产下降的幅度惊人,而且,其延续时间也异常持久。在以前的危机中,生产下降的延续时间不过几个月,而这次却是几十个月。以美国为例,由危机时的最低点恢复到危机前水平所需的时间,煤、生铁、钢等都长达四十多个月。因此,1929-1933年危机成为资本主义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世界经济危机。

1929-1933年危机的极度深刻性和其空前持久性结合在一起,使这一次危机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它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大幅倒退,使整整几十年生产力的发展成就付之东流。『一战』前的各次危机通常使生产水平倒退一二年,倒退四年或四年以上的情况极少。而1929-1933年的危机却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水平大约后退到1908-1909年。其中美国退到1905-1906年,德国退到1896年,英国退到1897年。

这次危机不仅限於生产和商业范围,而且也扩展到银行信用系统,以及外汇和债务等领域。生产过剩危机中商品价格下跌,使工业资本家、手工业者、农民等债务人难以支持,从而使许多公司和企业主遭到破产。美国、德国和法国有几万个股份公司因此倒闭。不仅资本家破产,而且实际上某些资产阶级国家也破产了。

1931年9月,英国被迫放弃金本位制,宣布英镑贬值,震动了世界各国。英联邦以及许多同英镑联系的欧洲国家的金本位制都跟著垮台了。1933年3月间,资本主义世界信用、货币制度崩溃的浪潮袭击了美国。美国银行倒闭之风更加剧烈。到1933年,美国银行共倒闭11730家,企业倒闭252000家。1933年3月4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其就职之日,不得不宣布银行『休假』,随即关闭纽约金融中心,并放弃了金本位制。

1929-1933年空前深刻和空前剧烈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宣告了主张『放任主义』的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失灵。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单靠本身内在的力量已经不容易从危机中爬出来了。於是,鼓吹通过加强『国家乾预』来刺激经济和保持『充分就业』的凯恩斯主义便应运而生。凯恩斯主义企图利用加强『国家乾预』经济的人为措施来克服危机,消除失业和防止革命。

经济全球化与反经济全球化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全球化运动。我们在论证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后,试图从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情出发,努力探讨出一些能说明反全球化在中国没有市场的原因。研究结论表明,中国需要经济全球化和反经济全球化两种声音,以便于对经济全球化有一个更清醒地认识,为政府制定完善的决策提供更广泛的意见。恐惧或抗拒经济全球化是没有出路的,正确的选择是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加快发展中改善或转变自身的边缘地位,努力扩大中国在对外政策领域的制度话语权和政治影响力。

高分悬赏求英语好的大神帮我翻译下面这段话!要人工翻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工业化进程日益加快。工业化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的能源安全和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渐突出,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人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众多专家学者致力于低低碳经济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为加快我国各地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论文选择中国西部重要的人口和生态资源大省——四川省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四川省近年经济发展指标及能源消耗数据的调查研究,分析出了四川省能源结构的现状,指出了四川省能源结构的不合理地方和制约四川省低碳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探索总结出了适合四川省自身特点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并提出了解决对策及建议。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deepening of economic reform, accelerating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human production and life caused by the energy security and global warming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nd become one of the hot issues of common concern to the people. In the background of human actively respond to climate change, low carbon economy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world attention. Many experts and scholars working in low carbon economy research, and has made certain achievements in the theory, in order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low carbon economy to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choice of Western China important demographic and ecological resources Province, Sichuan Province as the object of study, through on the Sichuan Province in recent years, the economy of development index and energy consumption data of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the energy structure of Sichuan Province, points out the unreasonable energy structure of Sichuan Province and control the adverse factors of low 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of Sichuan Province, explore and summarize a suitable for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in Sichuan Province, the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solve.
四川省;低碳经济;能源结构调整;对策建议 】
Sichuan Province; low carbon economy; energy structure adjustment; countermeasures]

经济全球化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贸易自由化,即各国间贸易障碍的减少,包括关税的不断降低和非关税壁垒取消;二是金融国际化,即各类国际性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各种国际性金融机构的迅速发展;三是生产跨国化,即跨国公司全球投资发展导致生产国际分工的深化,跨国化生产成为当代世界生产的主要形式。经济全球化的意义在于,融入这一过程的国家将获得更好的发展条件,比如市场更大、生产要素来源更加广泛,跨国公司也会带来更多的技术和资源。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扩大市场的机遇,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在全球扩展的机遇,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机遇。因为发展中国家可以获得更多的外来投资和更大的国际市场,实现发展的跨越。当然这种机遇只属于实行开放型发展战略的国家。

经济全球化也对中国提出了严峻挑战。这种挑战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全球范围资源与市场竞争的挑战。全球化使国际生产要素的竞争更加激烈。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走上了开放型发展道路,努力吸引外资与先进技术,中国如果不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就不可能在吸引国际资本等生产要素方面继续保持优势地位。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已成为WTP的成员,各国相互开放市场,按照WTO规则相互提供最惠国待遇,如果中国不能获得平等的待遇,就必然会在这种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其次,全球范围体制竞争的挑战。发展中国家普遍实行开放型发展战略,按照国际市场竞争规则参与国际竞争;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国家普遍采用市场经济体制,缩小了与世界经济的体制差异;即使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也通过市场的自由化改革不断提高经济体系的效率。因此,当代的国际竞争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已成为国家整体的竞争,说到底是体制竞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中国的市场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体制竞争力大大提高。但是,市场经济体制仍很不规范,在按市场经济原则竞争的全球经济中仍然显得很弱。我国迫切需要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以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WTO是按照发达市场经济的体制规则建立起来的,加入WTO实质上就是采用一套规范发达的市场经济规则来推进我国的改革,这将大大加速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从而加快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体制竞争。

第三,赶上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经济全球化加深了国际分工,特别是基于知识经济的国际分工。知识经济不只是导致几个新兴产业的出现,而是经济结构的一场革命。中国必须加快发展知识经济,才能避免在这场革命中落伍。加入WTO,开放通讯市场,加速经济信息化,广泛开放服务业,等等,目的都在于加速中国产业结构的进步,从而争取在新的国际分工中处于有利地位。否则,中国将长期停留在一般制造业甚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正如当年工业革命导致世界工业国与农业国的分工,并使后者长期以来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一样,信息革命正在形成世界"新经济"与"旧经济"的分工,这必将导致后者处于落后地位并难以翻身。

▊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

WTO的形成与发展集中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加入WTO实质上就是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WTO的形成与发展证明了它是经济全球化的标志与载体。

WTO及其前身CATT(关贸总协定)是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国际合作与人类进步的标志。二战以后,人类从战争的破坏中觉醒,认识到贸易保护主义对谁都不利,争夺市场的战争只能导致世界的灾难。CATT以"实现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扩大货物的生产和交换为目的",在47年的发展中促进了大部分国际商品贸易的自由化,促使各国关税大幅度下降,在消除非关税壁垒和反倾销等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WTO大扩展了贸易自由化的领域,完善了国际贸易及与其相关的各种规则,把覆盖范围从货物贸易扩大到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领域,大大完善了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形成了一个法制化的国际经济贸易体制。WTO成员必须以一揽子方式接受协议,这一点有利于成员方在参与全球化进程中的利益平衡,因为在一些领域相对不利,但在另一些领域中相对有利,这就使得成员方能够全面考虑参与的得失,从而大大减少全球化体制建设中的困难。

WTO是一个具有成长性的国际组织。不仅其成员不断扩大,作为全球多边贸易体制更有代表性,而且它还通过组织成员方的谈判使其自身不断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在多哈启动的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就说明了这一点。已经提出的各个议题都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如农产品与服务贸易协议完善问题、区域经济集团、贸易与环境、贸易与投资、竞争政策、政府采购透明度、贸易便利化、药品知识产权,等等。这些议题出自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国际协议的达成将使全球化更加稳定合理地向前发展。

中国加入WTO,一方面表明中国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符合了经济全球化对一个竞争参与者的资格要求,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开始了通向全球化竞争的新的发展道路。从发展进程看,我国的对外开放先后有四个大的阶段:一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兴办经济特区为开端的"探索试验性阶段";二是从90年代起以浦东开发开放为标志的"区域推进型阶段";三是现在以加入WTO为标志的"全面和双向开放阶段";四是若干年后以人民币完全可兑换、资本市场全方位开放为标志的"高度开放阶段"。

目前开始的全面和双向开放阶段有三个基本特点:第一,外贸政策从主要激励出口向同时放开进口转变;第二,外资政策从吸引外资流入为主向同时注重对外投资转变;第三,国家产业政策从出口导向战略向同时实行产业国际化转变,企业经营从国内生产、国外销售向生产经营国际化转变。总起来也可以说,我国的发展战略从立足于国内实行对外开放向立足于整个世界、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转变。

▊利用WTO体制条件趋利避害

WTO是在经济全球化中发展起来的,也创造了各国参与全球化的规则与条件。中国是在开放中发展起来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需要进一步利用全球化的条件发展自己,其中既包括利用国际资金与世界市场,也包括利用国际的体制条件。加入WTO有利于中国更好地利用国际性的体制条件在经济全球化中趋利避害,从而赢得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WTO的宗旨在于促进经济发展,这完全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WTO协定指出,这一组织的目的在于"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大幅稳定增长以及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和贸易","通过互惠互利安排,实质性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关系中的歧视待遇,从而为实现这些目标作出贡献"。这表明,中国加入WTO后可以获得更有利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外部环境。我们不仅要坚持履行我们在协议中所作的各项承诺,而且要充分利用WTO所创造的有利的国际环境,为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服务。

WTO建立的是一个可监督的自由化竞争体系,它提供了成员方既能通过自由化获益,又能在必要时采取行动的风险防范机制。成员方可以针对贸易伙伴的倾销行为启动反倾销程序,针对贸易伙伴的补贴行为实行反补贴税,为保障国内产业而暂时采取某些限制进口的紧急措施等。中国也完全可能充分利用这种风险防范机制,在赢得经济全球化利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的冲击与风险。
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是WTO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一机制确保了国际贸易摩擦可能得到及时和公平的解决,是经济全球化走向法制化的表现。WTO确定了国际贸易争端的解决程序、每一程序的时限和当事方的权利义务等各个方面,并且确保了这一机制的效率和权威性,这是一个公平而公正的竞争体制。加入WTO不能仅仅理解为市场开放、履行义务,同时也包括作为成员应该享受自己相应的权利。中国应当加快熟悉这一体制,以更有效地维护自己在这一组织中的合法权益。中国需要掌握国际市场竞争规则。20多年来,中国较好地利用了全球市场,出口迅速增长,在一大批制成品上成为世界有力的竞争者。但是一些国家以单方面的反倾销行为实施保护主义,以致中国出口越是扩大,与国际市场的矛盾就越大。为了在各种矛盾中维护我国企业的合法权利,我国需要利用WTO的规则,以使贸易摩擦得到公正、合理、及时的解决。

WTO的透明度原则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形成了巨大的挑战。这一原则一方面要求成员政府经常性地向其他成员通知各自的具体措施、政策和法律,另一方面规定由WTO对各成员的贸易政策进行定期审议。这种贸易政策审议机制通过经常性的监督来增强各国贸易政策及做法的透明度,鼓励各成员更严格地遵守WTO的规则并履行其承诺。这种审议机制的作用在于,一成员方制订的政策和出现的情况,可使其他成员方更加理解,而其本身又能及时得到其他成员对其贸易体制表现的反馈。这种透明度原则创造了全球化经济运行中的可预见性。中国既要按照这种透明度原则来改革和完善自己的法制与行政管理体制,加快经济管理方式与国际接轨,又要充分注意借助这种透明性和可预见性去关注其他成员方,把握世界市场,制订企业的竞争战略和政府的发展战略,不断扩大出口市场。

经济全球化所形成的是一个以自由竞争为本质特征的世界经济体系,对弱者的不利性是无疑的。但是WTO的积极作用在于,它既维护了经济全球化的竞争规则从而强化了其竞争性,又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的优惠安排以减少其相对不利性。WTO协议中包含了对发展中国家较为有利的特殊安排,如可以进行与发达国家的非互惠安排;可以获得其他成员的特殊的差别待遇;各成员要通过扩大市场准入增加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机会;在采取国内或国际措施时保障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展中国家实施各项协议有更长的宽限期;还可以得到各种履行义务培训性质的技术援助。中国加入WTO的协议不同程度地有发展中国家的特点,这对于中国减少全球化的冲击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这些特殊安排加快提高我国的竞争力,同时还要深入研究WTO的各种例外条款,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以最大程度地利用WTO规则,减少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2、有利于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使中国能更快地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有以下两方面的影响
答:2 、消极影响:造成全球贫富悬殊更为严重。经济全球化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络在一起,不但增进了国家间的经济协作,并且使一国的经济起伏很有可能影响到别的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加重了全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产生了极大危害。以上就是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相关内容。经济全球化对中国...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及对中国的影响
答:是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第一,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第二,有利于...

高分悬赏,世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高分悬赏,世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开始准备些论文了定的研究方向是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请各位相关领域的达人和老师帮我推荐几本比较有用的书籍文献注明作者版本!书籍另外有相关参考文章更好!谢谢啦!分... 我开始准备些论文了定的研究方向是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请各位相关领域的...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什么
答: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器,是实现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载体。2.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来说有何意义?
答:第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使中国能更快地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过来,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 第三,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有何影响?
答:源合理分配及合理使用的问题。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 展,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可以肯定,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必将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既有积极有 利的一面,也是新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
答: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需做四件事 第一,必须搞活市场经济,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中一个组成部分。第二,必须开放市场。只有开放市场,才能成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市场不能马上无条件地全面开放,而是要有条件、有步骤地,在适应自身发展水平的情况下开放,这样才能产生对贸易双方都有...

如何看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利弊。?
答: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中国经济有利有弊,具体表现在:一、利 使商品、服务资本等各种要素流动的技术性和政策性障碍大幅减少,加快了世界贸易自由化趋势。促使各国参与国际分工,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生产要素的转移和资源的配置。推动了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推动了全球竞争,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等调整。二、...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答: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需做四件事 第一,必须搞活市场经济,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中一个组成部分。第二,必须开放市场。只有开放市场,才能成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市场不能马上无条件地全面开放,而是要有条件、有步骤地,在适应自身发展水平的情况下开放,这样才能产生对贸易双方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