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里的中书指什么

作者&投稿:于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古文中书是什么意思

A。

当动词时: (1) (形声。从聿,者声。

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

《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

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繁体写法 (2) 同本义 例:书,箸也。

——《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

例:五曰六书。——《周礼·保氏》 例:作书。

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例:易之以书契。

——《易·系辞》 例:书者,以笔画记之辞。——《尚书序》疏 例:子张书诸绅。

——《论语·卫灵公》 例: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例:众言同,于是乎书。——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书候(写信问候);书孽(记载罪恶);书记手(担任抄写文书等的书吏);书画卯酉(上下班);书文(撰文并书写);书抄(指手抄本);书具(书写工具,文具);书券(书写契约);书砚(砚台);书狱(书写狱词);书命(书写诏书、命令);书格(一种文具,书写时用以支臂,使腕压着纸,以防墨污);书帖(书写简贴) 简体写法 (3) 画 例:今大将军问事,但令我书可邪?——《资治通鉴》。

胡三省注:“书可,画可也。” B。

当名词时 (1) 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 例:书,凡载籍谓之书。——《正字通》 例:申子、韩子皆著书。

——《史记·韩非列传》 例: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论语·先进》 例: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史记·礼书》索隐 例: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之书而告之曰。——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例: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又如:史书(历史书);图书(图和书。泛指书籍);书客(卖书籍、文具的商贩);书香之族(世代读书的家庭);书香一脉(知书达理的家风);书包翻身(指穷读书人发迹);书谜儿(将书中的话作成的谜语);书帕(礼金。

明代官场习惯用书籍、手帕作礼物,称书帕);书剑(书和剑。古代文人随身携带之物。

后亦指文人生涯);书笈(小书箱);书仪(托名买书而馈赠的礼金);书腐(蛀书虫。喻指迂腐的文人);书心儿(一部书中最精彩的章节);书劫(书籍的劫难);书会(宋元时戏曲作者、说话人共同组织的社团);书呆(只知啃书本的人);书城(书籍环列如城,言其多);书脑(书籍装订时打眼穿线的部分);书阁(收藏书籍的地方);书录(图书目录);书囊(盛书籍的袋子) (2) 信件,信函 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例: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唐·杜甫《石壕吏》 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

——《资治通鉴》 又如:书介(传达书信的使人);书尾(书信、信函的末尾);书呈(亦作“书程”。给上司或长辈写的信,信函);书字(书信);书办(管办文书的官吏);书启师爷(管文书的幕友);书役(管理文书的小吏);书尺(尺牍,书信);书素(书信);书筒(古代盛书信的筒。

亦指书信);书题(指书信);书缄(书信) (3) 奏章;文书,文件 例: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先生有所陈奏,则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而已。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例: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乐府诗集·木兰诗》 又如:证书;保证书;说明书;书可(批阅公文,书字认可);书禀(文书);书文(文书);书府(收藏文书图籍的府库);书佐(主办文书的佐吏);书办(管办文书的属吏) (4) 字体,字形 。

如:书空(用手指在空中虚划字形) (5) 书法 例: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例:学书费纸,犹胜饮酒费钱。

——欧阳修《学书费纸》 又如:楷书;隶书;书判(判别书法与文章的优劣);书圣(指造诣最高的书法家);书意(书法的神髓);书品(评论书法优劣的书;书法的风格造诣);书格(书法的风格) (6) 《尚书》的简称 例:《书》不云乎?“好问则裕。”——清·刘开《问说》 例:《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例: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7) 文字 例: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

——李贺《感讽》 又如:书理(即文理。文辞之义理与脉络);书士(从事文字、文书工作的人员);书轨(指国中所用文字与车轨);书计(文字与筹算); (8) 指“六书”,即中国古代分析文字的理论 例: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

——《礼记》。孙希旦集解:书、计,即六艺中六书、九数之学也。

(9) 古代皇帝的诏书 例: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无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汉书》 (10) 说书,曲艺的一种 。

如:书寓;听书 (11) 文体名,先秦时“书”为书信的总名 ,臣下向国君进言陈词,亲朋之间来往的信件,都称为“书”。



~

答谢中书书属不属于文言文
答:该文属于文言文中的骈文。《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

信的文言文称谓
答:因为常用鲤鱼代替书信,所以古人往往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汉乐府诗中有“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中事,看取幔中书。” 书简也代指书信。 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李白诗中便有“桃竹书筒绮秀文”之句。 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如宋赵蕃诗中有这样一句:...

文言文答谢中书书翻译 文言文答谢中书书译文
答:文言文答谢中书书翻译《答谢中书书》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

太宗尝谓中书令文言文翻译
答:太宗尝谓中书令文言文翻译如下:唐太宗曾对中书令岑文本说:“人虽然秉有一定的天性,但必须博学才能有所成就,就好比蜃的本性含有水,要见到月光才能吐水;木的本性含有火,但要燧石敲打才能发火。人的本性含有灵气,可是要通过学习,才能美好完善。所以历史上有苏秦刺股读书,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的美谈...

初中文言文有哪课文
答:短文两篇(夸父追日《山海经》 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 ) 狼文言文课文有:桃花源记 短文两篇 (陋室铭 爱莲说) 核舟记 大道之行也 杜莆诗三首(望岳 春望 石壕吏 三峡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观潮 湖心亭看雪 诗四首 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游山西村 文言文课文有:文言文课文...

《答谢中书书》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答:康乐:指谢灵运,南朝著名山水诗人,他承袭了祖父的爵位康乐公。(17)复:再。(18)与(yù):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译 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赞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

太宗尝谓中书令岑文本曰的翻译
答:我们需要通过学习来塑造自己的感情,以成就我们的本性。《礼记》说: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人勤奋学习,称之为美好的德行。文言文的特点:1、言文分离:文言文以文字为基础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

李揆文言文阅读
答:1. 关于李揆的文言文 原文出自于《二十四史·新唐书·李揆传》中的内容,即:原文内容:李揆字端卿,祖籍陇西成纪人,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 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开元末,举进士,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擢拜右拾遗。 乾元初,兼礼部侍郎。揆尝以主司取士,多不考实,徒峻其堤防,索其书策,深昧求贤之意也。

文言文《不展家书》全文及其翻译
答:《不展家书》翻译:宋代,胡瑗。在他还是平民的时候,同孙明复、蔡守道是朋友,三人在泰山读书学习,三人拼命读书,吃粗茶淡饭,通宵不睡觉。十年了都不回家,有家里面的书信来时,只要看见上面说了家里面平安无事,就不再读下去,而将信扔进山涧之中,很快又开始展开书学习,不想因此而分心。此文...

不循私情文言文译文
答:1. 文言文《不徇私情》翻译 翻译: 裴光德在中书省(指宰相府)任职时,有个官职不小的老朋友从远方来拜访他。裴公招待他相当优厚,举止行动相当亲切。朋友在他的府邸内毫无拘束之感。乘机请求他在京城官府谋个判司做做。 裴光德对他说:“您确实是个有能力的读书人,但是这官给您做不合适。我不敢因为老朋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