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主要记述了玛丽生活的变化从中你能看到玛丽是怎样的女孩从哪里看出来的? 玛丽居里生平事迹

作者&投稿:毓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伤寒玛丽 (美国第一位伤寒杆菌带菌者)
“伤寒玛丽”(TyphoidMary),本名叫玛丽·梅伦(Mary Mallon,1869年9月23日——1938年11月11日),生于爱尔兰,15岁时移民美国。起初,她给人当女佣。后来,她发现自己很有烹调才能,于是转行当了厨师,每月能赚到比做女佣高出很多的薪水。 [1] 玛丽虽然身体一直健康,却携带伤寒杆菌。后来玛丽相继传染多人,最终被隔离在纽约附近的北兄弟岛(North Brother Island)上的传染病房。医生对隔离中的玛丽使用了可以治疗伤寒病的所有药物,但伤寒病菌却一直顽强地存在于她的体内。最终玛丽于1938年11月11日死于肺炎。
中文名:玛丽·梅伦 外文名 :Mary Mallon 别名 :伤寒玛丽 国籍:美国 出生日期 1869年9月23日逝世日期 1938年11月11日职业:厨师
事件过程 伤寒蔓延
1906年夏天,纽约的银行家华伦带着全家去长岛消夏,雇佣玛丽做厨师。8月底,华伦的一个女儿最先感染了伤寒。接着,华伦夫人、两个女佣、园丁和另一个女儿相继感染。他们消夏的房子住了11个人,就有6个人患病。
不肯就范
房主深为焦虑,他想方设法找到了有处理伤寒疫情经验的专家索柏(Soper)。索柏将目标锁定在了玛丽身上。他详细调查了玛丽此前7年的工作经历,发现7年中玛丽更换过7个工作地点,而每个工作地点都曾暴发过伤寒病,累计共有22个病例,其中1例死亡。
于是,索柏想得到玛丽的血液、粪便样本,以验证自己的推断;但这非常棘手。索柏对此有过精彩的描述。他找到玛丽,“尽量使用外交语言,但玛丽很快就作出了反应。她抓起一把大杈子,朝我直戳过来。我飞快地跑过又长又窄的大厅,从铁门里逃了出去。”因为,在她那个年代,“健康带菌者”还是一个闻所未闻的概念。她自己身体棒棒的,说她把伤寒传染给了别人,简直就是对她的侮辱。
后来,索柏试图通过地方卫生官员说服玛丽。没想到,这更惹恼了这个倔脾气的爱尔兰裔女人。她将他们骂出门外,宣布他们是“不受欢迎的人”。
武力隔离
最后,当地的卫生官员带着一辆救护车和5名警察找上门。这一次,玛丽又动用了大杈子。在众人躲闪之际,玛丽突然跑了。后来,警察在壁橱里找到了她。5名警察把她抬进救护车,送进了医院。
医院检验结果证实了索柏的怀疑。后来,玛丽被送入纽纽附近的北兄弟岛上的传染病房。
但玛丽始终不相信医院的结论。两年后,她向美国卫生部门提起申诉。1909年6月,《纽约美国人报》刊出一篇有关玛丽的长篇报道,文章十分煽情,引起公众一片唏嘘,卫生部门被指控侵犯人权。
1910年2月,当地卫生部门与玛丽达成和解,解除对她的隔离,条件是玛丽同意不再做厨师。
这一段公案就此了结。1915年,玛丽已经被解除隔离5年,大家差不多都把她忘了。这时,纽约一家妇产医院暴发了伤寒病,25人被感染,2人死亡。卫生部门很快在这家医院的厨房里找到了玛丽,她已经改名为“布朗夫人”。
据说玛丽因为认定自己不是传染源才重新去做厨师的,毕竟做厨师挣的钱要多得多。但无论如何,公众对玛丽的同情心这次却消失了。玛丽自觉理亏,老老实实地回到了小岛上。医生对隔离中的玛丽使用了可以治疗伤寒病的所有药物,但伤寒病菌仍一直顽强地存在于她的体内。玛丽渐渐了解了一些传染病的知识,积极配合医院的工作,甚至成了医院实验室的义工。1932年,玛丽患中风半身不遂,6年后去世。
女人灾难
当G·索伯博士又一次见到繁星一般遍布于尸表的玫瑰疹时,立即联想起玛丽·梅伦。
“那个女人,本身就是一场灾难”。记述她所传播的案卷整整塞满了两只大号铁柜,除一部分被收进传染病医学专着以外,其余的全被锁在纽约市卫生局的地下室里等待着销毁年限。另一只密封的箱子里装着她被抓住前的随身物品:几件式样呆板的针织上衣,一本用爱尔兰方言和意大利暗语写成的菜谱,一条俄罗斯披肩,一本袖珍版圣经。
断续隔离
在抗生素发明以后,全世界每年仍然会有五十万人因感染沙门氏杆菌而死。1907年的一个星期天上午,纽约人发现伤寒病正从长岛附近向市区蔓延。自打玛格丽特·米龙象胡迪尼一样逃脱隔离医院,消失在这座带有索引的庞大迷宫里之后,东北部已经连续爆发了第三次大规模的伤寒流行。这一回纽约卫生局的工程师们几乎凭借着直觉,在曼哈顿公园区大道将刚刚受雇厨娘的“伤寒玛丽”抓获,“你只需要打听附近谁家有最好吃的烟熏鲑鱼就行了”。在1910年的听证上,纽约公共卫生主管索伯博士是释放这名免疫伤寒带菌者的最激烈反对者,最高法院在要玛格丽特向上帝发誓不再从事接触食物的工作后,当庭将她释放。四年后,索伯在新一轮传染病爆发之前,在新泽西韦斯切斯县将再度找到了重操旧业的玛格丽特,终于如愿以偿地永远将她关进了北方兄弟岛。
可怕影响
玛格丽特·米龙一生中直接传播了52例伤寒,其中7例死亡,间接被传染者不计其数。美国政府拒绝认定她的国籍和出生地,1932年她由于中风瘫痪,死亡时大概68岁。在同一间玻璃笼子里,除了短暂的间歇,前前后后一共被关了二十七年。
验尸结果
伤寒玛莉1938年11月11日死于肺炎而非伤寒,享年69岁,推测感染肺炎的原因是死前六个月中风导致她瘫痪在床。然而,验尸后却发现她的胆囊中有许多活体伤寒杆菌,遗骸最后在布朗克斯的圣雷蒙墓园(SaintRaymond's Cemetery)火化。
影响
后来,玛丽·梅伦便以“伤寒玛丽”的绰号留名于美国医学史。美国人有时还会以开玩笑的口吻称患上传染病的朋友为“伤寒玛丽”。
玛丽·梅隆的经历引发了文学家的充分想像,也有很多小说家为玛丽鸣不平。瑞士一位小说家J.F.菲德斯皮尔(J.F.Federspiel)就根据伤寒玛丽的故事写成了一部小说《伤寒玛丽民谣》(DieBalladevonder Typhoid Mary)。在书中作者以时空交错的方式描述了百年前纽约市发生的这个事件。在小说中,玛丽·梅隆是一个快乐的来到美国纽约寻梦的女孩。她以一手好厨艺受到东家的赞赏,她沉默寡言不善交谈,她在自己不觉察的情况下成为了“伤寒杀手”,到处传播着可怕的伤寒病菌,随着玛丽所经过的地方不断有人因伤寒病而死去,人们对玛丽开始怀疑和恐惧。惟独玛丽却始终健健康康的。当时卫生局派出的人员和大批警察同时出动,开始搜遍美国纽约大大小小的厨房,寻找玛丽·梅隆。因此玛丽开始了游荡生活。和历史记载玛丽被隔离到孤岛不同,在小说中作者为痛苦而有些“无辜”的玛丽安排了另一个黑色幽默式的结局。在书中,玛丽这位健康的带菌者最后化名为布朗夫人来到了一家医院工作,然后伤寒病又开始肆虐。 [2]
由于故事中的玛丽·梅伦总是不停地更换工作地点,因此,对于那些频繁跳槽的人,也会被周围的人戏称为“伤寒玛丽”。
名称演变
玛莉造成的问题部份乃肇因于她不顾一切地否认自身的处境,即使身上带有足以致命的病原体,她仍保持健康状态,且毫无感染过伤寒的纪录。但是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美国歧视工人阶级的爱尔兰移民,对于此一事件也不可免责。过去有段时间,人们以“伤寒玛莉”称呼类似玛莉·马龙这种身为带原者却拒绝采取适当防范措施的人,由于该词具有部分歧视、讽刺意味,一般通称带有病原体却无症状的人作“带菌者”。
对大众文化的隐喻
"伤寒玛丽"的故事对于大众文化来说,是一个完整的隐喻。大众文化从来都被视为是"带菌的文化",它在夹缝中生存并腹背受敌。主流意识形态认为这种文化类型里经常含有的"不健康文化",于社会来说是有害的,它普遍流行的后果无疑与"伤寒病菌"相类似,作为文化疾病,尤其对青年的毒害更是后患无穷;在知识分子文化看来,这是一种"低俗的文化",是与学院文化和经典文化不能相提并论的文化垃圾。
隐含的种族歧视
在这样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再次想到大众文化与"伤寒玛丽"的相似性关系:玛丽的身份是一个"爱尔兰移民",她不是美国本土公民,作为一个外来的"他者",她的身份本来就是可疑的,或者说,她的"不洁"与她的身份先天地联系在一起;作为"爱尔兰人",种族的问题也隐含于"带菌者"的叙述中,或者说,"伤寒病菌"是外来的,对于美国的沙文主义来说,他们顿时拥有了另一种恐慌。一位医学博士在一篇文章中曾这样写道:"从去年好几个星期到今年冬天,亚洲霍乱光顾了欧洲人民,在俄国尤其如此。每天早晨,美国的读书人、领导人、杰出的务实家,还不包括像小鸟一样早早起来翱翔的自由人以及所有诸如此类的人,这些美国公民们一边浏览报纸,一边为那些遭受着痛苦的不幸者感到悲悯,他们因为无知和懒散而不得不承受痛苦。美国公民像往常一样,在早餐的咖啡杯面前庆幸自己没有像那些盲目的、糊涂的和迷信的帝俄农民一样无可奈何地承受和死于霍乱。这样美滋滋地思索着的美国公民在他的某个阈下意识层上搁置了或不再考虑美国的伤寒病。"在这样的叙述中,美国幻想的安全感和优越感跃然纸上。但是,"伤寒玛丽"使美国和帝俄的农民的区别变得困难和复杂;
隐含的性别歧视
性别歧视也同样隐含在"伤寒玛丽"的叙事中。这个爱尔兰女性因这个恶名而被妖魔化。她被描写成一个丑陋的女人,一个壮实的如同男人一样的女人,一个老处女却同肮脏的男人睡觉的女人。在这样的叙述中,"伤寒玛丽"的恶名被一再放大,于是她也就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带菌者"

伤寒玛丽 (美国第一位伤寒杆菌带菌者)
“伤寒玛丽”(TyphoidMary),本名叫玛丽·梅伦(Mary Mallon,1869年9月23日——1938年11月11日),生于爱尔兰,15岁时移民美国。起初,她给人当女佣。后来,她发现自己很有烹调才能,于是转行当了厨师,每月能赚到比做女佣高出很多的薪水。 [1] 玛丽虽然身体一直健康,却携带伤寒杆菌。后来玛丽相继传染多人,最终被隔离在纽约附近的北兄弟岛(North Brother Island)上的传染病房。医生对隔离中的玛丽使用了可以治疗伤寒病的所有药物,但伤寒病菌却一直顽强地存在于她的体内。最终玛丽于1938年11月11日死于肺炎。
中文名:玛丽·梅伦 外文名 :Mary Mallon 别名 :伤寒玛丽 国籍:美国 出生日期 1869年9月23日逝世日期 1938年11月11日职业:厨师
事件过程 伤寒蔓延
1906年夏天,纽约的银行家华伦带着全家去长岛消夏,雇佣玛丽做厨师。8月底,华伦的一个女儿最先感染了伤寒。接着,华伦夫人、两个女佣、园丁和另一个女儿相继感染。他们消夏的房子住了11个人,就有6个人患病。
不肯就范
房主深为焦虑,他想方设法找到了有处理伤寒疫情经验的专家索柏(Soper)。索柏将目标锁定在了玛丽身上。他详细调查了玛丽此前7年的工作经历,发现7年中玛丽更换过7个工作地点,而每个工作地点都曾暴发过伤寒病,累计共有22个病例,其中1例死亡。
于是,索柏想得到玛丽的血液、粪便样本,以验证自己的推断;但这非常棘手。索柏对此有过精彩的描述。他找到玛丽,“尽量使用外交语言,但玛丽很快就作出了反应。她抓起一把大杈子,朝我直戳过来。我飞快地跑过又长又窄的大厅,从铁门里逃了出去。”因为,在她那个年代,“健康带菌者”还是一个闻所未闻的概念。她自己身体棒棒的,说她把伤寒传染给了别人,简直就是对她的侮辱。
后来,索柏试图通过地方卫生官员说服玛丽。没想到,这更惹恼了这个倔脾气的爱尔兰裔女人。她将他们骂出门外,宣布他们是“不受欢迎的人”。
武力隔离
最后,当地的卫生官员带着一辆救护车和5名警察找上门。这一次,玛丽又动用了大杈子。在众人躲闪之际,玛丽突然跑了。后来,警察在壁橱里找到了她。5名警察把她抬进救护车,送进了医院。
医院检验结果证实了索柏的怀疑。后来,玛丽被送入纽纽附近的北兄弟岛上的传染病房。
但玛丽始终不相信医院的结论。两年后,她向美国卫生部门提起申诉。1909年6月,《纽约美国人报》刊出一篇有关玛丽的长篇报道,文章十分煽情,引起公众一片唏嘘,卫生部门被指控侵犯人权。
1910年2月,当地卫生部门与玛丽达成和解,解除对她的隔离,条件是玛丽同意不再做厨师。
这一段公案就此了结。1915年,玛丽已经被解除隔离5年,大家差不多都把她忘了。这时,纽约一家妇产医院暴发了伤寒病,25人被感染,2人死亡。卫生部门很快在这家医院的厨房里找到了玛丽,她已经改名为“布朗夫人”。
据说玛丽因为认定自己不是传染源才重新去做厨师的,毕竟做厨师挣的钱要多得多。但无论如何,公众对玛丽的同情心这次却消失了。玛丽自觉理亏,老老实实地回到了小岛上。医生对隔离中的玛丽使用了可以治疗伤寒病的所有药物,但伤寒病菌仍一直顽强地存在于她的体内。玛丽渐渐了解了一些传染病的知识,积极配合医院的工作,甚至成了医院实验室的义工。1932年,玛丽患中风半身不遂,6年后去世。
女人灾难
当G·索伯博士又一次见到繁星一般遍布于尸表的玫瑰疹时,立即联想起玛丽·梅伦。
“那个女人,本身就是一场灾难”。记述她所传播的案卷整整塞满了两只大号铁柜,除一部分被收进传染病医学专着以外,其余的全被锁在纽约市卫生局的地下室里等待着销毁年限。另一只密封的箱子里装着她被抓住前的随身物品:几件式样呆板的针织上衣,一本用爱尔兰方言和意大利暗语写成的菜谱,一条俄罗斯披肩,一本袖珍版圣经。
断续隔离
在抗生素发明以后,全世界每年仍然会有五十万人因感染沙门氏杆菌而死。1907年的一个星期天上午,纽约人发现伤寒病正从长岛附近向市区蔓延。自打玛格丽特·米龙象胡迪尼一样逃脱隔离医院,消失在这座带有索引的庞大迷宫里之后,东北部已经连续爆发了第三次大规模的伤寒流行。这一回纽约卫生局的工程师们几乎凭借着直觉,在曼哈顿公园区大道将刚刚受雇厨娘的“伤寒玛丽”抓获,“你只需要打听附近谁家有最好吃的烟熏鲑鱼就行了”。在1910年的听证上,纽约公共卫生主管索伯博士是释放这名免疫伤寒带菌者的最激烈反对者,最高法院在要玛格丽特向上帝发誓不再从事接触食物的工作后,当庭将她释放。四年后,索伯在新一轮传染病爆发之前,在新泽西韦斯切斯县将再度找到了重操旧业的玛格丽特,终于如愿以偿地永远将她关进了北方兄弟岛。
可怕影响
玛格丽特·米龙一生中直接传播了52例伤寒,其中7例死亡,间接被传染者不计其数。美国政府拒绝认定她的国籍和出生地,1932年她由于中风瘫痪,死亡时大概68岁。在同一间玻璃笼子里,除了短暂的间歇,前前后后一共被关了二十七年。
验尸结果
伤寒玛莉1938年11月11日死于肺炎而非伤寒,享年69岁,推测感染肺炎的原因是死前六个月中风导致她瘫痪在床。然而,验尸后却发现她的胆囊中有许多活体伤寒杆菌,遗骸最后在布朗克斯的圣雷蒙墓园(SaintRaymond's Cemetery)火化。
影响
后来,玛丽·梅伦便以“伤寒玛丽”的绰号留名于美国医学史。美国人有时还会以开玩笑的口吻称患上传染病的朋友为“伤寒玛丽”。
玛丽·梅隆的经历引发了文学家的充分想像,也有很多小说家为玛丽鸣不平。瑞士一位小说家J.F.菲德斯皮尔(J.F.Federspiel)就根据伤寒玛丽的故事写成了一部小说《伤寒玛丽民谣》(DieBalladevonder Typhoid Mary)。在书中作者以时空交错的方式描述了百年前纽约市发生的这个事件。在小说中,玛丽·梅隆是一个快乐的来到美国纽约寻梦的女孩。她以一手好厨艺受到东家的赞赏,她沉默寡言不善交谈,她在自己不觉察的情况下成为了“伤寒杀手”,到处传播着可怕的伤寒病菌,随着玛丽所经过的地方不断有人因伤寒病而死去,人们对玛丽开始怀疑和恐惧。惟独玛丽却始终健健康康的。当时卫生局派出的人员和大批警察同时出动,开始搜遍美国纽约大大小小的厨房,寻找玛丽·梅隆。因此玛丽开始了游荡生活。和历史记载玛丽被隔离到孤岛不同,在小说中作者为痛苦而有些“无辜”的玛丽安排了另一个黑色幽默式的结局。在书中,玛丽这位健康的带菌者最后化名为布朗夫人来到了一家医院工作,然后伤寒病又开始肆虐。 [2]
由于故事中的玛丽·梅伦总是不停地更换工作地点,因此,对于那些频繁跳槽的人,也会被周围的人戏称为“伤寒玛丽”。
名称演变
玛莉造成的问题部份乃肇因于她不顾一切地否认自身的处境,即使身上带有足以致命的病原体,她仍保持健康状态,且毫无感染过伤寒的纪录。但是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美国歧视工人阶级的爱尔兰移民,对于此一事件也不可免责。过去有段时间,人们以“伤寒玛莉”称呼类似玛莉·马龙这种身为带原者却拒绝采取适当防范措施的人,由于该词具有部分歧视、讽刺意味,一般通称带有病原体却无症状的人作“带菌者”。
对大众文化的隐喻
"伤寒玛丽"的故事对于大众文化来说,是一个完整的隐喻。大众文化从来都被视为是"带菌的文化",它在夹缝中生存并腹背受敌。主流意识形态认为这种文化类型里经常含有的"不健康文化",于社会来说是有害的,它普遍流行的后果无疑与"伤寒病菌"相类似,作为文化疾病,尤其对青年的毒害更是后患无穷;在知识分子文化看来,这是一种"低俗的文化",是与学院文化和经典文化不能相提并论的文化垃圾。
隐含的种族歧视
在这样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再次想到大众文化与"伤寒玛丽"的相似性关系:玛丽的身份是一个"爱尔兰移民",她不是美国本土公民,作为一个外来的"他者",她的身份本来就是可疑的,或者说,她的"不洁"与她的身份先天地联系在一起;作为"爱尔兰人",种族的问题也隐含于"带菌者"的叙述中,或者说,"伤寒病菌"是外来的,对于美国的沙文主义来说,他们顿时拥有了另一种恐慌。一位医学博士在一篇文章中曾这样写道:"从去年好几个星期到今年冬天,亚洲霍乱光顾了欧洲人民,在俄国尤其如此。每天早晨,美国的读书人、领导人、杰出的务实家,还不包括像小鸟一样早早起来翱翔的自由人以及所有诸如此类的人,这些美国公民们一边浏览报纸,一边为那些遭受着痛苦的不幸者感到悲悯,他们因为无知和懒散而不得不承受痛苦。美国公民像往常一样,在早餐的咖啡杯面前庆幸自己没有像那些盲目的、糊涂的和迷信的帝俄农民一样无可奈何地承受和死于霍乱。这样美滋滋地思索着的美国公民在他的某个阈下意识层上搁置了或不再考虑美国的伤寒病。"在这样的叙述中,美国幻想的安全感和优越感跃然纸上。但是,"伤寒玛丽"使美国和帝俄的农民的区别变得困难和复杂;
隐含的性别歧视
性别歧视也同样隐含在"伤寒玛丽"的叙事中。这个爱尔兰女性因这个恶名而被妖魔化。她被描写成一个丑陋的女人,一个壮实的如同男人一样的女人,一个老处女却同肮脏的男人睡觉的女人。在这样的叙述中,"伤寒玛丽"的恶名被一再放大,于是她也就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带菌者"。

《秘密花园》第一章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玛丽·伦诺克斯被送到米瑟斯韦特庄园她舅舅那里,每个人都说没见过这么别扭的小孩。确实是这样。她的脸蛋瘦削,身材单薄,头发细薄,一脸不高兴。她的头发是黄色的,脸色也是黄的,因为她在印度出生,不是生这病就是得那病。
她父亲在英国政府有个职务,他自己也总是生病。她母亲是个大美人,只关心宴会,想着和社交人物一起寻欢作乐。本来她根本不想要这个小女孩儿,玛丽出生的时候,她把玛丽交给印度奶妈,奶妈知道,如果想让女主人高兴的话,肯定是把孩子带得越远越好。
当她是个多病、烦躁、难看的婴儿,她被带到不妨碍大人的地方;当她长成一个多病、烦躁、蹒跚学步的小东西,她仍然被带到不妨碍大人的地方。

扩展资料:在《秘密花园》这部小说里,作者伯内特以秘密花园的“复活”为衬托,细腻地刻画了玛丽、柯林、克莱文先生几位主要人物性格从孤癖痛苦到健康快乐所发生的巨大转变。
旨在告诉我们在人生之路上,当面对挫折和痛苦时,要学会开启心灵的秘密花园,敞开心扉,微笑面对人生,战胜自己,战胜磨难。每个人都应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不要永远放弃自己。
《秘密花园》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和高度一致性,表现了一个天人合一的主题。它是西方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长期探索、深刻反思的结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秘密花园》的情节富有传奇性和奇特性,小说里描绘的是超现实的、主观化的世界,在约克郡的某一片荒原上,动物和以迪肯为代表的人类和谐共居,亲密无间。
主人公玛丽和柯林从因远离自然而体弱多病、性格怪异,又因为回归自然而变得美丽、健康,这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好阐释,其天人合一主题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表达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希望和理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秘密花园

  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波兰文:Mabya Sklodowska)
  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11.7—1934.7.4)出生于波兰,因当时波兰被占领,转入法国国籍。是法国的物理学家、化学家。世界著名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被人称为“镭的母亲”,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在研究镭的过程中,她和她的丈夫用了3年又9个月才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g镭。作为杰出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尤其因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典范激励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儿童时代就听到她的故事,但得到的多是一个简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对居里夫人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所影响。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处理了。她还能说出世上每克镭的所在地!这是她最杰出的地方!
  [编辑本段]生平
  玛丽1867年出生于波兰的华沙,高中毕业后,曾患了一年的精神疾病。由于是女性的原因,她不能在任何俄罗斯或波兰的大学继续进修,因此她做了几年的家庭教师。玛丽和姐姐都有想去法国留学的梦想,姐姐为了去留学已经存了一部分钱,但这些钱只够在法国学习一年。玛丽为了完成自己和姐姐的梦想,向姐姐提议。自己先去当家庭教师为她提供上学的资金,而等到姐姐毕业找到工作后,再为她筹备留学的资金。玛丽为了留学的梦想,整整做了8年的家庭教师。8年没有磨灭的梦想最终终于实现了。在她的姐姐的经济支持下来到巴黎,并在索邦(Sorbonne,巴黎大学的旧名)学习数学和物理学。经过四年的努力后,玛丽于巴黎大学取得物理及数学两个硕士学位。在那里,她成为了该校第一名女性讲师。
  玛丽亚在索邦结识了另一名讲师,皮埃尔·居里,就是她后来的丈夫。他们两个经常在一起进行放射性物质的研究,以沥青铀矿石为主,因为这种矿石的总放射性比其所含有的铀的放射性还要强。1898年,居里夫妇对这种现象提出了一个逻辑的推断:沥青铀矿石中必定含有某种未知的放射成分,其放射性远远大于铀的放射性。12月26日,居里夫人公布了这种新物质存在的设想。
  在此之后的几年中,居里夫妇不断地提炼沥青铀矿石中的放射成分。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终于成功地分离出了氯化镭并发现了两种新的化学元素:钋(Po)和镭(Ra)。因为他们在放射性上的发现和研究,居里夫妇和亨利·贝克勒尔共同获得了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居里夫人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八年之后的1911年,居里夫人又因为成功分离了镭元素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出乎意外的是,在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她并没有为提炼纯净镭的方法申请专利,而将之公布于众,这种作法有效的推动了放射化学的发展。
  居里夫人晚年跟丈夫生前的学生保罗·朗志万有一段韵事,这个事件在法国闹得风风雨雨。1911年巴黎新闻报在11月4日的标题《爱情故事:居里夫人与郎志万教授》,传言皮埃尔在世,郎志万和居里夫人有密切的来往。爱因斯坦对这件事的看法是,如果他们相爱,谁也管不着,他在1911年11月23日给居里夫人写了封信,以表安慰。
  居里夫人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两项诺贝尔奖的人,而且是仅有的两个在不同的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居里夫人倡导用放射学救护伤员,推动了放射学在医学领域里的运用。之后,她曾在1921年赴美国旅游并为放射学的研究筹款。居里夫人由于过度接触放射性物质于1934年7月4日在法国上萨瓦省逝世。在此之后,她的大女儿伊伦·若里奥-居里(Irène Joliot-Curie)获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她的小女儿艾芙·居里(Eve Curie)在她母亲去世之后写了《居里夫人传》。在20世纪90年代的通货膨胀中,居里夫人的头像曾出现在波兰和法国的货币和邮票上。化学元素锔(Cm, 96)就是为了纪念居里夫妇所命名的。居里夫人著有《我的信念》。
  一、靠自己学走进巴黎大学
  玛丽·居里是家中5个子女中最小的,也是最聪明的一个。她的父亲是一名收入十分有限的中学数理教师,妈妈是中学教员。玛丽的童年是不幸的,她的妈妈得了严重的传染病,是大姐照顾她长大的。后来,妈妈和大姐在她不满10岁时就相继病逝了。她的生活中充满了艰难。这样的生活环境不仅培养了她独立生活的能力,也使她从小就磨炼出了非常坚强的性格。
  玛丽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考第一。15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地熏陶着小玛丽。她从小就十分喜爱父亲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长大后她又读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更使她充满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学世界探索。但是当时的家境不允许她去读大学。19岁那年,她开始做长期的家庭教师,同时还自修了各门功课,为将来的学业作准备。这样,直到24岁时,她终于来到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她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贯注地听每一堂课,艰苦的学习使她身体变得越来越不好,但是她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这不仅使同学们羡慕,也使教授们惊异,入学两年后,她充满信心地参加了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在32名应试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数学学士学位。
  1894年初,玛丽接受了法兰西共和国国家实业促进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科研项目。在完成这个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她结识了理化学校教师皮埃尔·居里,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青年科学家。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共同意愿使他们结合了。玛丽结婚后,人们都尊敬地称呼她居里夫人。1896年,居里夫人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了大学毕业生的任职考试。第二年,她又完成了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研究。但是,她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决心考博士,并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站到了一条新的起跑线上。
  二、镭之光
  1896年,法兰西共和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表了一篇工作报告,详细地介绍了他通过多次实验发现的铀元素,铀及其化合物具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它能自动地、连续地放出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和一般光线不同,能透过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它同伦琴发现的伦琴射线也不同,在没有高真空气体放电和外加高电压的条件下,却能从铀和铀盐中自动发生。铀及其化合物不断地放出射线,向外辐射能量。这使居里夫人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些能量来自于什么地方?这种与众不同的射线的性质又是什么?居里夫人决心揭开它的秘密。1897年,居里夫人选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这个研究课题,把她带进了科学世界的新天地。她辛勤地开垦了一片处女地,最终完成了近代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并奠定了现代放射化学的基础,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三、金子—般的心灵
  由于居里夫妇的惊人发现,1903年12月,他们和贝克勒尔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夫妇的科学功勋盖世,然而他们却极端藐视名利,最厌烦那些无聊的应酬。他们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不捞取任何个人私利。在镭提炼成功以后,有人劝他们向政府申请专利权,垄断镭的制造以此发大财。居里夫人对此说:“那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应该公开发表,别人要研制,不应受到任何限制”。“何况镭是对病人有好处的,我们不应当借此来谋利”。居里夫妇还把得到的诺贝尔奖金,大量地赠送别人。
  1906年,居里先生不幸因车祸而去世,居里夫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她决心加倍努力,完成两个人共同的科学志愿。巴黎大学决定由居里夫人接替居里先生讲授物理课。居里夫人成为著名的巴黎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教授,还是在他们夫妇分离出第一批镭盐的时候,就开始了对放射线各种性质的研究。仅1889年到1904年间,他们就先后发表了32篇学术报告,记录了他们在放射科学上探索的足迹。1910年,居里夫人又完成了《放射性专论》一书。她还与人合作,成功地制取了金属镭。1911年,居里夫人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一位女科学家,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两次在两个不同的科学领域里获得世界科学的最高奖,这在世界科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事情!
  1914年,巴黎建成了镭学研究院,居里夫人担任了学院的研究指导。以后她继续在大学里授课,并从事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工作。她毫不吝啬地把科学知识传播给一切想要学习的人。她从16岁开始,成年累月地学习、工作,整整50年了。但她仍不改变那严格的生活方式。她从小就有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早年她为了供姐姐上学,甘愿去别人家里做佣人。在巴黎求学期间,为了节约灯油和取暧开支,她每天晚上都在图书馆读书,一直到图书馆关门才走。提取纯镭所需要的沥青铀矿,在当时是很昂贵的,他们从自己的生活费中一点一滴地节省,先后买了8、9吨,在居里先生去世后,居里夫人把千辛万苦提炼出来的,价值高达100万金法郎以上的镭,无偿地赠送给了研究治癌的实验室。
  1932年,65岁的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华沙镭研究所”的开幕典礼。居里夫人从青年时代起就远离祖国,到法兰西共和国求学。但是她时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小时候,她的祖国波兰被沙俄侵占,她就非常痛恨侵略者。当他们夫妇从矿物中分离出新元素以后,她把新元素命名为钋。这是因为钋的词根与波兰国名的词根一样。她以此表示对惨遭沙俄奴役的祖国的深切怀念。
  几十年来,居里夫人由于长期从事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工作,加上恶劣的实验环境和对身体保护的不够严格,时常受到放射性元素的侵袭,使她的血液渐渐受到了破坏,患上白血病。她还患有肺病、眼病、胆病、肾病,甚至患过神经错乱症。在居里夫人看来,科学研究要比她本身的健康更重要。她曾为了能参加世界物理学大会,请求医生延期施行肾脏手术;她曾带病回国参加镭研究所的开幕典礼。她曾忍受着眼睛失明的恐惧,顽强地进行科学研究。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息,由于恶性贫血、高烧不退,躺在床上的时候,仍然要求她的女儿向她报告实验室里的工作情况,替她校对她写的《放射性》著作。居里夫人1934年7月4日不治而亡,她把她的一生完全献给了她所挚爱的科学事业。
  1934年7月4日,居里夫人病逝了。她最后死于恶性贫血症。她一生创造、发展了放射科学,长期无畏地研究强烈放射性物质,直至最后把生命贡献给了这门科学。她一生中,共得过包括诺贝尔奖等在内的10次著名奖金,得到国际高级学术机构颁发的奖章16枚;世界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授予的各种头衔多达107多个。但是她一如既往地那样谦虚谨慎。伟大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评价说:“在所有的著名人物里面,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居里夫人是女性的代表。
  [编辑本段]事迹
  淡泊名利
  居里夫人天下闻名,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一生获得各种奖金10次,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07个,却全不在意。有一天,她的一位朋友来她家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金质奖章,于是惊讶地说“居里夫人,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教女有方
  居里夫人有两个女儿。“把握智力发展的年龄优势”是居里夫人开发孩子智力的重要“诀窍”。早在女儿不足周岁的时候,居里夫人就引导孩子进行幼儿智力体操训练,引导孩子广泛接触陌生人,去动物园观赏动物,让孩子学游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孩子稍大一些,她就教她们做一种带艺术色彩的智力体操,教她们唱儿歌、讲童话。再大一些,就让孩子进行智力训练,教她们识字、弹琴、搞手工制作等等,还教她们开车、骑马。
  简朴生活
  1895年,居里夫人和皮埃尔·居里结婚时,新房里只有两把椅子,正好两人各一把。皮埃尔·居里觉得椅子太少,建议多添几把,以免客人来了没地方坐,居里夫人却说:“有椅子是好的,可是,客人坐下来就不走啦。为了多一点时间搞研究,还是算了吧!”
  居里夫人的年薪已增至4万法郎时,但她照样“大方”。她每次从国外回来,总要带回一些宴会上的菜单,因为这些菜单都是很厚很好的纸片,在背面写字很方便。难怪有人说居里夫人一直到死都“像一个匆忙的贫穷妇人”。
  有一次,一位美国记者寻访居里夫人,他走到村子里一座渔家房舍门前,向赤足坐在门口石板上的一位妇女打听居里夫人的住处,当这位妇女抬起头时,记者大吃一惊:原来她就是居里夫人。
  品德教育
  1.培养她们节俭朴实、轻财的品德。她对女儿的爱,表现为一种有节制的爱,一种有理智的爱,她对女儿生活上严加管束,要求她们“俭以养志”,她教育女儿说:“贫困固然不方便,但过富也不一定是好事。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谋求生活。”
  2.培养她们不空想、重实际的作风。 她告诫两个女儿:“我们不应该虚度一生”。
  3.培养她们勇敢、坚强、乐观、克服困难的品格。她常与子女共勉道:“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 ”
  4.教育她们必须热爱祖国。除了教她们波兰语,居里夫人还以自己致力于帮助祖国科学发展和波兰留学生的行动感染伊伦娜和艾芙,尤使她们念念不忘的祖国。
  弱者坐待时机;强者制造时机。
  ——居里夫人【波】
  如果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敢直前的毅力,
  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一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
  ——居里夫人
  [编辑本段]书籍
  著有
  《我的信念》(已收入初一课本)
  《论放射性》
  《放射性通论》
  《放射性物质的研究》
  《同位数及其组成》

本篇主要记述了玛丽生活的变化从中你能看到玛丽是怎样的女孩从哪里看...
答:因此玛丽开始了游荡生活。和历史记载玛丽被隔离到孤岛不同,在小说中作者为痛苦而有些“无辜”的玛丽安排了另一个黑色幽默式的结局。在书中,玛丽这位健康的带菌者最后化名为布朗夫人来到了一家医院工作,然后伤寒病又开始肆虐。 [2]由于故事中的玛丽·梅伦总是不停地更换工作地点,因此,对于那些频繁跳槽的人,也会被...

玛丽之殇读后感
答:25岁之后的玛丽��斯图亚特依旧丰美、高贵,但她已失去了最宝贵的自由,幸福也不再眷顾于她,她颤动的双翼依然美丽但已无力飞翔,她日夜想着挣脱,但身上的枷锁越来越紧,直到把她送上不归路。在玛丽��斯图亚特的命运中,伊丽莎白是不容忽视的主角,两个女人,一场纠缠了...

玛丽·贝尔的《听不见的哭声》讲了什么?
答:1980年,玛丽出狱,时年23岁,她换了一个名字开始新生活,后来还结婚生下一个女儿,1998年,她出版了一本《听不见的哭声》,记述了自己杀人犯蜕变为母亲的故事。出狱后的玛丽一直生活得很好,除了少年时杀死的那两名孩童之外,她没再伤害过其他人,如今,玛丽的女儿也已经结婚生子,玛丽已经从妈妈变成了...

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
答:相对应的,我更理解那种想要变成隐形人的感觉,想跳出生活的圈子来看生活的感觉,有些许心理疲劳,但无从跳出原本的生活圈子或者说对自己的生活圈子有心理惯性,还是要回到原来的生活, 但此次此刻更希望自己能旁观自己的生活,希望通过这种旁观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就像女主人公是观察玛丽的生活和自己生活的区别,不断的思考。即...

奋斗的名人小故事5篇
答:1997年,他跳槽到一家小西餐馆去当厨工,改变他整个人生的关键人物出现了,她就是玛丽。玛丽是美国人,一连几天光顾彼德任职的这家西餐馆,但却觉得食物很不地道。她向西餐馆老板毛遂自荐,表示可以给厨师和员工进行免费的厨艺培训。彼德抢先报名,和餐馆另外两位厨师一起每天到玛丽家学习。 彼德学做的第一道西式点心是苹...

居里夫人传记
答:她在一本灰色笔记居里夫人传 ·106·本里,随时记载艾芙最早会作的姿势和开始长出的牙齿,正如以前对待伊雷娜那样。玛丽的神经状态随着这个婴儿的发育渐渐好转。分娩造成的强制性休息使她放松了,从而使她恢复了生活的情趣。她又以愉快的心情去接触她的仪器,这种心情她曾经忘记了。不久她又到赛福尔去教课。她动摇了...

居里夫人于三科镭
答:可是,清贫的斯克洛道夫斯基一家,连生活都难以维持,又那里拿得出到外国求学的费用呢?何况她姐姐中学毕业已经三年了,幻想到巴黎学医的计划,一次次都变成了泡影。强烈的求知欲望没有使姊妹俩心灰意冷,而是更加倔强地向既定目标挺进。玛丽和姐姐分别去担任家庭教师,一点一滴地积蓄着去巴黎求学的费用。 一个春天的...

...了新的认识,结合你的所见、所闻、所思写一篇记述文
答:她就是玛丽·居里——一个有着高尚、执着追求的人。鲜花,固然美丽,因为它有艳丽的色彩和怡人的芳香。但是它的美丽是短暂的,随之而来的是枯萎与凋零,也许若干年后,没人会记得它也曾辉煌、美丽过。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它拥有美丽与青春的时光就像鲜花盛开那样美丽却有那么短暂,而在这段人生中最美的...

介绍一些经典动漫
答:为了在幻境中生存,千寻被魔女汤婆婆把名字改成千,彻底脱离人界的生活;她还成为汤婆婆手下的工人,在这个专横的魔女所控制的温泉浴池里不停劳动。千寻从釜爷爷、铃铛姐姐和神秘美少年小白的鼓励里得到生存下去的勇气,在温泉拼命工作避免沦为动物。渐渐地,在她身上沉寂已久的“生命力”被冷酷的生活唤醒了,原来人可以...

发生在战争时代的故事
答:此时,安德烈正应库图佐夫将军的召唤,去任他的传令官,将出国跟征战欧洲的拿破仑军队作战,任即将分娩的妻子和妹妹玛丽再三劝留,也改变不了他的决心,他期望通过这次战争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在出征之前,安德烈把妻子从首都送到了在莫斯科郊外居住的父亲那里,委托父亲加以关照。于是他急奔前线,在波兰追上了俄军总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