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病毒与盶病毒的介绍 类病毒和朊病毒是什么?

作者&投稿:澄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类病毒:早在1922年在美国发现了一种严重影响马铃薯产量的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病(Potato spindle tube disease,PSTD)。1960年以来,在我国的黑龙江省也发现了这类病毒,造成马铃薯减产20~70%。1971年瑞士的T. O. Diener经过研究证实了引起这类病毒的病原生物是一种不具蛋白质衣壳,仅有RNA组成的新病毒,称它为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病类病毒(Potato spindle tuber viroid,PSTV)。

类病毒是当今所知道的只含RNA一种核酸的最小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分子生物。它的基因组为单股闭合环状的RNA分子,分子量约105Da(“真病毒”为106~108Da),仅含330~380核苷酸。类病毒能耐受紫外线和作用于蛋白质的各种理化因素,比如对蛋白酶,胰蛋白酶,尿素等都不敏感(“真病毒”均敏感),在90℃下仍能存活(“真病毒”在50~60℃下失活)。类病毒现在仅在高等植物中发现,一般通过接触,擦伤,节肢动物和菟丝子传播。类病毒在传播方式上明显不同于“真病毒”的是可以通过花粉和种子垂直传播。迄今已发现的类病毒已有18种,例如番茄簇顶病,柑桔裂皮病,黄瓜白果病,椰子死亡病等,危害很大。防治的方法主要选择无感的种子和繁殖体,以及防止机械传播。

二、朊病毒:又称蛋白质侵染因子。朊病毒是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疏水蛋白质。

羊瘙痒病是羊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性紊乱疾病。表现为毛脱落,皮肤瘙痒,失去平衡和后肢麻痹等症状。这种“羊瘙痒病”的病原是经过近两个世纪的研究未能解决的一个谜。直至1982年,美国加洲大学旧金山分校动物病毒学家S.B.Prusiner发现羊瘙痒病是蛋白质侵染引起的疾病,并称为“Prion”即朊病毒。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S.B.Prusiner等科学家以严格的试验证明了朊病毒仅有蛋白质组成,分子量为104Da,在电子显微镜下单体呈杆状,直径25nm,长100~200nm.通常均以丛状排列存在。朊病毒对许多理化因子有很强的抵抗力,如甲醛、DNA酶、紫外线、γ射线和超声波。在80 ℃不被破坏,但对苯酚、蛋白酶、尿素等敏感,对干扰素不敏感,迄今尚无有效防治方法。上述特性既说明朊病毒具有蛋白质的特性,又与“真病毒”有明显的差异。现在已经发现与朊病毒有关的疾病有羊瘙痒病、貂脑病、人的库鲁病(震颤病)和克——雅氏病。有人还推测人类的一些慢性退化性紊乱疾病,像早老年痴呆,帕金森氏病、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和红斑狼疮等疾病也可能是由朊病毒引起的。

最引起当今科学家兴趣和关注的是朊病毒的复制机理。由于朊病毒是一种只含有蛋白质而不含核酸的分子生物并且只能在寄生宿主细胞内生存。因此,合成朊病毒所需的信息,有可能是存在于寄主细胞之中的,而朊病毒的作用,仅在于激活在寄主细胞中为朊病毒的编码的基因,使得朊病毒得以复制繁殖。

另一种学说认为朊病毒的蛋白质能为自己编码遗传信息。这种假说与传统的分子生物学中的“中心法则”是相违背的,因为朊病毒没有核酸。于是人们假设朊病毒的复制可能的方法如图示,一认为是通过逆转译过程产生为朊病毒编码的RNA或DNA(如后者情况还需要逆转录)必须存在逆转译酶,甚至还要有逆转录酶。二为蛋白质指导下的蛋白质合成,即蛋白质本身可作为遗传信息。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朊病毒的发现和研究,在理论上有可能为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带来新的影响。而在实践方面有可能为弄清系列疑难传染病的病原,带来新的希望。

一、类病毒:早在1922年在美国发现了一种严重影响马铃薯产量的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病(Potato spindle tube disease,PSTD)。1960年以来,在我国的黑龙江省也发现了这类病毒,造成马铃薯减产20~70%。1971年瑞士的T. O. Diener经过研究证实了引起这类病毒的病原生物是一种不具蛋白质衣壳,仅有RNA组成的新病毒,称它为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病类病毒(Potato spindle tuber viroid,PSTV)。

类病毒是当今所知道的只含RNA一种核酸的最小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分子生物。它的基因组为单股闭合环状的RNA分子,分子量约105Da(“真病毒”为106~108Da),仅含330~380核苷酸。类病毒能耐受紫外线和作用于蛋白质的各种理化因素,比如对蛋白酶,胰蛋白酶,尿素等都不敏感(“真病毒”均敏感),在90℃下仍能存活(“真病毒”在50~60℃下失活)。类病毒现在仅在高等植物中发现,一般通过接触,擦伤,节肢动物和菟丝子传播。类病毒在传播方式上明显不同于“真病毒”的是可以通过花粉和种子垂直传播。迄今已发现的类病毒已有18种,例如番茄簇顶病,柑桔裂皮病,黄瓜白果病,椰子死亡病等,危害很大。防治的方法主要选择无感的种子和繁殖体,以及防止机械传播。

二、朊病毒:又称蛋白质侵染因子。朊病毒是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疏水蛋白质。

羊瘙痒病是羊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性紊乱疾病。表现为毛脱落,皮肤瘙痒,失去平衡和后肢麻痹等症状。这种“羊瘙痒病”的病原是经过近两个世纪的研究未能解决的一个谜。直至1982年,美国加洲大学旧金山分校动物病毒学家S.B.Prusiner发现羊瘙痒病是蛋白质侵染引起的疾病,并称为“Prion”即朊病毒。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S.B.Prusiner等科学家以严格的试验证明了朊病毒仅有蛋白质组成,分子量为104Da,在电子显微镜下单体呈杆状,直径25nm,长100~200nm.通常均以丛状排列存在。朊病毒对许多理化因子有很强的抵抗力,如甲醛、DNA酶、紫外线、γ射线和超声波。在80 ℃不被破坏,但对苯酚、蛋白酶、尿素等敏感,对干扰素不敏感,迄今尚无有效防治方法。上述特性既说明朊病毒具有蛋白质的特性,又与“真病毒”有明显的差异。现在已经发现与朊病毒有关的疾病有羊瘙痒病、貂脑病、人的库鲁病(震颤病)和克——雅氏病。有人还推测人类的一些慢性退化性紊乱疾病,像早老年痴呆,帕金森氏病、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和红斑狼疮等疾病也可能是由朊病毒引起的。

最引起当今科学家兴趣和关注的是朊病毒的复制机理。由于朊病毒是一种只含有蛋白质而不含核酸的分子生物并且只能在寄生宿主细胞内生存。因此,合成朊病毒所需的信息,有可能是存在于寄主细胞之中的,而朊病毒的作用,仅在于激活在寄主细胞中为朊病毒的编码的基因,使得朊病毒得以复制繁殖。

另一种学说认为朊病毒的蛋白质能为自己编码遗传信息。这种假说与传统的分子生物学中的“中心法则”是相违背的,因为朊病毒没有核酸。于是人们假设朊病毒的复制可能的方法如图示,一认为是通过逆转译过程产生为朊病毒编码的RNA或DNA(如后者情况还需要逆转录)必须存在逆转译酶,甚至还要有逆转录酶。二为蛋白质指导下的蛋白质合成,即蛋白质本身可作为遗传信息。

比较病毒与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的异同点~

亚病毒:一类比病毒还小的、结构更简单的微生物。包括类病毒和Prion。

病毒包括真病毒和亚病毒,真病毒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讲的病毒,以DNA或者RNA为遗传物质,外面有衣壳粒包裹。亚病毒则包括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类病毒只有独立侵染性的RNA所组成,拟病毒一般仅有裸露的RAN,或者DNA所组成,是在真病毒中寄生的一种有缺陷的病毒。而朊病毒又称普利昂,或者蛋白质侵染子,是一种不含核酸的传染性的蛋白质分子,因能引起宿主体内的现成的桶内蛋白质分子发生与之相似的构象变化而致病。

类病毒:没有蛋白质外壳只有核苷酸构成的单链环状DNA或线性RNA分子。
朊病毒:只有蛋白质而无核酸的分子,能侵入寄主细胞引起寄主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疯牛病可能就是朊病毒引起的,但是叫朊病毒已经不科学了,现在认为朊病毒是一类人体正常的蛋白质分子,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当它以另一种构型存在时,就能引起动物的疾病如海绵脑病,而且这种异常的蛋白质分子本身还可以引起体内正常分子向异常分子转变,因而就“繁殖”了。某一年的诺贝尔奖跟这有关。

类病毒与盶病毒的介绍
答:二、朊病毒:又称蛋白质侵染因子。朊病毒是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疏水蛋白质。羊瘙痒病是羊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性紊乱疾病。表现为毛脱落,皮肤瘙痒,失去平衡和后肢麻痹等症状。这种“羊瘙痒病”的病原是经过近两个世纪的研究未能解决的一个谜。直至1982年,美国加洲大学...

类病毒与盶病毒的介绍
答:二、朊病毒:又称蛋白质侵染因子。朊病毒是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疏水蛋白质。羊瘙痒病是羊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性紊乱疾病。表现为毛脱落,皮肤瘙痒,失去平衡和后肢麻痹等症状。这种“羊瘙痒病”的病原是经过近两个世纪的研究未能解决的一个谜。直至1982年,美国加洲大学...

病毒学报的病毒学报杂志办刊宗旨
答:办刊方针是:贯彻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和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病毒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发展。促进学术交流和人材培养,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刊登内容为人与动物病毒、植物病毒、昆虫病毒、噬菌体和盶病毒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新成就、新进展。辟有论著、病毒学诊断、技术方法、简报、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