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在文言文的意思

作者&投稿:蒯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与 在文言文中有那些意思

与在文言文中作动词:赐与

例:则与斗卮酒。

取与者,义之表也。——西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与在文言文中作名词:

例: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东汉·许慎《说文》

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东汉·许慎《史记》

群臣连与成朋。——《汉书》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荀子》

与在文言文中作介词:跟、和、及

例: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与城为殉。——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参与的意思

例: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作助词: 和、同

例: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岂非士之愿与?——《史记·蔡泽传》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战国策·魏策》

2. “和”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和在文言中有多种读音和词性。

一、读作hé时可作:

1、形容词

一是和睦、融洽。

颜色愈和。——《史记·魏公子列传》

言和而色夷。——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二是暖和、和煦、晴和。

春和景明。——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天稍和。——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久而乃和。——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动词,和解。

与楚以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二、读作hè,作动词,意思是应和。

荆轲和而歌。——《战国策·燕策》

拊石而和之。——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当哭相和也。——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于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于】

(一)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③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④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4. 及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详细字义

〈名〉

1. (间是后起字,本字作闲,本义见间 jiàn)

2. 中间;内 [beeen;among]

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闲也。——《礼记·乐记》

而独闲数百千里。——《汉书·严助传》。注:“中间也。”

攘臂于其闲。——《庄子·人间世》。司马注:“犹里也。”

黄河远上白云间。—— 唐· 王之涣《凉州词》

林间窥之。——唐· 柳宗元《三戒》

草木之间。——明· 袁宏道《袁中郎全集·满井游记》

达于缙绅间。——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出于其间。——蔡元培《图画》

3. 又如:两地之间;上下之间;左右之间;半中间;两个高楼间的小弄;两个电极间的真空

4. 一会儿,顷刻 [a moment]

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庄子·大宗师》

乃留止闲曰。——《战国策·秦策》

5. 又如:间不容息(其时间不容喘息。比喻时间短促)

6. 近来 [recent]

帝间颜色瘦黑。——《汉书·叙传上》

7. 姓(闲)

〈量〉

1. 表示房屋的量词

安得广厦千万间。——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又如:一间卧室;三间门面

3. 另见 jiàn;

4. “间”另见 xián

5. 文言文里的与是什么意思

与 yǔ

1. 和,跟:正确~错误。~虎谋皮。生死~共。

2. 给:赠~。~人方便。

3.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4. 〔~其〕比较连词,常跟“不如”、“宁可”连用。

5. 赞助,赞许:~人为善。

与 yù

1. 参加:参~。~会。

与 yú

1. 同“欤”。

与 yǔ

1. 计算机的一种逻辑运算方式【两运算数都为1结果为1,否则为0】

一般来说,文言文中的与都是给的意思。

希望采纳,谢谢!

6. “及”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基本解释

1、从后头跟上:来得及。赶不及。

2、达到:及格、合格。及第(古代科举考试中选,特指考取进士)。普及。过犹不及。

3、趁着,乘:及时。及早。及锋而试。

4、连词,和,跟:阳光、空气及水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以及。[1]

详细解释

【动】

1、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来用手抓住前面的人。

2、追赶上,抓住。

及,逮也。——东汉·许慎《说文》

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史记·项羽本纪》

无庸,将自及。——《左传隐公元年》

又如:赶不及(来不及);企及(希望赶上);来得及(能够赶上);及面(见面);及时

令(与季节令令相适应)。

3.至,达到。

及,至也。——《广雅》

及期。——《仪礼聘礼》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潜《桃花源记》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汤熨之所及也。——《韩非子·喻老》

针石之所及也。

将有及。(还来得及。)

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汉·贾谊《论积贮疏》

及是,愈以为诚有。——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祸且及汝。——明·魏禧《大铁椎传》

廷益抱诚,噬膻曷及?——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4.待,等到。

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及其日中如探汤。

(袁可立)及长,数有异兆。——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及敌枪再击。——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及既上。(等到已经登上。及:等到。既:已经。)——清姚鼐《登泰山记》

如:及夫(等到)。

5、遭受。

铁铦短者及乎敌。(及乎敌,被敌所伤,极言战争之激烈。)——《韩非子五蠹》

6、比得上,能与……相比。

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囯策齐策》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

又如:我不及他。

7、连累;关联。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汉书李广苏建传》

又如:罚不及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8、通“给”。供应。

然则大囯内款,小囯用尽,何以及之。——《管子国蓄》

9.到了……的时候

及鲁肃过寻阳。——《资治通鉴汉纪》

及为北徐州,时有势族请姻者。——《梁书· 韦放传》

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明·宋濂《看松庵记》

10.遍及。

泽及万世而不为仁。——《庄子·大宗师》

推恩海内,泽及鸟兽。——《东坡先生墓志铭》

【介】

趁。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又如:及今(趁现今之时);及蚤(趁早。蚤:通“早”)。

【连】

和,与。

洄曲及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

洄曲及四境。

袁(袁可立子袁枢)出家刻十余种及王觉斯法书以示。——――明 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

扣其乡及姓字。——明·魏禧《大铁椎传》

音乐及诗歌。——蔡元培《图画》

又如:孔子及门徒。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副】

1、表示反问,相当于“岂”。

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左传》

2、表示频率,相当于“又”。

儿宽家贫,当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史记》

3、表示程度,相当于“极”。

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笔。——《水浒全传》

【名】

姓。及姓。[1]

7. 文言文里的与是什么意思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杭滨 什么是文言文? (1)文言文很精彩。

这当然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

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

这是对的,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那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

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

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

“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

“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

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5)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

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



~

欲在古文中什么意思
答:文言文中的 欲是什么意思?“欲” yù 欲不可从(放纵的意思)欲:1、想(欲至宛市《宋定伯捉鬼》) 2、将要(行欲至宛市《宋定伯捉鬼》) 3、愿望(从民欲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欲而当於理,则为天理。欲而不当於理,则为人欲。欲求适可斯已矣,非欲之外有理也。古有欲字,...

余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答:余在文言文中有多个意思。首先,它可以指代“我”,表示第一人称代词。其次,它可以表示“多余的”、“剩余的”、“遗留的”等形容词。此外,它还可以表示比较大的数目或者整数后的零数,作为数词使用。最后,余也可以是一个人的姓氏。详细释义:动词 1.(形声。从食,余声。本义:饱足)2.饱足...

“属”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答:战国韩非《扁鹊见蔡桓公》:“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夸何也。”在骨髓,司命所属,没有夸张呢。(3)部属。西汉司马迁《陈涉世家》:“徒属皆曰:‘敬受命。’”部下都说:‘恭敬地接受您的命令。(4)家属。清代方苞《狱中杂记》:“富者就其戚属,贫则面语之。”有钱的人就对他的亲属,贫穷...

下 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答:1、下面;位置较低的处所。《劝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译文: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2、低。《采草药》:“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译文:这是地势高低(造成)的不同。3、下等;次序在后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之耳者,受下赏。”译文:令寡人(古时君主...

“所以”在文言文中有什么意思
答:1、原因,情由。《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2、可与形容词或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仍表示原因、情由。《庄子·天运》:“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3、用以,用来。《庄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4、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

时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答:12、跪求“之”“为”“以”‘观”“其”“于”“时”在各种文言文中的N种意思! 3个回答 #热议# 电视剧王牌部队有哪些槽点? 睦楚qs 20110913 · TA获得超过941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846 采纳率。13、把有和时分开讲就对了,如,天长地久有时尽。14、苏轼在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诗...

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答:中读音:zhōng、zhòng,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如下:1、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中离维纲。——《仪礼·大射仪》与太史数射中。——《周礼·射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故盛算之器即曰中。——《礼记·射义》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新书·属远》2、通“得”义...

察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答:察在文言文中的意思:①<动>仔细看;观察。②<动>看清楚。③<动>考察。④<形>清楚;明白。⑤<动>考察举荐;选拔。⑥<动>督察。⑦<动>苛求。观察。《石钟山记》:“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看清楚。《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考察。《寡人之于国也》:“察...

于是在古文中的意思
答:“于是”在文言文中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于”介词,“在”“从”的意思;“是”代词,作“此”“这”解.如:“从此;在这里;因为这个,因此;紧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而出现某种结果”如:造次行于是,平生志在兹.——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我正穷于是,君宁念及兹.——元稹《酬翰林白学士...

在文言文里所在是什么意思,所在在文言文里是什么意思?
答:文言文中,凡是结构助词“所”字后面紧跟一个动词、介词,都是“所字结构”。只要掌握了它的特点,所有疑问都会迎刃而解。这里只简单明了地说说“所+动词”。动词前面加上所字,构成名词性结构,可以做主语或宾语。实际上,它指的是动词涉及的对象。理解时,只需要去掉所字,在动词后面加上对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