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美学家 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争论形成了哪些学说,其代表性...

作者&投稿:诺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第一名是李泽厚,李在80年代影响很大,但现在已没什么新观点出来,已成明日黄花,但鉴于他的历史作用,及其培养的一大批徒子徒孙,对中国美学建设还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将他排在第一名是可以的。第二名我认为是周来祥,老周虽然一辈子也没提出什么轰动性观点,但他勤勤恳恳,以一和谐美学整合中西美学,相比于其他的大多数美学研究者还是有些创造性的(他的这一观点还遭到与他一起创立这一体系的弟子陈炎的批评,真是讽刺),而且他资格也比较老,将他排在第二名,我想应该也没多少人质疑。接下来就是杨春时了,杨春时发起后实践美学的讨论,主张超越实践美学,以后他又发起了现代性的讨论,主张以主体间性美学超越主体性美学,建构以主体间性为哲学基础的美学和文论,一波波地引领中国美学的潮流,把中国美学研究推向深入。杨春时是一位中国为数不多的始终保持旺盛的学术创造力的资深的中国美学家。我以为排他在第三位是非常合理的。其他刘纲纪排第四名,朱立元可以排在第五名,曾繁仁排第六名,汝信排第七名,叶朗排第八名,童庆炳、钱中文、杜书瀛、王元骧、王向峰、陆贵山并列排第九名,胡经之排第十名。还有其他的一些所谓的著名的中青年美学研究者如王一川、王岳川、张法、潘知常、徐岱、金元浦、尤西林、曹顺庆、高建平、金惠敏、陈炎等等就不排了。

李泽厚 杨春时 周来祥 朱立元 刘纲纪

我觉得你研究一下朱光潜先生的不错

中国近代影响最大的美学家都有谁~

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鲁迅、严复等以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为代表的近代美学家们之所以大力引进和鼓吹西方超功利美学观,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是批判封建功利主义美学传统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对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有力声援。王国维是从叔本华的悲观意志说出发来继承和发挥康德的超功利美学观的。他认为,要摆脱生活之欲带来的苦痛,非求助于美和艺术不可。因为“美之性质,一言以蔽之,曰: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是已。”[1](P435)美和艺术在本质上是超功利的,不涉及物质功利欲求。审美超功利性是王国维美学思想的基础和核心,他自觉介绍和接受西方超功利美学观并贯之于自己的文学批评和美学研究,显露出反对封建美学传统的斗争锋芒,开启一代风气。蔡元培毕生热衷于美学研究,致力于美育实践。在美的本质问题上,他始终坚持审美超功利性的看法,他在《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中认为:“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美以普遍性之故,不复有人我之关系,遂亦不能有利害之关系。”[2](P70)在《美育和人生》一文中指出,美“既有普遍性以打破人我之见,又有超脱性以透出利害的关系”[2](P221)。梁启超竭力鼓吹的趣味主义和生活的艺术化,骨子里依然是审美的超功利目的性的思想。梁启超认为,要使生活充满趣味,要在生活中感到美就应该具有宇宙不济和人生无我的人生观[3](P435)。这种人生观能使精神从狭隘的功利需要中解脱出来,以无功利的态度对待生活,从中寻找到趣味和美。他这种对趣味主义和生活艺术化的鼓吹实际上是对封建传统的文艺审美观和扼杀人的个性情感的封建社会的愤怒声讨。中国近代美学的反封建意义亦可证之于声势浩大的近代美育思潮。无论是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还是早期鲁迅,都无一例外地倡导美育,甚至身体力行,投身于美学实践。王国维旨在论证“使人之感情发达”的美育思想与传统以来“止乎礼义”的教化思想是格格不入,甚至针锋相对的。梁启超主张“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的高扬人性的美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民主启蒙意义,而且得到陶曾佑、徐念慈、康有为等人的普遍响应,成为民主启蒙时代人们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蔡元培更是把美育提到国家教育方针的高度并确立下来;不仅如此,他把自己的美学思想和美育理论同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致力推行美育实践。尤其当他主掌北京大学之时,校园里音乐会、书法研究会、画法研究会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种美学讲座和各项美育活动蓬勃开展。一时间,上海、杭州等地亦仿效创办美学研究会和美术学校,美育实践活动风行全国。中国近代美学的反对封建传统的时代特色还表现在对俗文化的高度重视,为俗文化正名。小说在封建文化中素来被视为“末伎”、“闲书”,为人们所轻视。到了近代,小说的地位有了极大提高,与传统雅正的“六艺”平起平坐,新小说的创作亦空前繁荣。近代美学对俗文化的重视并不限于小说,源远流长的民间歌谣亦不例外。近代社会对俗文化的重视,反映了近代美学思想的变化和更新。其锋芒所向就是陈腐的封建文化和传统的审美观念,体现了鲜明的反封建意义和时代特征,实质上,这也正是以思想启蒙和服务现实为内容的时代要求向近代美学提出的任务。 朱光潜是一位学贯中西、承前启后的近现代美学家。他沿着王国维的路子,用美学上的表现说来解释艺术意境,着重对“情景交融”这一点进行阐发,比王国维更加深入,更为缜密。朱光潜认为,在诗、艺术的境界中,情感表现于意象,被表现者是情感,表现者是意象。情感、意象经心的综合(即直觉)而融贯为一体,就构成意境。朱光潜以为,不论现实主义还是理想主义都是模仿,都是不对的。他用美学上的表现说来反对摹仿论和典型化理论。因此,朱光潜的意境学说一方面脱离了现实主义的前提,另一方面又忽视了意境的理想性质。至于1949年以后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变化发展,则超出了本文讨论的范围。宗白华在解放前的美学理论主要也是关于意境理论的探索。他不同于梁启超讲“趣味”和朱光潜讲“形相的直觉”,他讲“道表象于艺”,特别强调了意境的理想性。他说:“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6](P60)作为情与景的结晶品,意境无非是借自然景象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以窥见自我最深心灵的律动。宗白华又认为,艺术意境并非单纯地写实,不是平面的再现自然,而是一个有层次的创造。他说:“从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层次。”[6](P63)第一层是写直观的形象,第二层是传神,第三层是妙悟,达到最高灵境就可以把“鸿濛之理”表现出来。他说:“艺术意境之表现于作品,就是要透过秩序的网幕,使鸿濛之理闪闪发光。这秩序的网幕是由各个艺术家的意匠组织线、点、光、色、形体、声音或文字成为有机谐和的艺术形式,以表出意境。”[6](P66)宗白华的意境理论让人感受到诗人的灵气,哲人的睿智。鲁迅从“启蒙主义”立场出发,赞同文艺为人生的思想,认为文艺家要敢于面对现实,对社会不平表示愤怒、抗争,才能创造伟大的作品。因此,他认为,在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理论中的“金刚怒目”式的艺术意境更应引起人们的注意。据此,鲁迅批评朱光潜讲意境强调静穆的观点。他认为,把平和静穆作为诗的极境,而厌恶那种金刚怒目、忿忿不平的样子,是“徘徊于有无生灭间的文人”的心情的表现。鲁迅还较好地解决了艺术的永久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与梁启超讲艺术意境理论强调相对性、朱光潜强调永久性相比,是理论的进步和超越。

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争论形成了四种学说,具体介绍如下:
一、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太为代表
高尔太于1957 年发表的《论美》更明确提出“客观的美并不存在”。强调关是人的主观感受,“美,只要人感受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自然景物所以成为自然美是欣赏者把美的属性附加给对象的结果。
二、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
美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美在于客观事物本身,与人的主观愿望和情感无关。客观事物的美在于其典型性。所谓典型性,指能在个别性中反映出种类的普遍性。而美感就是人对客观美的反应。三、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
在50年代的美学讨论中,朱光潜对自己观点作了修正,明确提出“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的观点。认为美离不开客观,必须以客观的自然事物作为条件,但是单纯的客观事物并不成为美,要使“物”变成“物的形象”,就需要加上主观意识形态的作用。
四、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
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美的本质讨论中四种主要观点之一。认为美是客观的,同时又离不开人类社会,具有社会性,客观性与社会性是美的二而为一、一而为二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美的社会性,不仅是指美不能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这仅是一种消极的抽象的肯定),而且还指美包含着日益开展着丰富具体的无限存在,这存在就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美的另一基本特征是它的具体形象性”,“美是形象的真理,美是生活的真实。”
扩展资料
清末民初,以王国维先生为代表的留学知识分子,将西方美学的思想方法、学科体系引入中国。以王国维先生修订的教学大纲将《美学》列入教学计划,标志着美学在中国的确立。
后以朱光潜先生为代表的一批美学家,进一步将西方美学理论介绍到中国。特别是,从德国留学归来的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使美学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学界展开了一次关于美的本质的学术大讨论。在以美的本质为基础的美学类型里,讨论美的本质,成了共和国前期重建中国美学体系的基础工程。
该讨论得出了四种观点:1、客观派: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2、主观派:美是主观的,以高尔泰和吕萤为代表。3、主客观统一派: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4、社会派: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
这四种观点互相争鸣,从20世纪50年代争论到20世纪80年代,80年代的美学热是这四派争论的继续及各派的体系化的完成。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美学成了中国美学的主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当代美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美学研究

蒋正义当代著名画家
答:他精于线条的运用和墨色的掌控,将民族与外域的元素融入文人画的审美,形成了他标志性的清逸隽永风格。他不仅是美术家协会会员,还担任江苏省花鸟研究会会员、书法家协会理事等职务,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出版有《蒋正义书画集》。作为全方位的美学家,蒋正义在美术理论方面也成果显著,八十年代发表多篇...

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争议形成了哪些学说
答: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争论形成了哪些学说?其代表性人物是谁? 答:形成了四种学说: ( 1 )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太为代表; ( 2 )主张美是 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 ( 3 )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 ( 4 )主张美是客观 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

当代处境中的美学问题作者简介
答:全国青年优秀美学学术成果奖”,体现出他在青年学者中的杰出地位。王德胜在学术界的表现尤其突出,他于2005年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这一重要荣誉,2006年成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专家,2007年更成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他的成就无疑是当代美学领域的重要支柱。

朱光潜是当代还是现代
答:朱光潜(1897年-1986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人(今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

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用语言赞美诗歌的名句是?
答: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用语言赞美诗歌的名句是?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哪些癌症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不负诗社 高粉答主 2020-04-01 · 艺术优质答主 不负诗社 采纳数:4633 获赞数:26435 向TA提问 私信TA 关注 展开全部 朱光潜关于诗歌的名言有以下:1、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

美学国际:当代国际美学家访谈录本书目录
答:欢迎来到美学国际的访谈录,本书汇集了当代国际美学家的思想碰撞。首先,我们探讨了全球美学的“文化间性”转向,序一阐述了这一重要议题,揭示了全球对话在美学领域的崭新动态。阿瑟·丹托的访谈录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深入剖析了分析哲学与历史叙事的美学解读,强调多元主义在艺术宽容中的关键作用。第二...

美学国际:当代国际美学家访谈录基本信息
答:这是一部由刘悦笛编著的著作,名为《美学国际:当代国际美学家访谈录》。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具有两个不同的ISBN号码:9787500489016 和 978-7-5004-8901-6,以确保读者的检索便捷。它于2010年7月1日面世,是一本16开本的学术书籍,内容丰富,共计223页,为读者提供了深入探讨当代国际美学...

孟石是谁的笔名
答:朱光潜(1897~1986年),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今枞阳麒麟镇岱鳌村朱家老屋)。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

毛岸波毛岸波先生
答:毛岸波先生,1939年出生于山西襄汾,笔名岸波、海岩,拥有兰州大学中文系的教育背景。他专长于外国文学和美学领域,拥有30多年的教学经验。先生曾参与编纂了《美学十讲》、《中国当代美学家》以及《域外文论》等多部学术著作,并对朱光潜、朱狄、高尔泰等著名美学家以及陈忠实、朱虹等学者、作家、画家进行了...

中国绘画美学史作者简介
答:陈传席,这位生于1950年的学者,原籍江苏睢宁,出生于徐州,是中国当代美术史领域的知名专家。他现任于中国人民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担任两所高等学府的教授。他的学术研究专注于中国绘画美学的历史脉络,以六朝以来各个历史时期为时间经线,横向探讨不同画派和代表性画家的艺术风格与成就。他的著作详尽地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