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最早的姓氏是什么?

作者&投稿:何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所谓姓氏,是姓与氏的合称。据记载,我国的姓起源于母系社会。在母系氏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这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氏起源于父系社会。“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的。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三代(即夏、商、周三个朝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是用来区别人的贵贱的,贱者有名无氏。姓是用来区别婚姻的,因此有同姓、异姓、庶姓的区别。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因此那时就规定了氏同而姓不同的,可通婚姻;姓同而氏不同的,不可通婚姻。三代之后,姓氏合二为一,都是用来区别婚姻的,不再用来区别贵贱。区别贵贱是以"郡望",即是否世代居住在某地而为当地所仰望来判定。秦汉以后,姓、氏就不再分开,或称姓,或称氏,或兼称姓氏。到司马迁《史记》时,姓和氏已合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

我国姓氏的来历,几千年来变化很多,说法不一,但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传说上古时代神农氏的母亲叫女登,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篯、姬、姜、妫、姒等。

二、以出生地居住地为姓。传说上古代虞舜出生于姚墟,便以姚为姓。春秋时代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东郭、南郭等为姓;关大夫住在西门,便以西门为姓。

三、以古国名为姓。虞、夏、商朝都有个汪芒国,汪芒的后代乃姓汪。商朝在泾渭之间有个阮国,其后代便姓阮。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四、以邑名为姓。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造你被周武王封到赵城,他的后代便姓赵;周昭王的庶子被封于翁地,因而姓翁;周公旦的儿子被封到邢国为邢侯,他的后代便姓邢。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甚为人知晓。

五、以官职为姓。古代有五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他们的后代便以这些官职为姓。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单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六、天子赐氏,以谥(古时在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号为姓。如周穆王死了一个宠姬,为了表示哀痛,赐她的后代姓痛;周惠王死后追谥为惠,他的后代便姓惠。

七、以祖辈的字为姓。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如郑国公子偃,字子游,其子孙便姓游;鲁孝公的儿子子驱,字子臧,其后代便姓臧。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八、以神话中的传说为姓。传说舜时有纳言(即负责宣达帝命的官)是天上龙的后代,其子孙便以龙为姓;传说神仙中有个青鸟公,后人便有姓青鸟的。

九、因避讳或某种原因改姓。比如战国时代田齐襄王法章的后代本姓田,齐国被秦灭了,其子孙不敢姓田而改为性法。汉明帝讳"庄"字,凡姓庄的都改姓"严"。

十、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复杂化,有些姓则是民族语言的译音。如匈奴首领单于的子孙就有不少姓单于。

十一、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十二、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十三、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十四、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我国到底有多少姓氏,至今尚未有一个精确的统计。中国旧时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公元960年)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据说有4000到6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近年出版的《中国姓氏纪编》共搜集姓氏5730个。台湾省出版的《中华姓符》里面共收姓氏6363个。《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入的姓氏多达11969个,其中单字姓5313个,双字姓4311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71个,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1个。由于姓氏本身还在不断发展变化,据专家估计,我国姓氏大约有18000个。

中国的大姓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袁义达经多年研究发现,全国最大的三个姓氏是李、王、张,分别占总人口的7.9%、7.4%和7.1%。三大姓氏的总人口达到2.7亿,为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同姓人群。

袁义达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抽样资料,依据各地人口的比例等距离抽样,严格按照统计学原理获得这一全国性姓氏数据的。

根据袁义达的研究成果,当代中国100个常见姓氏中,集中了全国人口的87%。其中,占全国人口1%以上的姓氏有19个,分别为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和马。历史上,中国大约有一半的人口一直集中在这19个同姓人群中。

此外,中国的同姓人群在地区分布上也是不均衡的。在北方地区,以王姓为第一大姓,约占人口的9.9%,其次为李、张、刘;在南方地区,则以陈姓为第一大姓,大约占人口的10.6%,其次为李、黄、林、张;在南北过渡型的长江流域地区,第一大姓为李,大约占人口的7%,其次为王、张、陈、刘。

袁义达发现,在我国每一个省区中,都有一些出现频率比其它省区高得多的姓。如广东的梁和罗姓,广西的梁和陆姓,福建的郑姓,台湾的蔡姓,安徽的汪姓,江苏的徐和朱姓,浙江的毛和沈姓,江西的胡和廖姓,湖北的胡姓,湖南的谭姓,四川的何和邓姓,贵州的吴姓,云南的杨姓,河南的程姓,甘肃的高姓,宁夏的万姓,陕西的薛姓,青海的鲍姓,新疆的马姓,山东的孔姓,山西的董和郭姓,内蒙古的潘姓,东北三省的于姓。

说到“姓”,必然要谈到“名”。因为在我国,无论古今,人出生后除了用父亲或母亲的姓外,还须起名。孔子曰:"有其名则有其实",大意是:任何事物有名才能经过人类语言交流,而言中无物那么就是本来没有的?就是有了新事物的产生,人类也会及时地为其命名,以使它与其他事物相区别。另外,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容和特征,当我们说到某些事物名称,该事物内容及特征不就很快地浮现于我们的脑海中了,所以名附于实则见其义。同理,人的姓名就是代表人存在的生命,从古到今,人们早就认识到姓名与其人生命运是休戚相关的。所不同的是,古人既有“名”,还得有“字”。《礼记·檀弓》说,古人是“幼名,冠字。”这即是说:在我国古代,婴儿出生后(有的须3个月)就可取名,男子要20岁成人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才取字;女子则要到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结发加笄)才予取字。起名时,古人对“水”是有一种特殊的偏爱。特别是文人墨客,名或字中带“水”的更不乏其人。如:陆游、薛涛、李洪、刘泽、张潮、叶水心、陶渊明、范仲淹、胡少汲、周濂溪、马清泉、陈深源、范石硝、高菊涧、张子渊、刘龙渊等等。至于今人取名,其中带“水”的,那更是随处可见,信手拈来了。

读到此,也许有读者会俏皮地问,你说国人起名这么喜爱“水”,难道就没有恨“水”的吗?例如写《啼笑姻缘》等名著的作家,不就取名“张恨水”么?是的,笔者也曾纳闷儿:这张心远(张恨水原名)老先生为啥别的不恨,偏偏恨水呢!经查阅有关资料才弄明白,其中是有深刻喻意的。原来,老先生自幼就酷爱词章,当他读了唐后主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从中悟到了光阴的可贵,于是就截取了文中“恨水”二字,作为自己在苏州第一次投稿的笔名。以此随时告诫自己,不要让光阴像流水一样白白地流逝。他一生写了一百多部小说,也用自己的行动恪守了对时间的珍惜。如此看来,我们的张老先生是用“恨水”之名,来深切地表达他们对水的独特之爱啊!

总之,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姓氏是代表每个人及其家族的一种符号。从它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来看,它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文化是我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人也不能脱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而独立存在,人其实就是文化的人,继承了一个姓,也就成为龙的传人,成为悠久文化的载体。看看我们的祖先留下的一步一个脚印,有助于增进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激励我们今后把路走得更快、更好。

我国最早的姓———风姓

~炎~黄子孙啊!!“炎”啊

姓善,所谓:“人之初,性本善”

黄 黄帝

中国人最早的姓氏是什么?~

脑筋急转弯:中国人最早的姓氏是什么?

盘。盘古开天辟地。
龙。大家都是龙的传人。
女娲造人。
善。人之初性(姓)本善

中国的十大姓氏是哪十个?
答:11. 淳于:淳于姓源于姜姓,出自周武王给炎帝后代姜姓淳于公的封地手桐。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也姓淳于。后人中不少改为单姓于,这个姓的族人也在减少。12. 蛇姓:在上古时代,蛇被人尊崇,成为先民最早的姓氏之一。后来,蛇的地位不再显赫,甚至逐渐成为人们恐惧、厌恶的对象,许多蛇姓人纷纷改姓,不...

姓氏从何而来?
答:得姓始祖:少康。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窦姓出自姒姓,相传夏后氏帝相失国后,他的妃子(原为有仍氏人),逃出自窦,投奔娘家有仍氏,生子曰少康,留居有仍遂为窦氏。关于此事,在《风俗通》和《尚友录》上也有记载。窦氏的始祖少康得姓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老的姓氏之一。有仍是窦氏的最早发源地...

许多华夏姓氏都消失了,哪几个姓氏是我们经常使用的名词?
答:据历史学者研究称,在我国历史上,国人的姓氏共有3000多个,也有人说已经达到了10129个,以上两种数据都是源自于《中华姓氏大辞典》,其来源相当可靠。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姓氏似乎与现代人的认知存在很大偏差。古籍记载称,“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氏者, 标 示 ...

姓氏起源
答: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战乱减少,也由于国人根深蒂固的恋家思想,于姓迁徙有等于无,却繁衍昌盛起来,于姓相继在北方形成了几处大的望族。北宋末年,金兵攻陷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并掳走徽、钦二宗,有于姓人随往黑龙江。南宋后期,于姓开始由浙入闽,由闽入粤。元末农民起义军四起,社会动荡...

历史上第一个姓周的人,周姓始祖是谁
答:①南北朝时,北魏献帝的第二个哥哥,原姓普,后改姓周。《魏书·官氏志》记载:“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献帝时,把北魏国拓跋氏分为七份,以七兄弟统率之。由此可知,拓跋氏改姓周氏的,不只献文帝的次兄一人,还有次兄统率的那一部分国人。周氏,是北魏国...

百家姓之周姓的姓氏源流
答:周姓在《百家姓》中排第5位,周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主要源于姬姓,台湾土著族、瑶族、东乡族、彝族、布朗族、白族、蒙古族、回族、土家族、保安族、黎族、壮族、羌族、朝鲜族等民族均有此姓。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百家姓之周姓,希望大家喜欢! 周姓姓氏源流 源于周昌 周姓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远古的...

姓黄的祖先以前是什么姓氏
答:由来: 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他的后代分为14个姓,其中的黄姓是他的后裔在商末周初时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后黄国被楚国灭后,其国人皆以黄为姓氏。黄姓的另一支起源是远古时从河南黄水迁到山西汾水下游的,其所建的黄国,于春秋早期为晋国所灭。亡国后的黄姓人氏,有的北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迁至今湖...

百家姓`有姓老的吗?
答:有。姓氏起源 1、出自妫姓 为战国时期齐襄王(田姓)后裔所改,以祖名为氏。据《后汉书·法雄传》载,齐襄王法章之后,本田氏,齐灭于秦,子孙不敢称田,故以法为氏。齐湣王逃到宫城,被假意来相助的楚国人杀死了。齐太子田法章只好化装成平民逃到太史敫家当仆人,改姓为法,以避敌军。不久,...

张姓发明了弓箭,赵姓是驾车高手,各大姓氏都是怎么来的?
答:5、陈姓 陈姓与刘姓一样,也是以国为姓,最早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舜帝的后人胡公满建立陈国,后陈国被楚国所灭,陈国的国人为了纪念,开始使用陈姓。6、杨姓 咱们都知道,杨姓是隋朝的国姓。杨姓分支很多,最多的一支出自姬姓,得姓始祖为伯侨。本来历史上也有杨国的,春秋时晋献公灭掉了杨国,把...

刘姓的历史是什么??(起源,发展,名门望族,人口总数等)???
答: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五点三八。寻根溯源 1、据《元和姓纂》、《新唐书》等资料所载,出自祁姓尧帝之后。以字名为氏。2、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所载,出自姬姓周太王古公�父之后裔。3、改姓而来。据《史记》所载,刘邦称帝后,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