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 地球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是如何判别的?

作者&投稿:穰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地球存在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自转,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在地球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是每秒465米。天空中各种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人们最早利用地球自转作为计量时间的基准。自20世纪以来由于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地球自转是不均的。1967年国际上开始建立比地球自转更为精确和稳定的原子时。由于原子时的建立和采用,地球自转中的各种变化相继被发现。现在天文学家已经知道地球自转速度存在长期减慢、不规则变化和周期性变化。
通过对月球、太阳和行星的观测资料和对古代月食、日食资料的分析,以及通过对古珊瑚化石的研究,可以得到地质时期地球自转的情况。在6亿多年前,地球上一年大约有424天,表明那时地球自转速率比现在快得多。在4亿年前,一年有约400天,2.8亿年前为390天。研究表明,每经过一百年,地球自转长期减慢近2毫秒(1毫秒=千分之一秒),它主要是由潮汐摩擦引起的。此外,由于潮汐摩擦,使地球自转角动量变小,从而引起月球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使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变长。除潮汐摩擦原因外,地球半径的可能变化、地球内部地核和地幔的耦合、地球表面物质分布的改变等也会引起地球自转长期变化。
地球自转速度除上述长期减慢外,还存在着时快时慢的不规则变化,这种不规则变化同样可以在天文观测资料的分析中得到证实,其中从周期为近十年乃至数十年不等的所谓"十年尺度"的变化和周期为2~7年的所谓"年际变化",得到了较多的研究。十年尺度变化的幅度可以达到约±3毫秒,引起这种变化的真正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其中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核幔间的耦合作用。年际变化的幅度为0.2~0.3毫秒,相当于十年尺度变化幅度的十分之一。这种年际变化与厄尔尼诺事件期间的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的异常变化具有相当的一致性,这可能与全球性大气环流有关。然而引起这种一致性的真正原因目前正处于进一步的探索阶段。此外,地球自转的不规则变化还包括几天到数月周期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幅度约为±1毫秒。
地球自转的周期性变化主要包括周年周期的变化,月周期、半月周期变化以及近周日和半周日周期的变化。周年周期变化,也称为季节性变化,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现的,它表现为春天地球自转变慢,秋天地球自转加快,其中还带有半年周期的变化。周年变化的振幅为20~25毫秒,主要由风的季节性变化引起。半年变化的振幅为8~9毫秒,主要由太阳潮汐作用引起的。此外,月周期和半月周期变化的振幅约为±1毫秒,是由月亮潮汐力引起的。地球自转具有周日和半周日变化是在最近的十年中才被发现并得到证实的,振幅只有约0.1毫秒,主要是由月亮的周日、半周日潮汐作用引起的。

地球公转

1543年著名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一书中首先完整地提出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公转轨道半长径为149597870公里,轨道的偏心率为0.0167,公转的平均轨道速度为每秒29.79公里;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为23°27',称为黄赤交角。地球自转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地球公转及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了四季的交替。
从地球上看,太阳沿黄道逆时针运动,黄道和赤道在天球上存在相距180°的两个交点,其中太阳沿黄道从天赤道以南向北通过天赤道的那一点,称为春分点,与春分点相隔180°的另一点,称为秋分点,太阳分别在每年的春分(3月21日前后)和秋分(9月23日前后)通过春分点和秋分点。对居住的北半球的人来说,当太阳分别经过春分点和秋分点时,就意味着已是春季或是秋季时节。太阳通过春分点到达最北的那一点称为夏至点,与之相差180°的另一点称为冬至点,太阳分别于每年的6月22日前后和12月22日前后通过夏至点和冬至点。同样,对居住在北半球的人,当太阳在夏至点和冬至点附近,从天文学意义上,已进入夏季和冬季时节。上述情况,对于居住在南半球的人,则正好相反。

地极移动

地极移动,简称为极移,是地球自转轴在地球本体内的运动。1765年,欧拉最先从力学上预言了极移的存在。1888年,德国的屈斯特纳从纬度变化的观测中发现了极移。1891年,美国天文学家张德勒指出,极移包括两个主要周期成分:一个是周年周期,另一个是近14个月的周期,称为张德勒周期。前者主要是由于大气的周年运动引起地球的受迫摆动,后者是由于地球的非刚体引起的地球自由摆动。极移的振幅约为±0.4角秒,相当于在地面上一个12×12平方米范围。
由于极移,使地面上各点的纬度、经度会发生变化。1899年成立了国际纬度服务,组织全球的光学天文望远镜专门从事纬度观测,测定极移。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开始,国际上相继开始了人造卫星多普勒观测、激光测月、激光测人卫、甚长基线干涉测量、全球定位系统测定极移,测定的精度有了数量级的提高。
根据近一百年的天文观测资料,发现极移包含各种复杂的运动。除了上述周年周期和张德勒周期外,还存在长期极移,周月、半月和一天左右的各种短周期极移。其中长期极移表现为地极向着西径约70°~80°方向以每年3.3~3.5毫角秒的速度运动。它主要是由于地球上北美、格棱兰和北欧等地区冰盖的融化引起的冰期后地壳反弹,导致地球转动惯量变化所致。其它各种周期的极移主要与日月的潮汐作用以及与大气和海洋的作用有关。

岁差与章动

在外力的作用下,地球的自转轴在空间的指向并不保持固定的方向,而是不断发生变化。其中地轴的长期运动称为岁差,而周期运动称为章动。岁差和章动引起天极和春分点位置相对恒星的变化。公元前二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在编制一本包含1022颗恒星的星表时,首次发现了岁差现象。中国晋代天文学家虞喜,根据对冬至日恒星的中天观测,独立地发现了岁差。据《宋史·律历志》记载:"虞喜云:'尧时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余年,乃东壁中,则知每岁渐差之所至'"。岁差这个名词即由此而来。
牛顿第一个指出产生岁差的原因是太阳和月球对地球赤道隆起部分的吸引。在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下,地球自转轴在空间绕黄极描绘出一个圆锥面,绕行一周约需26000年,圆锥面的半径约为23°.5。这种由太阳和月球引起的地轴的长期运动称为日月岁差。除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外,地球还受到太阳系内其它行星的引力作用,从而引起地球运动的轨道面,即黄道面位置的不断变化,由此使春分点沿赤道有一个小的位移,称为行星岁差。行星岁差使春分点每年沿赤道东进约0.13角秒。
地球自转轴在空间绕黄极作岁差运动的同时,还伴随有许多短周期变化。英国天文学家布拉得雷在1748年分析了20年恒星位置的观测资料后,发现了章动现象。月球轨道面(白道面)位置的变化是引起章动的主要原因。目前天文学家已经分析得到章动周期共有263项之多,其中章动的主周期项,即18.6年章动项是振幅最大的项,它主要是由于白道的运动引起白道的升交点沿黄道向西运动,约18.6年绕行一周所致。因而,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也有相同周期变化,在天球上它表现为天极在绕黄极作岁差运动的同时,还围绕其平均位置作周期为18.6年的运动。同样,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也具有周期性变化,并引起相应周期的章动。

地球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是如何判别的?~

想象出(或者拿出)一个地球仪,,你的脸面对北极点,这时就是以地轴为旋转轴的逆时针,面对南极点就是顺时针。。((如果你非要站在地球上看的话。。,面对赤道假设你相对宇宙不移动(只能假设,就是地球引力对你无效),,瞄准一个点,在北半球,这个点会向你的左边移动,在南半球,会向你的右边移动,,这一定要想象力好。。在地球上看时,不存在顺逆。。一定要看北极和南极,一般不会有人这么看。。))
公转与自转基本无关,公转的自西向东就是以公转轨道面,北半球向上的逆时针转动,你那个齿轮我觉得不对- -地球自转决定昼夜,公转决定四季,(公转自转的联系表现之一是太阳日和恒星日,与你的题目无关,,可以查一下。。)
你说的地球自转逆时针,公转顺时针是不对的,如图,,轨道面上北半球向上,接近俯视,这时看地球是逆时针,,北半球向上时,公转也为逆时针(地理规定轨道面北半球在上,)而你说的顺时针则是南半球在上,那么轨道面也要翻过来看,情况就不一样!要说参考系的话有很多啊,,自转可以看南北极,公转看轨道面。。
至于自转原因么,,(这是复制的。。我也总结不来。。)
自转原因严格意义说还是个谜,不过感觉这个解释还比较合理:
我们知道,太阳系的几乎所有天体包括小行星都自转,而且是按照右手定则的规律自转,所有或者说绝大多数天体的公转也都是右手定则。太阳系的前身是一团密云,受某种力量驱使,使它彼此相吸,这个吸积过程,使密度稀的逐渐变大,这就加速吸积过程。原始太阳星云中的质点最初处在混饨状,横冲直闯,逐渐把无序状态变成有序状态,一方面,向心吸积聚变为太阳,另外,就使得这团气体逐渐向扁平状发展,发展的过程中,势能变成动能,最终整个转起来了。开始转时,有这么转的,有那么转的,在某一个方向占上风之后,都变成了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就是现在发现的右手定则。
总结了好久。。- -

想象出(或者拿出)一个地球仪,,你的脸面对北极点,这时就是以地轴为旋转轴的逆时针,面对南极点就是顺时针。。((如果你非要站在地球上看的话。。,面对赤道假设你相对宇宙不移动(只能假设,就是地球引力对你无效),,瞄准一个点,在北半球,这个点会向你的左边移动,在南半球,会向你的右边移动,,这一定要想象力好。。在地球上看时,不存在顺逆。。一定要看北极和南极,一般不会有人这么看。。))
公转与自转基本无关,公转的自西向东就是以公转轨道面,北半球向上的逆时针转动,你那个齿轮我觉得不对- -地球自转决定昼夜,公转决定四季,(公转自转的联系表现之一是太阳日和恒星日,与你的题目无关,,可以查一下。。)
你说的地球自转逆时针,公转顺时针是不对的,如图,,轨道面上北半球向上,接近俯视,这时看地球是逆时针,,北半球向上时,公转也为逆时针(地理规定轨道面北半球在上,)而你说的顺时针则是南半球在上,那么轨道面也要翻过来看,情况就不一样!要说参考系的话有很多啊,,自转可以看南北极,公转看轨道面。。
至于自转原因么,,(这是复制的。。我也总结不来。。)
自转原因严格意义说还是个谜,不过感觉这个解释还比较合理:
我们知道,太阳系的几乎所有天体包括小行星都自转,而且是按照右手定则的规律自转,所有或者说绝大多数天体的公转也都是右手定则。太阳系的前身是一团密云,受某种力量驱使,使它彼此相吸,这个吸积过程,使密度稀的逐渐变大,这就加速吸积过程。原始太阳星云中的质点最初处在混饨状,横冲直闯,逐渐把无序状态变成有序状态,一方面,向心吸积聚变为太阳,另外,就使得这团气体逐渐向扁平状发展,发展的过程中,势能变成动能,最终整个转起来了。开始转时,有这么转的,有那么转的,在某一个方向占上风之后,都变成了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就是现在发现的右手定则。
总结了好久。。- -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
答:自转:概念——地球围绕地轴的旋转运动。方向——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逆时针 南极上空顺时针 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 太阳日:24时 旋转中心——地轴 速度——角速度:除南北极点以外,均是15°/时,南北极点为0°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到极点为0 公转:概念——地球围绕太阳...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 ) A.自北向南 B.自西向东 C.自南向北 D...
答: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的认识。从空间位置来看,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但观察的角度不同呈现不同的特点;如从北半球上空,观察地球自转方向是逆时针;从南半球上空,观察地球的公转方向是顺时针。本题选择B.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
答: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是一致的,都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与自转方向相同。

地球的运动方向
答: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1、方向是自西向东 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也是自西向东,地轴的北极指向太阳,所以,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的。由于各种天体的引潮力作用和外部因素如岁差、章动以及地潮等的影响,导致地球自转轴的空间指向和自转速度发生变化。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发生...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方向
答: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逆时针方向自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顺时针方向自转。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地球公转轨道上方俯视,地球公转运动是逆时针方向。

地球自转与公转
答:1、地球自转: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地球自转一周耗时23小时56分,约每隔10年自转周期会增加或者减少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四秒。2、地球公转: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围绕...

地球公转和地球自转的方向
答:地球的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从黄北极看,是按逆时针方向公转的,即自西向东。这与太阳系内其它行星及多数卫星的公转方向是一致的, 自转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在地球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是每秒465米。公转取向编辑 遵循宇宙天体规则,地球在自转、公转太阳的运行轨道时,始终保持在固定的取向...

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是什么?
答: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包括晨线和昏线。晨昏线的判读:①自转法: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为晨线;由昼进入夜为昏线。②时间法:赤道上地方时为6点对应的为晨线;赤道上的地方时为18点,对应的为昏线。③方位法: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

自转和公转的方向
答:自转和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解析: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不停的旋转,叫地球的自转;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自西向东旋转,叫地球的公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介绍:地球自转(Earth Rotation)是指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旋转的地理现象。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昼夜...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是什么?
答:关于地球自转的理论尚属假说阶段。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关键运动方式,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约为465米/秒。地球自转一周大约需要23小时56分,而自转周期每隔10年会有微小的变化,增加或减少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四秒。通常情况下,地球自转是相对均匀的。2、地球公转:地球在自转的同时,沿着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