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洲沉积体系及其成因类型 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及其成因相类型

作者&投稿:抄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角洲沉积体系几乎在泰州组-下第三系各个时期均有发育,但主要发育于泰州组、阜一段、阜三段、戴南组(一、二段)和垛一段,是各层序的低位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的主要沉积单元之一。三角洲具有特征的三带(层)结构,平面分布上,从岸上到湖心依次出现三角洲平原带、三角洲前缘带和前三角洲泥带;垂向剖面上,三层叠置,其层序视三角洲的进退而变化。以下重点以阜三段和戴南组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特征及其成因类型为代表总结如下。

4.2.4.1 三角洲平原

依据阜三段钻井剖面(天浅1 井、天浅10 井、天浅12 井、天浅14 井、天深5 井、韩1井、兴隆1井)和戴南组钻井剖面(阳2井、河参1、沙20井、永20井、苏68井、甲1井)等,三角洲可划分下列3种微相类型。

(1)分流河道(或河床)

图4.8 扇三角洲不同亚相带中粒度概率累积曲线特征

岩性以红棕、棕灰色含砾砂岩、中-细砂岩、粉细砂岩为主,构成向上逐渐变细的正韵律,底见冲刷面,发育均匀块状层理、槽—板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和沙波纹层理;单层厚一般3~5 m。砂岩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多为二—三段式,其中跳跃总体约占80%以上。自然电位曲线大致呈箱形,中等异常幅度,当出现边滩(或点坝)沉积时,往往在箱形曲线之上频繁出现向上渐变(幅度减小)的齿形曲线(图4.9 )。

(2)天然堤、决口扇

图4.9 三角洲沉积剖面结构及亚微相类型

属于洪水期分流河道溢出或决口的产物。天然堤以细粒的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单层厚度0.5~1 m,发育有较丰富的小型流水波痕层理及爬升层理,越堤的顶部常见植物化石碎片,生物钻孔与扰动构造多见,在远离河道方向,天然堤砂体迅速变为砂泥岩互层,向河间洼地泥岩过渡。决口扇沉积作用是一种突发性事件,是分流河道向前推进过程中发生决口的产物。决口作用在分流河道演化中比较突出,它具体可分决口充填和越岸充填,并促使分流河道分汊、改道,一般厚1.5~3 m,比天然堤砂体粗,主要由粉砂—细粉砂岩组成,其底可见冲刷面,向上可见递变层理和块状层理,向上及远端可出现小型流水沙波纹层理,它可以呈正韵律,也可见反韵律。

(3)分流间洼

分流间洼是一种复合概念,包括不同成因类型的成因相,如天然堤、决口扇或越岸沉积物,但这里仅指间洼中的泥质物,一般泥岩为棕红色,如季节性干旱并见含钙质与膏质泥岩;在潮湿气候下含植物碎片较多,炭质成分则较多,也可变成暗色泥岩,泥岩具水平纹理或块状构造,有时还见暴露构造。区别间洼与分流间湾或河漫湖泊泥岩,主要根据动物化石,与成因上相的共生组合关系。

4.2.4.2 三角洲前缘

三角洲前缘带是三角洲中砂体集中发育带,处于河口以下滨—浅湖缓坡带,是河湖水体共同作用最具特征的地带,由于含油气丰富,也是盆地内钻井揭露最多的井段。根据阜三段钻井剖面如金湖凹陷(天浅1井、天浅10井、天浅12井、天深5井、河参1井、阳2井、闵28井、东69 井)、高邮凹陷(东25 井、东53 井、东56 井、东63 井、沙20井)、洪泽凹陷(兴隆1井)、盐城凹陷(盐参1、苏84井、苏89井)和海安凹陷(安3井),以及戴南组钻井剖面如高邮凹陷(沙20井、联24井、富14井、38井、庄2井)、洪泽凹陷(兴隆1井、顺1井)等综合分析,三角洲前缘相带主要包括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决口扇和水下分流间湾等微相类型。总体上看,三角洲前缘为向湖方向倾斜、变厚的楔状体;垂向上建设性三角洲具有向上变粗的层序,即由前缘的远端部分向上过渡为近端部分,构成一完整的进积序列(图4.9 )。

(1)河口坝

河口坝又称分流河口砂坝,它是由河流带来的碎屑物质在河口处因流速降低堆积而成。随着三角洲不断向湖心方向推进,河口坝主体部位逐渐向前推移,依次盖在河口坝尾部(又称末端坝)和三角洲泥之上,因此在剖面上出现向上变粗、变厚的反韵律层序,并构成识别三角洲的重要标志。单砂体厚度一般3~8m。其岩性与沉积构造序列,前缘的远砂坝由泥质粉砂岩组成,具潜穴构造,发育小型浪成沙波纹层理;河口坝由具板—槽状或楔状交错层理的粉砂岩、砂岩和含砾砂岩组成,砂岩层的厚度、粒度和交错层理的规模均表现出向上变大、变粗的趋势。砂体粒级分布较均一,分选较好,概率累积曲线具有特征性的双跳跃总体,且双跳跃组分为主占80%~90%,斜率较高(50 °~55 ° )(图4.10 )。自然电位曲线多为漏斗状,曲线下部齿化,齿中线由缓向上变陡,具外收敛特征,前积式幅度组合,曲线上部为加积式幅度组合,微齿、齿中线近于水平。

(2)水下分流河道

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共生,岩性向上变细,具正韵律结构,以浅棕色含泥砾砂岩、浅灰色中细砂岩、粉砂岩组成,砂层厚5~10 m。底部与下伏层呈冲刷接触,中下部大型板—槽状交错层理发育,随着能量的降低在侧翼或中上部一般为小型板—槽状交错层理、沙波纹层理及潜穴与生物逃逸构造。成分成熟度及分选均中等。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具三段和二段式(图4.10 )。自然电位曲线多为钟形、微齿的箱形或者箱形—钟形,其幅度向上减小,往上细齿增多,齿中线内收敛,底部有突变和渐变两种。

水下分流河道与分流河道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共生关系不同,前者与河口坝共生,在剖面中常见河口坝与水下分流河道复合或叠积砂体,其上下岩层均为水下沉积物,而分流河道为三角洲平原组成部分,除颜色较淡外,并与其共生的河间洼地或天然堤等沉积物,往往具有大量水上标志如根土层、暴露面、钙质结核等。

(3)水下天然堤与决口扇

图4.10 河流三角洲河床亚相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图

图4.10 续三角洲各成因砂体粒度概率累积曲线特征

水下天然堤与决口扇沉积同三角洲平原亚相带中天然堤、决口扇沉积一样,是十分常见的沉积类型。前者以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泥岩为主,呈透镜体状;后者以粉砂—细砂为主夹泥质粉砂岩,粒级稍粗,并常见底部冲刷,呈透镜体状。两者在堤内与水下分流河道连片共生;向堤外水下分流间湾泥质沉积物过渡。沉积构造类型同三角洲平原天然堤、决口扇沉积一样;概率累积曲线上显示悬浮组分占主要成分(图4.10 )。

(4)前缘末端与水下分流间湾沉积

前缘末端沉积亦称远砂坝沉积,沉积物较河口坝为细,主要为泥质粉砂岩与泥岩组成,并与前三角洲泥岩呈过渡关系,其界限只是近似的,特别是前缘末端—前三角洲泥岩沉积中夹较粗粒(细粒)薄砂层,说明洪水季节沉积物或灾变性沉积物,以底流的形式周期性的直达前缘末端—前三角洲部位,使剖面结构复杂化。沉积构造以水平纹理和沙波层为主,但主要具有波状—脉状—透镜状复合层理及滑动变形层理;沿层面分布较多的植物炭屑,生物扰动构造和潜穴发育。

水下分流间湾常发育在两个水下三角洲体之间或前缘多个朵状体之间,与开阔湖畅通,主要由泥岩夹泥质粉砂岩透镜体组成。水平纹理发育,生物扰动作用强烈。向下渐变为浅湖泥岩。在垂向序列中,它与前缘末端沉积的区别,后者含砂较多且相的共生关系组合不同;与前三角洲泥沉积很难区分,也主要依据相的共生组合,另外生物化石的含量与组合也有差别。

前缘末端,在垂向剖面上,呈下细上粗的反韵律结构;粒度分布,虽然粒级与天然堤、决口扇沉积相似,但不同的是具双跳跃段;自然电位曲线为低—中幅度漏斗状,多呈前积式幅度组合。

4.2.4.3 前三角洲

它位于三角洲前缘末端前方,水体相对较深,典型岩性为深灰—灰色泥岩和粉砂质泥岩,具水平纹理、透镜状层理和块状层理,潜穴构造发育。自然电位曲线平直、微齿化。它与滨—浅湖泥岩的区别主要根据相的共生和沉积体系的划分。

应当指出,泰州组—戴南组中所发育的三角洲主要属湖泊收缩时期的建设性(或前积型)三角洲类型,这也是人们一般所指的三角洲类型(图4.11 )。但另外还有一种水侵型(或后退型)的三角洲,系指当湖体不断扩大、水面不断上升过程中三角洲位置后退,垂向剖面上出现正韵律,三层的位置颠倒,细的位置盖在粗相带之上,这时河口坝发育不好或不发育,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这一般在箕状凹陷缓坡,当水侵期发育较典型(图4.12 )。虽然水侵型三角洲发育的频率、程度与规模远不如前者类型广泛,但也是一种重要的类型。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及其成因相类型~

扇三角洲是指从附近高地推进到稳定蓄水体(海或湖)中的冲积扇,与三角洲一样,它也具有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三个亚相带。但与三角洲不同的是,它濒临物源区,与物源区之间的坡降也较大,是由冲积扇直接推进到蓄水体而成,并未经历曲流河或辫状河的相对长距离搬运。晚三叠世延长组扇三角洲主要分布在盆地的西部与南部。前者发育在强烈的逆冲断裂活动带的背景下,陡坡及其相邻的盆地伴随着逆冲事件大幅度沉降,以及近源沉积物在区域水位下快速的补偿、充填,为扇三角洲的发育创造了极有利条件;后者,由于盆地边缘不均衡的走滑-拉张下陷,导致斜坡发生一系列阶梯状断陷,使坡度变陡,沉降速度增大,即随着可容空间增大、补给量的增强,也为扇三角洲粗碎屑楔状体的发育提供了极有利条件(杨友运等,2004)。
根据盆地西缘露头区平罗—汝箕沟、石沟驿剖面和环40、庆21等钻井揭示,扇三角洲主要在层序Ⅲ3(长7段—长8段)、层序Ⅲ4(长6段—长(4+5)段)区域高水位中发育,其各亚相带的成因类型可归纳如下。
(1)扇三角洲平原
扇三角洲平原即陆上冲积扇,即辫状平原的发育区。岩性为混杂砾岩、砂砾岩、含砾砂岩夹黄-灰绿色泥岩组成。以汝箕沟剖面为例,底部发育冲刷构造,并充填一套约6m厚的筛积物砾岩;向上由2~3套砾岩夹砂岩的正韵律组成的泥石流或片流沉积,具不太发育的平行层理,片流之上为厚约1m~3m(可达7m~8m)的含砾砂岩-粗砂岩层;普追发育大型交错层理和层状交错层理,属于主辫状河道形成的产物。总之这套沉积物粒级粗,砾石成分复杂,分选磨圆较差,反映快速堆积过程。自然电位曲线具低中幅齿化的钟形或箱形特征(图4.5A)。

图4.5 扇三角洲垂向沉积层序(序列)

(2)扇三角洲前缘
属扇三角洲的主体部位,扇体最发育的地区,岩性以粗碎屑的砂砾岩、中粗砂岩、中细砂岩为主,夹灰绿、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具体可分为两部分。
1)近端前缘相:主要为冲积扇水下延伸部分,亦称水下辫状分流河道区,岩性以粗碎屑水道沉积为主,向前端粒级逐渐变为中细砂岩;在垂向剖面上,水下辫状河道常为“多层楼式”,即由正韵律组成的砂砾岩—砂岩层它们纵向上相互切割,彼此叠置而成,块状和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发育。概率累积曲线为洪水急流型-正常水流型,说明水流能量大,转化的也快。自然电位曲线示顶底突变的块状或箱状曲线多次叠加,砂体厚度大(50m~100m),横向连片分布。水下辫状河道间洼为泥岩与粉砂质泥岩,并多见有决口扇,决口河道粉细砂体的插入,但总体呈向上变粗的进积式相序(图4.5B)。
2)远端前缘区系指水下辫状分流河道远离岸边发育的地区,水流作用渐弱,相对波浪作用增强,除发育频繁互层、水下滑塌构造显著的席状砂体外,有时见有以递变砂为特征的浊流沉积层。岩性变细,一般为分选较好的砂岩、粉砂岩,并与厚度相对较大的灰一深灰色泥岩互层,剖面上呈反韵律。自然电位曲线为前积式指状组合。
(3)前扇三角洲
系指扇三角洲前端开阔的浅湖区或深湖过渡的前缘斜坡带。岩性为深灰和灰色块状泥岩,夹少量的粉砂岩。含较多的介形虫与轮藻化石。自然电位曲线呈低幅平直状。向半深湖过渡,底部并常发育有递变层理和滑塌揉皱砂层,为上为前缘带砂层发生滑塌搬运至此的沉积砂体。
综上所述,这类三角洲是在盆地演化过程中特定构造环境——断裂陡坡带和区域高水位的产物。以水下辫状分流河道砂体构成扇三角洲的主体砂体,河口坝不发育;垂向剖面上可呈反韵律特征,也有呈正韵律的剖面结构;自然电位曲线为大套的齿形曲线组合,幅度中等,齿形曲线叠置时,形成箱形、钟形、漏斗形的包络线。

由远源较长的曲流河入湖形成三角洲称曲流河三角洲,又称正常三角洲,简称三角洲。它是在盆地边缘缓坡带河流入湖形成的向湖突出的略呈三角形的堆积体。曲流河三角洲主要发育在盆地北部与东北部的边缘,是该地区延长组各层序的高位体系域和低位体系域的主要沉积体系之一。但在缓坡背景下,随着湖盆扩张与萎缩;曲流河三角洲受湖平面影响尤为明显,当湖盆萎缩时主要发育建设性三角洲沉积体系,湖盆扩张时则形成破坏性(或退积型)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前者以长6期—长2期形成的三角洲为代表,后者则以长7期、长8期形成的三角洲较典型。两种三角洲沉积特点,主要受河流作用和蓄水体能量相对强度所控制。建设性三角洲类型以河流作用为主,它的形态以长形(或乌云状)朵状为代表;破坏性三角洲是在受湖侵、波能相对较强的情况下形成的,其形态变为钝形三角洲为主,前缘砂体特别是河口坝为主的砂体受不同程度的湖水波浪,湖流改造,形成向滨坝过渡的三角洲改造砂体,或不成熟的滨坝改造砂体。
建设性三角洲沉积体系是当前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也是盆内钻井揭露最多,资料积累最丰富的一种三角洲类型,它的3个亚相带在剖面结构上显示总体向上变粗的特点,与湖泊沉积体系的剖面结构既相似又不相同(图4.7和图4.8),其各亚带特征如下。

图4.7 三角洲层积体系垂向序列

(高1井,长6段)

图4.8 演浅湖层积体系垂向序列

4.1.5.1 曲流河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平原亚相带构成复杂,起骨架作用的是分流河道沉积。位于分流河道之间的洼地,主要进行着两种沉积作用,即决口沉积作用和越岸沉积作用,这两种作用共同充填着分流间洼地。由于分流河道的快速向前推进,其间洼地相对稳定,也可形成暂时性潴水洼地,亦称分流间湾或漫湖泊。在时间序列上三角洲平原组合总是经历着由活动到废弃的转化,进入到废弃阶段,活动的水道网几乎消失,可出现大面积的沼泽化,并形成薄而稳定的煤层,这意味着分流河道的废弃。其主要成因相类型如下:(图4.9)
(1)分流河道
分流河道在断面上呈透镜体状,根据岩心段青12、镰12、镰23、杨1、杨16、池2、A16、A21、A28、A29、A37等多口井资料分析,一般厚15m~20m,其宽度一般小于400m,较多情况下仅宽百余米。其底界为明显的冲刷面,但下切幅度有限;在垂向上呈正韵律,中下部以细砂岩为主,向上变为粉砂岩至顶部为泥质粉砂岩与泥岩。分流河道内部以大型板-槽状交错层理为主,向上变为小型的流水纹理。分流河道又可细分为分流主河道与分流河道侧翼两种类型,前者粒级粗,分选较好,厚度较大;后者则粒级细,厚度相对较薄。与水下分流河道砂岩相比,分流河道砂岩有较低的泥质杂基含量和较粗的粒级,因而孔渗性优于水下分流河道砂岩。分流河道在建设期,往往形成复合叠积型砂体(如盐13井1824.5m~1825m段,定36井2045m~2121m段),且叠积型式随着能量进一步加大,在自然电位曲线上表现为进积型;说明河道随着动能加大,不断向湖盆方向加积。
(2)天然堤与决口扇
天然堤、决口扇,属于洪水期分流河道溢出或决口的产物。天然堤以细粒的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单层厚度0.5m~lm,发育有较丰富的小型流水波浪层理及爬升层理,越堤的顶部常见植物化石碎片,生物钻孔与扰动构造多见,在远离河道方向,天然堤砂体迅速变为砂泥互层,向河间洼地泥岩过渡。决口扇沉积作用是一种突发性事件,是分流河道向前推进过程中发生决口的产物。决口作用在分流河道溢化中比较突出,它具体可分决口充填和越岸充填,并提供分流河道分叉、改道,一般厚1.5m~3m,比天然堤砂体粗,主要由粉砂-细粉砂岩组成,其底见冲刷面,可见递变层理和块状层理,向上及远端可出现小型流水沙波纹层理,它可以是正韵律,也可见反韵律。
(3)分流间洼
分流间洼是一种复合沉积,包括不同成因类型的成因相,如天然堤、决口扇或越岸沉积物,但这是仅指间洼中的泥质物,一般泥岩为棕红色,如季节性干旱并见含钙质与膏质泥岩;在潮湿气候下含植物片较多,泥质成分若较多,也可变成含砂泥岩。泥岩具水平纹理或块状构造,有时还见暴露构造。区别间洼与分流间湾或河漫湖泊泥岩,主要根据动物化石组合与成因相的空间共生组合关系。
4.1.5.2 曲藏河三角洲前缘
三角洲前缘带是三角洲中砂体集中发育带,处于河口以下滨-浅湖缓坡带,是河湖共同作用最具特征的地带。三角洲前缘亚相组合中主要包括3种成因相:分流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天然堤-决口扇沉积。总体上三角洲前缘为向湖方向倾斜、变厚的楔状体;垂向上具有向上变粗的层序,即由前三角洲泥岩,前缘远端部分向上过渡为近端部分,再向上三角洲平原沉积,构成一个完整的进积三角洲序列(图4.10)。其中前缘带主要成因类型有以下4种。

图4.9 决口扇一分流河道砂体微相组合(A21井,长21亚段)


图4.10 长61亚段三角洲平原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砂体垂向序列

(1)分流河口坝
分流河口坝亦称河口砂坝,它是由河流带来的碎屑物质在河口处因流速降低堆积而成。随着三角洲不断向湖心方向推进,河口坝主体部分逐渐向前推移,依次盖在河口坝尾部和前三角洲泥之上,因此在剖面上出现向上变粗变厚的反韵律层序,并构成识别三角洲的重要标示。但湖泊三角洲中的河口坝发育的频率、规模远不能与海相三角洲相比,这是因为湖水密度小于挟泥沙的河水,两者所含的电解质也趋于相同,因而河流入湖后仍能保持较高流速的惯性流体沿湖底水道继续向前流动,并将大部分推移与悬浮载荷带到河口之外的湖区沉积,从而形成以水下分流河道为主的三角洲前缘沉积;即使在洪水期的三角洲强烈进积过程中,较粗粒的推移载荷仍主要被截留在向前延伸的水下分流河道中,仅部分推移载荷和细粒悬浮载荷虽可在河口外侧快速堆积,但所形成的河口坝的规模一般不大,且往往被后期向湖延伸的水下分流河道截切或冲刷、改造而保存不完整。根据盆地内长6段和长2段/长(4+5)段油层组中多口岩心井观察,河口坝的特征可以细划出3点。
1)岩性主要为灰-绿灰色粉砂岩、粉-细砂岩组成,单个砂体常具有向上粒级变粗,泥质含量减少的反韵律特征:砂岩成分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粒度概率累积曲线一般为三段或四段式,其中跳跃次总体主要由交角较大和斜率较高的二段组成,悬浮次总体变化亦较大,总体显示改造不彻底的快速堆积特征。
2)下部以发育水平纹理和浪成砂纹层理为主,局部为块状层理,上部多以板状斜层理和双向交错的楔形层理和平行层理,并组成典型垂向序列。另外,常见滑塌枕状构造和包卷变形层理。显示沉积早期处于有间歇湖浪作用的弱动荡环境中,中晚期水深变浅、能量增高,并在接受湖浪和河流的双向水流簸选作用下,进积作用与沉积速度加强的总特征。
3)在剖面结构上,位于三角洲旋回下部,往往由一个或局部由多个河口坝与远砂坝叠置组成向前三角洲下超的进积复合体,顶部则多被向湖盆方向延伸的水下分流河道截切超覆。并在电测曲线上,显示单个中幅倒钟形和指形特征,或由数个幅度向上加大的倒钟形、指形、箱形台阶状叠合组成的复合体,代表着强烈的进积作用。
(2)水下分流河道
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共生。在剖面上水下分流河道底界面为冲刷面,常明显地看到其对河口坝砂体的切割作用,河道砂厚一般5m~25m,宽度可大于200m,但一般在100m~150m。其具有3个主要特征。
1)岩性主要以细砂岩为主,其次为中粒砂岩和粉-细砂岩,单个砂体具有向上粒级变细、泥质含量增多的正韵律特征;砂岩成分成熟度虽低,但结构成熟度较高,粒度概率累积曲线一般为三段式,以跳跃次总体为主,斜率较高。
2)底部与下伏层呈明显冲刷接触,局部见河道底部充填沉积,中下部块状层理、板状交错层理和平行层发育,中上部多见小型板状交错层理和沙波纹层理,局部见小型槽状交错层理,显示水动能由下向上逐渐变弱的过程。
3)在剖面结构上,砂体的底部与河口坝或细粒的水下天然堤呈截切冲刷关系,顶部与水下天然堤呈渐变关系。砂体或呈被细粒泥质粉砂岩分隔孤立状突出,或因几个期次的分流河道依次截切冲刷作用,造成下伏砂体上部的堤泛沉积被侵蚀缺失而形成多个砂体连续叠置关系。在电测曲线上,单个砂体呈中-高幅钟形或指形,有多个砂体连续叠置的测井段,则呈中-高幅圣诞树形或箱形曲线多级叠置。
水下分流河道与分流河道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共生关系不同,前者与河口坝共生,在剖面中常见河口坝与水下分流河道复合或叠加规律,其上、下岩层均为水下沉积物;而分流河道为三角洲平原组成部分,除颜色较淡外,并与其共生的河间洼地或天然堤等沉积物往往具有大量水上标志如根土层、暴露面、钙质结核等。
(3)水下天然堤与决口扇
水下天然堤与决口扇沉积同三角洲平原亚相带中天然堤、决口扇沉积一样,是十分常见的沉积类型。前者以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泥岩为主,是透镜体状体;后者以粉砂-细砂为主夹泥质粉砂岩,粒级稍粗,并常见底部冲刷,呈透镜体状。两者在堤内与水下分流河道连片共生;向堤外,水下分流间湾泥质沉积物过渡。沉积构造类型同三角洲平原天然堤、决口扇沉积一样;概率累积曲线上显示悬浮组合占主要成分。
(4)前缘末端与水下分流间湾
前缘末端沉积亦称砂坝沉积,沉积物较河口坝为细,主要为泥质粉砂岩与泥岩组成,并与前三角洲泥岩呈过渡关系,其界限只是近似的,特别是前缘末端-前三角洲泥岩沉积中夹较粗粒(细粒)薄砂层,代表洪水季节性形成的突发性沉积物,以底流的形式周期性的直达前缘末端-前三角洲部位,使剖面结构复杂化。沉积构造以水平纹理和沙波层为主,但主要具有波状-脉状-透镜状复合层理及滑动变形层理;沿层面分布较多的植物炭屑,生物扰动构造和潜穴发育。
水下分流间湾常发育在两个水下三角洲体之间或前缘多个朵状体之间,与开阔畅通,主要由泥岩夹泥质粉砂岩透镜体组成。水平纹理发育,生物扰动作用强烈。向下渐为浅湖泥岩.在垂向序列中,它与前缘末端沉积的区别,后者含砂较多且相的共生关系组合不同;与前三角洲沉积很难分,主要依据相的共生组合区分,另外生物化石的含量与组合也有差别。
前缘末端,在垂向剖面上,呈下细上粗的反韵律结构;粒度分布,虽粒级与天然堤、决口扇沉积相似,但不同的是具双跳跃段;自然电位曲线为低-中幅漏斗状,多是前积式幅度组合。
4.1.5.3 前三角洲
它位于三角洲前缘末端前方,水体相对较深,典型岩性为深灰-灰色泥岩和粉砂质泥岩,具水平纹理,透镜状层理和块状层理,潜穴构造发育。自然电位曲线平直、微齿化。它与深-浅湖泥岩的区别,主要根据相的共生和沉积体系的划分。

三角洲沉积体系及其成因类型
答:三角洲沉积体系几乎在泰州组-下第三系各个时期均有发育,但主要发育于泰州组、阜一段、阜三段、戴南组(一、二段)和垛一段,是各层序的低位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的主要沉积单元之一。三角洲具有特征的三带(层)结构,平面分布上,从岸上到湖心依次出现三角洲平原带、三角洲前缘带和前三角洲泥带;垂向剖面上,三层叠置...

(三)三角洲成因类型
答:因此,海岸三角洲沉积作用更加复杂,三角洲成因类型也更加丰富。Galloway(1975)根据河流作用、波浪作用和潮汐作用的相对强度,将世界上各主要大江大河在入海处形成的三角洲进行了分类。根据沉积作用特点和性质可分为河控型三角洲、浪控型三角洲、潮控型三角洲等3个极端类型及其过渡类型(图5-10)。以河流...

海相三角洲沉积体系
答:理论上,该沉积 体系包括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3个亚相,但在研究区内多数井所代表的地 层主要位于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亚相带,反映研究区珠海组位于向海长距离延伸的、地 形较为平缓的三角洲进积叶状体的前端部位。4.2.1.1 三角洲平原亚相 这是由河流入海时发生分流所形成,其中包括...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及其成因相类型
答:系指扇三角洲前端开阔的浅湖区或深湖过渡的前缘斜坡带。岩性为深灰和灰色块状泥岩,夹少量的粉砂岩。含较多的介形虫与轮藻化石。自然电位曲线呈低幅平直状。向半深湖过渡,底部并常发育有递变层理和滑塌揉皱砂层,为上为前缘带砂层发生滑塌搬运至此的沉积砂体。综上所述,这类三角洲是在盆地演化过程...

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及其成因相类型
答:辫状前三角洲沉积成因类型,以开阔湖泥岩沉积为主体,泥岩中水平、水平波状纹理发育,见大量的双壳类、叶肢介和介形虫,鱼骨片等化石;在开阔湖泥岩中常可见到,在洪水季节由突发性事件形成的具平整顶底面,块状构造的砂质重力流沉积。综上所述,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发育在距物源近相对坡度较陡...

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及其成因相类型
答:建设性三角洲沉积体系是当前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也是盆内钻井揭露最多,资料积累最丰富的一种三角洲类型,它的3个亚相带在剖面结构上显示总体向上变粗的特点,与湖泊沉积体系的剖面结构既相似又不相同(图4.7和图4.8),其各亚带特征如下。 图4.7 三角洲层积体系垂向序列 (高1井,长6段) 图4.8 演浅湖层积体系...

沉积相类型及沉积特征
答:三角洲沉积由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等亚相所组成。对于牛庄洼陷沙二段来说,上述亚相类型都有所出现。 1. 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平原是三角洲陆上为主的部分,区内所能识别的垂向微相类型为分流河道沉积、分流河道间、决口扇等。分流河道是河流进入三角洲后不断分叉所形成的枝状河道,不与湖水直接接触; ...

三角洲的沉积环境与沉积模式
答:1.沉积物类型 河口水流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向海流速逐渐降低,沉积物沿程发生沉降分异,颗粒逐渐变细,各类河口沉积物变化的趋势基本相似。 2.沉积构造 河口地区的沉积构造与沉积物粒度相似,向海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反映出水动力条件逐渐减弱。例如,密西西比河近河口浅水地带常见各种小型交错层理、微断层等,向海方向渐变为波状层...

河控三角洲的沉积环境与沉积模式
答:河控三角洲是最常见的三角洲类型,其厚度巨大、面积广泛,故称之为建设性三角洲。在地质历史中能保存下来和识别出的三角洲,多属此种类型。三角洲是一个包括多种沉积环境的沉积体系,所谓沉积体系指在成因上有联系的几种沉积环境的统一体。三角洲可以划分为三种沉积亚环境: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

三角洲-深水浊积扇沉积体系
答:本区沙三段三角洲-深水浊积扇沉积体系中,反映重力流沉积的沉积构造十分丰富,类型多样,常见的层理类型有递变层理、叠复递变层理、平行层理、块状层理,常见的层面构造有冲刷-充填构造,变形构造有球枕构造、重荷构造、滑塌变形构造、泥岩撕裂屑(图8-12),并且在田5-7井沙三段上部还见到水下岩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