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反思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反思

作者&投稿:诺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教师在上课前,首先需解读教材,分析所教内容在整个科学教材中的地位,以及课程标准对此知识的要求,把握各知识间的承接.如:声音在课程标准中属于物质世界的部分,与光、电、热、磁一样都是能量的表现形式.之后解读声音这一概念,如: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声音只是声波通过固体或液体、气体传播形成的运动等.再次分析学生,思考本课需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在这节课中,应教会学生归纳与反证的能力,如:在让学生描述振动式一种什么样的运动时,可通过比较摆动、晃动、振动的运动特点归纳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在思考是否所有的发声物体都在振动时,可将正在发声的物体(锣、)停止振动,看看是否还有声音,从而反证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使结论更具说服力,起到完全归纳概念的作用.做好以上准备,最后才是制定出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对于本课具体教学环节的设计,我也存在较多的问题.课题导入部分,设计得不够巧妙,感觉只是为了导入而加上的,没有很好地体现出导入是为了本课的教学而做准备的.此外,在提问时存在问“假问题”,给学生设置“回答圈套”的现象,如: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此类提问意义不大.从整个教学设计来看,教学内容的层次性、脉络性不够明晰,如:让学生想办法使锣、鼓、尺子、橡皮筋发出声音的实验中,没有提醒学生带着目的做实验,边做边思,使得教学目的体现得较模糊.另外,教师可以在此实验中“由扶到放”的让学生思考物体发声的原因.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还要不断去完善自身的学科素养,去学习借鉴优秀的教学案例.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及观察到的现象对声音产生的原因提出自己的猜测。
2、通过观察探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科学研究中要尊重事实。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活动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引发思考,并积极的去研究发现物体发声的秘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锣、鼓、鼓槌、音叉、手鼓、摇铃、豆子、纸屑、水等
学生准备:尺子、皮筋、口琴、泡沫球等能发声的物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上课前放音乐,师生跟着节奏拍手。
2、上课铃响。谈话:同学们,大家知道刚才轻松欢快的音乐是怎样发出来的吗?
3、为了更清楚地看到喇叭是怎样发声的,老师今天特意请来一位小精灵同我们一起欣赏这轻松欢快的音乐。(教师把用乒乓球制作的小精灵放到音箱的喇叭上)
学生观察、汇报:小精灵为什么高兴的跳舞吗?
4、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二、发现问题,引导探究。
1、利用周围的物体制造声音,要求:制造声音时不要太用力,以免影响其它班级上课。
2、学生汇报自己是怎样制造声音的,在制造声音时有什么发现?
3、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对声音产生的原因做出假设。
4、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5、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要求:(1)实验前考虑怎样操作,做完一个在做下一个。
(2)、注意观察物体发声前和发声时的变化,反复做几次。
(3)、认真填写探究活动卡。
6、学生选取材料,进行验证。
三、汇报交流,验证推测。
1、学生汇报,这些实验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总结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制造声音时如果还有疑问,可再证实一次
四、感受人体的发声器官。
1、提问: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那么人在说话时是怎样发出声音?
2、学生回答,手摸声带进行感受。
3、假如声带不能发声,会对我们的生活、学习产生什么影响?
4、我们身上就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儿?
五、巩固
1、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敲锣)谁能让锣声立刻停止?
2、学生回答原因并演示。
3、谈话:这节课,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4、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教学反思:
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各种自然的和人的声音,声音给我们传递意义丰富的各种信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这一节课的研究主题就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去思考问题,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在教学中,我用录音放一些声音资料,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声音,告诉我们是什么事情,然后再让学生补充生活中自己感受到的特别的声音和所传递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科学课题,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究”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科学来源于生活,儿童学科学是要学习自己能“看得到,摸得着”的科学。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用保鲜袋做实验感受发声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勇于探索,想出了多种办法,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他们愿意探索,愿意合作。具体的办法有吹的、有搓的、有甩的、有摩擦的、有弹的、有拍的。这样一个开放性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要加强实验的组织,提高实验中组织化程度。让学生学会倾听,实验时可以分工做实验,可以因地制宜选择材料,让学生有一个更感性的认识。
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学生回答不正确,我就告诉学生声音是振动产生的。学生不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例如,敲钟的声音,打击鼓面的声音,敲打桌面等,从而是学生自然地知道是振动产生声音的。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物体发出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与旧教材相比,本课能够以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迎合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学情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2、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模、画、说等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你听……

(播放多媒体课件)小鸟欢快鸣叫、闹钟振铃、浪涛拍岸、心跳声

像这样的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同时思考,猜猜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

(1)提问:谁来大胆的猜一猜究竟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板书: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

(2)谈话:以上都是同学们的看法,是一种猜测。要知道,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原于猜测。要想知道声音究竟是不是因为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等原因产生的,就要通过我们今天的观察与实验才能知道。

(二)探究活动

1、介绍实验材料

(1)谈话: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实验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物品。仔细看看都有些什么?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

(2)由学生介绍实验材料队鼓、尺子、橡皮筋、并演示让它们发出声音。

教师随机指导。

(3)重点介绍并演示实验仪器:音叉——这是一种用钢制成的U形的实验仪器,用橡胶小槌轻轻敲击它就会发出声音。注意:在使用音叉的时候,手要握住音叉柄,用小槌敲击音叉的上端。

2、讲解研究方法并出示实验记录表

(1)谈话并提问:要想知道这些物品为什么都可以发出声音,我们就要观察研究这些物品发出声音时的共同特点。那么,你知道哪些研究的方法呢?(板书:方法)

(学生回答:闻、看、摸、听、说、尝、画……)

同学们很爱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好的研究方法,那么请大家看看屏幕,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用到哪些研究方法。

(2)(课件打出)实验记录表

(3)介绍演示音叉的使用方法

按看、摸、画、说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①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做关于音叉的实验(板书:音叉)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看”。 (板书:看)

我们用橡胶小槌敲击音叉,让音叉发出声音,然后将音叉迅速轻轻靠近水面,或者靠近静止不动的乒乓球,仔细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水花四溅、有波纹、有水泡、乒乓球弹开……)

②第二种研究方法是“摸”。(板书:摸)我们让音叉发出声音后,用手摸摸或将音叉轻轻贴到脸上,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麻、痒……)

③接下来是“画”(板书:画),画什么呢?就把你看到的,摸到的用你喜欢的符号画下来。(学生在黑板上画一画)

④最后是“说”(板书:说),说说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是平静的、静止的、不动的……音叉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是颤动的、动态、振动……)

(4)小结:刚才我们用哪些研究方法一起做了关于音叉的实验?(学生回答:看、摸、画、说) 下面我们就要用这些研究方法去研究队鼓、尺子、橡皮筋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3、学生分组实验

(1)提出实验要求(课件打出)

指名学生朗读实验要求



(2)学生操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汇报实验发现。

①用实物投影仪向全班展示实验记录表

②重点说说实验物品在发出声音时和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4)得出结论,总结方法

①学生得出结论:所有的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的状态。所以,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产生的。(课件打出)

教师适时引导:通过实验研究,同学们发现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有的颤动、有的摆动、有的晃动……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正确,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准确的词语来代替这些词语呢?那就是——振动。

②总结方法:刚才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的状态,大家之所以有这样的发现,可以找到声音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运用了看、摸、画、说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怎样让正在发出声音的锣立刻停止发声,学生演示并说明理由。

2、找寻人体发声部位

(1)集体说话:我爱科学。边说边用手摸一摸自己身体哪个部位在振动。

(2)谈话:对,在我们的喉咙处有个发声器官叫声带,当声带振动时,我们就可以发出声音了。所以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能大喊大叫,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声带。

3、游戏:“能摸到的声音”。(指定一名学生,先摸摸不发声的手机,并说说是什么状态。再用耳机捂住学生的耳朵,用布条蒙住眼睛,播放手机铃声,让学生触摸,谈触摸后的感觉。)

4、演示“看的见的声音”。(播放录音机、用粘有碎镜片的及时贴对着阳光,感受光斑的跳跃,谈谈观察后的现象。并给这个游戏起个合适的名字)


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实验材料取材于学生的生活,体现探究材料的结构性。
  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能提高实验的实效。在实验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他们十分熟悉的材料:钢尺、橡皮筋、气球皮、纸片、镲、音叉等。材料结构丰富,数量充足,使人人动手落到实处。而且材料大多来自学生的生活,激发了学习热情。在观察实验,提出假设过程中,选择了钢尺、橡皮筋等为典型的物体,帮助学生发现“振动”,理解“振动”;在初步建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概念后,又借助镲,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振动产生声音”,停止“振动,声音消失。最后提供音叉让除了用触觉感受到物体的振动,还能用视觉看到物体振动是怎么样的。如:使学生用肉眼就可以看到音叉振动时会发出声音,不振动时就不会发出声音,更能体现物体振动与发声的关系。
2、循序渐进,注重学生探究过程的引导。
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说清楚。在本课教学中我立足学生的前概念,尝试打造“自然而生“的科学课堂。

四年级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反思
答:教师在上课前,首先需解读教材,分析所教内容在整个科学教材中的地位,以及课程标准对此知识的要求,把握各知识间的承接.如:声音在课程标准中属于物质世界的部分,与光、电、热、磁一样都是能量的表现形式.之后解读声音这一概念,如: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声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设计与反思
答:师: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几种声音,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师:(点击声音1)这是什么声音?你说。。。 生:雷声 师:(分别点击其他声音)这是什么声音? 生:流水声、敲锣声、掌声。师:你认为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板书课题)师:谁来说说看,你说。。。 (多请几个同学说说)...

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课标分析
答:教材分析 1.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学习本节,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中所听到的,和各种物体所发出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学完本节,要求学生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片段教学设计
答:谈话: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你听……(播放多媒体课件)小鸟欢快鸣叫、闹钟振铃、浪涛拍岸、心跳声 像这样的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同时思考,猜猜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猜测声音产生的...

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实录
答:难点: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教学准备 钢尺、橡皮筋、音叉、鼓、锣和装有一定量水的水槽、表格.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管是小溪流水还是微风习习,以及我们身边的任何物品,都可以发出声音.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答: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具和多媒体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1、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例如,使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及传播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反思改进措施
答: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因此在课堂中,我力求让学生在动手、动眼的基础上,积极动口。在学生通过系列探究活动,得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解释后,我并没有止步。如果我要使正在发声的音*停止发声,有什么好办法?能说说你的理由吗?学...

小学科学实验说课稿
答:那么,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小学科学实验说课稿,供大家阅读参考。 小学科学实验说课稿1 一、教学资源分析 1、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课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ppt
答:一、立足课标,说教材和学情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反思
答:    在这一课中,我们要准备的器材有钢尺,音叉,鼓和橡皮筋。在课堂开始,我叫同学们拿出橡皮筋,仔细听一听揉搓橡皮筋,捏橡皮筋,拉伸橡皮筋,拨弹橡皮筋时哪种方式能发出声音,进而引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很多娃说声音是我手用力拨弹发出的,是手用了力所以发出了声音。为了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