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仓之战,为何不胜

作者&投稿:贸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方面:

曹魏早就已经准备应对蜀军的偷袭!

一方急于交战,厉兵抹马!另一方已经准备好做缩头乌龟了,目的就是一个字——拖!

少量的兵力+针对性极强的防御工事+后方机动的后备部队=曹魏在西北方向的防御策略

曹魏的守军早已做好你诸葛亮准备偷袭的防御工作。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死守,耗时间,等援军!

这对于在粮草方面极其不足的蜀军来说,是最致命的危胁!于是,曹魏的将领只要不犯错(比如投降啊,出城迎战啊之类)。那就是拼死了熬!目标明确,就更容易获得成功。

而此时蜀汉军队急需速胜,拿下陈仓占住阵脚,不然全军都在陈仓道内狭长的山道之中,根本无法发挥局部人数更多的优势。

这一仗,诸葛亮下血本攻城!赫昭全程迎敌没有犯错。二十多日之后,曹魏援兵一到,这一仗也就没得打了。

另一方面:

陈仓之战,诸葛亮的目的是侧应东吴,迫使魏国关中军回援,不能尽力东向,以减轻压力。所以当诸葛亮围陈仓,本来已经走到一半的关中军被迫回援,且不说反杀王双小赚一笔,既然战略目的已经达到,诸葛亮就没必要再参与魏国主力硬碰了,自然选择撤退。

让整个魏廷震惊的是,刚刚传来诸葛亮撤兵的捷报,又传来武都阴平失守的噩耗。原来陈仓之战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策应东吴,而是是诸葛亮的一石二鸟之计。几乎在诸葛亮撤退的同时,汉军真正的主力,奇袭西线的武都阴平,而魏军主力被吸引到东线的陈仓,对此无能为力。

陈仓之战使得世人怀疑诸葛亮的领兵能力,几十万打几万竟然也能输,而且诸葛亮仅仅带了不到三十日的粮草,这其中恐怕另有说辞,当时的诸葛亮并不是要攻下陈仓,而是把陈仓作为一个练兵场,诸葛亮把他的木牛流马和诸葛连弩发挥的淋漓尽致,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兵围陈仓应石亭,武侯妙算斩王双!武都阴平入汉土,进军建威退郭淮!

所以陈仓之战,诸葛亮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扩展资料:

公元229年年初,蜀汉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与曹魏的一场战役。魏将郝昭以千余之兵拒守诸葛亮数万大军,双方相持二十余日,诸葛亮无计可破,因粮尽而乘机退兵。

背景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结束后,曹魏大将军曹真认为诸葛亮以祁山之败为戒,以后一定从陈仓兵,于是让将军郝昭、王生等驻守陈仓,修建城池。 

太和二年(228年)八月,东吴陆逊大破魏军,同年十一月,蜀汉诸葛亮听说曹休战败,魏军东下,关中虚弱,发动第二次北伐。

过程

十二月,诸葛亮率领大军从散关出发,包围陈仓,陈仓早已有准备,诸葛亮没能攻下来。据《魏略》记载,诸葛亮本来就听说过陈仓坚固,等到了之后,看陈仓早已有准备,又听说郝昭就在城中,大为吃惊。 

诸葛亮让郝昭同乡人靳详在城外远远地劝说郝昭,郝昭在城楼上对靳详说:“魏国的法律,您是熟悉的,我的为人,您是了解的。我深受国恩而且门第崇高,您不必多说,只有一死而已。您回去告诉诸葛亮,就来攻打吧。”靳详把郝昭的话告诉了诸葛亮,诸葛亮又让靳详再次劝告郝昭,说“兵众悬殊,抵挡不住,和必白白自取毁灭。”

郝昭对靳详说:“前面已说定了,我认识您,箭可不认识您。”靳详只好返回。诸葛亮自以为几万兵马,而郝昭才有一千多兵众,又估计东来的救兵未必就能赶到,于是进军攻打郝昭,架起云梯,云梯燃烧起来,梯上的人都被烧死,郝昭又用绳子系上石磨,掷击汉军的冲车,冲车被击毁。诸葛亮就又制做了百尺高的井字形木栏,以向城中射箭,用土块填塞护城的壕沟

想置接攀登城墙;郝昭又在城内筑志一道城墙。诸葛亮又挖地道,想从地道进入城里,郝昭又在城内挖横向地道进行拦截。昼夜攻守相持了二十多天。 

曹真派遣将军费耀等援救郝昭。魏明帝召见在方城的张郃,命他攻击诸葛亮。魏明帝亲自来到河南城,摆下酒席为张送行,问张郃:“等将军赶到,诸葛亮是不是已经取得陈仓呢?”张郃了解诸葛亮深入作战缺乏粮食,屈指计算一下说:“等到我到了那里,诸葛亮已撤走了。”张郃日夜兼程赶路,还没到达,诸葛亮的粮食已尽,领兵退去;将军王双追赶,被诸葛亮击杀。魏明帝颁布诏书赐郝昭关内侯的爵位。

这场战争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次使用点火的箭的记录,关于这场战争的记载,也成了汉语“火箭”一词在历史上的首次出现。

明朝大臣解缙认为:“若墨翟之制公输,郝昭之拒葛亮,或萦带而连堞,或射火而重炉,可谓善守城矣。’

清朝学者毛宗岗评价说:“孔明不减公输,郝昭不减墨翟。”

而清朝名臣曾国藩认为诸葛亮的陈仓之战与孙权的合肥之战失败的原因一样,都是初气过锐,渐就衰竭的原因,评价说:“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

参考资料:

陈仓之战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战役)-百度百科



~

陈仓之战,为何不胜
答:另一方面:陈仓之战,诸葛亮的目的是侧应东吴,迫使魏国关中军回援,不能尽力东向,以减轻压力。所以当诸葛亮围陈仓,本来已经走到一半的关中军被迫回援,且不说反杀王双小赚一笔,既然战略目的已经达到,诸葛亮就没必要再参与魏国主力硬碰了,自然选择撤退。让整个魏廷震惊的是,刚刚传来诸葛亮撤兵的...

为何说仓亭之战是击垮袁绍军队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其中有什么原因?_百度...
答:仓亭之战是袁绍在世时的最后的一个大战役,也是河北袁氏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战役结束不久后袁绍去世。在整个仓亭之战中,袁军的行动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的,袁军的后勤系统十分强大,在官渡之战后极短的时间内可以有实力发动如此大的战役,纵观三国的历史,除了统一河北的曹操以外,没有人有能力可以这...

为什么说仓亭之战是击垮袁军的最后一根稻草?原因有哪些呢?
答:在所有仓亭之战中,袁军的行动确实是有有目共睹之处,袁军的后勤管理系统软件十分强大,在赤壁之战后极短的时间内能够有能力启动如此大的战争,纵览三国的历史,除开统一河北的曹操之外,没人有实力能够这么做了。袁尚做为袁绍的儿子,击杀徐晃部将史涣!变成袁绍军击杀有名称曹将的2人其一,真的是袁...

仓亭之战中,袁绍的军马是如何在一场战争中损失殆尽的?
答:首先,袁绍聚四州之兵,得二三十万。曹操官渡之战时只能合军七万,张郃、高览所部及后来增添的军马也不会太多。所以,曹军兵力上不占优势。 然而,军队数量上是否占有优势并不是会战时决定胜负的关键,关键是双方军队的斗志,项羽的巨鹿大战就是最好的明证。袁军官渡之战大败后,两军再遇仓亭,首次会战不分胜负,袁军又...

曹刘之间的仓亭之战,原因是什么?
答:历史上仓亭之战真的存在吗 答案肯定是有的。仓亭之战是转折点,即便是官渡之战过后曹操兵力上并没有比袁绍多。仓亭之战后并、幽、冀、青州主力兵力基本被消耗殆尽了,这战地意义是决定了最后河北的归属。当然这战役最出名地还是曹操谋士程昱地 十面埋伏 计策,不过所有正史中只有资治通鉴中一笔带过...

仓亭之战 是怎么回事?
答:此时,曹操手下谋士程昱献上“十面埋伏”之计,于是曹操主动撤退到黄河边,并用许褚引诱袁军发动攻击,因曹操背水一战,手下将士又是百战精锐,因此再次将袁军击败,袁绍败退时,十支伏兵依次杀出,袁军开始崩溃性的溃散,至此曹操再一次击败袁绍,将袁绍的元气彻底击散。对于仓亭之战,史书上无记载,只在...

崤之战,秦国在春秋最大的败仗,为何被晋国断了归路?
答:崤之战,源于秦穆公留在新郑的那两千军队。 公元前627年,一年后,郑文公和晋文公相继去世,三个秦国将领便蠢蠢欲动了。 此前三位将军忌惮晋国,如果秦国出兵郑国,即便打下新郑,晋国难免也会出兵干预。可是现在晋国国丧期间,按照周礼只要别人不打上门,是不能出兵的。 公元前627年12月23日,秦国三军隆隆开动,百里视...

同样都是经历大战 刘备,袁绍和曹操结果为何完全不同
答:如果说官渡之战败于曹操让袁绍不服气,以为只是运气使然,可是随后的仓亭之战的惨败让袁绍最后的心理防线被摧垮,聚集的心气无法成形,导致袁绍的精神出现了巨大的损伤,忧郁成疾。其次,袁绍两次惨败导致精锐尽失。袁绍在官渡之战和仓亭之战的失败不仅只是物力和士卒的损失,更多的是人才的巨大损失。官渡...

仓亭之战主要内容?
答:曹操击退袁绍的仓亭军。公元200年,袁绍在官渡被曹操击败,数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袁绍逃回河北之后,在物资充足的大本营,再一次整顿十来万的兵马,要与曹操再战。由程昱献上“十面埋伏”之计,曹操将主力部队撤退到黄河岸边,并暗遣伏兵十队,用许褚于午夜伪作劫营之势,引诱袁军出营追击,追到河上...

仓亭之战
答:却说曹操自仓亭大胜,重赏三军;令人探察冀州虚实。··· ··· (第三十一回)仓亭之战是继官渡之战后对袁绍的又一次沉重打击,在这次战役中,曹军虽然已不再像官渡之战时那样处于绝对劣势,但也说不上有多大的优势。所以曹操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对已大败一仗的袁绍,在战术上仍然是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