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其十九原文及翻译

作者&投稿:鄢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原文: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唐代·李白《古风·其十九》

译文:
西岳华山莲花峰上,远远地看见华山仙女。
素手握着皎洁芙蓉,太空之中凌空而行。
身穿云霓做的衣裙,拖着宽阔的飘带,轻盈飘拂地升天而行。
她邀请我登上彩云高台,拜见那仙人卫叔卿。
恍惚之间与仙人同去,驾着鸿雁飞入高空。
俯视中原一带,到处都是安禄山叛军。
鲜血淋漓涂满了野草,安禄山叛军都封爵簪缨。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写于安禄山攻破中原之时。

这是一首用游仙体写的古诗,诗中表现了诗人独善兼济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沉痛感情。

诗人在想象中登上西岳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远远看见了明星仙女。诗人用神奇的彩笔,绘出了一幅优雅缥缈的神女飞天图



~

古风其十九李白翻译及赏析 古风(其十九)李白原文赏析
答:《古风其十九》翻译:西岳华山莲花峰上,远远地看见华山仙女。素手握着皎洁芙蓉,太空之中凌空而行。身穿云霓做的衣裙,拖着宽阔的飘带,轻盈飘拂地升天而行。她邀请我登上彩云高台,拜见那仙人卫叔卿。恍惚之间与仙人同去,驾着鸿雁飞入高空。俯视中原一带,到处都是安禄山叛军。鲜血淋漓涂满了野草,吃...

《古风其十九》李白翻译及赏析是什么?
答:白话译文:西岳华山莲花峰上,远远地看见华山仙女。素手握着皎洁芙蓉,太空之中凌空而行。身穿云霓做的衣裙,拖着宽阔的飘带,轻盈飘拂地升天而行。她邀请我登上彩云高台,拜见那仙人卫叔卿。恍惚之间与仙人同去,驾着鸿雁飞入高空。俯视中原一带,到处都是安禄山叛军。鲜血淋漓涂满了野草,吃人的豺狼都...

古风其十九原文及翻译
答: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唐代·李白《古风·其十九》译文:西岳华山莲花峰上,远远地看见华山仙女。素手握着皎洁芙蓉,太空之中凌空而行。身穿云霓做的衣裙,拖着宽阔的飘带,轻盈飘拂地升天而行。她邀请我登上彩云高台,拜见那仙人卫叔卿。恍惚之间与仙人同去,驾着鸿雁飞入高空。俯视中原一带,到处...

古风其十九原文及翻译
答:古风其十九原文及翻译如下:1、原文: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2、翻译:西边的山岳莲花山,远远望见华山仙女。芊芊玉手拿着芙蓉,凌空而行奔向天空。

古风其十九是一首什么诗
答:《古风其十九》原文如下: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译文:西岳华山莲花峰上,仙女光芒如同明星。素手握着皎洁芙蓉,袅袅而行太空之中。身穿霓裳广带...

《古风(其十九)》(李白)古文翻译
答:作者或出处:李白 古文《古风(其十九)》原文: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古风(其十九)》现代文全文翻译: 登上西岳华山最高的莲花峰,远远...

唐李白古风其十九原文及赏析
答:西上莲花山, 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 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 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 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 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 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 豺狼尽冠缨。“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在四十四岁结束他在长安的生活以后,曾经到西岳华山去玩过一次。“太华三芙蓉,明星...

古风李白其十九首李白为什么借用卫书卿故事呢?
答:《古风·其十九》.[唐].李白.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注释】①莲花山:西岳华山最高峰。这里代华山。迢迢:遥远的样子。明星: 华山仙女。《...

古风其十九李白这首诗表达的中心思想
答:更强烈地表达了隐居中的诗人的内心矛盾,显示了他貌虽放旷,而根本上与人民是呼吸与共的。作品原文:《古风·其十九》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李白<古风>中的第十九首翻译
答:古风(其十九)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赏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这是一首用游仙体写的古诗,大约作于安禄山攻破洛阳以后。诗中表现了诗人独善兼济的思想矛盾和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