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种山记原文及翻译

作者&投稿:左丘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石种山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译文:《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

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但是这个说法,我尤其对此感到疑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

百丈山记文言文解释
答:石台东面,小路断绝,乡里的人在山壁上凿出石级为路,用以行走,因而在它的东面修造祭神的祠堂,天旱或水涝时在这里向神佛祈祷。那些畏惧险途的人不敢走,但百丈山值得观赏的景物到此也就穷尽了。 3. 百丈山记翻译及原文 朱熹《百丈山记》原文: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

游恒山日记的作品原文及部分翻译
答:村庄比较大,家家都种植梅树、杏树,形成果林掩映的山麓。走出山谷后,又到了平地。平地北部外围还有群山环绕,长长的也从东向西延伸,平地东边距离浑源州三十里,西边距离应州七十里。龙峪口所对着的外界,高的远、低的近,完全和在东底山看沙河、峡口的群山相同。于是沿山往东走,远看龙峪口东边,山势更加高峻陡峭,询问...

张养浩《标山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答:但觉一种宁谧的欢乐、幽雅的情思,似隐若显地沁入心脾,使人竟然忘怀身处何乡。而此时雾气喷涌,弥漫山间,以至两人仿佛融化于山间夜色之中,心醉神迷,进入一种山我一体、无忧无虑,无苦无悲、自得其乐的梦幻境界,从而满足了作者返归自然、摆脱精神枷锁的心愿。字里行间,情与景会,充溢着心灵和大...

百丈山记翻译及原文
答:翻译:登上百丈山三里来路,向右边俯视,是又深又险的山沟,路的左边靠着陡峭的山崖,路面是垒起来的石磴,上了十几个台阶才过去了这段险区。百丈山的胜景,从此开始了。顺着石磴往东走,遇到一条小涧。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两旁都是苍青色的藤条和古老的树木,即使是盛夏的正午,也没有一点热气。...

游荷叶山记全文翻译
答:游荷叶山记全文翻译 绍兴二十八年八月三日傍晚,(我们)从市区步行而出,沿着小溪向南行走一百步,离开溪流向西又走了一百步,又沿着溪向南行走。溪水上下游都是深绿色 的,幽静深远,(水流徐缓)好像不想流动似的,还未走到溪水的尽头,就看到一条斜出的小路,向西高出地面几百尺。已经走到(小路的...

温泉文言文阅读答案
答:吃着橄榄菜,有种萧索感,再也睡不着了。 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2. 望玉山记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望玉山记原文及翻译第1段 原文 玉山之名莫知于何始.不接人境,远障诸罗邑治.去治莫知几何里。 或曰:山之麓有温泉.或曰:山北与水沙连内山错,山南之水达于八掌溪.然自有诸罗以来,未闻有蹑屩登之...

宜都山川记原文及翻译
答:而外在的客观实境,除了眼见滩险山高之外,又偏偏此地多猿,猿声凄异其哀转之声,正好与人临于险境时之不安心声相“接火”,相“撞击”,于是在心灵的火花闪现时,就不能不产生惊惧之情,从而倍感凄楚,深味行路之难。此其第一层义。此地多猿,猿声此起彼伏,回声相荡,由此及彼,入耳者,声声...

游浮山记全文翻译?
答:仅明清两代,文人骚客吟诵浮山的诗篇已不计其数,但精心深情记游写景的散文屈指可数,仅有明代竟陵派作家钟惺的《游浮渡山记》,邑人方以智的《游浮山记》、戴名世的《游浮山记》、方苞的《再至浮山记》和张英的《癸未秋游浮山记》等。其中,除了钟惺与方以智的散文篇幅较长,其余的文章都不足千字,且内容文字几无...

《新城游北山记》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答:被风吹动互相摩擦,不停地发出急促的声响。竹子间的梅树和棕榈树,森然耸立如同相对而立鬓毛突出的鬼魅,大家又面面相觑惊恐不安而不能入睡。等到天亮,就都离开了。回家几天之后,脑海中还是恍恍惚惚地浮现出山上的情景,于是追记了这些。后来我没有再到北山去,然而往往想起这次游山的事。

朱熹《百丈山记》文言文翻译,朱熹《百丈山记》文言文翻译
答:⑾各别为小诗:每一处另外写了一首小诗。《百丈山六咏》是六首五言绝句。今录其中题为《瀑布》一首:“巅崖山飞泉,百尺散风雨。空质丽清晖,龙鸾共掀舞。”识(zhì):记。夫:那些。⑿年月日:这里略去了写这篇游记的具体时间。【译文】登上百丈山约三里多路,右边俯临深险的山谷,左边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