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厂商集体大降价提振消费,智能手机市场的现状如何?

作者&投稿:陶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手机厂商集体大降价提振消费,智能手机市场目前正处于举步维艰的状况,只要不进步,基本上就只能消亡在各行各业当中。

一、手机厂商集体大降价提振消费

随着双11狂欢购物节到来,不少的手机厂商都对自己的产品进行了集体降价销售,更为夸张的是iPhone14plus手机直接就降了1250元,这在过往当中怎么都是一个相当夸张的活动。然而随着目前市面上的消费者对于高消费产品的期望程度不高,于是也就引发了许多人对于智能手机市场发展的担心,更多人主要是想着智能手机市场目前处于一个什么状态。

二、智能手机现状:也在进退两难边缘

智能手机市场目前的发展现状是举步维艰的,从进步的方向去看,我们不难发现智能手机的各项指标都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有的手机做摄影功能很强大,有的手机做防水功能很强大,总而言之就是各种发展方向都有。从退步的方向来看,目前智能手机市场如果不能够寻求到一个新的业务增长点和新的消费刺激点,智能手机市场就有可能陷入长期的倒退当中,毕竟没有消费者支持的智能手机市场是无根之源。综合这两点情况来说,目前智能手机市场不进则退,这个情况还是相对比较糟糕的。

三、智能手机市场应该重新分级才能迎来春天

其实目前手机厂商进行集体降价并不是奇怪的现象,毕竟不仅市场上的消费者已经拿不出钱来进行高消费,而且消费市场也比想象的更为糟糕,在既没有消费欲望又没有消费能力的情况下,不降价销售也就只能当时。智能手机行业也许应该与以往的发展有一些新的变化,最起码也要对智能手机的功能以及价格进行重新分级,也许只有瞄准消费者的心头好才能够重新让智能手机的价格和销量都提振上去,短时间内的降价销售对于销量整体提升并没有太大帮助。



智能手机市场的现状并不好,因为很多手机品牌的销量非常差,所以很多手机厂商不得不选择集体大降价。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当手机行业的发展到达瓶颈期以后,市面上的很多手机厂商的销量在大幅下滑。除了苹果手机之外,很多手机厂商的销量已经下滑了20%以上,甚至有些手机厂商已经开始选择主动大幅降低产能,通过这种方式来应对销量下滑的问题。在此过程当中,有些手机厂商也会进行各种促销活动,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自己的销量,但整个手机市场的行情并没有恢复正常。

很多手机厂商选择集体大降价。

当各大手机厂商的销量大幅下滑以后,很多手机厂商开始选择集体大涨价。特别是在双11活动期间,有些手机厂商的各种机型已经同比增加了20%~50%,很多手机也极具性价比。尽管如此,人们对于购买新手机的动力并没有那么强,很多人也表示自己不会在短时间内购买新的手机。

智能手机市场的现状相对比较糟糕。

对于整个智能手机市场来说,因为手机行业的发展基本上已经到达了瓶颈期,同时也没有大的技术改善,所以很多人根本就不会选择频繁购买各种新手机。即便很多手机厂商每年都会发布新的机型,但因为新的机型和老的机型本身并没有大的差异,所以很多人对这些新机型根本就不感冒。

不管是对于用户来说,还是对一个大手机厂商来讲,整个智能手机市场基本上已经到达了发展停滞的阶段。如果想要突破这种现状的话,我们可能需要进一步等待整个手机行业出现新的技术革新,很多手机厂商也会寻求新的业务突破点。



智能手机行业主要品牌:Vivo、OPPO、华为、苹果、三星等

本文核心数据: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及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各品牌市场份额占比

全球市场:市场需求疲软 三星仍处于领先地位

近日,IDC发布了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数据,市场总出货量为3.141亿台,同比下降8.9%,环比下降13.33%,比IDC在2月份的预测低了大约3.5%。IDC研究总监Nabila
Popal认为,市场持续面对供应和物流挑战,所有地区的消费者情绪普遍是负面的,围绕通货膨胀和经济不稳定的严重担忧,抑制了消费者的支出。

具体来看,第一季度出货量排名前五的品牌分别为三星、苹果、小米、OPPO和VIVO,其中三星和苹果第一季度出货量分别占总出货量的24%和18%;出货量前五的企业中,除苹果的出货量实现了同比正增长之外,其他品牌出货量都出现了下滑,其中VIVO第一季度出货量同比下滑了27.7%。

中国市场:受疫情影响需求大幅下滑

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也呈现出了一样的颓势,受缺乏革命性的功能刺激、疫情等影响,国内智能手机销量连续走低。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仅7420万台,同比下降14.1%。

分品牌来看,2022年第一季度VIVO和OPPO是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最大的两个品牌,其出货量占比分别达到了19.7%和18.0%,而苹果手机出货量位居第三,占比为17.9%。除苹果外,目前占据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品牌基本都为国产品牌。

国内中高端手机份额快速增长 Vivo优势明显

中国手机市场的另一重要特点是,中高端市场(250-399美元)销售占比有了显著提升,根据调研机构Counterpoint的最新报告,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中高端市场销售额同比增长近10个百分点,占总销售额的25.5%,较两年前的16.9%有了显著增长,受此影响,国内各大智能手机品牌均增加了该价位区间的机型数量,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

分品牌来看,Vivo在第一季度表现最佳,市场份额占比达到了28.2%,领先排名第二的荣耀约8个百分点;在该细分市场的145款机型中,vivo的S12名列前茅,占总销量的近9%。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智能手机行业商业模式分析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从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市场竞争格局来看,2019年,三星智能手机出货量的市场份额最大,达21%;其次是华为,其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比达18%。

业内人士表示,手机厂商集体大降价的原因和当前手机行业的大环境有关。市场调研机构IDC最新数据显示,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7113万部,同比下降11.9%。

~

战“疫”直言 | 提振汽车消费,是短期之举,还是长远谋定?
答: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疫情过后车市必然出现反弹,因为这段时间疫情非常严重,严重地抑制了汽车的消费,市场表现并不好,比去年同期下降幅度很大。但是我觉得2020年和2003年非典期间的社会形态是不一样的,2003年中国汽车正在起步,私人消费大幅度提高,所以非典过后消费出现爆发性增长。2020年是不一样的。虽然抑制...

江苏:进一步提振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
答: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积极应对疫情影响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若干举措的通知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制定促进汽车消费政策举措,引导在省内注册登记的汽车销售企业为消费者提供降价让利、金融支持、售后服务等购车优惠,支持无车家庭购买首辆新能源汽车或国六排放标准燃油汽车。继续落实好现行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

新中产崛起 带动新一轮彩电消费升级
答:随着新中产这一阶级群体日益扩大,当前国内市场已迎来新一轮的消费升级。价格已不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重点,是否拥有良好的品质和消费体验才是决定购买的关键因素。使用电视机不仅仅为了看一档电视节目,更在意它能否带来舒适美好的视觉感受。因此无论何种技术的彩电产品,用户体验已成为厂商发力的重点。大屏化...

威海如何提振消费信心?具体有哪些举措?
答:4.发放餐饮消费券 全市发放500万元餐饮消费券,促进餐饮行业加速回暖,所需资金由市县两级共担。促进商贸流通繁荣发展 5.鼓励举办各类促消费活动 依托各大商圈、特色街区,精心组织实施“惠享山东消费年”系列活动,打造商旅文体、吃住行娱深度融合的消费新场景,有效提振消费信心。安排资金100万元,对企业...

手机市场为什么会饱和?
答:2. 新机型创新乏力。各大厂商的新机型在功能和体验上难以带来划时代的变革与革新,无法吸引消费者的新购欲望。像折叠屏手机也未成主流,不能提振市场。3. 价格进入瓶颈期。智能手机已经从高端产品变成大众产品,价格也较难继续大幅下降。但如果价格无法下调,又难以带来更高性价比,也会抑制更多购机需求。4....

重磅!五大举措提振汽车消费 苏州将正式发文
答:(二)引导汽车销售企业开展促销活动。鼓励汽车销售企业 为消费者提供降价让利、金融支持、售后服务等购车优惠,鼓励企业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推介活动,集中展示新品和打造消费亮点。二、引导高排放车辆淘汰 (三)鼓励车主主动淘汰高排放车辆并购置新车,继续开展苏州市国一国二高排放汽油车鼓励淘汰补助工作,支持...

315小常识
答:1、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绿色消费造福子孙2、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和商业欺诈行为3、完善农村服务网络促进农村消费需求4、倡导诚实守信共创消费和谐5、营造安全的消费环境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6、重视消费安全促进经济发展7、保障消费安全提振消费信心8、增长安全消费知识树立科学消费理念9、服务民生服务消费者服务社会和谐10...

7.31上海见!2020ChinaJoy与UDE&iLife2020全面合作,展馆、观众互联互通...
答:展会现场将呈现未来人居、未来人文、未来教育、未来健康、未来商业、未来城市等全场景互动体验。4月23日,上海出台《关于提振消费信心强力释放消费需求的若干措施》,重点鼓励5G+、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电等新型信息产品的升级消费,信息消费行业成为促消费“主力军”。2020ChinaJoy和UDE有助为参展企业提供更...

汽车“价格大战”打响,释放了哪些信号
答:越多的城市推出了汽车消费券。在各地提振消费、全力拼经济的大背景下,汽车市场的这一变化备受瞩目。一、汽车价格战的鲇鱼效应 湖北省开启购车补贴活动,东风汽车集团旗 下多个汽车品牌实施集体降价,其中,东风雪铁 龙C6(图片|配置|询价)更是以综合补贴高达九万 元人民币的降价幅度成了“网红车”。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