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互联网泡沫? 什么是互联网泡沫?为什么会出现?

作者&投稿:阙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看互联网泡沫

互联网与“泡沫”联姻已有多年,而今双方似乎成了一枚硬币的两面,相互映照。修饰互联网最佳的词汇大概还是泡沫。

  的确互联网发展太快、太神奇、也太刺激,超出了人类理解的范畴,于是使用“泡沫”一词来形容,自然最安全、最恰当。但是,互联网本身似乎蕴含着无穷尽的内涵,远远超过了我们目前的最大胆的估计和预见。因此,看互联网,左看右看都不一样,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新发现。同样,对于互联网泡沫,我们的观点也必须跟着时间变化而变化。人的思维也需要时不时调整速度与频率,尽管它是世界上惰性最大的东西。静态地、一成不变地看互联网必然成笑话,有时甚至需要不断否定自己。比如,一年前,我对互联网泡沫一说十分赞同,半年前,变成了半信半疑,而今我则越发坚定地认为:互联网不是简单的泡沫。虽然互联网领域跌荡起伏,一波一波,颇有泡沫的嫌疑。

  1720年,英国南海公司和法国密西西比公司利用证券市场,哄抬股价,进行金融诈骗,导致股市暴跌,造成千百万人破产。情景如同气泡的吹胀和破灭,史称“南海泡沫(Economic Bubbles)。“泡沫经济”(Bubb le Economy)由此得名。而后这种过度投机和泡沫破灭,或者“狂热投机-恐慌抛售-市场崩溃”的金融戏剧,层出不穷。自从亚洲金融危机后,“泡沫”一词成了时髦,与“互联网”结合后,更上层楼。

  泡沫的形成自然是狂热和过度投机的结果。泡沫程度超过特定限度,出现了失控状态,就会出现爆破。互联网中泡沫的成分是肯定的,问题的关键就是这种泡沫是否合理,是否良性,是否会到爆破的一刻。我们必须明白,互联网发展的基础核心不是技术,甚至不是资金,而是用户。如果说互联网是泡沫,那么泡沫破灭之时,必然就是用户撤离之际,也就是投资者撤离之际。可是事实上是如何呢?

  我们天天可以听到人们对互联网的抱怨,比如资费、速度、内容、时间等等。但是我们看到的是:我们很少看到一个人上了网,会因为各种不满而决定不再上网,永远不回头;我们也很少看到,一个人用上E-mail,会说这东西成本高,从此再也不发E-mail。实际上,只要一个人上了网,基本上就粘上下不来了。网络的应用也是用了就离不开。而且也不可能有一天会发生许多用户撤离互联网的事情,因为互联网有一种引力和魅力是我们现在难以说清的。免费的电子邮件,搜寻引擎,新闻内容,即时下载软件,各类信息,以及新兴的电子商务等等,都不可能在现实世界中得到类似的体验。因此网络创造的许多价值(无形和有形的)是物理世界无法替代的,而且即使有替代,也是超值的。否则不足以解释目前互联网对人们的吸引。毕竟,每个人都不是被强迫上网的。更关键的是,互联网上的一切都在快速改善,服务越来越好,使用起来越便利,内容越来越充实,新鲜事物更目不暇接,引力和魅力自然会进一步增强。而新网民入网的速度丝毫没有放慢,用户组成了互联网泡沫最坚固的内容。只要用户持续增多,互联网泡沫就不可能迅速破灭。

  许多人最担心的还是投资。担心互联网会以一种燃烧的速度耗尽投资者的金钱。但是我们放开眼光来看,资本市场是一个内循环系统,而不是一个个孤立的黑洞,流入互联网的投资必然体现在消费上,化出去的钱还会通过各种途径流回资本市场。而且互联网投资以散户为主,是一种聚沙成塔的力量,使得资金来源更加稳固。而且,目前互联网行业的业绩在改善,公司的经营状况在改善,总体趋势没有辜负投资者。当然,资本的流动是有选择性的,多流入互联网,必然少流入其他行业。好在资本市场的流向是由注意力和市场发展来支配的,目前全球投资焦点,除了互联网,还有谁与争锋?最热闹、最疯狂的市场除了互联网市场,还舍我取谁?不错,投资者都在对一个梦想投资,但还有什么梦想比互联网更大更真实?

  当然互联网目前体现为是一种摧毁性的力量,就象加速的新陈代谢一样,必然有一批批跟不上潮流的企业倒下,而有一批批更为壮观的新手冲上。从单个企业看、从局部看,的确可以感受到剧烈的泡沫泛起和破灭,但是从全局来说,必然是不断增长。这种趋势才是理解互联网本质的关键。

  网景被购并了,微软化了数十亿的冤枉钱,Wired也寄人篱下……这些悲惨的故事似乎是泡沫破灭的最佳明证。但实际上,只要冲上互联网的风头浪尖,最惨的失败者也比落伍的胜利者获益更多。网景最终售价是100亿美元,想想看如果不是互联网,而只是一个浏览器产品,能卖出如此高价钱吗?网景的创始人们哪一个不腰包鼓鼓?。而微软如果没有这么多的“浪费”,今天很可能就没有生存余地?更甭说5000亿美元的市值。互联网一夜暴富的神话必然会越来越多,但是随着参赛选手越来越多,暴富的集中度和程度会被进一步均衡化。一些股票会剧烈波动,价格会大幅下滑,但互联网总体市场价值的走势必然会随着用户的急增而激增。

  与其担忧互联网泡沫,不如勇往直前,与其怀疑互联网的真实,不如坚信不疑。因为在这场革命中,唯一的胜机就是赶上风头浪尖,虽然风险难度都有极大,但怀疑、诅咒、墨守的人,必将一无所获。

  因为互联网不仅仅是一项技术,也不仅仅是一项应用,甚至不仅仅是一次技术变革,而是一场真切的技术革命,它对应的将是一种全新的文明,一个全新的世界。

NASDAQ的波澜起伏牵动人心,而所谓的互联网泡沫也越来越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各方专家均积极参与其中,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让人无法辨泡沫真伪。支持者说泡沫不会破,应该继续前进;反对者则说泡沫太多,应该抑制泡沫的产生。在我的理解,泡沫迟早会破,但关键的问题在于是什么时候破,以怎样的方式破。

   姜奇平先生说过:“发生泡沫的实质是资本在发生转移。”从这句话的理解看,资本的流向导致了泡沫的产生,这是大家都认同的,但姜先生这句话是不甚完整的,泡沫与资本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互动的关系。首先,资本进入互联网业使得互联网成为热点产业,进而驱动更多的资本进入,这种情况就导致了互联网公司的市场价值的飞速跃升而背离了其内在价值,也就是出现了较大的泡沫;但泡沫是不会无限膨胀的,随着市值的增加,资本进入成本越来越高,而导致资本发生转移,也就是流出互联网业。这时,市值降低,很多人会说泡沫破灭或将破灭,但实际上泡沫并不是破灭,而只是一种理性回归的小泡沫,泡沫依然存在。

   泡沫并不可怕,没有泡沫才是可怕的。从泡沫与资本的关系互动的关系看,换一种角度来说,泡沫也是资本转移的驱动力。对资本持有者来说,泡沫才代表有利可图,只有有利可图了,才可以驱动资本的进入,所谓的互联网泡沫正是驱动资本进入的巨大力量,只有有了资动才可以发展。看看没有或缺乏泡沫的行业,他们大多属于夕阳产业,他们正处于边际利润呈递减的阶段,甚至是面临停业点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又怎么会流向他们呢?

   不应否认的是,互联网产业、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正是由于这种期望,才会使资本进入,互联网才会蓬勃发展。人们苛求.COM在他们市场投入期即要求盈利,这是勉为其难的,也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我们可以看到AOL,YAHOO,EBAY等进入成长期的公司已经开始盈利了,我们应该相信事实。当然事实上,也有很多.COM公司倒闭或濒于倒闭,象英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BOO.COM由于经营不善而宣告倒闭,但这都是互联网的错吗?不是,各行各业每天都有倒闭,破产的公司,这或是由于自身经营问题,或是由于行业状况问题,只是因为他们不是.COM公司,所以无人非议,为什么.COM公司的倒闭就如此引人注目呢?在每个行业,从来都没有因为一些企业的倒闭而出现否定整个行业的情况,为什么,互联网业就要遭受这众多的非议呢?

   互联网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每一新产业的兴起,总会伴有一个短暂的暴利阶段,也就是说泡沫处于一个非理性阶段,而现在的.COM公司的走向表明现在正处于这个阶段的末尾,由于暴利存在而吸引了大量资金进入,进而使互联网进入一个只能获取社会平均利润的成熟阶段。现在的NASDAQ正反映了这一状况,初期暴利的分配已基本完成,泡沫回归理性,利润趋向平均化的分配阶段。

   泡沫回归理性,不代表泡沫破灭,更不代表互联网的终结,而只意味互联网已进入一个新的普遍应用阶段。因为,泡沫回归理性意味着进入互联网的资金进入成本随之降低。这将使传统产业的公司全面进入互联网业,不是投资给别人,而是投资给自己,用互联网来改变自己的生产流程,降低中间费用等。这时的互联网就会进入一个真正的应用为主的阶段,就正如INTEL前总裁格鲁夫所说:“五年以后世界上的公司要么是网络公司,要么什么都不是。”那时的网络公司也不再是现在的纯粹意义的.COM公司了,泡沫也已被缩减到最小,但仍不会破灭。因为,互联网的本质是一种工具,一种信息传递的工具,就象蒸汽机一样,永远是人们的工具,是一种必需品。需求决定了互联网在人们可以想见的时代是不可替代的,除非再来一次革命性的发现来替代互联网,就象汽车替代马车一样。到那时,互联网的泡沫就会随之破灭,但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必费心考虑的。

  泡沫的大小是资本流向的风向标,资本的流向也决定了泡沫的理性与非理性,但从互联网的工具本质来说,互联网的泡沫并不可怕,她不会破灭,泡沫如果消失,也是在互联网成为夕阳产业时才会。

   我们不必担心NASDAQ的涨跌、不必担心互联网的盛衰,我们应该担心的是我们自己能不能更好的利用互联网,如果可以更好的对其加以利用,泡沫的破与不破又与我们何干?如果可以更好的对其加以利用,泡沫又怎么会破呢?

现如今互联网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是什么造成了互联网的泡沫效应?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出现究竟与什么有关?物联网是什么,它的出现真的会取代互联网吗?更多精彩内容,请到珊瑚橘课堂观看《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了》



知道房地产
照搬到互联网上
就可以了
2000年左右
纳斯达克网络股票
跌得非常惨
当时网络
都在烧钱
就是找不到
好的盈利模式
泡沫越吹越大
破了



互联网泡沫是什么意思~

互联网泡沫(又称科网泡沫或dot-com泡沫)指自1995年至2001年间的投机泡沫,在欧美及亚洲多个国家的股票市场中,与科技及新兴的互联网相关企业股价高速上升的事件,在2000年3月10日NASDAQ指数到达5132.52的最高点时到达顶峰。在此期间,西方国家的股票市场看到了其市值在互联网板块及相关领域带动下的快速增长。这一时期的标志是成立了一群大部分最终投资失败的,通常被称为“.COM”的互联网公司。股价的飙升和买家炒作的结合,以及风险投资的广泛利用,创造了一个温床,使得这些企业摒弃了标准的商业模式,突破(传统模式的)底线,转而关注于如何增加市场份额。

互联网发展太快、太神奇、也太刺激,超出了人类理解的范畴,于是使用“泡沫”一词来形容,自然最安全、最恰当。但是,互联网本身似乎蕴含着无穷尽的内涵,远远超过了我们目前的最大胆的估计和预见。因此,看互联网,左看右看都不一样,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新发现。同样,对于互联网泡沫,我们的观点也必须跟着时间变化而变化。人的思维也需要时不时调整速度与频率,尽管它是世界上惰性最大的东西。静态地、一成不变地看互联网必然成笑话,有时甚至需要不断否定自己。比如,一年前,我对互联网泡沫一说十分赞同,半年前,变成了半信半疑,而今我则越发坚定地认为:互联网不是简单的泡沫。虽然互联网领域跌荡起伏,一波一波,颇有泡沫的嫌疑。


感想:经济的发展要平衡,不能过热,不然最终等待人们的是万丈深渊。

太多了,唯利是图

什么是互联网泡沫?
答:我看互联网泡沫 互联网与“泡沫”联姻已有多年,而今双方似乎成了一枚硬币的两面,相互映照。修饰互联网最佳的词汇大概还是泡沫。的确互联网发展太快、太神奇、也太刺激,超出了人类理解的范畴,于是使用“泡沫”一词来形容,自然最安全、最恰当。但是,互联网本身似乎蕴含着无穷尽的内涵,远远超过了我们目前...

什么叫互联网泡沫
答:互联网发展太快、太神奇、也太刺激,超出了人类理解的范畴,于是使用“泡沫”一词来形容,自然最安全、最恰当。但是,互联网本身似乎蕴含着无穷尽的内涵,远远超过了我们目前的最大胆的估计和预见。因此,看互联网,左看右看都不一样,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新发现。同样,对于互联网泡沫,我们的观点也...

网络泡沫是什么意思?
答:网络泡沫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广为人知的经济概念,指的是在互联网等新兴领域中,由于市场炒作、虚假宣传、投机行为等因素,导致人们对于该领域未来发展的过度乐观,进而产生过度投资的现象。下面将分别从经济学、文化和社会角度探讨一下网络泡沫的影响及预防措施。首先,从经济学角度看,网络泡沫的最大问题...

互联网泡沫是怎么形成的?
答:网络泡沫带来的启示:1、事实上,美国股票市场在宏观意义上最为显著的困惑,并非市场因非理性繁荣而产生泡沫,而是股价为何总是如此之低,导致股票的真实回报如此慷慨,即是著名的"股权溢价之谜"。看起来,美国股市更可能为过度谨慎而非"非理性繁荣"所苦;2、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相信,当格林斯潘说管制潜在...

互联网泡沫是怎么形成?
答:也能政策挟持国家财政支持。这个不能多提,你懂得。\x0d\x0a\x0d\x0a5,手机制造业,或者整个代工业需要生产力跟生产动力,或者经济需要拐点。比如富士康,只有互联网泡沫越大,做手机的越多,富士康生意越大,自然赚钱越多。还有比如小米之类,也要赚钱。\x0d\x0a\x0d\x0a6,...

什么是网络泡沫时代?
答:在经历了所谓的“泡沫破灭”的痛楚与快感、压力与嘲讽之后,是不是2000于大调整的低谷,资本市场的泡沫逐渐消退。--- 其实也就是那段时间,大家过分估计了网络的经济效应,然后很多人都去办网站,但其实到了最后很多都是虚的,很多最后都资不抵债。然后大家就陷入一片恐慌。中国在那段时间也不景气啊,...

为什么说互联网经济是一个泡沫???
答:的确互联网发展太快、太神奇、也太刺激,超出了人类理解的范畴,于是使用“泡沫”一词来形容,自然最安全、最恰当。但是,互联网本身似乎蕴含着无穷尽的内涵,远远超过了我们目前的最大胆的估计和预见。因此,看互联网,左看右看都不一样,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新发现。同样,对于互联网泡沫,我们的观点...

互联网经济会产生泡沫吗?
答:泡沫吹的再大也会有破碎的时候,互联网泡沫是指投资过热。没有实质内容支撑的概念。这个世纪初就发生了全球范围内的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破碎。那时候鼓吹“眼球经济”概念。以为只要能吸引网民的关注就可以像电视报纸一样收到第三方合作者的高额利润。当初互联网的泡沫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股市,...

互联网的泡沫到底有多大?
答:互联网泡沫,毫不奇怪的是,“利润增长”的心态以及“新经济”西方不败的氛围,使得部分公司内部开销大手大脚,比如精心订制商业设施,为员工提供豪华假期等等。支付给高管和员工的是股票期权而非现金,在公司IPO的时候马上就变成了百万富翁;而许多人又把他们的新财富投资到更多的网络公司上面。美国所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