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办丧事为什么以“7”来纪念? 祭祀死者的头七、三七、五七、七七怎么算

作者&投稿:危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近几年,虽然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社会习俗的变化却出现了一些不可思议的现象,—些本已绝迹的旧风俗、旧习惯、旧传统又纷纷卷土重来,一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活动刹是盛行,尤其是在婚丧嫁娶方面体现尤为明显。 婚丧嫁娶时大操大办,乱发请贴、乱发丧讣,风水先生、算命先生生意火爆,有的家里死了人,还大摆宴席,请道士做法场,请吹鼓手大吹大擂,请吊孝者哭唱吊孝。有的家庭“与时俱进”即已搞了非常隆重的具有现代生活气息的遗体告别仪式,而又转过头来按旧俗出大殡,整个丧事大办达一周之久;办婚事的年轻人,从订婚起就索要一两万元的彩礼,要三金,结婚时还要重金聘礼,要老人置办高档家俱,要豪华住房,并扬言现在不要结婚以后就晚了,说话也不算数了。结婚办喜宴,宴请亲朋好友,甚者长达半月。一些人说,现在是婚结不起,连死人也死不起了。不但当事人有这种感叹,亲朋好友也是一样,谁家办事都要送礼,“人情”成了许多家庭的经济上的沉重包袱,有的家庭一个人一年的份子钱达4000—5000元之多,占工资—半;人们戏称“喜宴请柬”为红色罚款单。 纵观大操大办者有三类,一是“专心谋财”类,即借此创收型。这类人多为当政者、有权者,以办婚丧事作为谋财手段,借手中权力的威慑力赚取钱财,君不见,有的干部父母已早逝,现在又认干爹干妈,等干爹干妈死后又为干爹干妈出大殡,办丧事。第二类,为附和类。是“收回成本型”。这些人从心理上讲不喜欢大操大办,但是看见别人婚丧事都办,一怕栽面,二者他们也随了不少份子,付出了一定的成本,自己不能亏本,便借此机会给已随过份子的或即要随的发贴子,收回成本,于是也大操大办起来。第三类,为打肿脸充胖子类。多为平民百姓,自己没有条件办,也知道办事会花钱,会亏本,但是别人办事,怕自己不办事被人笑话,看不起,于是也就大操大办起来,结果办完事赔了一些钱,自己干认肚子痛。 这种不良风尚的形成有其社会背景,即(1)社会物质财富增多,经济发展使一些家庭有了经济基础;(2)餐饮业的发展为办事者提供了便利的条件;(3)社会上的一些干部带头办婚丧,群众照着干部的影子去做,不以此为耻,反以此为荣,社会道德评价失衡;(4)攀比风盛行。这种风气是与我们建树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背道而驰的,人人深感其苦,深受其害。 婚丧事大操大办是封建、腐朽的遗毒,这种封建旧习惯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它反而会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它往往在老规矩风俗人情的外衣下,形成—种束缚和控制人们思想行为的无形力量,似如魔网罩在我们头上。我们提倡勤俭办一切事情。 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人历来有“成由节俭,败由奢”的看法。勤俭要求人们合理的安排开支,朴素节约,珍惜财富,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同时也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反对挥霍浪费行为。经济是家庭的命脉,勤俭直接涉及到家庭的幸福,勤俭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经济法则,而且是一个维护家庭发展和处理好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明进步和不断繁荣有着重要作用。 我们要大力提倡勤俭办婚丧事,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努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婚丧事大操大办的危害性的认识,从而以健康的文明新风代替旧风俗。 勤俭办婚丧事,就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倡导文明消费观,绝不盲目攀比,追求婚丧事中的高消费,要逐步引导人们增加精神消费的比例,如办婚事时旅游结婚,购买书籍,植育新婚纪念林等等。 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一靠教育引导,二要靠群众自觉行动;另—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一是领导干部、共产党员要身体力行,各级干部党员要带头勤俭办婚丧事,要自觉抵制婚丧事大操大办,要自觉地说服亲朋好友不大操大办,切决不参与大操大办、不为大操大办者助兴捧场。各级干部要教育广大群众要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有意义的活动中去。要为办理婚丧事者送精神礼,送道德礼,不送物质礼。要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的作用。红白理事会要努力完善组织,健全规章制度,对招待亲友的范围、置办桌席的规模做出强令的规定,使红白事大操大办没有活动空间。要狠刹带有封建迷信的活动,如吊孝、念经、做道场、领魂、雇童男童女等等。要逐渐推广文明的婚丧事办理方式。如用遗体告别代替发丧、出殡,用播放哀乐代替吹

丧事的做七是什么回事?~

旧时汉族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即人死后(或出殡后),于“头七”起即设立灵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设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灵止。
佛教认为,除罪大恶极的立即下地狱,善功极多的人立即升天,灵魂一般并不能够马上转生。没有转生的亡灵不是鬼,是在死后至转生过程中的一种身体,等待转生机缘的成熟。所以,人死之后七个七期中,孝属或亲友如果能请僧人来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处。

扩展资料
“一七”,即人死后七日,丧家举行隆重仪式,设灵位、供木主,上香叩拜,烧纸箱焚楮镪,请僧道诵经、拜忏。
“二七”,祭礼从简,这天,家人备酒馔,供羹饭祭奠,烧纸楮,请道士诵经等。
“三七”,亦称“散七”,这夜,孝子擎香火,到三岔路口呼喊亡人姓名或称谓,或上坟焚香接亡灵回家,家中设奠。
“四七”,祭礼从简,这天,家人备酒馔、供羹饭、焚纸楮进行祭奠。
“五七”,在七七中,五七祭仪尤重,这天,丧家举行祭奠,焚楮烧纸,请僧人、道士放焰口。亲友也携纸钱、锡箔元宝(也有送现金)助祭,丧家要办酒席招待。
“六七”,祭奠一般从简。这天家人备酒馔、供羹饭、焚纸楮祭奠。
“七七”,又称“满七”,“断七”,祭过此七,烧七即完成。“七七”后,孝子才可“弟头”、“修面”和到亲友家做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做七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丧葬·悼祭


在农村老人去世后第49天,为什么家人要为其“做七”?有何说法?
答:但所表达的意思大同小异,意思就是说在亲人去世的七七四十九天后,家眷就可以烧掉灵牌,不用在每天为其烧纸供饭了,意味着逝者彻底与亲人们告别了,丧葬礼仪也就此画上句号了,亲人们也该彻底走出悲伤,开始振作起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了。

我国办丧事为什么以“7”来纪念?
答:这类人多为当政者、有权者,以办婚丧事作为谋财手段,借手中权力的威慑力赚取钱财,君不见,

高中语文古代丧葬文化常识
答:7.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8.出丧择日仪式: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9.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

农村老人去世有什么样习俗?你们那面的习俗是什么样的?
答:老人去世后,办完头七,还有七七,剩下的就是办年,就是逢年纪念,比如老人是那天去世的,那么来年的那天就是一年,不过,这些都是封建迷信,只是大家一直这么传而已,最主要还是为了纪念老人。此外,有的地方会守孝三年。就是说在这三年里,家里面过年是不能够贴对联的,是有忌讳的,过了这三年,就没...

按照中国的习俗,什么日期该祭奠过逝的亲人?什么日期不益祭奠
答:所以民间一贯把婚事和丧礼并称为“红白喜事”,在举办丧事的指导思想上,越热闹越好。这种看法对于红红火火办丧事的民俗事象,可以说是提供了较为合理的解释。山西的丧葬礼仪,近几十年来,在有关部门的倡导下,出现了一些新的风尚 ,不仅涤除了丧礼中迷信荒诞的成份 ,而且程式上有了很大的简化,内容上...

中国古代有关丧葬的礼仪?
答: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的仪礼。 另外,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

杭州人办丧事有什么讲究
答:中元节,也被叫做“七月半”是中国传统节日,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不忘根本。杭州“老底子”的丧葬习俗吧!送终 当病人在弥留之际,远在异乡的子女、兄弟姐妹等闻讯后,往往会日夜兼程,尽可能赶回家为病人“送终”。当病人快要断气时,“送终”的亲人们要为其洗...

办丧事具体流程
答:2.悼词演讲:在悼词演讲中,亲友们可以向逝者表达自己的哀思和怀念,以及对逝者的赞美和敬意。3.纪念活动:在纪念活动中,亲友们可以共同参加一些纪念活动,比如唱歌、朗诵诗歌等等,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敬意。第四步:进行火化和安葬 火化和安葬是办丧事的最后一步。在这一步中,家属需要按照传统仪式...

办丧事得讲究
答:做斋事,多为过去有钱人家办理的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展了破除迷信的教育,丧葬习俗也逐步简化了。4汉族丧事编辑新中国成立前,汉族的丧事比较繁琐(天津为例),讲究封建礼仪,主要过程为:送终 长辈绝气前,晚辈守在身旁,直到咽气,谓之“送终”。更衣 死者在弥留之际,脱下旧衣,更换寿衣,用白线扎腿,根数与卒...

中国丧事有哪些礼节?
答:自古以来,古今中外皆以死者为大,故我国有清明节。死者为尊,死者为大的观念下,必定会有一些类的礼节与之相匹配。至如今当下社会,这些礼节已经缩减许多,当今农村所办丧事尚且算是比较繁琐,而城市里断没有像农村那样大的地界,像农村一般的观念固守。关于孝服,自然也是有许多规定。孝服是居丧时期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