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克家的人物生平

作者&投稿:星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梁克家,字叔子,泉州晋江人。幼聪敏绝人,书过目成诵。”
关于梁克家的祖籍地问题,地方史界说法不一,有晋江说和南安说;而晋江说所指具体地区,又有今石狮市蚶江石湖(蚶江古属晋江县。《晋江历史人物传》、《泉南掌故札记》等均持此说)、晋江市(古属晋江县)、泉州市区(古晋江县城和泉州郡城)三说。
但蚶江石湖有梁克家的读书处———魁星堂一说,则没有什么争议。
《闽书·卷7·方域志》》:“金钗山,地名石湖,又名日湖,日所出处也。旧浯屿水寨,今移于此。东西两山,延袤若两钗股。其凹处有石塔,号六胜。宋·政和初,僧祖慧、宗什等,以其地类明州育王山,募缘为石塔,其壮丽不减城中开元寺塔也。宋·梁文靖(梁克家)尝读书塔下,有堂名魁星,久废。皇朝(明)·万历(1573—1620年)中,寨帅臧京构新之……”(《泉州史迹·六胜塔》)
由于经历几个朝代的战火,蚶江石湖金钗山上的魁星堂早已无存,其遗址的具体方位也不可考。
青年时代,梁克家就读于泉州学宫。 梁克家后游学广东潮州揭阳县渔湖京岗孙家为“馆客”(家庭教师),今京岗犹存“恩相祠”和“梦龙涤爪处”。
梁克家素与朱熹(《泉州人名录·朱熹》)交好,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七月至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七月朱熹任同安县主簿期间,朱熹应梁克家之邀,游历潮州。庆元间(1195—1200年),朱熹还特地为孙家书斋撰写一篇《隐相堂序》(《广东文博》,1987年)。
绍兴二十八年 (1158年),揭阳县治东斋梅花盛开,梁克家赋诗一首,意境不凡,抱负极大。诗云:
“老菊残梧九月霜,谁将先暖入东堂?
不因造物于人厚 ,肯放梅枝特地香。
九鼎燮调端有待,百花羞涩敢言芳。
看来冰玉辉相映,好取龙吟播乐章。”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梁克家从揭阳回泉州参加福建乡试,夺得解元。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
“绍兴三十年(1160年),廷试第一,授平江签判(治所在今江苏省吴县)。
时金主亮死(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率兵南侵,在采石[今安徽当涂县西北]为宋军所败,完颜亮在败退途中为部下所杀,金都督府派人到镇江与南宋朝廷议和,淮南金兵北撤。),众皆言可乘机进取,克家移书(兵部侍郎)陈俊卿,谓:‘敌虽退,吾兵力未振,不量力而动,将有后悔。’俊卿归以白丞相陈康伯,叹其远虑。”迁著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
“(隆兴元年[1163年],孝宗即位后,经陈俊卿荐举)召为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
克家条六事:一正心术,二立纪纲,三救风俗,四谨威柄,五定庙算,六结人心。其论定庙算,谓今边议不过三说,曰将、兵、财,语甚切直。”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
“累迁中书舍人。
(乾道[1165—1173年]初)使金,金以中朝进士第一,敬待之,即馆宴射,连数十发中的。
郊祀有雷震之变,克家复条六事。”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
“(乾道三年,1167年)迁给事中,凡三年,遇事不可,必执奏无隐。
尝奏:‘陛下欲用实才,不喜空言,空言固无益,然以空言为惩,则谏争之路遂塞,愿有以开导之。’上欣纳,因命条具风俗之弊,克家列四条,曰欺罔、苟且、循默、奔竞,上手笔将奖谕。”
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兼知院事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
“乾道五年 (1169年)二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乾道六年(1170年)闰五月十八日,陆游携家眷十口,自山阴入蜀,二十日至临安。在临安,他拜见了梁克家,题有《投梁参政》诗一首,表达志在从戎之意。诗曰:
“浮生无根株,志士惜浪死,鸡鸣何预人?推枕中夕起。
游也本无奇,腰折百僚底,流离鬓成丝,悲吒泪如洗。
残年走巴峡,辛苦为斗米,远冲三伏热,前指九月水。
回首长安城,未忍便万里,袖诗叩东府,再拜求望履。
平生实易足,名幸污黄纸;但忧死无闻,功不挂青史。
颇闻匈奴乱,天意殄蛇豕,何时嫖姚师,大刷渭桥耻?
士各奋所长,儒生未宜鄙,覆毡草军书,不畏寒坠指。”】
兼知(枢密)院事(协助宰相虞允文执政)。
(“隆兴议和”后)初修金好,金索所获俘,启衅未已。克家请筑楚州城(今江苏淮安),环舟师于外,边赖以安。
在政府,与虞允文可否相济,不苟同。
皇太子初立,克家请选置官属,增讲读员,遂以王十朋(《泉州人名录·王十朋》)、陈良翰为詹事,中外称得人。
允文主恢复(中原),朝臣多迎合,克家密谏,数不合,力乞去。
上曰:‘兵终不可用乎?’克家奏:‘用兵以财用为先,今用度不足,何以集事?’上改容曰:‘朕将思之。’诘朝,上面谕曰:‘朕终夜思卿言,至当,毋庸去。’”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
“八年(乾道八年 ,1172年),诏更定仆射为左、右丞相,(拜虞允文为左丞相兼枢密使,经虞允文推荐)拜克家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宋代的宰相制度,大体有五次变动。
第一次是北宋初·神宗·元丰以前。名义上与唐代没有什么不同,但实际上却有很大区别。主要在于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宰相之权既已分削,又设参知政事互为牵制,相权益弱,而皇权却由此加强。另一方面的变化是,中枢机构中三省制已进入衰落荒废的阶段。职权的转移,是三省制消亡的先声。
第二次是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开始的官制改革,史称“元丰改制”。撤销中书门下,恢复唐初三省制度,置三省长官——尚书令、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不过,这三个官位只是虚设,从不授人。又仿照唐制,用尚书左仆射、右仆射代行尚书省的职权;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代行中书令的职权,他们是正宰相。参知政事的名称被取销,而增设四名副宰相,即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
第三次是北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年),蔡京任宰相,自称“太师”,总领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之事,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由太宰兼门下侍郎,少宰兼中书侍郎。钦宗·靖康年间,又废除太宰和少宰,改为尚书左仆射和右仆射。
第四次是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以左仆射和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宰相,又将门下侍郎和中书侍郎改为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取消尚书左、右丞的官称,大体恢复宋初制度。
第五次是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改左、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左、右丞相,参知政事照旧。除去中书令、侍中、尚书令的虚称。门下并入中书,称中书门下。左、右宰相主中书事,兼尚书省之长,六部直属于宰相,尚书省之制废于无形,实际上是三省合一。从此,左、右宰相成为全国最高行政长官,尚书省只掌握六部,奉命执行政务。当时大臣虞允文、梁克家为首任左、右宰相并兼枢密使。
关于对金主战的虞允文和坚决反对用兵的梁克家分任左、右宰相一事,是值得研究的历史事件。
进入南宋, “异论相搅”的表现变为和战之争,高宗朝其影响还并不大,而在孝宗朝则已成型。
张浚北伐失败后,孝宗任用的宰相,一主和一主战,以主和的汤思退为左丞相,主战的张浚为右丞相,让主和派重掌大权,他们趁机大肆破坏张浚辛苦经营的江淮防线,最后迫使孝宗屈辱求和。
乾道年间,孝宗再谋北伐。他先是任命叶颙为左丞相,魏杞为右丞相,前者素来主张恢复,后者却始终反战主和。一年后,孝宗就觉得他们意见分歧,很难成事,罢去了他们的相位。
但是,孝宗并没有改变任用一主和一主战之人为丞相的用人方法。乾道八年(1172年),在他任用主战的虞允文为左丞相的同时,又将坚决反对用兵的梁克家(梁克家办事稳重,有人称之为“抗金的稳健派”)升为右丞相,结果使虞允文心存顾虑,迟迟不肯从四川出兵,直至虞允文郁郁而终。
这种状况,孝宗以后一直沿属下去。后来的韩侂胄主持的开禧北伐中,也同样有这样的争论,其后果就是主和的史弥远这一绝世权相的出现,南宋灭亡在即。】
一日,上谓宰执曰:‘近过德寿宫,太上颐养愈胜,天颜悦怿,朕退不胜喜。’克家奏:‘尧未得舜以为己忧,既得舜,固宜甚乐。’允文奏:‘尧独高五帝之寿以此。’上曰:‘然。’
允文既罢相,克家独秉政,虽近戚权幸不少假借,而外济以和。
【乾道九年(1173年),梁克家推荐起用朱熹。
《宋史·卷429·列传188·道学3·朱熹》载:
“(乾道)三年,陈俊卿、刘珙荐(朱熹)为枢密院编修官,待次。五年,丁内艰。六年,工部侍郎胡铨以诗人荐,与王庭珪同召,以未终丧辞。七年,既免丧,复召,以禄不及养辞。
九年(1173年),梁克家相,申前命,(朱熹)又辞。克家奏熹屡召不起,宜蒙褒录,执政俱称之,上曰:‘熹安贫守道,廉退可嘉。’特改合入官,主管台州崇道观。熹以求退得进,于义未安,再辞。淳熙元年,始拜命。”】
张说入枢府(张说自知阁门事迁签书枢密院事),公议不与(台谏官王希吕等交章弹劾),寝命,俄复用(后张说补兼枢密都承旨)。说怒士夫不附己,谋中伤之,克家悉力调护,善类赖之。”
【张说是外戚,梁克家与张说的关系却很微妙。一方面,“是时外戚张说用事,宰相虞允文、梁克家皆阴附之”(《宋史·卷434·列传193·蔡幼学》);另方面,如上文所说的“说怒士夫不附己,谋中伤之,克家悉力调护,善类赖之”。
梁克家的这种态度,引起蔡幼学等一些士大夫的不满。《宋史·卷434·列传193·蔡幼学》载,蔡幼学在对策时,向孝宗尖锐地提出:“陛下耻名相之不正,更制近古,二相并进,以为美谈。然或以虚誉惑听,自许立功;或以缄默容身,不能持正。”盖指虞允文、梁克家也。】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
“议金使朝见授书仪,时欲移文对境以正其礼,克家议不合,遂求去,以观文殿大学士知建宁府(治所在今福建省建瓯县)。
陛辞,上以治效为问,克家劝上无求奇功。
既而三省、密院卒移牒泗州,敌不从,遣泛使来,举朝震骇。
后二年,汤邦彦坐使事贬,天下益服克家谋国之忠。”
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淳熙五年(1178年),梁克家丧母,回泉州守制。有人上疏弹劾他秉政时擅改堂部授官,因此落职,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
“淳熙八年(1181年),起知福州,在镇有治绩。
赵雄奏欲令再任,降旨仍知福州。召除醴泉观使。”
拜右丞相,封仪国公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九年(淳熙九年,1182年)九月,拜右丞相,封仪国公。逾月而疾。”
同年,修纂福州第一部地方志《三山志》40卷成。(《泉南著述·三山志》) 淳熙十四年(1187年)六月十四日 (7月21日),梁克家逝世,享年六十岁。亲撰遗奏,孝宗看后为之流涕,追赠少师,谥号“文靖”。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十四年(淳熙十四年,1187年)六月,薨(卒于京城),年六十。手书遗奏,上为之垂涕,赠少师,谥文靖。”



陈傅良的人物生平~

陈傅良生于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其先自闽徙温州瑞安县帆游乡湗村里,至公八世矣。曾祖靖,祖邦,父亲陈彬为塾师。九岁时父母双亡,兄弟姐妹靠祖母抚养成人,家境贫寒。26岁便在温州茶院寺等地教书,教学方法极好,前来学习的人很多,他不拘泥于旧说,常有自己独立见解。叶适曾记述他教书的情况说:“公未三十,心思挺出,陈编宿说,披剥溃败,奇意芽甲,新语懋长。士苏醒起立,骇未曾有,皆相号召,雷动从之。虽縻他师,亦借名陈氏,由是其文擅于当世。”乾道五年(1169),随薛季宣于江苏常州就读,乾道八年(1172),登进士,授迪功郎、泰州州学教授,但未赴任,继续在家乡教书。淳熙三年(1176),参知政事(副宰相)龚茂良推荐他任太学录。淳熙六年(1179),龚茂良罢政,傅良请求外调,任福州通判,他为官公正不阿,得到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梁克家的信任,编纂《淳熙三山志》。当地有个富户之女犯法,他按法秉公审理,为豪强们所忌恨,他们私下勾结,诬告傅良专权,因而被罢官,主管崇道观(闲职)。他便回家领半俸,继续教书。淳熙十一年(1184),被任命为湖南桂阳军知军(与知府知州同级的地方官),候职期间在仙岩创办书院,直至淳熙十四年(1187)才到职。任期内,在当地推广瑞安一带的先进龙骨水车,施人粪肥、牛耕等农业技术,使农业生产力有较大的提高,农民生活相应得到改善。由于他政绩卓著,升任湖南提举茶盐公事,迁转运判官。任上,他奏减衡、永、道三州的贡银、赋粟,增益常平仓以备歉收之年用以赈济,恢复了被官府没收的两千家异性继嗣户的家产。绍熙元年(1190)改任浙西提刑,第二年回京向朝廷奏事,留京任吏部员外郎,曾上书论内廷岁供额比熙宁间增加十数倍,地方都统司还要以御前军马的名目加收钱粮,百姓困极,要求朝廷切实施行“宽民力”的做法。他的奏疏得到宋光宗的嘉许与采纳,升任秘书少监、实录院检讨官、嘉王府选读。绍熙四年(1193),升任代理中书舍人,负责替皇帝草拟诏书,但他仍旧保持廉明正直,不怕得罪权贵的操守和作风。当时有个叫陈源的太监,在宫中专横跋扈,而皇帝却要升他为内侍押班,傅良二次拒绝书写升迁陈源的任命诏书。江西吉州农民鄢大为被判为“持械强盗”,定为死罪,由他写诏书下达执行,可是他读了犯人的案卷后,知是持扁担盗窃,不是持刀、枪等武器偷盗,认为是错判,请求重新审判,终于使此人免去死罪。绍熙四、五年间,太上皇宋孝宗与宋光宗、李皇后之间矛盾加深。太上皇孝宗病重,光宗皇帝不去省视太上皇。傅良上疏加以劝谏,光宗有所启悟,准备率百官去重华宫向太上皇问安,却当场受皇后李氏的挟制所阻止,引起朝廷百官不满。傅良带头上去拉住光宗,恳求去重华宫,受到李后申斥,傅良当庭痛哭,便愤而上疏辞官回乡。绍熙五年(1194)六月,太上皇病故,光宗竟以生病为托词,不执丧仪。当年七月,终于引发权臣赵汝愚等发动宫廷政变,废光宗,立赵扩为宁宗皇帝。陈傅良又被召回再任中书舍人兼侍讲,兼直学士院同实录院修撰。这年冬,赵汝愚与韩侂胄争权而失势,因政权时赵汝愚曾引朱熹“道学”集团以自助,侂胄得势后就进行报复,打算斥逐朱熹。陈傅良出于公心,对皇帝说:“朱熹是三朝故老、罢官内批下来,满朝大臣都会失色,臣不敢草诏书。”这事使傅良以“依托朱熹”的罪名受到参劾,又被罢官。从此,他一心韬晦、闭门静居,称自己的居室为“止斋”。而韩侂胄进而发动“庆元党禁”,指控朱熹的道学为“伪学”,把陈傅良、叶适、蔡幼学等59人列入“伪学”名单。庆元二年(1196),傅良再受参劾,罢宫观,到嘉泰二年(1202)才得以复官。不久,朝廷再任命傅良为泉州知州,因年老请求辞职,改授集英殿修撰、宝谟阁待制。同年冬,卒于家中,赐谥“文节”。

陈俊卿生于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自少严肃持重,不苟言笑。其父陈仁去世时,他像成年人一样操持丧事。 绍兴八年(1138年),陈俊卿中进士第二名(榜眼),授职泉州(今福建泉州)观察推官。陈俊卿在任内兢兢业业,同僚召集宴会时,他总是婉言谢绝。一日,郡中失火,郡守汪藻前来巡视,众官员正在别处饮酒作乐,陈俊卿将自己的轿夫借给别人,自己像以往一样因迟到而被诘问,陈俊卿只是深表歉意。不久后,众人得知了实情,向陈俊卿询问原因,他说:“我不能阻止同僚的行为,又借给他们仆人,怎么能说没有过错。当时汪公正在气头上,他能容忍我为自己开脱,而加重别人的罪过吗?”汪藻因而非常佩服陈俊卿,认为自己比不上他。 陈俊卿任满后,适逢秦桧当权,秦桧因他不依附自己,任满其为南外睦宗院教授。不久后,加职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市、延平区一带)通判,还未上任而秦桧已病死,陈俊卿便以校书郎之职被召回。宋高宗赵构挑选敦厚、稳重的人辅佐普安郡王赵伯琮(即后来的宋孝宗赵昚),陈俊卿被拜授官为著作郎兼普安郡王教授。陈俊卿向赵伯琮授经时,严肃地站立着,赵伯琮喜欢玩蹴鞠,陈俊卿就朗读韩愈劝谏张建封的信劝讽他,赵伯琮恭敬地听取了他的劝告。 陈俊卿后来历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创议道:“君主以兼听为美德,必然从根本上处事公正;人臣以不欺骗君主为忠诚,必然对大事通达。驾驭下属的办法,应该是恩威并施,抑制骄将,振作士气,那么纲纪端正而号令得以通行。”陈俊卿便弹劾韩仲通以冤陷无辜来附会秦桧,秦桧党人已全部被逐出,而韩仲通单独留下;刘宝总领京口,任意殴打、克扣士兵,并抗拒命令不分兵戍防。二人于是各自获罪。汤思退专权时,陈俊卿说:“冬天没云而雷鸣,这是指责宰相上不合天意、下不满足人望。”高宗便诏令罢免汤思退。 当时金国毁盟入侵之势态已经非常明显。陈俊卿便上疏举荐被闲置已久的张浚,但奏疏并未得到回音,他于是请求入宫召对,向高宗竭力陈说利弊,高宗才开始醒悟。数月后,高宗派张浚出守建康府(今江苏南京)。陈俊卿又说:“内侍张去为暗中阻止出兵,并陈述躲避敌人的计谋,动摇已定下的计划,请按军法论处。”高宗对陈俊卿说:“你可以说是仁者中的勇者了。”旋即被任命为兵部侍郎。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海陵王完颜亮率军渡过淮河,陈俊卿受命整顿浙西(今江苏苏南地区)水军,李宝凭借浙西水军等力量取得了陈家岛海战的胜利。同年九月,完颜亮在瓜洲(今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瓜州镇)渡江作战时死于内乱。完颜亮死后,高宗命陈俊卿治理淮东堡砦的屯田,并对所过之处的流民加以安抚。金世宗完颜雍刚即位时,派使者向宋议和,朝臣多附会同意和议。陈俊卿上奏说:“和议,本就是是不得已的事情,如果把得到过去的疆土当作实利,那么得到了未必能守住,这也只是一纸空文罢了。如今不如先端正名份,名份正那么国家威强,岁币就可以减少。”陈俊卿于是陈述选将练兵、屯田减租的策略,建议挑选文臣中有胆略的人为参佐,让他们考察军政,学习军务以储备将才。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禅位于太子赵昚(宋孝宗)。孝宗刚刚即位,陈俊卿便上书说:“治国的要领有三方面:用人、赏功、罚罪,这些方面之所以能推行下去就在于公正而已,希望陛下留意。”旋即升任中书舍人。当时孝宗立志收复失地,正把天下大事交付张浚。因陈俊卿忠诚正直、沉稳有谋,孝宗派他以原职充任江、淮宣抚判官兼管建康府事。陈俊卿上奏说:“吴璘孤军深入,敌人全军抵御,以致久久不能攻下,这是危险的策略。两淮的形势已很危急,应分别派遣水师直捣山东,金人必然回师自救,而吴璘可以乘胜夺下关中。我军等金军未到,先击溃其腹心力量,这是非凡的功劳呀。”正遇主和的呼声很高,孝宗命吴璘班师,也召回陈俊卿。陈俊卿奏陈十事:制定规划,振兴纲纪,劝勉风俗,严明赏罚,重视名份,遵从祖宗之法,蠲免无名之赋。 隆兴元年(1163年),建立都督府,陈俊卿被拜为礼部侍郎、参赞军事。张浚当初计划大举北伐,陈俊卿不同意。正遇谍报说金军聚粮于边境,诸将认为金军在冬季一定进军,应在金军行动前发兵,张浚便向朝廷请求北伐,宋军初战告捷,相继攻克灵壁(今安徽灵璧)、虹县(今安徽泗县)等地,但不久后便在符离之战中大败,陈俊卿也退守扬州。主和派庆幸他们的失败,主战派的意志也被动摇。张浚上疏待罪,陈俊卿也请求一同受罪,孝宗下诏将其各降二级。谏官尹穑附会宰相汤思退,认为应该罢除张浚的都督之职,改为宣抚使,管理扬州。陈俊卿上奏说:“张浚果真不可以用,那么就应该另选贤将。如果想责令他以后建立功绩,就请降他的官级以示惩罚,这是过去的法律。今天削去他的都督重权,置于扬州死地,如果他请求拜见皇上,台谏官加以阻拦,张浚所有的人情都失去了,还有什么后效可图?提出这个建议的人只知道厌恶张浚而想杀掉他,不是为恢复国家大业考虑。希望陛下下诏警告内外将领协调一致,使张浚自建成效。”陈俊卿再次上疏,孝宗醒悟,便任命令浚为都督,又召他为宰相,但最终还是被汤思退、尹穑所排挤,被派往江、淮视察军队。陈俊卿多次上书请罪,孝宗命他以宝文阁待制之职外任泉州知州,陈俊卿请求任宫祠官闲居,于是被任命为提举太平兴国宫。 隆兴二年(1164年),因金国又挑起战事,主和派汤思退获罪贬谪,太学生们请求孝宗召回陈俊卿。 乾道元年(1165年),陈俊卿入宫应答孝宗的询问,孝宗予以慰劳,陈俊卿便极力阐述朋党的弊端。不久后,拜官吏部侍郎、同修国史。他论述人才应当以气节为重,有气节的人,即使有小过也应当宽容他;奸邪的人,即使颇有才能也应当加以警惕。外戚钱端礼起用同乡亲戚为参政,想要快速获得相位,遭馆阁之士指责。钱端礼派门客私下告诉陈俊卿,自己百姓,一定引荐他共同执政,陈俊卿坚决拒绝。次日,陈俊卿进宫向孝宗读《宝训》,正涉及到外戚的内容,于是就说:“本朝家法,外戚不得参预朝政,意义深远,陛下应严格遵守。”孝宗点头称是,钱端礼因此怨恨他。后担任建康府知府。 乾道二年(1166年),陈俊卿担任吏部尚书。 当时,孝宗未能去除蹴鞠的爱好,将要游猎白石。陈俊卿引用汉桓帝、汉灵帝、唐敬宗、唐穆宗以及司马相如的言论极力劝孝宗引为借鉴。孝宗高兴地说:“朕完全看到了你的忠诚、正直,朕决意重用你。朕在藩邸时,就知道你是忠臣。”陈俊卿拜谢。 陈俊卿又受命担任金使馆伴,便拜官同知枢密院事。当时曾觌、龙大渊倚仗旧恩,窃取威福,士大夫多出自他的门下。等到陈俊卿任馆伴使时,龙大渊为副职,陈俊卿在外面见到他,不与他说一句话,龙大渊呈上名片请求接见,陈俊卿也谢绝不见。洪迈告诉陈俊卿:“有人说郑闻拜官右史,某人当拜某官,可信吗?”陈俊卿追问消息从何而来,洪迈回答说从龙大渊、曾觌处。陈俊卿拿洪迈的话质问孝宗,孝宗说:“朕怎么会曾想到用这些人,一定是私下听到的消息。”于是下旨让龙大渊、曾觌离朝外任,举朝内外称快。 金送信给边境的官吏,要求索取以前所俘之人。陈俊卿请求用:“誓书中说:‘俘虏、叛亡是两回事,俘虏遣返已经很多了,叛亡的人不应该遣回。况且本朝两淮的百姓,为金国所俘虏的约数万人,本朝未曾因此而说什么,恐怕破坏两国的和议,使两国边境的百姓不得安宁。或许交战,那么曲直胜负就明显了’”来回报。 镇江军统帅戚方剖剥军士,陈俊卿上奏说:“内臣中有主管戚方的官吏应一同惩罚。”孝宗便下令罢免戚方,把内侍陈瑶、李宗回交给大理寺调查他们贪赃的材料。十一月,应当进行郊祀而天上雷鸣,孝宗亲写诏书,警告大臣,叶颙、魏杞都被定罪罢职,陈俊卿出任参知政事。当时四明献上银矿,将要召冶工在禁中锻造。陈俊卿上奏说:“陛下不去做帝王大事,而管有关部门的小事,恐怕会遭有识之人轻视。”翰林学士梁克家、莫济一起请求外出补官,陈俊卿奏道:“这二人都是贤才,离朝很可惜。”他便弹劾洪迈奸险狡诈,不适合在孝宗身边仁宗,洪迈于是被罢职。孝宗下令减去福建钞盐,罢免江西和籴、广西折米盐钱,免去诸道过去欠下的金谷钱帛数以万计。此后,政事稍稍集中于中书。 龙大渊死后,孝宗同情曾觌,想召他回朝。陈俊卿说:“自从赶这二人出朝廷后,内外百姓没有不称快的。今天又召回曾觌,必然使天下人大失所望。臣请求先将臣罢职。”孝宗于是不召曾觌回朝。殿前指挥使王琪受命前往巡视两淮城壁回朝后,推荐和州教授刘甄夫,刘甄夫得以被孝宗召见。陈俊卿说:“王琪推荐士兵将官是他的职责,教官是否有才能,关王琪什么事。”正遇扬州上奏说王琪传旨增筑之城已竣工,陈俊卿以此事询问孝宗,孝宗说他未曾下过这个命令。陈俊卿说:“如果诈传圣旨,这不是小的过错。”又奏道:“君主日理万机,怎能完全防范得到一切事情,只能凭借纲纪、号令、赏罚。不杀王琪,以后臣子就没什么事做不出来。”王琪因而被降级罢官。 最初,禁中密旨直下各军,宰相大多不清楚,内侍张方的事件暴露后,陈俊卿上奏说:“从今以后各个部门根据御笔亲令处理事情,必须奏审才能实行。”孝宗采纳了他的意见。不久后,因为宫内各部门不满,孝宗收回前命。陈俊卿说:“张方、王琪的事情,陛下的决定已清楚,忽然又告诉大臣说:‘禁中取一点喝的一点吃的,也必须等待申请、审批,岂不是停滞不前。’臣所考虑的事是大的命令,如三衙发兵、户部取财物,怎能是宫中细小的事情。我们只是充数的,最后裁断还是要出自陛下的命令。凡是奏审要取决于陛下,不是臣想专权,且并非新的条款,只是重申旧制。现在已经下令实行了又收回成命,内外惶惑,恐怕小人会怀疑我们因此而激起了陛下的怒意。”孝宗说:“朕怎会因为小人的话而怀疑你们呢?” 同知枢密院事刘珙入宫回答孝宗询问时,与孝宗争辩十分激烈,违背孝宗旨意。刘珙出宫后,孝宗亲书诏令任命刘珙端明殿学士之职,外出他主管一祠观。陈俊卿立即把诏书藏起来不宣布任命,私下上奏孝宗说:“前天的奏札,臣确实是草草写成,如果刘珙有罪,臣应当先被罢免。刘珙去职的旨令,臣未敢奉命发出。陛下即位以来,听纳谏言、依靠大臣,都是扬德之事。今天刘珙因为小事获罪,臣担心从此大臣都阿谀奉承地拿俸禄,这不是国家的福气。”孝宗脸上久久呈现悔恨之色,令刘珙出知江西。陈俊卿退朝后上奏自劾,孝宗亲自写书挽留他,并说:“你即使一百次请求,朕也决不会依从。” 乾道四年(1168年)十月,陈俊卿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 乾道五年(1169年)正月,经陈俊卿举荐,孝宗召四川宣抚使虞允文为枢密使。虞允文入朝后,孝宗任命就他为右相,陈俊卿为左相。虞允文建议遣使前往金朝索回北宋诸帝的陵墓寝庙,陈俊卿在孝宗面前陈述了自己的意见,又亲自写疏反对此举。孝宗使用弓箭,箭弦击中眼睛导致长眼膜,自此年六月开始到便殿休养。陈俊卿说:“陛下数月不亲临外朝,外间流言蜚语不断,都是辅相无德无能,不能事先询问,有损于圣德。陛下忧患勤俭,清心寡欲,前代英主所不能免去的陋习全都去除,看来只有骑射最终还未能忘怀。臣知道陛下并非乐于此种游戏,而是立志图谋恢复国土,所以埋头干事,检阅武装力量及储备,激励士气。陛下如果任用有智谋的人,分清赏罚,恢复信义,那么陛下的英名义烈,即使不能超过尊祖,也够震慑万里之远的敌人了,难道还限于区区百步间的骑射。陛下的身体,与宗族社稷百姓休戚相关,臣希望陛下将今日的事作为以后永远的借鉴。” 曾觌任职期满后,按例当轮换一个职位,陈俊卿打算任命他为浙东总管。孝宗说:“曾觌的意思似乎不想担任此职。”陈俊卿说:“此前陛下赶走了龙大渊、曾觌二人,大家议论起都很高兴。希望陛下去除个人的私情,伸张正义。”曾觌不高兴地离朝任职。枢密承旨张说为亲戚索求官职,害怕陈俊卿而不敢开口,恰巧陈俊卿休假,张说便向虞允文求官,得到了官职。陈俊卿听说敕令已经要发出,吩咐属吏把它扣留下来。张说惶恐谢罪。虞允文也面有愧色,但还是为张说的亲戚请求一个官职,陈俊卿始终不允,张说深以为憾。吏部尚书汪应辰与虞允文议事时意见不合,请求离朝,陈俊卿多次奏说汪应辰刚强正直,可以出任执政。孝宗最初与陈俊卿意见相同,但最终还是任命汪应辰为平江郡守。从此孝宗偏向虞允文,陈俊卿也多次请求离朝任职。 乾道六年(1170年),虞允文又重申向金索求北宋诸帝陵寝之事,孝宗亲自写札告诉陈俊卿,陈俊卿奏道:“陛下十分思念祖宗,想恢复故有的疆域,臣虽然愚钝无能,难道不知道热情赞扬陛下的计划,然而对于大事要考虑的万无一失,等一二年后,国家的力量稍强大些才可行,不敢为了迎合圣意而误国事。”陈俊卿于是闭门不出、请求离朝,孝宗让他以观文殿大学士之职出知福州。陈俊卿与孝宗告别时,仍劝其远奸邪、亲贤才,修明朝政,抵御外敌,泛使不能轻易派遣。陈俊卿离朝后,虞允文最终遣使出使金朝,最后不得要领。曾觌也被召回朝廷,出领节钺、位登保傅,而没有士大夫敢多说一句。 陈俊卿到福州后,为政崇尚宽厚,严厉打击盗贼,使海路平坦畅通,陈俊卿因功进升官职。转运判官陈岘建议在福州改行钞盐法,陈俊卿写信给宰执,极力说福建盐法与淮、浙二地不同,钞盐法最终未在福建施行。 在福州任职一年后,陈俊卿请求担任宫祠官,孝宗让他提举洞霄宫。陈俊卿回到家,看见破旧的府第只有几根柱子尚存,他仍怡然自得,毫不介意。 淳熙二年(1175年),孝宗再次令任命陈俊卿为福州知州。陈俊卿接连上章告归,孝宗拜他为特进,起授为通判建康府兼江东安抚使。孝宗召陈俊卿到垂拱殿问话,令他坐下,并赐茶。陈俊卿从容地说:“将帅应当由公选产生,臣听说诸将多因贿赂得官。曾觌、王抃揽权受贿,选用人都按御批行事。赃吏已调查清楚,而陛下亲自改正,这将如何劝惩人们?”孝宗说:“你说的很中肯。”陈俊卿上朝辞行,又上奏说:“臣离开国都十年,看见都城里谷贱人安,只有士大夫的风俗习惯大变。”孝宗询问原因,陈俊卿说:“过去士大夫奔走于曾觌、王抃府第的,有十分之一二,并且还害怕别人知道,现在就公然趋往,依附的人已有十分之七八,不再有所顾忌了。人才的进退取决于私门,实在不是朝廷的好事。”孝宗说:“王抃是不敢的。曾觌即使不时有所请求,朕大多予以抑制了,从今不会再来采纳他们的意见了。”陈俊卿说:“这些人声势已经增长,侍从、台谏的官职大多出自他们门下,不对陛下说实话,臣担心会有损朝廷纲纪,废坏有关部门的法度,败坏天下风俗,连累陛下的德行。”孝宗命二府在浙江亭为陈俊卿设宴饯行。 陈俊卿离开建康十五年,父老乡亲们高兴他又回来任职。陈俊卿为政宽简,罢除没有名目的赋税。当时朝中多通行“白札”,派左右亲信送往,陈俊卿上奏陈说此事的不利之处,孝宗亲自撰写札子予以褒奖。后拜官少保,仍通判建康府。 淳熙八年(1181年),陈俊卿上章告老,以少师、魏国公之职致仕。 淳熙十三年七月二十二日(1186年8月8日),陈俊卿去世,享年七十四岁。陈俊卿刚患病时,亲自撰文给诸子说:“遗书中只需感谢圣恩即可,不要祈求陛下的恩泽及功德,不要请求谥号和树碑。”孝宗听说后感伤不已,为他辍朝,追赠太保,谥号“正献”,令建康路转运司安排丧事。 淳熙十五年(1188年)七月二日,陈俊卿葬于莆田县丰保里龙汲山。

南宋丞相梁克家生平简介,梁克家是怎么死的?
答:皇太子初立,克家请选置官属,增讲读员,遂以王十朋(《泉州人名录·王十朋》)、陈良翰为詹事,中外称得人。 允文主恢复(中原),朝臣多迎合,克家密谏,数不合,力乞去。 上曰:‘兵终不可用乎?’克家奏:‘用兵以财用为先,今用度不足,何以集事?’上改容曰:‘朕将思之。’诘朝,上面谕曰:‘朕终夜思卿言,...

臧克家的资料
答:臧克家(1905—2004).1905年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县臧家庄。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从小喜爱古典诗词。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对农民的悲惨处境有较多的了解。这段农村生活成为他以后诗歌创作的深厚基础。1923年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开始写作新诗。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引起广...

克生平简介 他是怎么死的?
答:被贬以后,芮的儿子缺就带着一大家子人过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和妻子一点也不为艰苦的生活感到难受,反而享受其中,并不在意。克就是在这一时间段内出生的,在氏一族最低谷的时候。所以,克虽然身份尊贵,是晋国公族之后,但是却是在平民中长大的孩子。而且,克从小就有一点残疾,他的背是...

臧克家生平简介
答:臧克家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作家和学者。臧克家生于1905年,山东诸城人。他自幼聪明好学,热爱文学和诗歌。1923年,他考入山东大学,开始接触新文学和西方诗歌,对其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1926年,他毕业后赴北京,在《晨报》等报刊担任编辑和记者,积极参与文学活动。臧克家的诗歌作品多以现实生活...

壮士心——藏克家
答:臧克家的诗是酝酿于抒情之中的哲学,是哲学的诗。闻一多曾下过一个精辟的结论,“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极其顶真的生活的意义。”这“极顶真”正是来自诗人关照生活本质,把握生活本质的哲理性总结。《三代》这首“极顶真”的抒情短诗就具有质朴、简洁、冷峻、深刻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