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丞相梁克家生平简介,梁克家是怎么死的?

作者&投稿:良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梁克家(1127年3月17日-1187年7月24日 ),字叔子,福建晋江(今泉州)人。自幼聪敏,勤奋自励。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中状元,授平江府签判,历秘书省正字,著作佐郎。淳熙八年(1181年),召除醴泉观使。淳熙九年(1182年),拜右丞相,封仪国公。同年,修成《三山志》。淳熙十三年(1186年),进封郑国公。淳熙十四年(1187年),梁克家病卒,追赠少师,谥号文靖。

南宋丞相梁克家生平简介

诸生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梁克家,字叔子,泉州晋江人。

幼聪敏绝人,书过目成诵。

关于梁克家的祖籍地问题,地方史界说法不一,有晋江说和南安说;而晋江说所指具体地区,又有今石狮市蚶江石湖(蚶江古属晋江县。《晋江历史人物传》、《泉南掌故札记》等均持此说)、晋江市(古属晋江县)、泉州市区(古晋江县城和泉州郡城)三说。

但蚶江石湖有梁克家的读书处———魁星堂一说,则没有什么争议。

《闽书·卷7·方域志》》:金钗山,地名石湖,又名日湖,日所出处也。旧浯屿水寨,今移于此。东西两山,延袤若两钗股。其凹处有石塔,号六胜。宋·政和初,僧祖慧、宗什等,以其地类明州育王山,募缘为石塔,其壮丽不减城中开元寺塔也。宋·梁文靖(梁克家)尝读书塔下,有堂名魁星,久废。皇朝(明)·万历(1573—1620年)中,寨帅臧京构新之……(《泉州史迹·六胜塔》)

由于经历几个朝代的战火,蚶江石湖金钗山上的魁星堂早已无存,其遗址的具体方位也不可考。

青年时代,梁克家就读于泉州学宫。

揭阳馆客

梁克家后游学广东潮州揭阳县渔湖京岗孙家为馆客(家庭教师),今京岗犹存恩相祠和梦龙涤爪处。

梁克家素与朱熹(《泉州人名录·朱熹》)交好,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七月至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七月朱熹任同安县主簿期间,朱熹应梁克家之邀,游历潮州。庆元间(1195—1200年),朱熹还特地为孙家书斋撰写一篇《隐相堂序》(《广东文博》,1987年)。

绍兴二十八年 (1158年),揭阳县治东斋梅花盛开,梁克家赋诗一首,意境不凡,抱负极大。诗云:

老菊残梧九月霜,谁将先暖入东堂?

不因造物于人厚 ,肯放梅枝特地香。

九鼎燮调端有待,百花羞涩敢言芳。

看来冰玉辉相映,好取龙吟播乐章。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梁克家从揭阳回泉州参加福建乡试,夺得解元。

状元及第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

绍兴三十年(1160年),廷试第一,授平江签判(治所在今江苏省吴县)。

时金主亮死(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率兵南侵,在采石[今安徽当涂县西北]为宋军所败,完颜亮在败退途中为部下所杀,金都督府派人到镇江与南宋朝廷议和,淮南金兵北撤。),众皆言可乘机进取,克家移书(兵部侍郎)陈俊卿,谓:‘敌虽退,吾兵力未振,不量力而动,将有后悔。’俊卿归以白丞相陈康伯,叹其远虑。迁著作佐郎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

(隆兴元年[1163年],孝宗即位后,经陈俊卿荐举)召为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

克家条六事:一正心术,二立纪纲,三救风俗,四谨威柄,五定庙算,六结人心。其论定庙算,谓今边议不过三说,曰将、兵、财,语甚切直。

中书舍人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

累迁中书舍人。

(乾道[1165—1173年]初)使金,金以中朝进士第一,敬待之,即馆宴射,连数十发中的。

郊祀有雷震之变,克家复条六事。

给事中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

(乾道三年,1167年)迁给事中,凡三年,遇事不可,必执奏无隐。

尝奏:‘陛下欲用实才,不喜空言,空言固无益,然以空言为惩,则谏争之路遂塞,愿有以开导之。’上欣纳,因命条具风俗之弊,克家列四条,曰欺罔、苟且、循默、奔竞,上手笔将奖谕。

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兼知院事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

乾道五年 (1169年)二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乾道六年(1170年)闰五月十八日,陆游携家眷十口,自山阴入蜀,二十日至临安。在临安,他拜见了梁克家,题有《投梁参政》诗一首,表达志在从戎之意。诗曰:

浮生无根株,志士惜浪死,鸡鸣何预人?推枕中夕起。

游也本无奇,腰折百僚底,流离鬓成丝,悲吒泪如洗。

残年走巴峡,辛苦为斗米,远冲三伏热,前指九月水。

回首长安城,未忍便万里,袖诗叩东府,再拜求望履。

平生实易足,名幸污黄纸;但忧死无闻,功不挂青史。

颇闻匈奴乱,天意殄蛇豕,何时嫖姚师,大刷渭桥耻?

士各奋所长,儒生未宜鄙,覆毡草军书,不畏寒坠指。】

兼知(枢密)院事(协助宰相虞允文执政)。

(隆兴议和后)初修金好,金索所获俘,启衅未已。克家请筑楚州城(今江苏淮安),环舟师于外,边赖以安。

在 *** ,与虞允文可否相济,不苟同。

皇太子初立,克家请选置官属,增讲读员,遂以王十朋(《泉州人名录·王十朋》)、陈良翰为詹事,中外称得人。

允文主恢复(中原),朝臣多迎合,克家密谏,数不合,力乞去。

上曰:‘兵终不可用乎?’克家奏:‘用兵以财用为先,今用度不足,何以集事?’上改容曰:‘朕将思之。’诘朝,上面谕曰:‘朕终夜思卿言,至当,毋庸去。’

拜右丞相兼枢密使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

八年(乾道八年 ,1172年),诏更定仆射为左、右丞相,(拜虞允文为左丞相兼枢密使,经虞允文推荐)拜克家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宋代的宰相制度,大体有五次变动。

第一次是北宋初·神宗·元丰以前。名义上与唐代没有什么不同,但实际上却有很大区别。主要在于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宰相之权既已分削,又设参知政事互为牵制,相权益弱,而皇权却由此加强。另一方面的变化是,中枢机构中三省制已进入衰落荒废的阶段。职权的转移,是三省制消亡的先声。

第二次是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开始的官制改革,史称元丰改制。撤销中书门下,恢复唐初三省制度,置三省长官——尚书令、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不过,这三个官位只是虚设,从不授人。又仿照唐制,用尚书左仆射、右仆射代行尚书省的职权;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代行中书令的职权,他们是正宰相。参知政事的名称被取销,而增设四名副宰相,即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

第三次是北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年),蔡京任宰相,自称太师,总领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之事,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由太宰兼门下侍郎,少宰兼中书侍郎。钦宗·靖康年间,又废除太宰和少宰,改为尚书左仆射和右仆射。

第四次是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以左仆射和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宰相,又将门下侍郎和中书侍郎改为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取消尚书左、右丞的官称,大体恢复宋初制度。

第五次是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改左、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左、右丞相,参知政事照旧。除去中书令、侍中、尚书令的虚称。门下并入中书,称中书门下。左、右宰相主中书事,兼尚书省之长,六部直属于宰相,尚书省之制废于无形,实际上是三省合一。从此,左、右宰相成为全国最高行政长官,尚书省只掌握六部,奉命执行政务。当时大臣虞允文、梁克家为首任左、右宰相并兼枢密使。

关于对金主战的虞允文和坚决反对用兵的梁克家分任左、右宰相一事,是值得研究的历史事件。

进入南宋, 异论相搅的表现变为和战之争,高宗朝其影响还并不大,而在孝宗朝则已成型。

张浚北伐失败后,孝宗任用的宰相,一主和一主战,以主和的汤思退为左丞相,主战的张浚为右丞相,让主和派重掌大权,他们趁机大肆破坏张浚辛苦经营的江淮防线,最后迫使孝宗屈辱求和。

乾道年间,孝宗再谋北伐。他先是任命叶J为左丞相,魏杞为右丞相,前者素来主张恢复,后者却始终反战主和。一年后,孝宗就觉得他们意见分歧,很难成事,罢去了他们的相位。

但是,孝宗并没有改变任用一主和一主战之人为丞相的用人方法。乾道八年(1172年),在他任用主战的虞允文为左丞相的同时,又将坚决反对用兵的梁克家(梁克家办事稳重,有人称之为抗金的稳健派)升为右丞相,结果使虞允文心存顾虑,迟迟不肯从四川出兵,直至虞允文郁郁而终。

这种状况,孝宗以后一直沿属下去。后来的韩腚兄鞒值目禧北伐中,也同样有这样的争论,其后果就是主和的史弥远这一绝世权相的出现,南宋灭亡在即。】

一日,上谓宰执曰:‘近过德寿宫,太上颐养愈胜,天颜悦怿,朕退不胜喜。’克家奏:‘尧未得舜以为己忧,既得舜,固宜甚乐。’允文奏:‘尧独高五帝之寿以此。’上曰:‘然。’

允文既罢相,克家独秉政,虽近戚权幸不少假借,而外济以和。

【乾道九年(1173年),梁克家推荐起用朱熹。

《宋史·卷429·列传188·道学3·朱熹》载:

(乾道)三年,陈俊卿、刘珙荐(朱熹)为枢密院编修官,待次。五年,丁内艰。六年,工部侍郎胡铨以诗人荐,与王庭同召,以未终丧辞。七年,既免丧,复召,以禄不及养辞。

九年(1173年),梁克家相,申前命,(朱熹)又辞。克家奏熹屡召不起,宜蒙褒录,执政俱称之,上曰:‘熹安贫守道,廉退可嘉。’特改合入官,主管台州崇道观。熹以求退得进,于义未安,再辞。淳熙元年,始拜命。】

张说入枢府(张说自知阁门事迁签书枢密院事),公议不与(台谏官王希吕等交章弹劾),寝命,俄复用(后张说补兼枢密都承旨)。说怒士夫不附己,谋中伤之,克家悉力调护,善类赖之。

【张说是外戚,梁克家与张说的关系却很微妙。一方面,是时外戚张说用事,宰相虞允文、梁克家皆阴附之(《宋史·卷434·列传193·蔡幼学》);另方面,如上文所说的说怒士夫不附己,谋中伤之,克家悉力调护,善类赖之。

梁克家的这种态度,引起蔡幼学等一些士大夫的不满。《宋史·卷434·列传193·蔡幼学》载,蔡幼学在对策时,向孝宗尖锐地提出:陛下耻名相之不正,更制近古,二相并进,以为美谈。然或以虚誉惑听,自许立功;或以缄默容身,不能持正。盖指虞允文、梁克家也。】

建宁府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

议金使朝见授书仪,时欲移文对境以正其礼,克家议不合,遂求去,以观文殿大学士知建宁府(治所在今福建省建瓯县)。

陛辞,上以治效为问,克家劝上无求奇功。

既而三省、密院卒移牒泗州,敌不从,遣泛使来,举朝震骇。

后二年,汤邦彦坐使事贬,天下益服克家谋国之忠。

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淳熙五年(1178年),梁克家丧母,回泉州守制。有人上疏弹劾他秉政时擅改堂部授官,因此落职,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梁克家是怎么死的

召除醴泉观使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

淳熙八年(1181年),起知福州,在镇有治绩。

赵雄奏欲令再任,降旨仍知福州。召除醴泉观使。

拜右丞相,封仪国公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九年(淳熙九年,1182年)九月,拜右丞相,封仪国公。逾月而疾。

同年,修纂福州第一部地方志《三山志》40卷成。(《泉南著述·三山志》)

进封郑国公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十三年(淳熙十三年,1186年),命以内祠兼侍读(进封郑国公),赐第,在所存问不绝。

薨,赠少师,谥文靖

淳熙十四年(1187年)六月十七日(7月24日),梁克家逝世,享年六十岁。亲撰遗奏,孝宗看后为之流涕,追赠少师,谥号文靖。

《宋史·列传143·梁克家》载:十四年(淳熙十四年,1187年)六月,薨(卒于京城),年六十。手书遗奏,上为之垂涕,赠少师,谥文靖。



~

姓梁的起源
答:时代的丞相梁克家,他是福建晋江人。梁克家生于宋靖康二年(公元 1127年),从小就聪明过人,他中了状元,拜右丞相,他关心民生,甚 受人民尊敬,后来出任左丞相,晋封郑国公。梁克家在淳熙十四年(公 元1187年)去世,享寿61岁。由于他德高望重,是梁氏族人的杰出人物,因此,福建梁氏族人尊敬他为...

梁姓的起源
答:出自嬴姓,以国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周平王时。秦仲讨伐西戎有功,其少子梁伯康,受封于夏阳梁山(在今陕西省韩城县南)。春秋时, 梁国亡于秦国,其后有梁氏。梁姓在中国沿海省份、港澳地区是大姓,四川、贵州、广西和台湾近代移民也有分布。韩国的济州岛及马来西亚亦有梁姓。

梁克家的后世遗迹
答: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宅·丞相梁克家宅》:“丞相梁克家宅,在旧县学东。按:县学,宋·绍兴中在今府学东。《闽书》:绍兴二十九年秋讲堂下池产双莲,系梁克家肄业之所。是年,文清首选,明年廷试第一。是梁宅,是在旧县学之东。淳熙四年,县学移行春门内,即今府署。明...

姓梁的名人有多少?
答:仪国堂:宋时右丞相梁克家,风度修整,原则性强,虽近亲、权、幸(权是大官,幸是宠官),也按原则办事,好人赖以保全。被封为仪国公。 安定堂:梁姓人在得姓以后的发展中,东汉时,居住在安定(今甘肃省平凉西北)在东汉的几十年中是梁姓最为风光的时候。因此,就形成了郡望安定,即现在所称的安定堂。见《姓氏探源与取...

中国历史上有过几位姓梁的皇帝
答:4、梁克家 梁克家(1127年3月17日-1187年7月24日),字叔子,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南宋名臣、学者。梁克家自幼聪敏,勤奋自励。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中状元,授平江府签判,历秘书省正字,著作佐郎。淳熙八年(1181年),召除醴泉观使。淳熙九年(1182年),拜右丞相,封仪国公。淳熙...

百家姓:梁姓的来源,姓梁的名人
答:梁姓的主要堂号有“仪国堂”和“保善堂”。宋代梁克家,原则性强,被封为仪国公。另设有“安定”堂号。【郡望】梁姓的主要郡望包括安定郡、扶风郡、天水郡、河南郡等。安定郡涵盖甘肃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地。扶风郡相当于今天的陕西麟游、乾县以西,秦岭...

梁氏由来
答:源于嬴姓,出自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裔的封地夏阳梁山。据史料记载,嬴姓伯益的后裔有个叫非子的人,善于养马。于是周孝王便让他负责养马,结果养马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周孝王就封秦邑给他,被称为秦嬴。非子的曾孙秦仲,是周宣王大夫,奉命征讨西戎,不幸被西戎所杀。后秦仲的五个儿子率兵继续攻打西戎...

梁姓的来源及姓梁的名人
答:梁姓的郡望和堂号有“仪国堂”和“保善堂”,反映了梁姓家族的历史地位和美德。其中,“仪国堂”源于宋代右丞相梁克家,他因风度修整、坚持原则而被封为仪国公。“安定堂”则源于梁姓的安定郡望。梁姓历史名人辈出,东汉时期的安定乌氏梁氏家族尤为显赫,梁竦和他的女儿们都是和帝、顺帝、桓帝等朝的...

曾怀的为官经历
答:继升为尚书。孝宗乾道八年壬辰(1172年),以 户部尚书曾怀赐出身,参知政事。与梁克家同为右丞相。孝宗乾道九年癸巳(1173年),右丞相梁克家与同知枢密院张说议使事不合。请求去;罢梁克家右丞相位,以观文殿大学士知建宁府。此时,便剩下曾怀辅政了。淳熙元年甲午(1174年)七月壬辰,曾怀以观...

梁姓的传统文化
答:仪国堂:宋时右丞相梁克家,风度修整,原则性强,虽近亲、权、幸(权是大官,幸是宠官),也按原则办事,好人赖以保全,被封为仪国公。安定堂:梁姓得姓于夏阳梁国(今陕西韩城),其中重要一脉迁徙到甘肃泾川后,逐渐形成梁姓历史上最大的郡望,即“安定乌氏梁氏”,堂号“安定堂”。 梅镜堂:台湾省的梁姓,不论是河洛,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