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创设良好在语文课堂情境 论文 如何创设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境

作者&投稿:颛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怎么创设良好在语文课堂情境
情境教学,针对学生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以“形”为手段,以“趣”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保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求知、认知的乐趣,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和自我需求的活动。情境教学讲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
  情境教学通过教师调动学生,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景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呢?
  一、在导课中巧创情境
  导语是课堂教学的突破口。任何一位合格的语文教师都会十分重视导语的设计。“导课”是一堂课中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如果创设情境法运用恰当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刚开始上课时,有些学生还沉浸在下课十分钟的喧闹中,心情激荡,具有这样心态的学生突然集中到课堂上来,就好像奔腾的激流一下子遇到了挡路的巨石,会激起反激的浪花。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巧妙的艺术疏导,让心情激荡的学生平静下来,尽快地把他们的思绪引入到课堂上来。此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课文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法,一开课就像吸石一样将学生牢牢吸引住,起到“先声夺人,一石二鸟”的功效。因此,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这样学生的注意力才会被吸引过来。
  二、在朗读中感受情境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语言的形象色彩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表达出来。魏书生说过:“语文老师不应像食品厂的推销员,以把食品卖出去就算完成任务,而应当象保育员,以考虑孩子的胃口,心灵的需要为己任。”初中学生感情胜于理智,又易冷漠。他们的心灵接受艺术感染的效率,远远超过接受一个音阶的单调的说教。文学作品,大多是作者用笔蘸着心血、蘸着欢乐或辛酸的泪水写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设置环境,就像舞台需要灯光与布景一样。创造气氛,让学生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
  三、在提问中创造情境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就是好奇心特别大,如果能在课堂上故意激发疑问,挑起矛盾,常常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对有关内容的思索,形成浓烈的教学气氛。提问又是一门艺术。提问如果过宽,不能触及疑点,那么,即使课堂气氛热烈,也无补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如果过深,超出学生的智力水平,那么他们会因此而丧失“跳一跳”去“摘桃”的信心。巧妙的提问须在创设情境上下工夫,因此,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提供诱因,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 精心设疑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惊奇开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设疑,以疑导思,可以诱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 。设疑要因学习对象而异,因教材而异,因课堂氛围而异。要透彻理解大纲,深入钻研教材,认真阅读教参,搞清教材知识体系,弄通知识内部结构的有机联系,做到得心应手地驾驭教材。要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心理特征、思维品质优选问点,问在知识关键处;选准时机,问在教学当问处;掌握分寸,问在难易适中处;查漏补缺,问在疏忽薄弱处。
  2.以趣激疑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肯不肯参与、配合,取决于他们对教学活动的情绪状态和对所授知识的兴趣程度。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强烈的释疑欲望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内在动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给他们提供自己活动的空间,必要时向学生提出需要仔细探究的问题,以改变他们的研究思路,使他们朝着科学的方向探寻,从而体验到既有趣又丰富的调查研究结果。
  四、板书设计再绘情境
漂亮的板书设计不仅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结构、框架,也能在视觉上造成冲击,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日后对于信息的提取。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结构的时候,如果能够参考理科建模的形式,将文字内容转化为图表、坐标的形式,必然也会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情节”是小说三要素之一。跌宕起伏的情节是小说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鉴赏小说的关键。在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不妨将遇旧——寻敌——打酒——复仇这些情节以曲线图的形式通过板书呈现给学生,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结构“山雨欲来”却“密云不雨”的效果。
  五、艺术作结品味情境
  课堂教学的导语显然重要,而课堂教学的结语也尤为关键,它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设计应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感到“言犹尽,意未了”,一直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一节课或一篇课文教学终了时,教师要用准确精练的语言,抓住教学重点和主要特点,进行高度概括,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起到强化和深化主题的作用;或者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使之成为联系第二课堂的纽带。凡此种种,不一一赘述。但是必须遵循两个方面:第一是概括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总结规律,使学生对全课程的内容和知识点明确、清晰;第二是开拓学生视野,激发思维,引起联想和思考,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常用的方法有:
  1.回味式的结课
  黄政枢说:“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回味式结课,即在一堂课结束时,注意增添浓郁的色彩、艺术的含蓄,使学生感受到“言已尽而意无穷”,课后引起咀嚼回味,展开丰富想象。如特级教师于漪教《茶花赋》一文,在结束课时,出示了一副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挂图。文章赞美了千树万树的茶花,为何仅展示这一朵呢?又为何在课将结束时方出示给学生看?其用意不仅在顺着文章脉络帮助学生理解有关语句,更在于把这鲜艳绚丽的童子面茶花的形象印在他们心上,让学生有一个回味课文的情境。用这美好的形象,引导学生具体体会作者对新生的社会主义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与由衷赞美,理解文章的精髓;用这样美好的形象在学生心田撒播热爱祖国的种子,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的深情。回味式结课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它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并提高其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2.概括总结式
前苏联教育家叶尼洛夫·叶希波说过:“通过总结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来结束一节课是很有好处的。”授完一篇课文,教师做一次简要总结,使学生获得一个较为完整的印象。总结可以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入手,决不是前面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要变化角度,要增加深度。
  3.朗读再现式
  进入结课阶段,教师可设计一段朗读。朗读的内容可以是课文中的精彩片断,也可以是课外精选的,还可以是教师自编的等多方面内容,但要以课文内容为主。这样才能体现出大纲、课文精神。朗读的方式可以是一个人的朗读,也可以是一个人的领读,还可以是分角色的朗读。结课的朗读意在加深对课文的感受,这对强化整体认知、培养语感能力、陶冶美好情操等都有重要意义。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可以获得比传统教学更明显的教学效果。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点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语文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进行创设情境教学。巧妙地创设情境教学,将使学生在高昂和愉悦的情绪中随问而思,随引而发,时而凝神谛听,时而驰思遐想,从而收到可喜的教学效果。
一、情境教学的优势

情境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所谓情境,就是“情”与“境”的交融,它包括情感与环境两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如果为学生创设主动、恰如其分的情境氛围,便可唤起学生的想象和愉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争取给孩子们一个情感课堂,一个对话的课堂,一个开放的课堂,一个感悟的课堂。

(一)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兴趣就会转化为学习动机,表现出情绪愉快、孜孜以求的特点,也是课堂教学中,推动学生探索知识的一种“激发剂”。曾听过一位老师教学的《识字7》,她先让孩子们谈谈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们,然后出示一张“森林动物园”邀请卡,邀请小朋友们到森林做客,这样一下子拉近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学习,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在本课的生字教学中,她摒弃了传统枯燥被动的识字教学,先展示了一棵大树爷爷,树上结满了各种各样的果实,然后请小朋友们自己采摘果实进而发现果实中藏着“生字宝宝”,营造了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了儿童识字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识字的乐趣。

(二)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不少是能够能够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的美文。通过创设情境,可以陶冶学生美的情操,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海鸥对老人去世的悲伤之情,一位老师设置了图片与音乐相结合的教学情境。听着泛着哀思的音乐,看着老人遗像前一群群拍着翅膀的海鸥••••••这一切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翠湖湖畔,肃立在老人的遗像前,目睹着海鸥送别的场景,那悲伤的心情,那对老人的深切思念及为海鸥的的行为深深感动之情便油然而生。

(三)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有些文章让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来创设情境能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再如,《老人与海鸥》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海鸥与老人的深情厚谊,老师可让学生大胆想象海鸥在老人遗像前,会大声鸣叫些什么?还有,假如你就站在翠湖湖畔,看到这一幕幕,你想说些什么:想对老人谁什么?想对海鸥说什么?还要对地球上所有的人们说什么?这样,学生充分地发挥了想象,既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又更好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激发了和谐之情,引起情感共鸣。

(四)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为让学生更好地熟悉课文,理解课文,也可以将表演带入课文,这也不失为一种情境创设。亲自参与,身临其境,将使学生对文章更熟悉、理解。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可让学生在初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组织分角色排练表演的课文。学生排练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文章熟悉、理解的过程,而表演也是一个感染其他学生的过程。不管是“表演者”还是“观众”,都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无疑也是一堂很生动的课,要比老师抽象的讲解效果好的多。学生在表演时,不仅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能培养其表演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等。

二、创设情境教学的方法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现代电教手段打破时空限制,对创设一定的情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播放课件、放录像,把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以美好和谐的音响,化抽象的文字为可观的图像,以直观的形象促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以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心灵的感知、情感的共鸣,创造出最佳的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感受中接受知识,从而达到对课文的深层理解与感悟,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一位老师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课件中展现了小鱼在浅水洼里奄奄一息的图片,让学生对小鱼充满了怜惜之情,让学生身临其境,对小男孩的举动行为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使时空变小,对教学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创设渲染感人氛围情境

师生通过运用语言、音乐和图画等教具进行渲染气氛,再现课文情景使学生们发挥想象,领悟人物情感。一曲动听的歌曲、一段悦耳的音乐,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能产生动人心弦的力量。如《老人与海鸥》一课,最后要激发和谐情,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配上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想象自己就站在翠湖湖畔看到的一幕幕究竟会说些什么,会有对老人的无限哀思,会为海鸥的行为感动,还有会产生要好好保护自然的念想••••••

(三)创设问题情境

“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创设问题情境,要尽力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脑子主动转动起来,促进观察力,思维力,表达力的发展。《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老师如果设计以下一组动态逻辑思维训练问题情境:小鱼怎么了?小鱼渴望什么?谁在乎这些小鱼?小男孩怎么做?为什么叔叔不理解小男孩?小男孩在乎的是什么?这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如果,你碰到了和小男孩类似的情况,你会怎么做呢••••••这一切将使学生除了懂得原文揭示的道理外,还可获得多元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四)创设想象情境

新课程要求教师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思维自由地翱翔。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或点到为止,或留下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要尽力把静态的平面文字转化为生动的、能触动学生思维的情境。学生通过想象对文本会有进一步的感悟,他们带着对文本的体味,朗读相关段落将更加用心读、读得情深、读得意浓。

总之,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体会语文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情感、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让教师的课堂教学充满魅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情境教学,针对学生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以“形”为手段,以“趣”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保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求知、认知的乐趣,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和自我需求的活动。情境教学讲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
情境教学通过教师调动学生,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景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呢?
一、在导课中巧创情境
导语是课堂教学的突破口。任何一位合格的语文教师都会十分重视导语的设计。“导课”是一堂课中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如果创设情境法运用恰当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刚开始上课时,有些学生还沉浸在下课十分钟的喧闹中,心情激荡,具有这样心态的学生突然集中到课堂上来,就好像奔腾的激流一下子遇到了挡路的巨石,会激起反激的浪花。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巧妙的艺术疏导,让心情激荡的学生平静下来,尽快地把他们的思绪引入到课堂上来。此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课文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法,一开课就像吸石一样将学生牢牢吸引住,起到“先声夺人,一石二鸟”的功效。因此,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这样学生的注意力才会被吸引过来。
二、在朗读中感受情境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语言的形象色彩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表达出来。魏书生说过:“语文老师不应像食品厂的推销员,以把食品卖出去就算完成任务,而应当象保育员,以考虑孩子的胃口,心灵的需要为己任。”初中学生感情胜于理智,又易冷漠。他们的心灵接受艺术感染的效率,远远超过接受一个音阶的单调的说教。文学作品,大多是作者用笔蘸着心血、蘸着欢乐或辛酸的泪水写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设置环境,就像舞台需要灯光与布景一样。创造气氛,让学生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
三、在提问中创造情境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就是好奇心特别大,如果能在课堂上故意激发疑问,挑起矛盾,常常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对有关内容的思索,形成浓烈的教学气氛。提问又是一门艺术。提问如果过宽,不能触及疑点,那么,即使课堂气氛热烈,也无补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如果过深,超出学生的智力水平,那么他们会因此而丧失“跳一跳”去“摘桃”的信心。巧妙的提问须在创设情境上下工夫,因此,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提供诱因,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 精心设疑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惊奇开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设疑,以疑导思,可以诱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 。设疑要因学习对象而异,因教材而异,因课堂氛围而异。要透彻理解大纲,深入钻研教材,认真阅读教参,搞清教材知识体系,弄通知识内部结构的有机联系,做到得心应手地驾驭教材。要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心理特征、思维品质优选问点,问在知识关键处;选准时机,问在教学当问处;掌握分寸,问在难易适中处;查漏补缺,问在疏忽薄弱处。
2.以趣激疑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肯不肯参与、配合,取决于他们对教学活动的情绪状态和对所授知识的兴趣程度。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强烈的释疑欲望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内在动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给他们提供自己活动的空间,必要时向学生提出需要仔细探究的问题,以改变他们的研究思路,使他们朝着科学的方向探寻,从而体验到既有趣又丰富的调查研究结果。
四、板书设计再绘情境
漂亮的板书设计不仅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结构、框架,也能在视觉上造成冲击,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日后对于信息的提取。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结构的时候,如果能够参考理科建模的形式,将文字内容转化为图表、坐标的形式,必然也会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情节”是小说三要素之一。跌宕起伏的情节是小说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鉴赏小说的关键。在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不妨将遇旧——寻敌——打酒——复仇这些情节以曲线图的形式通过板书呈现给学生,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结构“山雨欲来”却“密云不雨”的效果。
五、艺术作结品味情境
课堂教学的导语显然重要,而课堂教学的结语也尤为关键,它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设计应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感到“言犹尽,意未了”,一直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一节课或一篇课文教学终了时,教师要用准确精练的语言,抓住教学重点和主要特点,进行高度概括,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起到强化和深化主题的作用;或者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使之成为联系第二课堂的纽带。凡此种种,不一一赘述。但是必须遵循两个方面:第一是概括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总结规律,使学生对全课程的内容和知识点明确、清晰;第二是开拓学生视野,激发思维,引起联想和思考,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常用的方法有:
1.回味式的结课
黄政枢说:“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回味式结课,即在一堂课结束时,注意增添浓郁的色彩、艺术的含蓄,使学生感受到“言已尽而意无穷”,课后引起咀嚼回味,展开丰富想象。如特级教师于漪教《茶花赋》一文,在结束课时,出示了一副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挂图。文章赞美了千树万树的茶花,为何仅展示这一朵呢?又为何在课将结束时方出示给学生看?其用意不仅在顺着文章脉络帮助学生理解有关语句,更在于把这鲜艳绚丽的童子面茶花的形象印在他们心上,让学生有一个回味课文的情境。用这美好的形象,引导学生具体体会作者对新生的社会主义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与由衷赞美,理解文章的精髓;用这样美好的形象在学生心田撒播热爱祖国的种子,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的深情。回味式结课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它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并提高其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2.概括总结式
前苏联教育家叶尼洛夫·叶希波说过:“通过总结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来结束一节课是很有好处的。”授完一篇课文,教师做一次简要总结,使学生获得一个较为完整的印象。总结可以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入手,决不是前面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要变化角度,要增加深度。
3.朗读再现式
进入结课阶段,教师可设计一段朗读。朗读的内容可以是课文中的精彩片断,也可以是课外精选的,还可以是教师自编的等多方面内容,但要以课文内容为主。这样才能体现出大纲、课文精神。朗读的方式可以是一个人的朗读,也可以是一个人的领读,还可以是分角色的朗读。结课的朗读意在加深对课文的感受,这对强化整体认知、培养语感能力、陶冶美好情操等都有重要意义。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可以获得比传统教学更明显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