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大学堂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怎样突出的地位 北京大学是近代史哪一历史给后人留下的重要成果

作者&投稿:校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京师大学堂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的地位:
京师大学堂创立于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之时,故其诞生伊始,即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光绪二十九年为反对俄罗斯帝国长期侵占中国东北,京师大学堂师生积极参加了全国各界的拒俄运动,四月初四(4月30日),速成科、仕学馆、师范馆的师生200余人举行集会,声讨俄罗斯帝国的侵略。京师大学堂的师生几十人愤怒发表演说,要求清政府拒绝俄罗斯帝国无理要求,会后由73人署名草拟了《京师大学堂师范、仕学两馆学生上管学大臣请代奏拒俄书》,要求清政府拒约抗俄,推动了全国拒俄运动的发展,并为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树立了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
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在清末1898年至1911年间的曾用名。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学校创办于1898年7月3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
京师大学堂是当时国家最高学府,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提到其办学方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后历经“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等变故,京师大学堂屡遭摧残,以致停办。1902年,清政府重建京师大学堂,设速成、预备两科,创办于1862年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也并入大学堂。同年,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师范馆成立,即西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的前身。1912年5月4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旋即冠“国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它既是全国最高学府,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统辖各省学堂。1912年辛亥革命后,改称北京大学。

怎样理解由京师大学堂发展而来的北京大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清末,清政府出台了两个学制,《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体现教育层次结构的学制,其中在“中学堂”层次之上的是“高等学堂”,与高等学堂在同一层次的有“大学预科”和“高等实业学堂”。“高等学堂‘令普通中学堂毕业愿求深造者入焉,以教大学预备科为宗旨’是大学预科。……这一级的高等学校共有五种类型……高等实业学堂和实业教员讲习所,包括高等农业学堂、高等工业学堂、高等商业学堂、高等商船学堂,以培养高等专门技术人才为目标。”[32]北洋大学堂的二等学堂即是大学预科。“头等学堂即现在之正科,以伍廷芳为总办;二等学堂即现在之预科,以蔡绍基为总办。”[33]北洋大学堂创办之初设立二等学堂是为解决头等学堂生源问题。为了与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的规定相一致,1903年北洋大学堂停办二等学堂,改为大学预科,召集二等学堂旧生和北洋水师学堂学生补习普通学科为预备科,1905年毕业升入正科第三班。为解决北洋大学生源问题,自1903年起将保定直隶高等学堂定为北洋大学堂的预备学堂。1912年民国教育部公布的《大学令》,规定大学预科的学生入学资格须为中学校毕业,或经试验有同等学力者。1913年教育部决定将保定直隶高等学堂由保定迁入天津,作为北洋大学堂的预科。至于预科的性质,“大学的预科和普通高等学堂,他们是分科大学的预备教育阶段”[34]。1931年考入北洋大学预科,1937年毕业于北洋大学本科的矿业系学生刘树人的在学过程很好的说明了这一情况。刘树人1931年夏报考了天津北洋大学预科,8月20日北平各大报纸刊登了北洋大学1931年度录取新生榜,他随即收到学校录取通知书,名字榜列第9名。考入预科后,课程除每周有一次国文课为中国老师讲授古文外,其余的数学、物理、化学、英文等均使用英文课本上课,教师亦用英语讲授。下午时间都安排物理试验、化学分析、木金工厂实习、制图等。1933年暑假他升入本科一年级。因为他是二年级工科预科生,按学制规定需要取得高三毕业证书才能升入本科,故暑假留校集中受训。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大学预科的课程内容及办学层次。中国大学设立预科来解决生源不足的问题,是学习美国大学的经验,美国在19世纪初为解决大学本科生源问题就开办有预科。[35]“美国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是显著的,无论是预科制,还是大学模式,都曾被引入中国。”[36]1902年后随着大学在我国的兴起,开办预科也随之在全国推开,并延续到抗日战争爆发。
预科与正科的不同还可以从保定直隶高等学堂的例子中认识。该学堂是清末北方一所办学水平较高的重要学校,但是他的毕业生离进入北洋大学堂的正科还有差距。“保定直隶高等学堂成立之年,即在督署搭棚招考新生约250名为第一班。第一班学生在保定直隶高等学堂读完三年,第四年转入北洋二等学堂的四年级。翌年升入头等学堂(此时头等学堂改名为正科)。第二班学生在保定直隶高等学堂读了五年,因毕业时学部认为合格准予升入北洋大学堂正科。但北洋大学堂教务提调王劭廉亲往保定甄试,认为程度不够,又续读一年,才升入正科。第三班以后的课程进度经王劭廉予以调整,才与北洋的二等学堂程度一致,毕业生届时升入北洋大学堂正科。”[37]此外,北洋水师学堂学生进入北洋大学堂的预备科,也要补习普通学科的科目。由此可见,清末高等学堂的办学水平与“大学堂”还是有相当差距的。
  我们再将此问题放在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整体过程中去认识。我们知道,大学教育是人类迄今为止最高层次的教育,他的产生是建立在初等、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中国的近代学堂出现在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但是当时多为外国教会在中国开办的小学堂。中国人和中国政府并没有建立西式学堂。1850年为抵制太平天国的影响,咸丰皇帝发出上谕,要求“书院家塾教授生徒,均令以御纂《性理精义》、《圣谕广训》为课读讲习之要,使之家喻户晓,礼义廉耻油然而生,斯邪教不禁而自化”[38],可见还在努力维护封建教育。中国的近代教育出现于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1860年11月,中国第一个赴美留学生容闳向太平天国提出7点改良建议,其中有关于建立军事学堂和实业学堂的建议。1862年恭亲王奕忻向清政府上《奏设同文馆折》,7月京师同文馆正式开学。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西式学堂,随后1863年建立上海广方言馆、1864年建立广州同文馆等等。这些语言学堂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被统称为“西文”学堂。而“西艺”学堂的建立则比“西文”学堂晚。郑观应曾指出:“今之学其所学者不过精通文学语言,为一己谋衣食,彼自有其精微广大之外,何尝稍涉藩篱?故善学者必先明其本末,以西学言之,如格致制造等学其本也,语言文字其未也。”[39]在国人认识到“西文”学堂的不足之后,“西艺”学堂开始建立。1867年福建船政学堂开学,1876年福州电报学堂建立,1879年天津电报学堂建立,等等。“西文”、“西艺”学堂的建立为中国近代教育进行了宝贵的探索。就高等教育而言,他的贡献至少有三点:第一,丰富了教育层次,为高等教育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第二,培养了具有新文化、新知识的学生,为高等教育准备了生源;第三,各类学堂的探索为高等教育的建立积累了经验。
  中国的近代教育发展是一个层次结构逐渐完善的渐变过程,这符合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从1860年洋务派开始创办西式教育,到1895年北洋大学堂建立,中国近代第一所高校的出现,就体现了这一发展规律。这也符合世界近代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
  我国的近代教育和日本的近代教育都起步于19世纪中晚期,有许多相近之处。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向欧美教育学习加快了近代教育的步伐,开始出现工业、农业和商业学校。1899年日本连续公布了《实业学校令》和工业、农业、商业及商船学校规程,“目的在于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产业界所需要的中等技术人才和中等管理人才”[40]。《商船学校规程》规定:商船学校可分为甲、乙两种。甲种商船学校的修业年限为三年,加上实习可延长一段时间。学习科目有作文、物理、地理、化学、外语等。科目(学科)分为航海科和机械装置科。航海科有航海术、运行术、机械装置概论、海上气象学概论和造船学概论等。机械装置科有机械装置术、机械制图、力学、应用力学和电器学概论等。两科分别有航海和造船的实习科目。这与我国培养“分驾驶一途,制造一途”人才的福建船政学堂十分相似,同属于职业技术教育的范畴。
  北洋大学堂的创建与日本大学的创建也有相似之处。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的前身是建于1871年的工部省东京工学寮。1872年3月公布的《工学部学校建设概要》规定:工学寮由小学部和大学部两部分组成。小学部学制2年,学习期满后,经过考试成绩合格者进入大学部的各门专业。大学部学制4年,专业教育2年,实际教育2年。设有土木、机械、电讯、矿山等6个学科。[41]
  北洋大学堂建立之初也是由头等学堂和二等学堂组成,设有土木、机械和矿冶等学科,其办学结构和性质与东京工学寮相似。当时的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王文韶在给皇帝的奏折中提到:“该道拟请设立头等二等学堂各一所以资造就人才。惟二等学堂功课,必须四年方能升入头等学堂。头等学堂功课,亦必须四年方能造入专门之学。”二等学堂“此外国所谓小学堂也”,头等学堂“外国所谓大学堂也”[42]。为保证生源质量,北洋大学堂将小学堂2年制改为4年制。这一改变,使二等学堂达到高中教育水平,加上课程的调整,保证了大学预科的学生水平,从而保证了北洋大学堂本科的生源条件。
  综合分析北洋大学堂和中国高等教育起源的关系,乃至于对于中国近代社会、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影响,我们认为将北洋大学堂作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点可能更为恰当。

北京大学(英文名:Peking University),简称“北大”。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以最高学府身份创立,最初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教育部职能。北京大学“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独特地位。作为近代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北大开创了中国高校中最早的文科、理科、商科、农科、医科等学科大学教育,享有极高的学术声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北大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深刻的影响了中国百年来的历史进程。

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时期创立的,而京师同文馆是在洋务运动时期创立的

怎样理解由京师大学堂发展而来的北京大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答:这些语言学堂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被统称为“西文”学堂。而“西艺”学堂的建立则比“西文”学堂晚。郑观应曾指出:“今之学其所学者不过精通文学语言,为一己谋衣食,彼自有其精微广大之外,何尝稍涉藩篱?故善学者必先明其本末,以西学言之,如格致制造等学其本也,语言文字其未也。”[39]在国人认识到“西文”学堂...

戊戌变法为中国建立了第一所近代意义上的大学
答:京师大学堂 纵观世界教育发展史,师范作为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最早起源于十七、十八世纪的法国和德国。在中国,师范教育产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首创南洋公学,特设的“师范院”为中国师范教育之始。1902年,京师大学堂设立师范馆,为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之始。因此,北京师大不仅...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是否正确?
答:【正确】【答案】Y。解析: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它既是全国最高学府,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统辖各省学堂。本题说法正确。

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是什么?
答: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是洋务运动。洋务教育事业的兴办,首次改革了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培养了一批新型人才,客观上为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新式教育的转化作出了贡献。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是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因为成立了京师大学堂。中国的近代化教育是在洋务运动时期启动的。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开始,实际...

中国封建教育第一所高等学府
答: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戊戌变法中在孙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创立的,属于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百日维新失败后被保留下来,成为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京师大学堂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受到举国关注,但由于清廷的腐败,政府并没有对大学堂给予充分的投入。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

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堂地址在哪里?
答:北洋大学堂保留有南北对称的两座德式教学楼,即南楼和北楼,分别建于1933年和1936年,这两座楼是中国最早的教学楼之一。此外,北洋大学堂还有一座名为团城的建筑,建于1930年左右,曾为北洋大学的办公地,著名桥梁专家、北洋大学校长茅以升先生曾在此居住、办公。北洋大学堂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

湖南时务学堂在中国近代教育中有什么地位?
答:1917年,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改为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湖南工专、法专、商专合并,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 作为湖南大学重要的近代起源,时务学堂标志着湖南教育由旧式书院制度向新式学堂制度转变,既是湖南近代化教育的肇始,也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之一,与北洋大学堂、京师大学堂等成为了中国近代教育最早的弄潮儿。

简述京师同文馆的创立和发展历程,并评价其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
答:第二,京师同文馆身处帝都北京,乃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又为洋务中枢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接统领,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它的一些重要举措以及由此引起的争执往往能反映出各派关于教育改革的观点。以上两点,决定了京师同文馆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象征意义。 同文馆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性,是清政府和外国资本...

下列各项内容,属于中国近代化起步在教育方面的体现的有①京师大学堂②...
答:C

为什么教育学在师范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答:从开始设师范学校一直到今天,教育学始终是师范学校的一门主要学科。 在我国近代,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开设,是与师范学校的设立同时进行的。1904年(光绪二十九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其中的《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就明确规定了有关教育学科开设的要求: “先讲教育史。当讲明中国外国教育之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