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传统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时人们都有扫墓祭祖的习俗每当此时...

作者&投稿:塞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清明时处早春三月,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气候宜人而到处生机勃勃,是春游和郊外娱乐的好时光,所以清明前后自然成为人们乐于到户外、郊野嬉游的的好时光。但清明中扫墓的习俗却继承于已经消失的节日:寒食节。

  寒食节增加扫墓、游乐活动的准确时间,目前尚未见到明确的记载。但从北宋王溥所撰《唐会要》的记载,可以得知唐朝初年民间在寒食节扫墓并郊游的习俗已经蔚成风气并引起朝廷的注意。唐高宗李治龙朔二年(622年),朝廷发布了一道诏令,禁止民间“临丧嫁娶”和“送葬之时,共为欢饮”,也禁止寒食节上坟,更不许在悲伤地扫墓之后又欢快地郊游:“或寒食上墓,复为欢乐。坐对松槚,曾无戚容。既玷风猷,并宜禁断。”(《唐会要》卷二三)显然朝廷认为民间这些做法是矛盾、不可思议的行为,是对亡灵、鬼神的不恭,是不严肃的、伤风败俗的。但是,民间习俗并不因朝廷的禁令而衰减,反而越来越兴盛。所以,过了一百多年,到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年(732年),朝廷又颁布敕令,准许寒食上墓行拜扫之礼,并定为常式。

  但同时也规定扫墓之后不得就地饮食作乐“食馀馔任于他处,不得作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唐玄宗又下敕令:“凡庶人之中,情理多阙,寒食上墓便为燕乐者,见任官典不考前资,殿三年,白身人决一顿。”(《唐会要》卷二十三)而在坟前享用祭品本是民间自古以来的习惯,虽有朝廷严令也难以禁除。

  从此以后,寒食扫墓之俗更为盛行。后来,因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朝廷又颁布几个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按大历十二年(777年)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到贞元六年(790年),假日加到七天。这样官员们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由此可见,当时寒食节已经成为唐朝一个很隆重的全国性节日。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说:“秋贵重阳冬贵蜡,不如寒食在春前。”即寒食节的重要程度超过了重阳节和年终蜡祭。宋代的寒食节也放假七天。

  那么,这时的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什么关系呢?如上所述,此时寒食节的习俗主要有三项:禁火、扫墓、郊游。唐宋时期人们所过和所说的“寒食节”其实是现在所说的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混合。寒食与清明只差一天,三日禁火完毕,到清明这一天要换新火,以柳条或榆木乞取新火。这样清明与寒食就连在一起,清明的换新火活动成为寒食活动的一部分。其实,唐宋时期清明前后的一系列活动是连成一片的,在当时人们的观念里清明节是寒食节的一部分,作为换取新火的一天也被当作重要的日子。因为清明前几天是禁火的,到墓地上烧纸上供也应该是在清明这一天。有些诗文所记载的寒食扫墓烧纸的事其实是在清明之日。在名称上,称“寒食”的居多,如唐梅尧臣诗《湖州寒食陪太守南园》写郊外游春的盛况;有称“清明”的,如杜甫《清明诗》描写唐代大历五年长沙清明节游春的热闹场景:“着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媚,争道朱蹄骄啮膝。”也有并称“寒食清明”的,如白居易《寒食野忘吟》:“乌嘀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有些诗文将二名混称,有的诗题为“清明”,下面的诗句又说成“寒食”;或题为“寒食”,诗句说成“清明”。据《唐会要》,在大历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朝廷有敕令:“自今以后,寒食同清明”。晚唐、宋代以后,禁火食冷之俗转衰,到元代此俗大体消亡,“寒食”的名称自然越来越少被人提及,而本来是节气名称的“清明”突显出来,以之概括这一段节期的人渐多。到明清,“清明”之称多于“寒食”,成取代后者之势。到现代,大多数地方的百姓只知“清明节”,不知道“寒食节”之名了。但还有少数地方有禁火或食冷之俗,如山西、山东的一些地方。

  清明节与原本意义的寒食节在习俗内容上共同之处并不显著,二者主要的联系有两点:一是时间相连,二是都有怀念、祭祀前人的情感诉求。这两点联系最终使清明节置代或兼并了寒食节。由寒食节的禁火到清明节的祭奠的置代,是民众在时间邻近的条件下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完成的。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碓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古代中国没公历,却有阳历。清明节本来就是按农历中的阳历部分(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属阳历)算的。首先农历不是的简单阴历,而是阴阳合历。所以古代中国早就有阳历了,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运行规律(其实是地球公转规律)制定的。所以属于太阳历。要知道这个太阳历是世界已知最准确反应太阳规律的历法。而公历(格里历)也是太阳历。所以看似“以公历计算”了。其实二十四节气对季节反应更准确。它每个节气在地球公转轨道上都有一个固定的位置。分秒不差。而公历因为闰年的关系前后会有一两天误差。首先最先能确定的是“两至”,即冬至与夏至。冬至太阳到达南回归线,昼最短;夏至太阳到达北回归线,夜最短。冬至、夏至那两天比较好测,一年中圭表表影长最长的一天是冬至,表影最短的一天是夏至。规定从冬至点开始到下一个冬至点为一年(回归年)。一年分成二十四个“气”,称为二十四节气。那时由于天文的知识欠缺,采用按时间等分的平气。从冬至开始,每隔一个气,如:大寒、雨水、春分……等都叫中气;其余十二个,如:小寒、立春、惊蛰……等都叫节气。从清代时宪历之后采用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订为一个节气或中气。

  《荆楚岁时记》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也就是说,从冬至到寒食,中间相隔了105天。百度百科中原话: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也就是说清明在冬至的106~107日之间。一个回归年长365.24219879日。将一回归年除以24,再乘7,就得到清朝时宪历以前清明的时间,约为106.5日,符合清明在冬至的106~107日之间的记载。而现代的清明通过实际这两年的数据,距离冬至 104.1日,反而在寒食之前了。
  举个例子:2010年的清明为公历(格里历,现行公历)4月5日,寒食的日子为公历4月6日,而清代时宪历之前的古代清明日期则为公历4月7日。

清明扫墓的渊源

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与此观念相适应的有关祭祀活动曾多得不胜枚举。随着历史的推移,这类活动现已大多式微,唯有清明时节的扫墓,传承至今依旧不衰,因而被专家视为生命力量最为悠久的民俗事象之一。
一般观点多认为清明扫墓的习俗是承袭寒食节的传统,"唐朝以前扫墓,都在寒食节期间。将清明与寒食节相混淆,大约起自唐朝;将寒食扫墓混淆为清明扫墓。
那么寒食扫墓的习俗又是从何时开始的呢,这又是一个宋代以来就争论不休的问题。
宋人欧阳修谓:"五代礼坏,寒食野祭而焚纸钱。"(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换句话讲就是寒食扫墓的习俗是从五代才开始的,而且这是礼制废弛的结果。
其后有人指出,寒食扫墓的习俗至少在中唐时已经流行,《旧唐书·玄宗本纪》里"寒食上墓,宜编入五礼,永为恒式"的记载,便以寒食扫墓始于盛唐玄宗时作为定论,这一结论影响很大,不少介绍清明扫墓的著述都予沿袭。
民间传说中寒食扫墓的源头,则有两说。一说三国时诸葛亮治蜀,深得人心,但他去世后朝廷却没有为之盖庙,于是百姓在寒食期间于田野道路上拜祭。其后朝廷自省措置不当,正式附祭诸葛亮于先祖(刘备)庙,但寒食野祭的风俗却已经形成,并演变为各人祭扫先人的坟墓;另一说则称寒食扫墓的习俗与寒食节同时形成于春秋时期,都因纪念隐士介子推而起。
还有人认为,寒食扫墓来源上古先民在春分时祭祀高禖的习俗。高禖即高母,在人们只认其母,不认其父的原始社会,高母就是祖先。祀高禖就是祀祖先。而寒食节的原本节期就在二月下半月,在时间上与古时祀高禖的时节是一致的,故唐玄宗立寒食为祀祖节。后世寒食节缩减成最后三天或两天,或者直接与清明节结合在一起,所以寒食扫墓也就成为清明扫墓了。
那么,汉代的清明墓祭又是因袭什么传统?"二十四气"皆有墓祭又是如何改变成唐初的"惟朔、望、冬至、夏至伏、腊、清明、社上食"的呢?唐皇家的清明墓祭与已经流行于民间的寒食上坟是并行不悖各有所本,还是同源殊流而最终合一呢?看来,不把这些问题一一辨析清楚,是无法彻底揭示清明扫墓之由来的谜底。

希望对你有帮助

清明节来自春秋时期的晋文公,重耳,他的一个谋臣叫介子推,当年他落难的时候,介子推一直陪伴他,甚至在饥荒时候,割下大腿上的肉给晋文公煮汤喝!于是他承诺当王后给介子推大官当,结果好像忘了,于是,介子推和他母亲隐居深山中,后来晋文公又想起了这件事,于是去请介子推出仕,来到山前,怎么请,介子推就是不出,结果那个王八蛋想出了一个烧山逼他出仕的馊主意,结果把介子推给活活烧死了!晋文公后悔不已,于是命令每年的这一天为寒食节,也是清明节!

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清明节除了扫墓祭祖之外 还有什么传统的讲究吗?~

2020年4月4日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还有什么习俗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吗?清明节的由来_超清

清明节扫墓的习俗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和事件开始的?
答:1. 清明节扫墓的习俗始于宋朝,当时由于寒食节期间禁火,清明节成为升火以及进行纸钱烧纸活动的时间,逐渐取代了寒食节扫墓的传统。2. 清明节除了作为扫墓祭祖的重要节日外,还包含了踏青春游的元素。荡秋千、蹴鞠、拔河等户外活动在这一时期非常受欢迎。3. 清明节的文化传统体现了哀而不伤、阴阳和谐的...

清明扫墓的习俗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答:清明最初只是节气名称,时间在夏历三月间(公历4月5日前后),比寒食节晚一至两天。清明的含义,据《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亮。故谓之清明。”到了清明这天,天气回暖,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同时也是惜春正命、纪念亡人的绝佳时机。唐代统治者允许百姓将寒食节扫墓祭祖的习俗...

清明扫墓的习俗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答:2. 唐代时,清明开始承载起纪念先人的意义,官方鼓励民众在这一天进行扫墓活动,以此体现对祖先的追思。3. 宋代民间出现了在清明节焚烧纸钱祭奠先人的习俗,这一习俗逐渐取代了寒食节扫墓的传统,清明扫墓的习俗因此固定下来。4. 清明节除了扫墓祭祖,还有踏青春游的活动,如荡秋千、蹴鞠、拔河等,这些户外...

清明扫墓的习俗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
答:3.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与寒食节期相近,寒食节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两者逐渐合并。清明不仅成为寒食的别称,也演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主要习俗。4. 在宋代,民间开始流行焚烧纸钱来祭奠先人,由于寒食节禁火,清明成了烧纸祭奠的时间,从而使得扫墓习俗逐渐取代了寒食节的扫墓传统。5. 清明节,也称为...

清明扫墓的传统是丛什么时候开始的
答:后来,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冷食。这个习俗在唐朝时变得盛行,到了唐玄宗时,扫墓更是被定为“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无论达官贵族还是黎民百姓,都有清明上坟、祭祖的风俗,以表示对先人的敬意和孝思。

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习俗起源于什么时候
答:清明节扫墓祭祖习俗真正源头其实要从汉末至南北朝这段时期的家族墓葬开始说起。东汉晚期,家族成员埋入同个墓地的做法开始在精英阶层中盛行。到了南北朝时期,这种家族墓葬的方式成为主流。原本人们扫墓祭祖往往是发生在三代之间,即儿子给父母扫墓或孙子给祖父母扫墓,但隔了更多辈的子孙后代则不会给祖先...

清明节起源于什么朝代
答:清明节有哪些习俗 1、扫墓祭祖 扫墓祭祖习俗历史久远,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于古时南北风俗各异,有些地方扫墓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唐代以前北方一些地区扫墓主要在寒食节与寒衣节,到唐宋后清明扫墓才开始在全国范围盛行,唐代是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沿袭清明墓祭风俗,并扩大到全国各地。2、拔河 拔河...

清明节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
答:2.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和春祭礼俗,它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与纯粹的节气相比,清明节作为节日更包含了特定的风俗活动和纪念意义。3.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祭祖节日之一,它凝聚了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在这个节日里,人们表达了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4. 扫墓,...

清明节祭祖扫墓是在什么朝代兴起的?
答:清明节祭祖扫墓是什么朝代兴起的呢?这得从清明节还不是节日的时候说起 清明节最早只是时令节气,而寒食节才是祭祀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是传承到现在的民俗节日中,惟有清明是以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最初主要是时令的标志,时间在冬至后的107天,春风后的15天,公历的4月5日...

清明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烧纸祭祀的,看完你就懂了
答:“上坟烧纸”其实就是用来焚烧一些冥币给去世的亲人,当然这其实是一种迷信的说法。随着现在网络技术的发达,出现了网上祭祀和托人祭祀这两种,为远在他乡的游子有了寄托。那么清明节烧纸祭祀这个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看完你就知道了。清明节也叫做三月节,从周代就有了清明祭祖的风俗,但现在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