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寄奴曾住,这个典故的详细故事 古文翻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作者&投稿:戎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南朝宋武帝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先祖彭城人,后迁居京口,“曾住”的意思就是刘裕是在这里长大、生活过的地方。之后句子中提到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就是用一种时间的顺序,来讲述他从小到大的生活经历。

刘裕掌握东晋的实权后后发动过两次北伐战争,先后灭掉了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当时几乎可以收复中原,是东晋历史上北伐中最成功、影响最深远的一次,也是从前的多次北伐都无法与之比拟的。作者在这里提到“寄奴曾住”是想到了刘裕的功勋让人非常钦佩,但是他曾经的遗迹却也再也找不到了,表现了作者无限景仰的感情。

扩展资料

出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代·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翻译:

那些历经千古的江山,却找不到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依旧在,英雄人物却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走远。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生活过的地方。想起了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时的英姿是何等的威武勇猛!

不过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却是个好大喜功的人,他仓促北伐,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因而遭到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四十三年,仍然记得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

如何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着祭品,人们过着社日,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着,而不知道这里原来是一个皇帝的行宫。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可以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赏析一】
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传说中他的故居遗迹,还能引起人们的瞻慕追怀.在这里,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是多么鲜明的对照!
如果说,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那么,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这首词的下片共十二句,有三层意思.峰回路转,愈转愈深.被组织在词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血脉动荡,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融成一片,给作品造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深宏博大的意境.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这是第一层. 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见《资治通鉴•宋纪》).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见《宋书•王玄谟传》.《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封、禅,谓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报天地之功,为战胜也.“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元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画,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则是完全可能的.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国势一蹶而不振了①.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辛弃疾是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哀愁.
想到这里,稼轩不禁抚今追昔,感慨万端.随着作者思绪的剧烈波动,词意不断深化,而转入了第二层.
稼轩是四十三年前,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的.正如他在《鹧鸪天》一词中所说的那样:“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朴姑.”那沸腾的战斗岁月,是他英雄事业的发轫之始.当时,宋军在采石矶击破南犯的金兵,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纷起,动摇了女真贵族在中原的统治,形势是大有可为的.刚即位的宋孝宗也颇有恢复之志,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积极进行北伐.可是符离败退后,他就坚持不下去,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势,再一次与金国通使议和.从此,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辛弃疾的鸿鹄之志也就无从施展,“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同上词)了.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四十三年后,重新经营恢复中原的事业,民心士气,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当然要困难得多.“烽火扬州”和“佛狸祠下”的今昔对照所展示的历史图景,正唱出了稼轩四顾苍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忆当年的感慨心声.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用意是什么呢?佛狸祠在长江北岸今江苏六合县东南的瓜步山上.永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时,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拓跋焘小字佛狸,当时流传有“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谣,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这所庙宇,南宋时犹存.词中提到佛狸祠,似乎和元魏南侵有关,所以引起了理解上的种种歧异.其实这里的“神鸦社鼓”,也就是东坡《浣溪沙》词里所描绘的“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的情景,是一幅迎神赛会的生活场景.在古代,迎神赛会,是普遍流行的民间风俗,和农村生产劳动是紧密联系着的.在终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农民祈晴祈雨,以及种种生活愿望的祈祷,都离不开神.利用社日的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一方面酬神娱神,一方面大家欢聚一番.在农民看来,只要是神,就会管生产和生活中的事,就会给他们以福佑.有庙宇的地方,就会有“神鸦社鼓”的祭祀活动.至于这一座庙宇供奉的是什么神,对农民说来,是无关宏旨的.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的人们也是一样,他们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而决不会审查这神的来历,更不会把一千多年前的元魏入侵者和当前金人的入侵联系起来.因而,“神鸦社鼓”所揭示的客观意义,只不过是农村生活的一种环境气氛而已,没有必要再多加研究.然而辛弃疾在词里摄取佛狸祠这一特写镜头,则是有其深刻寓意;它和上文的“烽火扬州”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从“可堪回首”这句话里生发出来的.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动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稼轩曾不止一次地以佛狸影射完颜亮.例如在《水调歌头》词中说:“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词中的佛狸,就是指完颜亮,正好作为此词的解释.佛狸祠在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四十三年过去了,当年扬州一带烽火漫天,瓜步山也留下了南侵者的足迹,这一切记忆犹新,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安宁祥和景象,全无战斗气氛.辛弃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安,放弃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时机,使得自己南归四十多年,而恢复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在这里,深沉的时代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
那么,辛弃疾是不是就认为良机已经错过,事情已无法挽救了呢?当然不是这样.对于这次北伐,他是赞成的,但认为必须做好准备工作;而准备是否充分,关键在于举措是否得宜,在于任用什么样的人主持其事.他曾向朝廷建议,应当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暗示以此自任,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词意转入了最后一层.
只要读过《史记•廉颇列传》的人,都会很自然地把“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的老将廉颇,和“精神此老健如虎,红颊白须双眼青”(刘过《呈稼轩》诗中语)的辛弃疾联系起来,感到他借古人为自己写照,形象是多么饱满、鲜明,比拟是多么贴切、逼真!不仅如此,稼轩选用这一典故还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他把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这可以从下列两方面来体会.
首先,廉颇在赵国,不仅是一位“以勇气闻于诸侯”的猛将,而且在秦赵长期相持的斗争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猛勇而不孟浪,持重而非畏缩,为秦国所惧服的老臣宿将.赵王之所以“思复得廉颇”,也是因为“数困于秦兵”,谋求抗击强秦的情况下,才这样做的.因而廉颇的用舍行藏,关系到赵秦抗争的局势、赵国国运的兴衰,而不仅仅是廉颇个人的升沉得失问题.其次,廉颇此次之所以终于没有被赵王起用,则是由于他的仇人郭开搞阴谋诡计,蒙蔽了赵王.廉颇个人的遭遇,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从这一故事所揭示的历史意义,结合作者四十三年来的身世遭遇,特别是从不久后他又被韩侂胄一脚踢开,落职南归时所发出的“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瑞鹧鸪•乙丑奉祠舟次馀杭作》)的慨叹,再回过头来体会他作此词时的处境和心情,就会更深刻地理解他的忧愤之深广,也会惊叹于他用典的出神入化了.
岳珂在《桯史•稼轩论词》中说:他提出《永遇乐》一词“觉用事多”之后,稼轩大喜,“酌酒而谓坐中曰:‘夫君实中余痼.’乃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人们往往从这一段记载引出这样一条结论:辛弃疾词用典多,是个缺点,但他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创作态度可谓严肃认真.而这条材料所透露的另一条重要消息却被人们所忽视:以稼轩这样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为什么会“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想改而终于改动不了呢?这不恰恰说明,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能代替的.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不是辛弃疾的缺点,而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赏析二】
这首词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也是最优秀的爱国词作之一,历来备受后人传颂,有人甚至称此词为辛词之首.
此词的写作有着特定的创作背景.南宋时,主战派势力总居下风,因此,有很长一段时间,辛弃疾都在江西乡下赋闲,不得重用.后来,宰相韩倔胄用事,重新起用辛弃疾.但这位裙带宰相是有目的的,就是急于北伐,起用主战派,以期通过打败金兵而捞取政治资本,巩固在朝势力.精通兵法的辛弃疾深知战争决非儿戏,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他派人去北方侦察后,认为战机未成熟,主张暂时不要草率行事.哪知,韩倪胄却猜疑他,贬之为镇江知府.北固亭是京口(镇江)名楼,登楼可望已属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可以想像,辛弃疾在京口期间,肯定不止一次登楼,登楼之时,定有几多感慨存诸心中,蓄积起来,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吐之为是词.
全词表达了词人坚决主张抗金,而又反对冒进轻敌的思想,抒发了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败,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善用典故.辛弃疾是很会用典的,他作此词时,已年届六旬.人上了年纪,自然喜欢讲古,再加之题为“怀古”,托古讽今,不用典故行吗?全词用典虽多,却都相当贴切恰当,不仅没有妨碍思想,而且用简炼的语句,表现了丰富的内容,非一般“掉书袋”可比.首先,词人将典故与现实巧妙对照.词中所选典故,均与京口北固亭相吻合,与帝王将相有关,且远涉前代南北分离史事.使用这些典故,可直而不露、隐而不晦地与南宋统治者进行类比或对比.如用孙权、刘裕的英雄壮举,对比南宋统治者的屈辱妥协,让人何等郁郁于怀;用刘义隆草率北伐,急于“封狼居胥”,建盖世奇功,反遭惨败,来类比韩倔胄不修战备、轻战冒进的路线,使人多么提心吊胆;用廉颇被谗的故事,类比南宋践踏人材,令人久久扼腕长叹.其中,以刘宋比南宋,以北魏比金国,以刘义隆、王玄谟昏君庸臣比现实生活中的宋宁宗、韩位胄,足见用典之精,又显作者胆量之大,不畏当权者.其次,将典故当为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语言.若用典多且不好,如沙入眼中;用得多且好,可收言简意丰之功效.词中所用典故,都是经过了再创作,毫无面目刻板、呆滞生涩之感.写刘裕北面破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其英武形象跃然纸上;写刘义隆草率北进,“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其狼狈情状现于眼前;写拓跋焘庆功的场面,“一片神鸦社鼓”,其喧嚷之声闻于耳畔;写自己年岁老大,“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其怨愤之情萦绕笔端.一个个典故,在作者笔下化成了一幅幅活生生的图画,使读者宜于理解、乐于接受.
同属豪放派,与苏轼相比,辛弃疾少了一份旷达、一份雄迈,多了几许悲凉、几许苍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何等豪迈,何等雄壮!这是辛弃疾做不到的.全词基调虽是豪放,却流淌着一股浓郁的悲凉、惆怅之情.上片“千古江山”,起句伟岸、挺拔,“英雄无觅”却笔锋一转,调子低了下来.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曾自诩为“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后来,孙权被曹操激赏为“生子当如孙仲谋”,可是而今风流余韵安在?只剩下风雨之后,落红满地而已.一个“总”字,让人心头闷闷的.刘裕住处,已沧海桑田,易为寻常巷陌,堂前燕子可曾记得旧时主人?斜斜的如血残阳给杂草茂树抹上了一层红晕,让人想哭.遥想刘裕当年壮举,令人徒唤奈何!下片起首“草草”二字,道尽刘义隆、王玄谟辈利令智昏,误国误民.词人从北归南,历时四十三载矣,人生能再有一个四十三载吗?可自己的雄心壮志、抗金大业却一直难遂.此时,眺望江那边曾经战斗过的热土,老百姓依然在异族统治下苦苦挣扎,心中又苦恨相煎.拓跋焘庆功的场景,一想起来,就使人拊胸痛惜.廉颇虽老,赵王尚有起用之意,而自己此时却连遭贬斥,天子不闻不问,空怀老当益壮的爱国豪情,其幽怨、悲愤、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典妙而雅,情深而切,用典与抒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辛弃疾真不愧为个中高手!

“人道寄奴曾住”出自《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人道寄奴曾住”的意思是: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寄奴指的刘裕。
刘裕掌握东晋实权后后发动的两次北伐战争,灭掉后秦、南燕两个政权。在魏晋十六国时期,东晋虽偏安江南,却始终没有放弃收复中原,所以屡次发动北伐战争。后秦、南燕的败亡主要出于内乱而非实力之弱;公元397年北魏军攻下中山,后燕官吏兵投降两万余人,后燕的疆域被切断为南燕和北燕二部,405年南燕又发生政变;416年姚兴卒,后秦内乱不断,镇守蒲坂和岭北的姚懿、姚恢先后率叛军进攻长安。刘裕趁后秦、南燕内乱之际,乘机出兵,并一举攻灭。这次收复中原的版图之多,是东晋历次北伐中最成功、影响最深远的一次,也是以前的多次北伐都无法与之比拟的。
作者用“寄奴”刘裕表示要像他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于1205年所作。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
永遇乐·京口⑴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⑵处。舞榭歌台⑶,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⑷,人道寄奴⑸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⑹。
元嘉草草⑺,封狼居胥⑻,赢得仓皇北顾⑼。四十三年⑽,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⑾。
可堪⑿回首,佛狸祠⒀下,一片神鸦社鼓⒁。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⒂?[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常说寄奴曾经住在这个地方,寄奴就是刘裕,刘裕出身贫寒,幼时父母就去世了,所以说出身最底层,后来参军屡立战功,最终建立很大的功勋

人道寄奴曾住,的寄奴是谁?~

寄奴”就是指宋武帝。
拓展资料一、全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宋 ·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二、译文
江山如画、历经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东吴英雄孙权在此的定都处。昔日的舞榭歌台、显赫人物,都被风吹雨打化为土。斜阳照着草和树,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们说,武帝刘裕曾在这个地方住。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刀枪空中舞,气吞万里如猛虎。
宋文帝草率用兵学黩武,效法汉将伐匈奴,没能够封山纪功狼居胥,却要仓皇向南逃,时时回头向北顾。我登上山亭望江北,还记得四十三年前的旧事一幕幕:烽火连天鏖(áo)战苦,扬州一带遭荼(tú)毒。往事怎忍再回顾?拓跋焘(tào)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谁能派人来探问:廉颇将军虽年老,还能吃饭吗?
三、赏析
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割据东南,击退曹军;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不仅表达了 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表达了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四、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出自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原句的意思是: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本词上片赞扬了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来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人道寄奴曾住,这个典故的详细故事
答:刘裕掌握东晋的实权后后发动过两次北伐战争,先后灭掉了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当时几乎可以收复中原,是东晋历史上北伐中最成功、影响最深远的一次,也是从前的多次北伐都无法与之比拟的。作者在这里提到“寄奴曾住”是想到了刘裕的功勋让人非常钦佩,但是他曾经的遗迹却也再也找不到了,表现了...

人道寄奴曾住的典故
答:该句话出自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刘裕是南朝宋武帝,小名寄奴,他曾在京口这个地方长大和生活。刘裕在京口起兵,并在这里建立了霸业。他率军北伐,成功气吞胡虏,收复了失地,使南方进入了安定和富强的时期。辛弃疾用这个典故,一方面是表达对刘裕的功绩的敬仰,另一方面也暗示了自己的抱负...

寄奴曾住的历史典故
答:用了孙权、刘裕(寄奴)、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1、上阙写孙权和刘裕 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

寄奴曾住的历史典故
答:“寄奴曾住”的历史典故,不仅是对刘裕个人才能和勇气的赞美,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变革和历史进程的生动记录。它提醒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伟大的成就都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和时代的背景。同时,它也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综上所述,刘裕作为南朝刘宋的...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所有典故的具体故事
答:1、起笔“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但“孙权”那样的英雄已经难以寻觅,第二句用孙权自然而然引出“舞榭歌台”——榭,就是建在高台上的宫殿,这里指孙权的皇宫。2、接着写那寻常的百姓街巷,是寄奴曾经住过的地方,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自然过渡到宋武帝北伐,刘裕当年,平定内乱,取代...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了哪些典故
答:原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译文:历经千古...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故的通俗解释 急需
答:“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句是怀念刘裕的,他早年家贫,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而当上东晋将领,并亲自率兵北伐,最终推翻了东晋王朝而自立为帝。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所用的典故
答:刘裕典故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句是怀念刘裕的,他早年家贫,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而当上东晋将领,并亲自率兵北伐,最终推翻了东晋王朝而自立为帝。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了哪些典故
答:“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寄奴即南朝宋武帝刘裕,刘裕先祖随晋室南渡,世居京口,当年北伐南在上半阕中,作者由京口这一历史名城联想到与京口有关的历史英雄孙权与刘裕,以此顺势写来,自然流畅,含蓄蕴藉,共蕴含了三层意思:一、表达了时光流逝、岁月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翻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
答:“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现在看起来是很平常的地方,人们常说那就是刘寄奴曾经住过的地方。 “寄奴”就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字,他就在京口起兵讨伐桓玄,平定判乱。“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三句是颂扬刘寄奴率领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作者通过颂扬这些历史人物表达了自己为国抗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