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想迁都而不是亡国为什么他浪费了三次逃跑的机会?

作者&投稿:鲁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644年,建立了276年的明朝随着崇祯皇帝在景山公园自杀而宣告结束。即使之后在弘光有个小朝廷,定都南京,但还是小打小闹,没有结果。众所周知,明朝是内忧外患灭亡的。在中国内部,李自成和张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外面流传着一个清朝的故事,清朝的皇帝皇太极是皇帝,他要问鼎中原。此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饥荒和传染病,这些都是亡国的征兆。甚至有传言说,晚上走过故宫正门的行人,可以听到战死沙场的鬼魂的吵闹声和他们凄厉的哭声。


到1644年初,粮仓空空如也,守都的军队已经快一年没发军饷了。在这个关键时刻,弃京迁都江南被提上日程。2月10日,崇祯皇帝召见翰林学士李明瑞、宪法将军李邦华、原九江军政府总督陆大器商议此事。当皇帝问起未来的战略时,李明瑞没有取笑。他直言,土匪逼近首都,唯一明智的选择就是迁都南京。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是在群臣聚集的朝廷上,皇帝会对把他放到一个自私的地方的建议大发雷霆。但因为是私人电话,他在确认没人监听后,询问了南下的具体步骤以及如何出北京,这已经表明了他的立场。


那天晚上,李明瑞被叫到宫里参加另一个秘密会议,会后被单独留下。李建议最好的路线是通过山东,假装在文王和孔庙崇拜。一旦到了曲阜,法王就能抽打一匹马,20天左右就能到达比较安全的淮安地区。崇祯皇帝此时对南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向李明瑞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大多集中在中间的安全问题,也就是支援部队调动到哪里去了。当时明军主力要么用来镇压农民军,要么用来与北方清军作战,手头几乎没有军队,于是李提出只能秘密派遣朝中部分官员到京畿地区招募新兵。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招募新兵的钱从哪里来?从这里可以看出人是自私的。李认为是时候动用国库的钱了,但皇帝坚持让户部出钱。李提出动用国库剩余储备将对北方防线造成致命伤害,态度近乎强硬。崇祯皇帝听了之后,点点头,没有说话。此时二更已过,累得筋疲力尽,便打发李走了。


围绕谁该出钱的问题,有些小气的崇祯皇帝恰恰错过了第一次南迁的机会。


如果说第一次关于南迁的讨论只是在小范围内,那么第二次讨论就把范围扩大到了


整个法庭。3月6日,崇祯皇帝再次命群臣出谋划策,大量建议南迁的密稿呈到了皇帝面前。这些奏折来自李明瑞工作过的翰林院,支持南迁的大多是南京人。这些奏折类似于李明瑞以前的论点。建议皇帝率军南下,在长江设置第二道防线,让太子留在北京。但大家都是聪明人,都知道皇帝一走,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当然,这对于南方的官员来说无所谓,但是如果这个提议实施,将会极大地损害北方官员的利益。这些北方高官在河北、山西、山东都有大量房产。如果他们搬到南方,他们会失去所有的钱。因此,第二次南移的机会在北方的激烈反对中丧失了


个人认为,关于南迁的第三次集体讨论最具戏剧性。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于1644年3月横扫山西,攻下太原后,崇祯召集六部尚书、督察室、翰林院商议此事。讨论的核心仍然是关于南迁,但此时南迁的条件已经不具备。通往南方的道路已被叛乱分子占领,完全无法通行。可惜朝廷的情报系统瘫痪了,统治者对此一无所知。这个讨论,从我们后人的角度来看,更像是一个练习。由于之前北方官员的反对,赞成南迁的大臣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即皇帝留下来镇守北京,派太子南下。这样,即使王朝覆灭,南方人也马上有了合法继承人。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多数人的响应。但是崇祯皇帝并不高兴。这显然是为自己做出牺牲,但公堂会议迫使他做出选择,于是他不得不抛出一句话:


“你想让我四处逃亡吗?”


看到皇帝不高兴,军师给了光广亨一个愤怒的攻击李明瑞,指责他是邪教的幕后支持者。在他慷慨激昂地谴责了主张弃都的官员之后,在场的27位大臣中有19位立刻改变了之前南迁的想法。值得一提的是,一心为国的广衡在李自成占领北京后投降了大顺政权,之前与叛军有过秘密接触。看着绝大多数的朝臣都建议整个朝廷留在北京,崇祯皇帝更加生气了,因为他的本意是让太子留下,他南下了。这下可好,王子和他都得留在北京,谁也逃不掉。崇祯皇帝训斥双方后,南迁正式流产。纪在明季北略评论说,“南迁的讨论结束了。”


有几次南迁机会的明朝,只是在反复论证中错失了机会。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崇祯皇帝带领政府南迁,明朝很可能会像南宋一样坚守长江天险。虽然具体时间我们无法预测,但也不会让明朝成为最后一个汉朝。想南迁的崇祯皇帝也因为吝啬和面子把朱家界送上了绝路。我不知道他最后是在景山公园的歪脖子树上自杀的。除了绝望,他有没有后悔自己不够果断?他明白生命是最重要的吗?



~

崇祯皇帝可以退守南京,但他为什么选择自杀?
答: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陷北京城,明朝崇祯皇帝在北京煤山上吊自杀,这标志着刚明对中华三百多年的统治结束了。那么崇祯皇帝为何不听大臣的建议迁都南京,与李自成划江而治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梳理下,崇祯皇帝为何宁死都不迁都南京。首先我们来看下当时形势,当时的明朝正处于内乱、外患、地方势力割...

明朝在北方败局已定,崇祯帝为什么没有迁都南京呢?
答:在大家印象中,崇祯帝是一位亡国之君,应该为大明的崩溃承担全部责任。事实上,正如前人所言,明朝的灭亡在万历年间就已经注定了,国祚传到崇祯帝手里只是苟延残喘而已。樊树志先生通过丰富的史料证明,崇祯帝并非无所作为、耽于享乐的昏君,相反,他是一位励精图治、节俭勤政的皇帝。他17岁登基称帝之...

回复:崇祯为什么不跑,他到底有哪些毛病
答:一个月前的正月初三,崇祯帝召李明睿到德政殿密谈。李明睿提出,迁都南京,这是不亡国的唯一出路。廷议时,崇祯对众臣说:李明睿力主皇上率众南迁,次辅魏德藻等北方大臣辅政太子留守北京摄政,保护宗庙社稷。崇祯帝的妹夫、驸马巩永固说:赶紧迁都到南京,凭我的力量,招募几万人应该没有问题。大明旧...

你认为崇祯皇帝究竟是如何亡国的?
答:北京危险了,崇祯想迁都南京。但是迁都就要放弃皇陵,放弃大片土地,丢失祖宗基业责任太大了,崇祯不想自己承担,他希望大臣们一致呼吁迁都,责任由大臣们承担。大臣们更不愿承担这样的责任,为了逃避责任,他们坚决反对迁都。迁都想法最终破灭。没有担当的皇帝,杀掉了勇于担当的大臣,培养了不敢担当的大臣...

明朝迁都北京是为什么?还都南京又是为什么?
答:迁都北京之原因:迁都北京是在永乐大帝夺建文帝帝位以后,明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朱棣(永乐大帝)在称帝前是燕王,那么自然北京就是其根据地了,此原因一也。二,当时明王朝最大的威胁莫过于北方的蒙古各部,定都南京不利于军事指挥和政治威慑,而迁都北京利于对蒙古各部的控制,并且在政治上和军...

崇祯这么努力,却还是做了亡国之君,这背后有什么故事?
答:崇祯迁都和咸丰游木兰围场都是逃亡,一个没逃成,最后只能殉国,一个却能轻易逃出,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忠于崇祯的人,袁崇焕被杀,卢象升、曹文诏、孙传庭战死,总之,崇祯人做事没有好下场,不坚定的将臣们不想为崇祯而死。于是李自成逼近北京,崇祯下旨勤王无人到。看看咸丰皇帝,他身边的人...

如果崇祯皇帝没有自缢 选择迁都南京 明朝能够翻盘吗?
答:在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的那一刻,这位大明王朝最后的一位君主选择自缢于煤山之上。其实后世对于他做了许多假设,有很多人都觉得他如果不自尽,明朝说不定还可以延续下去。那么如果崇祯皇帝没有自缢,选择迁都南京,明朝能够翻盘吗?1644年,大明皇朝最后的崇祯皇帝抵守不住闯王大军的攻势,丢掉了大明王朝数...

崇祯在位十七年如此勤政又努力 崇祯最后为何会成为亡国之君
答:崇祯帝朱由检,17岁登基,在位17年,明代的第16位皇帝,也是明代最后一位皇帝,同样也是汉民族目前为止最后一位大统一政权的皇帝,因此又被网友称为“末代汉皇”。可是,从史料记载的情况来看,崇祯帝明明那么努力,那么勤政,怎么偏偏是他成了亡国之君呢?相信很多朋友都曾与我一样有着这样的困惑,对不对?不如咱们就一...

崇祯换作咸丰,能成为亡国之君吗?
答:崇祯和咸丰的最大区别在于用人,崇祯刚愎自用,多疑好杀,忠臣都被杀或被逼死,剩下的臣子和他离心离德,咸丰用人不拘一格,用人不疑,人才都能尽其所能。崇祯志大才疏,咸丰务实求存。崇祯与咸丰性格正好相反,如果崇祯换做咸丰很可能不会成为亡国之君。李自成攻占山西,崇祯有意迁都南京,招来大...

赵匡胤曾计划迁都长安群臣反对有亡国之虞
答:简介:960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大宋建立,定都开封。但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开封并不合适,因为北方的契丹已经虎视眈眈,十六州门户大开,大宋的防御力量也是翻倍的。正因如此,毛曾计划迁都洛阳,可惜这个计划因为大臣们的反对而搁浅,北宋的败亡从此埋下伏笔。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夺取了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