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什么意思?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蓟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2、原文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出处

《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经过金陵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2、赏析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后人学习继承的地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意思是: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纷纷:形容多。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这句诗出自于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清明》,诗的全文如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白话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扩展资料:

《清明》一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明 (唐代杜牧诗作)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节不见阳光,只是细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一向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片湿雨。
  或是风狂雨恣,或是和风细雨,从清晨开始,至黄昏之际,
  在烟雨弥漫的山野中,在泥泞难行的小路上,
  总有顶风冒雨,点缀寂寥,行行重行行的扫墓人;
  或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或一二个孤影,跚跚独行。

  远山隐在云雾里,近树笼在孤烟前,
  小桥流水,愁鸦悲啼,雨洗清秋,风吹哀愁,
  唯见烟雨一片苍茫,不见人家与炊烟。
  好一个伤感寂寥的行旅,好一个凄迷彷徨的画面。

  抬头偶望,墓地黯然见:
  百坟拱起,千碑林立;烟雨朦朦,青草何离离。
  一片荒凉,一片凄迷,一片死寂!

  山孤烟雾薄,树小雨声稀!
  风飘飘,雨潇潇,哀思悠悠,悲情渺渺,
  莫道不销魂,何处暗香盈袖?

  拔净一片乱草,摆下几杯冷酒,烧上一把纸钱,
  风雨愁煞人,杯土带愁,杂草含烟,竟无言以对,
  唯有心底弥满幽幽的愁绪和淡淡的哀愁!

  死者长已矣,存者永怀悲!音容笑貌,历历在目,
  谆谆教诲,犹言在耳,但客心逐流水,
  随缘到天涯,念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 牧

  严冬过去,春风又绿江南。
  清明时节,杨柳绽芽,桃花绽开,
  小草青青。大气洁净,“洁齐清明”。
  清明清明,正是形象地道出了冬去春来的气候和物象特征。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为什么“断魂”呢?

  因为“古墓花影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
  冬后生命的篷勃生长,使人想起逝去的祖宗亲友。
  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吟咏清明的小诗,
  今天读来仍然那么哀怨,那么亲切。

  可见古往今来,
  人性中某些共同的、美好的感情,
  四海相通,古今相通。�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生者总是会不断地成为逝者。
  下一代不断成长,上一共不断地老朽,
  不断地死亡,这是生物的规律,自然的规律。
  人类社会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延续。�

  在这里我们尽情道出对亲人绻绻的思念,
  洒下所有的泪,回忆不再是生活的负担。
  在这里我们再次体会人世间的爱心与温暖,
  拼合破碎的心,微笑着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在这里我们感慨世事无常人生苦短,
  曾经真正爱过,生命便不存在遗憾。
  援手于他人危难,自己在挫折中保持乐观,
  只要心中有爱,人生永远是美丽的春天。

  清 明 祭 祖 古 今 谈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
  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

  这一习俗相沿已久,据史书记载,秦汉时代,
  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 . 严延年传》载,
  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

  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发达和强固,
  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
  "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朝廷的推崇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古人有描写清明扫墓的诗: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民间广为流传的孟姜女寻夫小曲也有
  "三月里来是清明,桃红柳绿百草青;
  别家坟上飘白纸,我家坟上冷清清。"

  唐代杜牧的名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些诗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当时清明扫墓时的情景和氛围。

  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
  这大概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

  人们想到了先人的坟茔,有否狐兔在穿穴打洞,
  会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要去亲临察看。

  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
  燃香奠酒,烧些纸钱,或在树枝上挂些纸条,
  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至于祭扫的日期,各地风俗不同,
  有的是在清明节的前十天后十天;
  有的称"前三后三";
  有的在清明前后逢"单"日举行;
  有些地方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
  敦亲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
  清明节因此成为全球华人的重要节日。

  不少海外侨胞、华裔,也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
  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爱国之情。

  自古以来,
  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
  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
  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

  清 明 节 习 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
  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
  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
  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
  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 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 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
  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 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
  春阳照临,春雨飞洒,
  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
  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
  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 风 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
  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
  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
  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 明 心 景 说 古 今

  梦 思

  清明,其本意是指天气清彻澄净,透明度高。
  后来,它又引伸到政治和思维领域。

  清明又指政治有法度,社会有条理,社会公正,赏罚分明,
  用人唯才唯德,不唯亲,官员不腐败,不受贿,
  不买官卖官,不收受红包,等等,这种政治状况称之为清明。

  《诗经》上说,“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意思是说,商朝腐败,周朝伐纣,使社会清明。
  清明的另一个含义是指思维清晰,推理严密。
  古人认为,静则生慧,虚壹而静,则思路清楚,
  这种思维状态谓之清明。

  清明,也是指春天的一个节气。
  一般在4月5日左右。此时正巧黄经15度。

  清明得名,是因为此时草木萌动,大地泛青,
  大气洁净,因此称为清明。

  古人说,清明“三月节,物至此时,
  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清明时节,地温升高,草木萌动,
  在北方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在江南则杨柳绽开,桃李芬芳。

  农民们开始忙碌起来。
  江南有民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
  清明前后种的树成活率很高。
  清明在江南也是开始播种的季节。
  农谚又云“谷雨清明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
  总之,清明是大地复苏、万物萌生的季节,
  也是农业上播种耕耘的季节。

  赏 花 时 节 在 清 明

  清明时节,杨柳依依,桃花李花,竞相开放。
  这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
  人们从萧瑟的冬天过来,
  春天的景象给人以生命的感悟,以美的享受。

  因此,清明历来是郊游、踏青的季节。
  古往今来,有许多清明诗描写了人们郊游赏花的情景。
  宋朝有一位诗人陈与义所写的《清明》诗,就洋溢着春的气息。

  清 明 诗 之 一

  卷地风抛市井声,病夫危坐了清明。
  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

  诗里说的,春风吹来一阵阵游春人的喧闹声。
  诗人也许是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
  是坐在家里度过清明这一天的。

  他看着春天明媚的阳光,
  直到落日收尽了它最后的一沫晚霞,
  他感到春天太美了,微风中杨柳袅娜多姿,
  百花盛开,一切都是那么地美丽姣好。

  清 明 二 绝 之 二

  街头女儿双髻鸦,随风趁蝶学妖邪。
  东风也作清明节,天遍来禽一树花。

  这首诗写的也是清明节人们户外游乐的情景。
  少女们头上的髻,就像黑黑的乌鸦。
  她们赶蝴蝶,在田野里自由自在地玩得真痛快。
  东风像是春天的使者,把一株株树都装点得花团锦簇。

  清明是人们赏春、游春的大好时节。
  宋朝诗人文彦博的《清明后同秦帅明会饮李氏园池》一诗
  写尽了人们在清明赏花的愉快心情:

  洛浦林塘春暮时,暂同游赏莫相违。
  风光不要人传语,一任花前尽醉归。

  李氏园林位于洛水之滨。
  全诗意思是说,清明后就要暮春了,
  快快游赏,不要违背自己的心愿。

  如此美好的风光,我们可以尽情地观赏,
  这是不需要大自然批准的,不必传话给它。

  自然万物,如天上明月,山间清风,耳得之为声,目遇之为色,
  无论穷人富人得意人失意人,大自然一样畅开胸怀,
  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无尽贡献。每个人都有欣赏的权利。
  让我们在花前尽情地喝酒,尽情地赏花,让我们尽醉而归吧。
  清明是良辰美景,游春是赏心乐事。

  清 明 时 节 思 人 生

  黄庭坚的《清明》诗则别有一格,
  它从清明想到人们的各种活法,
  想到了人生的不同价值。
  它写的不仅是景,是情,更是理,是人生之理。
  全诗是这样的:

  清 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全诗的意思是说,清明时节,春雷万钧,
  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春雨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
  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
  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

  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
  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

  诗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

  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
  吃得油嘴腻脸。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
  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

  这种人的人生萎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

  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
  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不要高官厚碌,宁可隐居山中。

  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山。
  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动摇,意抱树焚死在绵山中。

  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
  想到人生的价值。他感叹地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
  最后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

  顺便说一下,同样的清明节,诗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有个叫高菊卿的诗人得到的结论是及时行乐。他写道:

  ……

  日落狐狸眠家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他由人的死想到应该及时行乐,活着时吃到的才是真实的,
  死以后的祭奠,“一滴何曾到九泉”,
  九泉下的人是怎么也喝不到酒的。
  这话固然不错,但是,这种想法,比起黄庭坚来,境界毕竟不高。

  繁 华 尽 处 是 萧 瑟

  与清明相关的节日是寒食。
  从冬至经105天,就是寒食节。
  寒节时不烧火,不举火而食,
  这一天,人们要到水边祓除不祥,
  扫祭祖先坟茔。陈与义的寒食诗:

  草草随时事,萧萧傍水门。�
  浓阴花照野,寒食柳围村。�
  客袂空佳节,莺声忽故园。
  不知何处笛,吹恨满清樽。

  这首诗中充满着萧瑟、落寞之感。春天的景色倒是很美。
  鲜花纷纷开放,装扮着田野,村边柳树绽芽了。

  但是,由于作者客居在外,心景肃瑟,正是这个原因,
  它写诗说,说“客居空佳节,莺宛转啼唱”,
  过节是草草了事,(草草随时事)诗人自己仿佛回到了洛阳的故园。
  但是,远处传来凄凉的笛声,诗人的心头充满了人生无奈的怅恨。

  另一个和尚诗人仲殊写的一首寒食词
  则透露出一种看透人生的顿悟之心:

  诉 衷 情·寒 食

  涌金门外小瀛洲,寒食更风流。红船满湖歌吹,花外有高楼。
  晴日暖,淡烟浮,恣嬉游。三千粉黛,十二阑干,一片云头。

  这首词的前半阙,极写杭州西湖寒食节的热烈场面:
  红花酒地,红船满湖,红男绿女,游人如炽,一派歌舞景象。

  但是,下半阙在浓艳的背后,却透露出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冷峻的道理。

  世界上乐极易生悲,天下无不散的宴席,
  好就是了,了就是好。
  荣华富贵都是过眼烟云,
  繁华尽头处,悲哀暗暗来。
  舞榭歌台,最后都变成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全诗读来触目惊心。

  清 明 诗 句 名 篇

  《途 中 寒 食》(唐)宋 之 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 食》(唐)韩 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 门 即 事》(唐)张 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 明》(宋)王 禹 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 惟 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 食 上 冢》(宋)杨 万 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 行 即 事》(宋)程 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 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明)王 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葬 祭 名 篇

  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东坡悼爱妻词赏析

  江 城 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所作,
  苏东坡做了一个遇见亡妻的梦,
  醒来感慨系之,写这首词,来表达对妻子的怀念。
  此词开了悼亡词之先河,被行家视作悼亡词中绝唱。

  上片一开始,
  作者并未以通常的写景、写情起头之手法,
  而是直接进入叙事主题。

  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
  苏妻王井病逝汴京(今开封),
  夫妻一生一亡正值十年。

  因分离已久,茫然不知对方这些年如何渡过。
  因此,“十年生死两茫茫”。

  这不仅抒出生者的深哀至痛,也为后面的相逢应识打下了伏笔。

  “不思量,自难忘”出句貌似平淡,
  却流露出夫妻间那种深挚的情分。

  妻子的音容笑貌早已深潜作者的脑际,
  不去想她,她也不会在心中抹掉。

  下面点出亡妻的墓地。
  “千里”指其坟葬在眉州彭山,
  相距作者当时所在的密州(今山东诸城)已逾千里。

  遥远的孤坟,即使寂寞,有贴心话想倾诉,
  亦无法立刻赶到密州,岂不更添“凄凉”。

  所以,用“十年”和“千里”,
  将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
  再加上夫妻间生死界限,
  以此来强调作者对夫妻不能相见的无限沉痛的心情。

  既然如此,那么只有在梦中沟通了。
  但作者并未直接继续写梦,而是先宕开一笔,
  用设想“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因为在这十年中,苏东坡仕途失意,
  生活颠簸不定,神情疲惫不堪,
  再加上年化而容颜哀老,
  面貌自然变得使亡妻认不得了。

  这上片的最后一句,
  又将词推向作者隐痛的高潮,那悲凉的心境催人泪下。

  下片进入昨夜的梦境,
  然而作者下笔未将凄凉、伤慷的气氛继续下去,
  而是忽地还乡回到新婚燕尔之情景,
  “小轩窗,正梳妆”。

  作者清晰看到了真实美妙的画面,娇妻在窗前,
  桌上放些花粉胭脂,对着铜镜梳妆打扮。

  紧接着笔锋一转:“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这句与上片“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呼应。

  梦境虽不受时间、空间和生死界限的限制,
  但即使真能相遇,也会因夫妻分离久远,
  还由于情感波动,思绪如麻,话不知从何说起,
  只有淌不尽的泪水。这里写的不是梦境,而是人间真情。

  最后三句是作者从梦中回到了现实,
  作者料想在异地短松岗的墓地,
  亡妻伴着明月,长年孤独悲伤地思念着丈夫。

  作者以亡妻的断肠柔情,来表示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怀念。
  作者写此词的高明手法是先叙事,再言情,
  最后以写景结束,让人无一不为之动情。

  这首词结构严密,直抒胸臆,淋漓酣畅,一气呵成。

  在技巧上极尽曲折跌宕,起伏突变,
  写梦前怀念感情深邃,含意丰富;
  写梦中相逢情感执著,动人心弦;
  写梦中相逢情感执著,动人心弦;
  写梦后伤感用词朴质,寓情于景,一泻其妙。

  这首词语言纯用白描,自然真切,
  毫无斧凿之痕,用词凝炼深沉,音响凄历。
  全词句句有声,与悼亡之情十分契合,
  感染力非一般哀愁之作可相比。

  清明.扫墓

  (一)

  如果真有灵魂
  那么这里
  一定比人间
  热闹!

  (二)

  墓地中
  走过

  我活过了千百回

  清明诗1

  清明时节,四野俱晦。
  悲风阵阵,愁雨霏霏。
  鸟雀侧视,草木竦立。
  举烛烧天,叩脑捶地。
  既予人生,何置人死?
  还我至亲,神明不理。
  痛哉惜哉!歌以悼之。

  清明2

  雨疏风清柳婆娑,飞花不解行人色;
  当时轻狂笑来世,如今黯然悲奈何。
  冢前松柏相拂拭,新碑杂尘自销磨;
  帖法右军成丧乱,始知人间有蓼莪。

  清明

  农历上的一棵青果
  朦胧在细雨之中
  她的情绪在萌生 鲜嫩的
  忽一个早晨
  窜进她的情感世界的人
  不是湿透衣袖
  也便沾满忧郁

  翻过这页无言
  小跑 艳阳高照
  浓抹重彩的是热太阳下
  老樟树和知了
  还有渔塘还有小溪
  耐着性子温和地守着
  蒸发的午间
  顿生厌倦蓝天白云

  这是清明的高度
  生命和憧憬逝去
  季节轮回
  唯一要做的是
  在时下深纹的额头
  去摘那棵青果

  在这里我们为失去的亲人找一块永久的空间,
  让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亲友都可以随时凭吊祭奠。
  在这里我们庆祝每一个生命特有的璀灿,
  让生命的故事作为时代的缩影在世间永远流传。

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这句诗出自杜牧《清明》。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

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魂”不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



  1、释义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2、原文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译文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4、简析
  《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什么意思?~

文学课代表

意思是: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出自:《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原文:
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
《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赏析:
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描写了清明时节自古以来的自然现象。清明,虽然处于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但也气候变化最为明显的时节,往往会伴随着风雨。
早在梁代,就有记载:清明前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如果是在清明当天下雨,便叫做“泼火雨”。杜牧在诗中遇到的雨,正是“泼火雨”。
杜牧以“纷纷”二个字来形容清明时的雨,可以说是形象又绝妙。如果把“纷纷”二个字拿来形容下雪的话,你肯定会想到那应该是下的大雪,毕竟大雪纷纷扬扬嘛。
而用来形容下雨的话,那么便是细雨纷纷,是“天街小雨润如酥”那样的细雨。可以说“纷纷”两个字体现了春雨的意境之绝妙。
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则表达了行人凄迷纷乱的心境。对于杜牧这样感情丰富的诗人来说,可以说是思绪万千,加上如果碰上自己一个孤身行路,触景伤怀,加上细雨纷纷。
便会平白更添一层愁绪。难怪杜牧会用“断魂”二字来表达心境,要知道“断魂”在诗词里可是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
诗的前两句杜牧为我们描写了行人在清明时节冒雨赶路的情景,自然而然引出了下面那句“借问酒家何处有”。寻找一个小酒店,可以歇歇脚,避避雨,还可以小饮几杯,解解春寒。
最重要的是可以借此散散心头萌发的愁绪。因此,这句向人问路,就显得极为合理和贴切生活。最后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给出了答案,更凸显了杜牧高超的艺术表达手法。
一般表达人问路时,对方的回答都是有“声音”的,而诗人这里的一“指”,不但让我们看到了“画面”,还隐藏了背后答话的“声音”。
可见杜牧手法简洁明了和高超。也让读者联想到,在那个美丽的杏花村,一定有一家酒店在等候雨中行路的人。

清明时节雨纷纷 古诗的名字是什么写清明时节雨纷
答:清明时节雨纷纷 古诗的名字是:《清明》作者为唐代诗人杜牧。原文 《清明》作者:杜牧 朝代: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注释]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历代有踏青扫墓垢风俗。纷纷:形容多。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借问:请问。杏花...

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全诗
答: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译文 在清明时节到来之际,在细雨纷纷飘落之时,道路上的行人,也如诗人一样落拓断魂。请教当地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远处的杏花山村。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明绝句。历史上记录下这几个字:...

清明时节雨纷纷全诗
答:《清明》作者: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 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杜牧,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下面两句是什么
答:下面两句是: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意思是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诗句出自杜牧的《清明》。原文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译文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全诗
答:《清明》原文及翻译如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什么意思
答:意思是: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出自:《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原文: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

路上行人欲断魂全诗
答: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1. 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 2. 借问:请问。 3. 遥指:远远地指着。 诗意: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小村。 赏析: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

清明唐杜甫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
答:《清明》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译文 2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3 注释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

请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意思是什么?
答: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意思是: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全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清明》是...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下一句是什么?
答:“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下一句是“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赏析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