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铉文言文翻译

作者&投稿:龙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徐铉,字鼎臣,扬州广陵人”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爱问知识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徐铉,字鼎臣,扬州广陵人。十岁能属文,不妄游处。

仕吴为校书郎,又仕南唐李昪父子,试知制诰,与宰相宋齐丘不协。时有得军中书檄者,铉及弟锴评其援引不当。

檄乃汤悦所作,悦与齐丘诬铉、锴泄机事,铉坐贬泰州司户掾,锴贬为乌江尉,俄复旧官。 时景命内臣车延规、傅宏营屯田于常、楚州,处事苛细,人不堪命,致盗贼群起。

命铉乘传巡抚。铉至楚州,奏罢屯田,延规等惧,逃罪,铉捕之急,权近侧目。

及捕得贼首,即斩之不俟报,坐专杀流舒州。周世宗南征,景徙铉饶州,俄召为太子右谕德。

景死,事其子煜为礼部侍郎,通署中书省事。宋师围金陵,煜遣铉求缓兵。

时煜将朱令赟将兵十余万自上江来援,煜以铉既行,欲止令赟勿令东下。铉曰:“此行未保必能济难,江南所恃者援兵尔,奈何止之!”煜曰:“方求和解而复决战,岂利于汝乎?”铉曰:“要以社稷为计,岂顾一介之使,置之度外可也。

”煜泣而遣之。及至,虽不能缓兵,而入见辞归,礼遇皆与常时同。

及随煜入觐,太祖责之,声甚厉。铉对曰:“臣为江南大臣,国亡罪当死,不当问其他。”

太祖叹曰:“忠臣也!事我当如李氏。”命为太子率更令。

太平兴国初,李昉独直翰林,铉直学士院。从征太原,军中书诏填委,铉援笔无滞,辞理精当,时论能之。

师还,加给事中。淳化二年,庐州女僧道安诬铉奸私事,道安坐不实抵罪,铉亦贬静难行军司马。

初,铉至京师,见被毛褐者辄哂之,邠州苦寒,终不御毛褐,致冷疾。一日晨起方冠带,遽索笔手疏,约束后事。

书讫而卒,年七十六。铉性简淡寡欲,质直无矫饰。

铉有文集三十卷,《质疑论》若干卷。(节选自《宋史·徐铉传》)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十岁能属文,不妄游处 游:游玩,游览B.通署中书省事 署:代理C.辞理精当,时论能之 能:认为……有才能D.见被毛褐者辄哂之 被:披,穿8.A.应是交往,来往的意思。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檄乃汤悦所作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B.煜以铉既行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C.方求和解而复决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D.礼遇皆与常时同 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9.C.C都表转折,A前为“是”,后为“你的”;B前为“因为”,后为“用,通过”;D前为介词,“和、跟”,后为“许可,同意”。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铉十岁时便能写文章,在南唐为官时因与宰相宋齐丘关系不好,又批评汤悦所写文书援引不当,遭两人诬陷而被贬谪。

B.徐铉奉李景之命巡察,到楚州时,上书请求停止屯田,车延规等畏罪潜逃,徐铉追捕很急,令权贵对他刮目相看。 C.徐铉为解金陵之围,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后随李煜朝见宋太祖受到斥责时刚正不阿,宋太祖赞之为忠臣,并希望他忠于大宋。

D.徐铉跟随军队出征太原时,军中需要撰写的诏书很多,但徐铉执笔写来,言辞十分流畅,内容精当,受到当时人的称赞。 10.B.“侧目”应理解为“畏惧”。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即斩之不俟报,坐专杀流舒州。

(4分)(1)徐铉不等朝廷批复就(当即)斩杀(“就当即斩杀而不等朝廷批复”亦可),因犯专擅生杀之罪被流放到舒州。 (“俟”“坐”被动句各1分)(2) 此行未保必能济难,江南所恃者援兵尔,奈何止之!(3分)(2)这次前往不一定能够保证解救危难,江南所依靠的是援兵,为什么要让他停止呢?(“济难”“恃”“止”各1分。

)(3) 一日晨起方冠带,遽索笔手疏,约束后事。(3分)(3) 一天,徐铉早晨起身,正装束打扮(戴帽子束腰带),突然急着要来纸笔,亲笔写下(遗言),交代后事。

(“冠带”“遽”“约束”各1分。)。

2. 群臣劝其官古文翻译

徐锴,会稽人。锴四岁而孤,母方教兄铉就学,未暇及锴。错自能知书。稍长,文词与铉齐名。升元中,议者以文人浮薄,多用经义法律取士,锴耻之,杜门不求仕进。铉与常梦锡同直门下省,出锴文示之,梦锡赏爱不已,荐于烈祖,未及用,而烈祖殂。元宗嗣位,起家秘书郎,齐王景遂奏授记室。时殷崇义为学士,草军书,用事谬误,锴窃议之。崇义方得君,诬奏锴泄禁省语,贬乌江尉。岁余召还,授右拾遗、集贤殿直学士。论冯延鲁人望至浅,不当为巡抚使。重忤权要,以秘书郎分司东都。然元宗爱其才,复召为虞部员外郎。后主立,迁屯田郎中、知制诰。拜右内史舍人,赐金紫,宿直光政殿,兼兵、吏部选事,与兄铉俱在近侍,号“二徐”。

初,锴久次当迁中书舍人,游简言当国,每抑之。锴乃诣简言,简言从容曰:“以君才地,何止一中书舍人?然伯仲并居清要,亦物忌太盛,不若少迟之。”锴颇怏怏。简言徐出伎佐酒,所歌词皆锴所为,锴大喜,乃起谢曰:“丞相所言,乃锴意也。”归以告铉,铉叹息曰:“汝痴绝,乃为数阕歌换中书舍人乎?”

锴凡四知贡举,号得人。后主裒所制文,命为之序,士以为荣。锴酷嗜读书,隆寒烈暑,未尝少辍。后主尝得周载《齐职仪》,江东初无此书,人无知者,以访锴,一一条对,无所遗忘。既久处集贤,朱黄不去手,非暮不出。少精小学,故所雠书尤审谛。后主尝叹曰:“群臣劝其官,皆如徐锴在集贤,吾何忧哉?”李穆来使,见锴及铉,叹曰:“二陆之流也

尝夜直,召对,论天下事,因及用人,才行孰先,后主曰:“多难当先才。”锴曰:“有人才如韩、彭而无行,陛下敢以兵十万付之乎? ”后主称善。时国势日削,锴忧愤郁郁,得疾,谓家人曰:“吾今乃免为俘虏矣。”开宝七年七月卒,年五十五,赠礼部侍郎。谥曰文。锴卒逾年,江南见讨,比国破,其遗文多散逸者。

(节选自《南唐书》,有删节)

译文:

徐锴是会稽人。四岁丧父,母亲正教他的兄长徐铉学习,没有时间照顾徐锴。徐锴自己能读懂书籍。等到他稍微长大,文章与徐铉齐名。升元年间,议论的人以文人浅薄的原因,多凭经书和法律获取功名,但是徐锴耻于这样做,闭门不求做官。徐铉与常梦锡一同当值门下省,拿出徐锴的文章给他看,常梦锡欣赏不停,于是向烈祖推荐,还没得到被任用,烈祖就驾崩了。元宗继承皇位,刚出仕时担任秘书郎,齐王景遂上奏授予他记室之职。当时殷崇义担任学士,草拟军书,用典有错误,徐锴私下议论这件事。殷崇义正被君主宠信,就上奏诬蔑徐锴泄露禁内机密,于是被贬乌江太尉。一年后被召回,被授予右拾遗、集贤殿直学士。议论冯延鲁为人名望浅薄,不应当做巡抚使。又违逆权要,凭秘书郎的身份掌管东都。但是元宗很怜爱他的才能,又召他做虞部员外郎。后主即位,徐锴又担任屯田郎中、知制诰(起草诏令)。后被授予右内史舍人,被赐予高官显爵,夜间值班光政殿,兼兵、吏部选事,与兄长徐铉一同在皇帝身边侍奉,号称“二徐”。

当初徐锴任职已久应当担任中书舍人,游简言掌管国事,每每压抑徐锴。徐锴于是拜访游简言,游简言镇定地说:“凭借你的才能见地,何止一个中书舍人呢?但是你兄弟俩一同位居要职,同时众人妒忌太多,不如稍微暂缓(此事)。”徐锴很不高兴。游简言慢慢让艺伎助酒,艺伎所唱的歌词都是徐锴写的,徐锴很高兴,就起来拜谢说:“丞相所说的,正是我的意思啊。”回来后告诉徐铉,徐铉叹息说:“你太痴了,竟然因为几支歌曲换了一个中书舍人?”

徐锴总共四次担任选拔人才的官职,号称得人。后主聚集所写的文章,让他作序,士人以之为荣。徐锴酷爱读书,隆冬严寒和烈日酷暑,都不曾停止。后主曾得到周载的《齐职仪》,江东当初没有这部书,也没有人懂,(后主)因而拜访徐锴,徐锴一一逐条应对,没有一点遗忘。久在集贤殿以后,黄笔红笔不离手,不到傍晚不出门。年轻时候就精通小学,所以所校对书籍尤其精当。后主曾经感慨地说:“群臣努力尽官员的职分,(如果)都能像徐锴在集贤殿那样的话,我还有什么好担忧的呢?”李穆派来的使者,见到徐锴和徐铉,感叹说:“这是二陆一类的人才啊。”

徐锴曾经夜间值班,后主召见他回答问题,谈论天下大事,以及用人,才能和德行哪个为先,后主说:“国家多难关头应当以才能为先。”徐锴说:“有人才能像韩信、彭越那样却没有德行,陛下敢把十万兵权交付给他们吗?”后主称好。当时国势一天天衰落,徐锴忧愁愤懑、郁郁不乐,生了病,对家人说:“我现在免于做俘虏了。”开宝七年七月病逝,终年五十五岁,被追封礼部侍郎,谥号文。徐锴病逝一年后,江南被讨伐,等到国家破败,他的文章也大多散失了。

3. 鲍君文言文翻译

翻译:

从前有个人设下了绳网用来捕捉獐子,抓住了一头獐,主人没发现,一个过路的人偷偷地取走了獐。(过路人)想想又觉得太不好意思,就把带着的咸鱼放在网里后离开。原来的主人归来后,(看见)放在那里的绳网中放着咸鱼,对此感到很奇怪,认为这是神物不敢拿回去。

村里人就在此建了个祠庙,称为"鲍君",后来有很多人都信奉这个庙的鲍君,有病的人求鲍神后偶然痊愈,就更说这神特别灵。

七八年后,那个当初往网里放咸鱼的人经过祠庙,问是怎么回事,村人就如实告诉了他。咸鱼的主人说,"这是我(放)的咸鱼呀!哪里来的什么神啊!"于是这件事就平息了。

原文:

昔有人设罝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罝(音:jū):捉兔子的网,泛指捕野兽的网;得而未觉:得到了却未发现。怪:以…为怪。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动词。

出自:宋 李昉、扈蒙、徐铉等《太平广记》

扩展资料

寓意:

凡事要认真考虑、冷静分析,究察一番问个究竟,不可人云亦云,轻信不科学的东西而闹出笑话.;要主动探究真理;要敢于质疑。

作者成就:

李昉沿袭中晚唐诗风余韵,效法白居易诗风,为“白体诗”代表人物之一。

李昉家聚书多汉唐故事,进《开宝通义》200卷。太宗即位,加户部侍郎,参加修纂《太祖实录》等书。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擢参知政事,兼修国史。一生多在三馆就职,对图籍藏储和文献掌故较为熟悉了解。

开辟学馆,以延学士大夫,阅书不必见馆主,而下马入直读书。所居有园亭别墅之胜,书室坟籍环列四周,召故友名儒寓乐其中。

他还曾参加编撰《旧五代史》,著有文集五十卷,已佚。《全宋文》辑有其文两卷,《全宋诗》录其有诗。《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诗外编》补2首,《全唐诗续拾》补1首。

4. 杏林春满的文言文及翻译

一、译文

董奉住在山里不种田,天天给人治病也不取分文。得重病经他治好的,就让患者栽五棵杏树,病轻的治好后栽一棵,这样过了几年就栽了十万多晷树,成了一大片杏林。

他就让山中的鸟兽都在杏林中嬉戏,树下不生杂草,像是专门把草锄尽了一样。

杏子熟后,他就在杏林里用草盖了一间仓房,并告诉人们,想要买杏的不用告诉他,只要拿一粮食倒进仓房,就可以装一罐杏子走。

曾经有个人拿了很少的粮食,却装了很多的杏,这时杏林里的一群老虎突然吼叫着追了出来,那人听得捧着装杏的罐子急忙往回跑,由于惊惶逃命,一路上罐里的杏子掉出去不少。到家一看,剩下的杏正好和送去的粮食一样多。

有时有人来偷杏,老虎就一直追到偷杏人的家中把他咬死,死者家的人知道是因为偷了杏,就赶快把杏拿来还给董奉,并磕头认罪,董奉就让死者复活。

董奉每年把卖杏得来的粮食全部救济了贫困的人和在外赶路缺少路费的人,一年能散发出去两万斛粮食。

二、原文

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瘉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乃使山中百禽群兽,游戏其下。卒不生草,常如芸治也。

后杏子大熟,于林中作一草仓,示时人曰:「欲买杏者,不须报奉,但将谷一器置仓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

常有人置谷来少,而取杏去多者,林中群虎出吼逐之,大怖,急挈杏走,路傍倾覆,至家量杏,一如谷多少。或有人偷杏者,虎逐之到家,啮至死。家人知其偷杏,乃送还奉,叩头谢过,乃却使活。

奉每年货杏得谷,旋以赈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者,岁二万余斛。

三、出处

《太平广记》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太平广记》是古代文言纪实小说的第一部总集。为宋代人撰写的一部大书。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纪实故事及道经﹑释藏等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4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

开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次年(978年)完成。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叫做《太平广记》。

二、作品赏析

《太平广记》的编者把神仙、道术放在异僧、释证等类的前面,显然有尊崇“民族”的宗教文化的意思。异僧、释证等讲佛法智慧和因果报应的纪实故事,虽然润物细无声,能潜移默化获益,启迪学问德行,但艺术性恐难如神仙故事。

唐代小说里往往讲仙女下凡,又有灵丹度世,还有许多神奇灵异的变化,更能眩人耳目。

三、作者简介

李昉(925-996)字明远, 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县)五公村人,宋代著名学者。后汉乾佑年间(948年)进士。官至右拾遗、集贤殿修撰。后周时任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宋初为中书舍人。宋太宗时任参知政事、平章事。雍熙元年(984年)加中书侍郎。



~

徐铉文言文翻译
答:命铉乘传巡抚。铉至楚州,奏罢屯田,延规等惧,逃罪,铉捕之急,权近侧目。 及捕得贼首,即斩之不俟报,坐专杀流舒州。周世宗南征,景徙铉饶州,俄召为太子右谕德。 景死,事其子煜为礼部侍郎,通署中书省事。宋师围金陵,煜遣铉求缓兵。 时煜将朱令赟将兵十余万自上江来援,煜以铉既行,欲止令赟勿令东下。

徐铉文言文
答:淳化二年,庐州女僧道安诬铉奸私事,道安坐不实抵罪,铉亦贬静难行军司马。初,铉至京师,见被毛褐者辄哂之,邠州苦寒,终不御毛褐,致冷疾。一日晨起方冠带,遽索笔手疏,约束后事。书讫而卒,年七十六。铉性简淡寡欲,质直无矫饰。铉有文集三十卷,《质疑论》若干卷。 (节选自《宋史·徐铉传》) 译文: 徐铉,...

一篇文言文的翻译
答:燕兵攻打德州,李景隆逃跑来依靠铁铉。德州被攻陷后,燕军收缴了城中储存的上百万财物(不能翻译成军队),势力更加强大。于是攻打济南,景隆又被打败,向南逃跑。铁铉与盛庸等人登上城墙抵抗敌人。燕兵筑堤(不能翻译成“决堤”)挡水(不能翻译成“黄河”。1855年以前,该河流叫大清河,现在的黄河部...

伯牙绝文言文
答:伯牙绝铉(2张) 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善哉:语气词,表示“好啊”。 峨峨:高。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若:像。 洋洋:广大。 念:心里所想的。 必:一定,必定。 之:他。 谓:认为。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就。 复:再,又。 译文 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于倾听。

刘宣苦读成才文言文翻译刘宣苦读成才原文及翻译
答:1、译文:明代宗景泰年间,吉安的刘宣代替别人在京师的龙骧卫当兵,替卫使养马,刘宣日夜在马棚中读书,卫使当初是不知道这件事的。刘宣偶然和私塾的老师谈论起《春秋》,老师对他的才学感到很惊奇,把这件事告诉了卫使,于是卫使就对刘宣很好,不久,刘宣参加科举考试,发榜考中了解元。会试时,...

姜伯牙绝弦文言文
答:2. 伯牙绝弦文言文翻译 注译 绝:断绝 善:擅长,长于。 伯牙绝铉(2张) 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善哉:语气词,表示“好啊”。 峨峨:高。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若:像。 洋洋:广大。 念:心里所想的。 必:一定,必定。 之:他。 谓:认为。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

金忠洁公传的文言文翻译
答:随后金铉被擢升为国子监博士,又改任工部主事。在这以前,明怀宗已经诛杀了魏忠贤,然而太监张彝宪等人旋即掌权。到这个时候,反贼李自成的军队才开始变多。为了增加宫中的收入,明怀宗命令张彝宪统一管理户部工部银钱和粮食的事情,并为张彝宪修建专管(这件事情)的衙门。金铉说:“在这天下存亡的关键时...

颜氏家训里的一段古文,谁帮我翻译下?
答:张洎素与徐铉厚善,因议事不协,遂绝。然手... 颜之推曰:“凡有一言一行,取于人者,皆显称之,不可窃人之业以为己力,虽轻虽贱必归功焉。窃人之财,刑辟之所处;窃人之美,鬼神所责。”张洎素与徐铉厚善,因议事不协,遂绝。然手写铉文章,访求其笔札,藏箧笥,甚于珍玩。读书者观此。 展开 ...

玉堂丛语文言文翻译
答:⑥刘文恭公铉:即刘铉,下文中的“文恭”也同。[1]⑦讶(其文):感到惊奇。⑧谓:说。⑨必(山林老儒之作):一定。4. 刘宣苦读成才文言文翻译 明代宗景泰年间,吉安的刘宣代替别人在京师的龙骧卫当兵,替卫使养马,刘宣日夜在马棚中读书,卫使开当初是不知道这件事的。刘宣偶然和私塾的...

读江南录(王安石)阅读答案附翻译,读江南录(王安石)阅读答案附翻译
答:歪曲史实,诬陷忠良,欺瞒君主,是为了达到弹劾同僚的目的。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3分)(2)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4分)(3)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