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开国第一功臣刘文静,最后为何会不得善终?

作者&投稿:郟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唐朝武德二年,刚刚称帝没多久的唐高祖李渊就开始杀功臣了,杀的还是唐朝开国功臣中,功劳排在前三,有着"恕二死"特权的刘文静。

刘文静被杀时,唐朝建国才两年,李唐仅占有关中、河东、陇西诸郡,天下未平,这个时候就杀功臣,还是李渊钦定的"太原元谋功臣"之一,这其实很不寻常。

刘文静之死,目前比较公认的有两个原因,明面上的缘由是刘文静和裴寂的权力之争,刘文静不服裴寂官做得比自己大,发牢骚被认定谋反。暗中的缘由是因为刘文静和李世民走得太近,李渊不放心了。

先说第一个原因,刘文静和裴寂有权力争斗,对于皇帝来说,其实是好事,即使李渊和裴寂的私交更好,也不足以帮助裴寂杀掉相当于宰相的刘文静,李渊是皇帝,孰轻孰重应该分得清。

至于第二个原因,武德二年时,李世民还不是后来的天策上将,也没有单独开府的权力,和武德四年剿灭王世充和窦建德之后的权势差远了,刘文静和这个时候的李世民结交,似乎并不足以让李渊忌惮。

武德二年时的李世民别说对李渊了,就连对李建成,似乎都构不成威胁,所以,因为李世民而杀刘文静?这个理由不太能站住脚。就算是他支持李世民,也未必一定要杀,贬斥夺权就是,后来李世民公开争夺太子时,支持他的人多了去,哪能一个个都杀掉?

因此,为裴寂和为李世民杀开国功臣刘文静,都不是根本原因,实在是李渊想杀刘文静,以刘文静当时的咖位,也只有李渊真心想杀他,才能杀得掉。

根据《旧唐书》中的记载,刘文静在家中酒后扬言"必当斩裴寂耳!",并起厌胜之法捉妖,然后被家中失宠小妾的哥哥告发,李渊和群臣得到刘文静的供词后,态度是不同的:

文静曰:"起义之初,忝为司马,计与长史位望略同;今寂为仆射,据甲第,臣官赏不异众人,东西征讨,家口无托,实有觖望之心。因醉或有怨言,不能自保。"高祖谓群臣曰:"文静此言,反明白矣。"李纲、萧瑀皆明其非反。太宗以文静义旗初起,先定非常之策,始告寂知;及平京城,任遇悬隔,止以文静为觖望,非敢谋反,极佑助之。

从刘文静的供词看,他也说得很明白,就是对裴寂不满,而且是酒后怨言,顶多也就是抱怨赏罚不公而已,李纲、萧瑀和李世民也都认为凭这几句话不能定谋反之罪,可李渊一语就定下了谋反。

在李渊表态后,刘文静的死敌裴寂才建议"今若赦之,必贻后患",于是,刘文静被杀,从经过看,很明显是李渊想杀刘文静。那么,李渊为何迫不及待地借虚无的谋反之罪杀刘文静?

说刘文静要谋反,估计天下人都不会相信的,隋唐时期是个比较特殊的时期,有资格对帝王造成真正威胁的,只有可能是顶级门阀和世家。

刘文静并不是顶级门阀和世家出身,否则,不会在隋朝为官时,四十多岁了还只是个县令,没根没底的,他能谋反?满朝权贵有几个会跟着他干?这一点,估计连李渊都心里门清。

所以,谋反罪只是李渊的借口,这个借口别人认不认可没关系,反正,他就是要杀刘文静,至于原因,或许跟李渊太原起兵前后,刘文静担负的职责有关。

李渊当初在太原准备反隋时,因为担心腹背受敌,曾经向突厥称臣,虽然李渊也说了"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但这个事始终是他心里的一根刺,史书上不好交代啊。

而根据史书中的记载,当时建议和办理跟突厥接洽事宜的,就是刘文静,史载:"文静劝改旗帜以彰义举,又请连突厥以益兵威,高祖并从之。因遣文静使于始毕可汗",他是除去李渊的几个儿子外,最清楚李渊和突厥有什么勾当的亲历之人。

其余的臣子知道起兵之初和突厥联手的事,但并不知道详细的因果和李渊到底付出了哪些屈辱,给突厥可汗的文书上有哪些不堪之言,这些,全在刘文静的肚子里装着。

而且,史书上描述的是刘文静建议和突厥联手,也未必就完全准确,也有可能是李渊提出来的,但史官为他遮掩,改成是刘文静建议,这种事终究不好让开国皇帝去背锅,唐朝史官也有改史书的习惯。

但不管是李渊建议的也好,还是刘文静建议的也好,刘文静知道详细的李渊对突厥卑躬屈膝的过程和内容是肯定的,满朝文武中唯他一人。

从李渊的角度来想,当然希望刘文静小心谨慎,把和突厥交易的事瞒到死,但从刘文静被告发一事上,李渊看出来了,刘文静是个大嘴巴,且保密意识欠缺。

重要的是,刘文静已经"出言怨望",这个埋怨不仅仅是对裴寂,也有对李渊,心怀不满,还是个大嘴巴,李渊太不放心了,贬官?他要是在地方上胡说八道怎么办?说别的不要紧,要是乱说突厥的事,李渊就头疼了。

于是,李渊干脆就借刘文静犯事的机会把他杀掉,虽然是开国之初,天下未平,这个时候杀功臣影响不好,可李渊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和突厥勾结一事,朝廷中或许还有不满的,杀掉刘文静后,也可以完全让刘文静去背锅,且刘文静非顶级门阀和世家的出身,也让李渊能放心杀掉他,而不用担心政治上的后患。

综上,身为"太原元谋功臣"前三的刘文静在唐朝武德二年时就获罪身死,不是因为他真能谋反,也并非和李世民关系亲密,或许是没有遵循"臣不密则失其身"而带来的后果,即使不是小编琢磨出来的原因,仅仅是史书上记载的缘由,也同样印证这句名言。



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对李渊有所不满,他认为自己是大唐王朝的第一开国功臣,而李渊却始终把裴济当作自己的第一心腹。刘文静对李渊逐渐产生不满之心而且表现得非常明显,李渊虽然是一个好脾气的人,但是刘文静忘记了帝王本色,他不能容许刘文静的流言蜚语,更不允许刘文静染指染指自己的权利,最终刘文静走上了绝路。

因为刘文静功高震主,影响了皇帝,所以不会得善终。

因为他不懂得韬光养晦,仗着自己的功劳骄横跋扈,甚至连李世民都不怎么放在眼里,所以最后会不得善终。

~

刘文静促成了李渊晋阳起兵,为何后来却被冤枉谋反而死?
答:皇家无亲情,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刘文静作为唐朝开国功臣,被李渊颁发诏书“特赦二死”,言外之意便是,刘文静可以免死两次。即便有这样护身符,也没能保住他的性命,被冤枉谋反而诛杀。会落得这样结局,全凭下面两点。第一:刘文静不够沉稳,没有韬光养晦唐朝建立以后,刘文静和裴寂以及秦王...

刘文静作为唐朝的开国功臣 李渊为什么要处死这个功臣
答:刘文静面见突厥可汗 功劳如此之大的刘文静,为什么还会被李渊处死呢?唐朝建立后,裴寂地位相当于宰相。刘文静担任纳言,地位仅次于裴寂。但是当时李渊对裴寂特别好,吃饭一起,上朝也一起。从来也不直呼其名,而是叫他裴监,和原来一样称呼。刘文静心里就不满意了,自己才是第一功臣,怎么能让别人处处压他...

刘文静是李渊的密友,为什么最终会因谋反罪被处死?
答:李渊登基之后,平定了十七个太原起兵的开国功臣,刘文静名列第三,仅在李世民和裴寂之后。而且,他们三人还得到了‘恕二死’的殊荣,也就是后世所谓的免死金牌。这也使得他们三人,和其他功臣区分开来,功劳更高一等。从一个县令小官,摇身一变成了大唐的宰相,刘文静的这番际遇,可谓是匪夷所思。在唐朝开国的过程当中,...

唐朝大臣刘文静怎么死的?
答:据《旧唐书》本传载:刘文静曾与他的弟弟通直散骑常侍文起酣宴,酒后狂言,拔刀击柱道:“必当斩裴寂耳!”这原本是喝醉后感情冲动,理性失去控制的宣泄,但被一个失宠的姬妾听见,把话报告了皇帝说他要谋反。唐高祖听信裴寂谗言,将刘文静、文起兄弟双双杀害,家产籍没。

刘文静和裴寂都是开国功臣,最后为何被杀?
答:但是两个人的性格不同,刘文静说话的时候有些口无遮拦。而且刘文静一直都觉得自己的能力很强,功劳跟裴寂相当,但是得到的待遇却这么差,所以他就有些不服气,最后两个人关系走到了决裂。刘文静被赐死后来在裴寂的措施之下,李渊觉得刘文静是一个性格暴躁的人,有可能未来会造反。而且刘文静之前也说过一些...

唐朝“开国首谋”刘文静手握免死券,为何最后被满门抄斩?
答:这下可好,李渊自己心里清楚的很,大唐的江山并不是他李渊打下的,而是李世民打下的,只是打着他的旗号而已;所以李渊当上皇帝后与李世民的关系就开始微妙起来。李世民这一劝,不就是在指责自己赏罚不公吗?不就是在提醒自己他李世民和刘文静才是大唐的最大功臣吗?原本犹豫的李渊一看李世民的上书,当即...

唐朝开国功臣刘文静,手握三块免死金牌,为何最后却仍旧难逃过满门抄斩...
答:大家都知道刘文静是大唐的开国功臣,元老级别的人物,手握三块免死金牌,最后却落得个满门抄斩的结局。为什么呢,因为从一开始,刘文静就是代表着政治方向。提到刘文静就不得不提起裴寂。裴寂与刘文静的能力是不相上下的,但实际上受到的待遇却是不同的,这种差别也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刘文静被害的导火索。...

唐朝开国宰相刘文静最后是什么结局?
答:刘文静被李密牵连,成了阶下囚。李世民带着酒肉,去探望倒霉的刘文静。两个人边喝边聊,聊着聊着就决定撺掇李渊起兵造反。李渊称帝之后论功行赏,搞了一个开国功臣排名。李建成是储君,君不与臣争功,所以没有进入功臣排名的榜单。李渊的功臣榜单,前三位都是宰相。第一位是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

唐朝开国功臣刘文静之死
答:刘文静的免死铁劵(二次),在唐高祖李渊面前,并没有起到作用。刘文静临刑之前,拍着胸口长叹道:“‘飞鸟尽,良弓藏。’果非虚言!”时年52岁。祸从口出。刘文清作为唐朝开国功臣,本可以善始善终,无奈他对比不如自己的好友裴寂[péi][jì],嫉妒其高官厚禄,口不择言,最终殃及自身。历史上,有...

开国功臣刘文静,因酒后口出狂言而被处死
答:后来,刘文静跟随李世民出征讨伐薛举,刘文静经历了自己的第一次兵败,被除名,不过,靠着李世民的提携,第二年打败薛举,又官复原职,还被拜为了民部尚书,也就是户部尚书,担任陕东道行台左仆射,仍然在李世民麾下效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唐获得的土地越来越多了,大部分都是李世民攻打下来的,作为太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