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守棺人:白天工地搬砖,晚上守567具棺材入睡,月薪300元

作者&投稿:犹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贵州省平坝县齐伯乡,有一处名叫桃花村的村落。

在这个村子里的某一处山腰上,有一个若隐若现的山洞。

它藏在几十株古树后的围墙内,里面放着567具大小不同的棺材。

这个地方看起来有些阴森,周围3公里内几乎没有人家。

但每当月黑风高之时,洞口处总会出现一位老人......

老人名叫刘朝先,是一位在平坝县土生土长的苗民。

他的工作有些让人不可思议,那就是白天在工地搬砖,晚上回山洞守棺材。

为此,周围的人都称他为“守棺人”。

如果说“湘西赶尸人”只是一个传说,那么“平坝守棺人”却是延续千年的传统。

刘朝先常说:“守护死,便是对生的另一种延续”。

他所守护的葬洞位于距平坝县城20公里的桃花村里。

刘朝先对葬洞非常熟悉,他知道从城区到桃花村的路上哪里可以看见洞口,

也知道以前葬洞旁边住着零零星星的几户村民,只不过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大家都搬走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村子里也变了样。

比如桃花村中央有一个广场,现在已经在施工状态了,推土机和工人来来回回地忙碌着。

当地政府决定在这开发 旅游 业,小广场将作为一处停车场。

这里被群山四周环绕,安放逝者的葬洞就在其中一座名叫老熊山的山腰上。

沿着悬崖边的阶梯一路走上去,约四五百步之遥,便能看见洞口。

从洞口处望去,里面全是黑压压的棺材......

棺材为什么会出现在洞穴里呢?

其实这是苗族群众的一种习俗,叫做“洞葬”。

在他们眼中,把逝去的家人放在洞穴里,就像把他们送去“冥界”里一样。

如果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想,只看见一口棺材可能会害怕,那看到几百口棺材又是什么感觉呢?

一个来自外地的村民说:

“这就像是赶集遇见大雨,大家都躲在了同一个屋檐下,最终屋檐反而就变成了集市”。

也就是说,逝去的灵魂就没有这么孤独了。

除此之外,村里还流传着一个传说:

在一千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刘姓祖先去世了,一行人抬着棺材想把祖先埋到风景秀美的半山腰上。

谁知路刚走了一半便雷声大作,大雨突降,紧接着就迎来了山洪暴发。

大家四处躲避,一时间没顾得上把棺材抬走。

等雨停了之后,棺材就没了踪迹,大家来到村子附近的小河下游找了好多天,无意间在这个山洞里找到了祖先的棺材。

村里的巫师得知后说道:

“祖先可能是想留在这里”。

从那之后,这个洞穴就成了刘家人实行“洞葬”习俗的地方了。

后来有考古专家来到这里进行考察,发现这个洞长约45米,宽约24米,洞内高低各不相同,别有一番韵味。

而且洞穴里的棺材也各有各的特点。

它们不都是我们平常所见的长条四方形的模样,还有船型棺、圆木棺、栓棺等其他形状“怪异”的棺材。

这里面最罕见的就是船型棺了,它是由一整段木头挖凿而成的,最早发源于秦朝,目前这个山洞里就有三口。

圆木棺跟船形棺的制作非常相像,都是用一整根树干劈开后把里面掏空。

逝者就躺在圆木棺的最中间,下葬时再将两个木板合上,用藤条紧紧地缠在一起。

栓棺就是圆木棺的简易版,在制作上非常简单,一般穷苦人家都会选择用栓棺下葬。

为了辨明这些棺材的年份,1987年贵州省的专业科考人员在这里进行了碳14检测,给每个棺材一一设定了编号。

其中516号棺材是最久远的,距离今天已经有1110年左右了。

彼时正是中唐时期,当洞穴出现第一口中唐风的棺材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再次出现一个新的棺材。

平坝棺材洞也成了我国研究西南部少数民族 历史 、葬俗特点的重要标本。

在1987年的这一次考古中,考古人员在整理文物时发现415号棺材柜内有一件极其特别的彩色蜡染裙。

现被称为“鹭鸟纹彩色蜡染百褶裙”。

逝者是一位中年女子,右手上还攥着一把蜡染刀,专家猜测这件蜡染裙就是出自于她本人之手。

后来经过鉴定,发现该裙子果真是宋代文物。

这是我国在考古过程中首次发现的彩色蜡染服饰,也为考古工作者研究蜡染之术提供了便利。

如果把棺材洞比作一颗大树,那么这567具棺材就相当于567圈年轮,生物学家根据年轮可判断洞中气候的变化。

考古学家可根据棺型和陪葬物品判断出村庄的 历史 。

“听说桃花村的人去世后,要找鬼师做法才能送到这里来,该去哪里找鬼师呢”?专家好奇地问到。

刘朝先笑笑说道:“鬼师早就去放羊了”!

原来,以前生活在桃花村里的刘氏人是一整个大家族,后来有了4个分支,就成了4个村民组。

棺材洞中也按区域分别安葬4个村民组的逝者,所以就不用“鬼师”通过做法的方式来安排了。

不过“第四区域”是比较特别的,它也被叫做“自留区”。

那里不分年纪也不分地位,逝者就“杂居”在一起,像极了窑洞里的集体生活。

棺材洞的最深处是“禁区”,病得越重的人,就越往深处安排。

“老祖宗就爱讲规矩,去了另一个世界也得按部就班”,刘朝先打趣道。

刘朝先每为专家讲解一个区域时都要从岩石上爬高下低,他用两只手扶在棺材上,似乎在他的眼里棺材不是棺材,而是电梯扶手。

又像是一个个老朋友互相搀扶的肩膀。

对于那些年代久远的棺木,刘朝先只是守着看着,但并不知道它们的来历。

不过对近代的新棺木,每一个人他都记得。

“这两口棺材里躺着的是刘兴忠夫妇,刘兴忠先走的,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棺材上都没刷油漆”。

“等刘兴忠妻子走的时候家里条件好多了,孩子们给她打了个大黑棺木”。

“你看,无论活着的时候生活有何差异,死了照样不离不弃”。

刘朝先带着专家来到另一个区域,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所有人。

一个大棺材上摞着一个特别小的棺材。

“这是对父子,还没等孩子长大父亲就来这了,没想到父亲刚来没多久孩子也跟着来了”。

“一大一小摞在这里像不像孩子在父亲背上骑马?这爷俩幸福的背后却有个心碎的妻子和老妈”。

刘朝先坐在洞内的石头上,呆呆地张望着眼前的棺材。

棺木不言,他却知道他们的故事......

“桃花村规模不小, 历史 也很悠久,为何葬洞内只有这567口棺材”?

专家自从来到葬洞里就一直感到疑惑。

“葬洞再好也容不下所有逝者,就像北上广虽好,可又有几人能留下”?

据刘朝先所说,桃花村村民逝世有“下乡”和“进城”之分。

“进城”就是指将逝者安葬在棺材洞里。

“下乡”则是把棺材埋进土里,就像农村人自盖房一样。

最早的时候,“进城”代表着一种身份,也是家族凝聚力的象征。

不是所有的刘姓都能“进城”,像一些没有资格的或者在外地去世的人就不能被洞葬,这是他们的传统习俗。

刘朝先越说越带劲,语气里还带着些许骄傲。

他拿着一根小木棍走到一摞棺材前,指着说:

“这是我爷爷,我是太爷爷......”

“他们都进城了,人死了后还是进城好,也不知道我妈以后想不想进, 毕竟现在洞葬习俗已经不流行了,在年轻人眼中都是怪俗”。

现在,文物管理局每个月都会给刘朝先300元工资,而刘朝先也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养成了守棺的习惯。

工地老板觉得刘朝先非常贪图小钱,因为刘朝先在工地里挑一天土方可以赚150元,可还要去做一个月300块钱的守棺人。

但在刘朝先的心中,他从未在乎过那300元,他只想让逝去的祖先安息,只想守护好难得保留下来的“洞葬”习俗。


后来在刘朝先的要求下,文物局给葬洞装了扇铁门。

铁门前是村里的广场,也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

铁门后,是传说中的葬洞,也是千百年来安葬逝者的地方。

古与今,不过一树之远。

生与死,不过一门之隔。

2011年6月10日,村里一位89岁的老人去世了。

按照他的遗愿,家人们把他送去了葬洞里。

这是迄今为止最后一位被送进葬洞中的刘家人。

随着时代的变迁,选择土葬的人越来越多,桃花村的棺材洞也变成了 历史 遗迹。

春夏秋冬、人来人往,只有刘朝先一人愿用一生守护在这里。

就这样,他成了桃花村以及整个贵州最后一位“守棺人”,也是与567口棺材同眠之人。

对于“守棺人”这样职业你是怎么看待的?

如果每个月给你300元,你会不会去呢?



~

贵州守棺人:白天搬砖,晚上与567具棺材同眠,月薪有多让人难以置信?
答:在白天的时候他就在村子里面干一些搬砖的营生,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但是靠搬砖挣的这些钱很难维持日常的生活。于是他就打算找一份晚上的工作,再一次机缘巧合之下他去当地的文物馆参加应聘,分配给他的职位就是每天晚上都去守护着山洞里的这些棺材,从那时起他也就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守陵人"。葬洞...

贵州守棺人:白天工地搬砖,晚上守567具棺材入睡,月薪300元
答:他的工作有些让人不可思议,那就是白天在工地搬砖,晚上回山洞守棺材。 为此,周围的人都称他为“守棺人”。 如果说“湘西赶尸人”只是一个传说,那么“平坝守棺人”却是延续千年的传统。 刘朝先常说:“守护死,便是对生的另一种延续”。 他所守护的葬洞位于距平坝县城20公里的桃花村里。 刘朝先对葬洞非常...

刘朝先:白天工地搬砖,晚上拿300月薪,守护洞穴567具棺材是真的吗?
答:洞穴的守陵人刘朝先,他白天当工人去搬砖,晚上就成为文物管理员,回到洞穴和567具棺材一起入睡,而这份守陵人的工资一个月只有300元。刘朝先:白天工地搬砖,晚上拿300月薪,守护洞穴567具棺材 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省份,贵州有着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比如安顺地戏、侗族琵琶歌、黎平侗族大歌等等,极其少数...

苗族守陵人,白天搬砖晚上与567具棺材同眠,一月工资300吗?
答:刘朝先是一位普通的工人,但他的工作却与众不同。他白天在工地上搬砖,晚上则成为了平坝棺材洞的守棺人。这个洞穴中存放着567具棺材,它们代表着苗族的历史和文化。苗族的传统习俗中有一种称为洞葬的方式。逝者不会被埋入土中,而是被放入上等的棺木中,并由亲属洗净遗体后放入棺木,然后由村民们共同...

白天搬砖、晚上守棺!刘朝先老人为何无怨无悔的守棺?
答:在贵州省平坝县一个苗族村落里,有一个名叫刘朝先的老人,他不仅不害怕死后僵硬的尸体,而且还有胆量与整整567具棺材在同一个墓穴里。刘朝先老人白天在村子附近搬砖干活,晚上就变成一名守棺人,守护墓穴的安全。工资虽然只有300块,但老人却心甘情愿。苗族神秘莫测的洞葬风俗 苗族人大多居住在深山老林...

贵州守棺人真的白天工地搬砖,晚上和567具棺材一起睡?
答:刘朝先白天的时候是在不远处的一个地方做建筑工人,据说那里将来要发展建成一个旅游区,现在正在搞旅游建筑和停车场。到了晚上,刘朝先还有另外一份身份,他就是平坝棺材洞的守棺人,他还有一个新时代的身份—村里的文物协管员。刘朝先管理的文物就是在棺材洞的567个棺材。棺材洞在人烟稀少的...

苗族守陵人,白天搬砖晚上与567具棺材同眠,一月工资300吗?
答:刘朝先白天是一名普通的工人,晚上他却是平坝棺材洞的守棺人。机缘巧合之下刘朝先应聘了本地文物馆的文物管理员,而他守护的文物正是洞穴里567具棺材。代表历史变迁的567具棺材 从村子附近的小路上可以沿着山路走向葬洞。洞穴是很普通的喀斯特岩洞,然而在洞穴入口向里望去足足有几百具的棺材从洞穴边缘...

陈松年:年少失兄姐,三次为父陈独秀立碑,中年得毛主席关照
答:但他的一生,却被父亲名声所拖累,在窑厂搬砖三十年。 他,就是陈独秀第三子--陈松年。 1910年,陈松年出生在安徽省安庆市,恰时正遇上了反清革命时期的最高潮,也是父亲陈独秀为革命奔走最忙碌的时刻,此时的父亲不是在流亡,就是在流亡的路上。 父亲一生娶过三位妻子,原配为他的生母高晓岚,第二位是母亲的妹妹高...

青海省玉树县地震的感人故事
答:共保多杰告诉医疗队官兵,他是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人,曾经是一名武警战士。玉树地震发生后,共保多杰家有15名亲友在地震中遇难,他的爱人也在地震中受伤。然而,当听说玉树县是重灾区后,共保多杰强忍着悲痛把家人安置好,带着身上仅有的100元钱踏上了前往重灾区的抗震救灾之路。 15日一大早,共保多杰“打的”跋涉200...

一般遇到乞丐乞讨你会给钱吗?为什么?
答:关于应该不应该给乞丐钱的问题,我觉得应该从两方面说起,有些是职业乞丐是专门为了挣钱而专门从事职业为目地的,这些职业乞丐他的年收入要比正常打工人的年收入的几倍到几十倍呀,他们白天当乞丐要钱,晚上就到高消费酒店,歌厅去,在一二线城市这样的较多,我的观点是,对这样的人我一分钱也不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