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怎样渗透法制教育 初中语文有哪些课文能渗透法制教育

作者&投稿:项叙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这个单元主要内容与民俗有关,旨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间文化,通过民俗风情去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韵味。
【学情分析】
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独特体验和看法。但他们对传统文化却相对疏远,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如何运用法律来保护传统文化。可见,老师的正确引导就显得十分必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文中生字词,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情韵,理解作者在自然而然抒写独特感受的妙处;初步了解保护地方特产和民俗文化的法规知识。
2、过程与方法:从本地端午习俗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品味语言,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在讨论交流中理解鸭蛋中蕴含的情感;通过反思家乡民俗,提升文化传承意识。
3、情感价值观:教育学生关注生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操,并且形成自己对民俗的理解;初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和《商标法》的相关条款。
【教学重点】认真品读,感受作者情感和体会作者的独特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多元解读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式】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前准备】
初步了解作者汪曾祺;预习课文,掌握文中生字生词把握文章基本内容;了解自己的家乡端午节习俗、家乡土特产等;教师打印《商标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中涉及到特产或节日民俗保护的有关条款(每生一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是星期六,本该放假 ,我们为什么还要补课?(学生回答)对,今天补课就是为了端午节能放大家回家过节。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关于它的来历有不同说法,但更多人比较赞同的是:端午节是人们为了纪念战国时期著名的爱国名臣、伟大的诗人屈原。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午节、诗人节。我们这里的端午都非常隆重,而且有很多习俗,谁来说说有哪些习俗?(学生发言)。在中国,是不是每个地区端午的习俗都一样?(学生回答)不一样,比如江苏省高邮一带的习俗就和我们本地的有较大区别,那里的端午与鸭蛋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当代作家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鸭蛋》,去感受作者家乡的风俗,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思。请同学们将课本翻到17课。
二、感知与品味
(一)明思路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课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全文是否只写端午的鸭蛋?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否;课文分别写了家乡端午的风俗、家乡的咸鸭蛋、端午的鸭蛋。(屏幕展示)
2、作者家乡高邮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你认为作者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习俗略;屏幕展示习俗图片)
3、作者将吃“十二红”放在各种习俗之后,将介绍家乡的咸鸭蛋放在端午的鸭蛋之前,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讨论交流后明确:这样安排能很好地起到层层铺垫的作用。
(二)品情思
(人们都说汪曾祺是美文家、美食家,他以优美的笔法抒写美食之精华,风格可谓别具一格,看似寻常事物,只要用心品味,定能品出物外之味。)
读课文2-6段,勾画富有情趣的语言,说说作者在鸭蛋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思?用“从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汪曾祺 (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短语)的情思”这个句式表达出来。
(分组完成:1、3组重点品读2-3段,3、4组重点品读4-6段,找出相关语句加以品味)
学生交流:从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汪曾祺 (如深深的自豪感、热爱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怀想、思念家乡等等)情思。
(三)嚼语言
读课文2、3段,谈谈你对课文语言特点的理解和体会。
学生交流明确:多用口语和方言,适当以文言和古诗句点缀。语言平淡有味,不乏幽默。
三、拓展延伸(屏幕出示)
1、说一说,你所知道的与表达思乡之情有关的古诗句。
例如以下古诗中有关诗句:
李白《静夜思》《渡荆门送别》
杜甫《月夜忆舍弟》
2、想一想,我们的家乡有哪些特产?这些特产如何推广和保护,可能会涉及到那些法律条款?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诱导点拨(《商标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
3、请分别为家乡的某一特产或高邮咸鸭蛋各拟一则广告。
五、总结本课(屏幕出示)
结语:现代社会中,我们可能更多地注重外国节日和文化,常常忽略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与民族文化。身为炎黄子孙,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自己的民族,没有理由不热爱这个民族的文化。其实,只要我们用心体会,自然就会发现自己民族文化的魅力。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多了解、关心自己的我们的民族文化,更要做好我们文化的传承人。
六、布置作业
搜集、积累与端午节有关的古诗和对联。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中哪些课文可渗透法制教育~

很多很多,如《猫》《斑羚飞度》《伤仲永》《故宫博物院》《奇妙的克隆》《风筝》《敬畏自然》《喂,出来》《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心声》《智取生辰纲》《谈生命》《那树》《威尼斯商人》《枣儿》等等

很多很多,如《猫》《斑羚飞度》《伤仲永》《故宫博物院》《奇妙的克隆》《风筝》《敬畏自然》《喂,出来》《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心声》《智取生辰纲》《谈生命》《那树》《威尼斯商人》《枣儿》等等

端午的鸭蛋怎样渗透法制教育
答:2、过程与方法:从本地端午习俗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品味语言,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在讨论交流中理解鸭蛋中蕴含的情感;通过反思家乡民俗,提升文化传承意识。3、情感价值观:教育学生关注生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操,并且形成自己对民俗的理解;初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

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及反思
答:意图:问题一可以使学生在了解作者通过介绍家乡的端午风俗营造浓郁的乡风乡情,为鸭蛋的的出现做铺垫,对搜集的内容进行分析整和。 问题二让学生自我概括,掌握本文“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一框架,着重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的总分结构,为理解课文掌握课文做好积累。教师不宜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这一内容并不...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答:《端午的鸭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这个单元是民俗单元,本单元所选的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 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八年级下册《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答:《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教学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了解端午风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2、品味本文平淡质朴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3、体会鸭蛋中包含的作者的故乡情结,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一枚江苏高邮的咸鸭蛋引入课题。“不识高邮...

读《端午节的鸭蛋》有感
答:作者是一个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人,他在介绍了家乡的地理位置和家乡的特产鸭蛋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对家乡的无比热爱,详细地介绍家乡鸭蛋的结构、与外地鸭蛋的对比,鸭蛋的作用,这些都表达了作者的情怀。 一个出门在外的人,只要保持一颗热爱家乡的纯真的心,就会对家乡倾注一腔热血,家乡的山水、人物、风情习俗...

怎么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答:(三)结合教材内容渗透法制教育 对一名语文教师来说,必须要确保语文课堂教学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我们可以从语文课本之中选择出一些和法制教育有关的素材,以此为基础来开展法制教育。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其实很多课文都是可以渗透法制教育的,这便需要我们更加深入的研究教材。比如说笔者在教学《景阳冈》这...

赏析散文《端午的鸭蛋》
答:有了第一部分的预设和铺垫后,第二部分作者接着描写家乡高邮的鸭蛋。第三部分则写了端午节吃鸭蛋的风俗,如挂“鸭蛋络子”、往蛋壳里装萤火虫等孩子们玩的把戏。文章闲适自由,如同随意聊天,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读起来予人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语言可谓该文的一大特色...

八年级下册《端午的鸭蛋》课文原文
答:端午节临近,家家户户总会飘出阵阵粽香。而此时,腌制鸭蛋也成了每家每户必备的节日准备。新鲜的鸭蛋被一层层粽叶包裹,浸泡在盐水里,静静等待时间的洗礼。粽叶的清香与盐水的咸味相互融合,赋予了鸭蛋独特的风味。时间的馈赠,咸香回味 随着时间的推移,盐水中的盐分逐渐渗透进鸭蛋中,鸭蛋的蛋清变得咸...

端午的鸭蛋解析
答:5、准确而全面地概括端午鸭蛋的特点。⑴蛋白柔嫩 ⑵油多 ⑶黄是通红的 (总:皮细而油多)6、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 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语言特色的 ⑴口语色彩浓厚.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