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帮我写(走进柳宗元)

作者&投稿:邬秒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寻访一颗千年的灵魂
  作者:游宇明

  一向觉得:没有美丽的山水,城市会失去灵气;没有浓郁的文化底蕴, 城市会失去应有的精神厚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永州这座地处三湘之一方,拥有潇湘二水交汇的萍岛和庄严肃穆的柳子庙的历史文化名城,可谓得天之助了。

  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我在大学同学李鼎荣先生的陪同下,来到愚溪之滨的柳子街,寻访一颗历经千年却不时以他的高度叩击心扉的灵魂。

  踏进街口,清一色的石板路和两旁林立的有几分破旧的木板房,使我们仿佛置身于1200年以前的唐代,人们的谈吐似乎也颇有古风,悠悠的、绵绵的、柔柔的,全然没有现代城市常见的那种急迫、局促和僵硬。走了大约十来分钟的样子,一座古香古色的庙宇赫然矗立在眼前,上面石刻着三个大字——柳子庙。

  柳子庙是为了纪念曾长期任职永州的唐代杰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而建的,它是永州市最著名的人文景观之一。庙宇始建于北宋仁宗至和三年(1056年),当时名柳子厚祠堂,至南宋十四年重建,有汪藻撰写的《永州柳先生祠堂记》可考。明清两代又几经重建,现存庙宇是清光绪三年(公元1887年)重修的,名曰“柳子庙”。门两边石刻楹联:“山水来归,黄蕉丹荔;春秋报事,福我寿民”,为清同治年间永州知府杨翰所写。柳子庙系典型的江南砖木结构,砖是一色的青砖,有时光浸染的深黑。庙宇前后三座。前面为戏台,越过戏台为看坪,上十三级,即为中殿,面阔,进深三间,正梁题有“皇清光绪三年丁丑岁仲秋月谷旦;祠下六场分祭绅耆商民捐资公建”字样。中殿今已辟为柳宗元纪念馆,几个展室里陈列着相当数量的关于柳宗元生平、创作的资料。再拾级而上,即为后殿,面亦阔,进深也是三间,殿后保存有不少历代石刻碑记。几个朝代都为一个至死都是贬斥之人的地方官建庙宇,这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由此可见柳宗元的人格魅力。

  柳宗元是怀着一种极其悲愤的心情走进当时非常荒凉的永州的,那是805年的一个秋天。柳宗元本为礼部员外郎,属于标准的京官,要地位有地位,有财富有财富,但他心系苍生,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遭到顽固派的猛烈攻击,被贬为邵州刺史,中途再贬为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他身怀旷世之才,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所处的闲职又使他无能为力。跟一般受人尊敬的地方官不同,柳宗元对所在地区的意义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多年形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对老百姓真挚的同情,不时流露的对黑暗现实的不平,使他深深融入了永州老百姓的心灵中;而政治困境导致的寻找灵魂寄托的冲动,又让他不自觉地走近了永州美丽的大自然,他游西山,赏钴姆潭,访袁家渴、小石城山,一水一丘、一山一石都成了他摹写和真诚赞美的对象。被贬在一定程度上毁灭了作为官员的柳宗元,却成就了作为大散文家的柳宗元。没有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柳宗元不可能写出“永州九记”、《捕蛇者说》这样的千古名篇。《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有这样一段话:“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磡,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一方小小的由溪水下注形成的小潭,在柳宗元的笔下如此动人,他写于永州的山水散文,艺术成就之高可想而知。

  柳宗元终究还是在十年后一个春天离开了永州,改任柳州刺史。柳宗元走出永州时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本人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载,无法确知,我猜想他此时一定是喜忧参半的:喜的是由闲职到实职,自己的政治抱负尚有一丝实现的机会;忧的是他从此将与永州美丽的山山水水告别,而美丽的永州早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在柳州任上只呆了四年,就匆匆告别了人世,年仅47岁,是因为忧时伤世,还是因为离别永州那份无法排解的寂寞?

  不觉间已是两个小时过去,怀着依依的心情,我离开了每一缕风都是文化、每一寸土地都是历史的柳子庙。我边走边想着一个问题: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员这样深得国人的爱戴,仅仅因为他离开了荣华富贵的京城来到了当时极为偏僻落后的永州吗?今天的人们又该向他学些什么?

http://cache.baidu.com/c?word=%D7%DF%BD%F8%3B%C1%F8%3B%D7%DA%3B%D4%AA&url=http%3A//www%2Edoule%2Eorg/school/gongyxx/site/printpage%2Easp%3FArticleID%3D251&b=3&a=17&user=baidu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二十一岁登进士第,三十一岁为监察御史里行。贞元时期,柳宗元在科名和仕途上,是比韩愈为得意的。顺宗即位,王叔文等执政,他参加了王叔文的集团,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这时他和王叔文、刘禹锡等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如罢宫市、免进奉、擢用忠良、贬谪赃官等,做了不少有利于人民的大事。王叔文执政不到七个月,因为遭到宦官和旧官僚的联合反攻而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改为柳州刺史。宪宗元和十四年,死于柳州,年四十七岁。
柳宗元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儒家的民本思想。他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关非人民是官吏的奴仆。他指出人民“出其十一”雇佣官吏来为他们服务,而有些官吏却不仅“受其直怠其事”,甚至还盗取人民的财富。他认为人民对他们所以不敢怒而斥退,只是因势力不敌而已(《送薛存义序》)。他在《答元饶州论政理书》中已经认识到当时社会中贫与富的对立,而且试图探求贫富不均的根源。它一方面反映了“两税法”实行以来只是剥削方式的改变,并没有解决任何根本问题;同时,也反映了他基于对人民的同情而产生的土地权利的平均主义的空想。他的《封建论》,对古代社会的分封制度作了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见解。他严厉地抨击封建藩镇的割据局面,以及世族大夫的“世食禄邑”和由此而产生的“不肖居上,贤者居下”的不合理现象。他认为一种社会制度是不依任何个人或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势”的支配下,就是“圣人”也无力兴废,而完全取决于“生人之意”,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帝王“受命于天”的谬说。他以历史事实说明了郡县制比封建制相对的优越性,把社会发展由“家天下”走向“公天下”看作是必然之势,有力地批判了许多封建统治者企图恢复分封制“与三代比隆”的倒退思想。所有这些,都表现了柳宗元先进的历史观。所以苏轼认为“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秦不封建论》)。
柳宗元先进的政治思想是和他的朴素唯物论有密切联系的。他在为《天问》而作的著名的《天对》中,探索自然现象,认为宇宙最初“惟元气存”,一切现象都是自然存在,“无功无作”,“非余之为”,表现了唯物主义的宇宙观。他的《贞符》断言“唐家正德受命于生人之意”,并没有什么“赏功罚祸”的天意存乎其间;“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他以这种无神论历史观来观察一切礼乐刑政,对于那些以宗教迷信作掩饰的观点和作法,都给予严厉的批判。在这些批判和斗争中,他把自己无神论历史观的战斗性,在《时令论上》、《断刑论下》、《非国语》、《天爵论》、《天说》等论文中,作了系统的发挥。但柳宗元的思想也不可免地存在着局限性。比如他有时在解答一些难以解答的问题时,往往表现了偶然论的思想,基本上也并未完全跳出儒家的正统思想。但尽管如此,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光辉地位是不可磨灭的。
柳宗元一生的文学创作极其丰富。但贞元时期,他在长安,努力施展政治抱负,而“不以是取名誉”,重要作品不多,成就不大。元和以后,长期的贬谪生活,使他有机会接近下层人民,受到了生动的社会教育。这对他的先进的世界观的形成和丰富、深刻的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是有着直接的作用和影响的。他的诗文,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许多重要方面,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而且在艺术上所表现的独创性,也非常突出。
柳宗元贬官永州以后的作品,有些是采取寓言的形式,讽刺当时腐败的社会和政治。文章短小警策,含意深远,表现了杰出的讽刺才能。《三戒》是著名的讽刺小品。《临江之麋》,写麋得主人的宠爱,“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不敢吃它。三年以后,麋离开了主人外出,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它尖锐地讽刺了那些依仗权贵而得意忘形的小人物。《黔之驴》是外强中干的小人的写照,嘲讽他们“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而其实是无德无能。《永某氏之鼠》比喻那些自以为“饱食而无祸”的人作老鼠,指出他们“为态如故”,以“饱食无祸为可恒”,那他们一定会遭到彻底被消灭的惨祸。这三篇寓言,深刻有力地讽刺了封建剥削阶级丑恶的人情世态。他的《负版传》,也以寓言笔调生动地刻划了那些贪得无餍的人物形象。他这样描写负版:
得遇物,辄持取,仰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这是一个具有社会意义的典型事件,短短一百来字,写得既平常,又深刻。柳宗元的寓言讽刺小品是极其成功的。语言锋利简洁,风格严峻沉郁。他善于体情察物,抓住平凡事物的特征,加以想象和夸张,创造生动的形象。在他以前,如先秦寓言,往往只是某种文章的一部分,而不是以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出现的。柳宗元创造性地继承前人的成就,大量地创作寓言,使寓言成为一种独立的、完整的文学作品,在寓言文学发展中是有其一定的地位的。
柳宗元的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封建社会中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人物,这是《史记》人物传记之后的一个发展,也标志着柳宗元的现实主义精神的发展。他的传记散文,和一般史传文不同,他往往借题发挥,通过某些下层人物的描写,反映中唐时代人民的悲参生活,揭露尖锐的阶级矛盾,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在《捕蛇者说》中,柳宗元刻划了被残酷剥削的蒋氏的形象,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剥削的残酷。蒋氏祖孙三代受毒蛇之害,但因捕蛇可以抵偿租税,仍甘冒生命危险而不愿改业。它反映了农村的荒凉景象和悍吏逼租的狰狞面貌。它使我们认识到吃人的封建社会的罪恶,认识到唐代赋税对人民的摧残到了什么程度!柳宗元这种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是可以和白居易在新乐府中所表现的媲美的。《种树郭橐驼传》借郭橐驼养树“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讽刺了统治者政令烦苛对人民所造成的无穷干扰和奴役。《童区寄传》写一个十一岁的牧童杀死两个抢劫人口的“豪贼”。作品塑造了勇敢机智的少年区寄的形象。同时也揭露了当时社会人口买卖的罪恶。柳宗元写了统治阶级的少数开明人物的传记,也反映出真实的历史面影。如《段太尉逸事状》,题材近似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只写人物的片段故事,而风格不同,直叙事实,不涉抒情议论,语言简劲有力。他具体描写了段秀实的沉着机智、不畏强暴、爱护人民的优秀品质和英雄形象,从而揭露了安史之乱以后那些拥兵自重的新军阀们对人民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柳宗元象其他许多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一样,在他的深刻的艺术描写里,都是大胆而真实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黑暗和罪恶,渗透着他的忧心如焚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柳宗元的传记散文,不仅一般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而且艺术上也富有创造性。他首先是从暴露现实批判现实的角度选取人物,从而选择其重要的事件,加以适当的剪裁和必要的具体描写,这是他写作传记散文一个典型化的过程。他的作品往往突出地写出了人物的重要方面,反映出复杂的丰富的历史内容。
柳宗元散文更著名的是他的山水游记。这类作品,往往在景物描写之中,抒写了他的不幸遭际和他对于现实的不满。他描写山水之乐,一方面借以得到精神安慰,同时也曲折地表现了他对丑恶的现实的抗议。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文笔清新秀美,富有诗情画意。《永州八记》是他的代表作品。《钴母潭记》,作者以生动而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钴母潭的位置和形状,潭水来源和流动的状态,以及悬泉的声音,周围的景物等等。他叙述了购得这一胜景的由来,同时也反映了“官租私券”对于人民严重的剥削,以及他在贬谪生活中不能忘怀“故土”的抑郁心情。整个作品,把写景和抒情融合为一。在《钴母潭西小丘记》里,他把一个普通的小丘,描绘得异常生动。“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钦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那些无知的奇石,一经作者这样的勾画,仿佛各各都具有了血肉灵魂。他生动地写出了小丘优美的景色,同时也借“农夫渔父讨而陋之”,即小丘的被弃,感叹自己的不幸遭遇。他对小丘之美的被发现表示欣慰,是寄寓了他的难言之隐的,正如清人何焯所说:“兹丘犹有遭,逐客所以羡而贺也,言表殊不自得耳”(《义门读书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纯以写景取胜: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甚、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热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他写水、写树木、写岩石、写游鱼,无论写动态或静态,都生动细致,精美异常。而对潭水和游鱼的描写,尤为精彩,使作品更增加了神韵色泽。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语言,恰如他在《愚溪诗序》所说,“清莹秀澈,锵鸣金石”。他描绘山水,能写出山水的特征,文笔精练而又生动。他的山水游记继承《水经注》的成就,而又有所发展,为游记散文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柳宗元在永州曾仿屈原《九章》写了《惩咎赋》,表示自己在政治上虽遭失败,但志不可屈,决意学习屈原,准备“蹈前烈而不颇”。《闵生赋》也抒发了他满腔的悲愤,并表示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继续奋斗。他的性格、遭遇和创作活动都与屈原有相似之处,所以严羽认为:“唐人惟柳子厚深得骚学,韩愈、李观皆所不及。”(《沧浪诗话》)
在中国文学史上,柳宗元是杰出的散文家之一。他从创作实践上发展了古文运动。在贬谪以前,到他门上求教的就“日或数十人”(《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他也“好以文宠后辈”,后辈因他的教导而知名的“亦为不少”(《答贡士廖有方论文书》)。贬谪以后,“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柳子厚墓志铭》)。柳宗元在当时文坛上的影响是很大的。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724281.html?si=1

柳宗元擅长写什么?~

他擅长写散文,本文是其代表作《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家与薛、裴两家被并称为“河东三著姓”。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入唐后,柳家与李氏皇族关系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时居官尚书省的就达22人之多。但到了永徽年间,柳家屡受武则天的打击迫害。到柳宗元出生时,其家族已衰落,从皇亲国戚的特权地位跌入一般官僚地主阶层之中。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县令一类小官。其父柳镇,官秩一直很低。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说,柳氏到他这一代,已经“五、六从以来,无为朝士者”。安史之乱,使柳家又受到一次巨大冲击。战乱中,柳镇送母亲入王屋山避难,自己携着一家汇入逃亡人流,逃到吴地。在南方,一度生计艰难,有时竟薪米无着。柳宗元的母亲为了供养子女,常常自己挨饿。柳宗元正出生于“安史之乱”后,他的幼年便是在穷困艰难中度过的。柳宗元九岁时,又一次大规模的割据战争——建中之乱爆发,使柳宗元一家再一次饱尝战乱之苦。柳宗元成长于动乱年代,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对人民遭受的苦难有一定的了解,对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认识,这对他以后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建树不无影响。


  贞元九年(793年)春,20岁的柳宗元考中进土,同时中进土的还有他的好友刘禹锡。贞元十二年(796年)柳宗元任秘书省校书郎,算是步入官场,这一年,与杨凭之女在长安结婚,两年后,中博学宏词科,调为集贤殿书院正字,得以博览群书,开阔眼界,同时也开始接触朝臣官僚,了解官场情况,并关心、参与政治。到集贤殿书院的第一年,他便写了《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碑》,颂扬了在朝政大事上勇于坚持己见的谏议大夫阳城,第二年写了《辩侵伐论》,表明坚持统一、反对分裂的强烈愿望。

  贞元十七年(801年),柳宗元调为蓝田尉,两年后又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时年31岁,与韩愈同官,官阶虽低,但职权并不下于御史,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王叔文、王(亻丕)的永贞革新,虽只有半年时间便宣告失败,但却是一次震动全国的进步运动,所实行的措施,打击了当时专横跋扈的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利国利民,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柳宗元与好友刘禹锡是这场革新的核心人物,被称为“二王刘柳”。年轻的柳宗元在政治舞台上同宦官、豪族、旧官僚进行了尖锐的斗争。他的革新精神与斗争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由于顺宗下台、宪宗上台,革新失败,“二王刘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土都随即被贬。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这次同时被贬为司马的,还有七人,所以史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

  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永州之贬,一贬就是10年,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革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永州十年,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封建论》、《非〈国语〉》、《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柳宗元与刘禹锡等被召回京。但并未被重用,由于武元衡等人的仇视,他们二月到长安,三月便宣布改贬。柳宗元改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市)刺史,刘禹锡为播州刺史。虽然由司马升为刺史,但所贬之地比原来更僻远更艰苦。柳宗元想到播州比柳州还要艰苦,刘禹锡还有80多岁的老母随身奉养,便几次上书给朝廷,要求与刘禹锡互换。后来因有人帮忙,刘禹锡改贬连州,柳宗元才动身向柳州。

  柳州距京城长安,比永州距京城更远,更为落后荒凉,居民多为少数民族,生活极端贫困,风俗习惯更与中原大不相同。柳宗元初来这里,语言不通,一切都不适,但他还是决心利用刺史的有限权力,在这个局部地区继续实行改革,为当地民众做些好事。

  柳宗元在柳州,决心废除“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的残酷风习,制订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规定那些已经沦为效婢的人,都可以按时间算工钱,抵完债即恢复人身自由,回家和亲人团聚。此举受到广大贫苦人民的欢迎,后来被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县。针对当地百姓迷信落后习俗,柳宗元严令禁止江湖巫医骗钱害人;举办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兴办学堂,推广医学,并使从不敢动土打井的柳州,接连打了好几眼井,解决饮水问题。柳州荒地很多,柳宗元组织闲散劳力去开垦,仅大云寺一处开垦的荒地、就种竹三万竿,种菜百畦。他又重视植树造林,并多欢亲自参加了植树活动。

  柳州四年,柳宗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了一番兴利除弊的改革,遗惠一方,实际是王叔文改革在局部地区的施行。

  长期的贬谪生涯,生活上的困顿和精神上的折磨,使柳宗元健康状况越来越坏,确是未老先衰。他的好友吴武陵多次奔走于执政大臣裴度门下,设法营救他离柳州还京。裴度与柳宗元同系河东人,元和十四年宪宗因受尊号实行大赦,经裴度说情,宪宗才同意召回柳宗元。然而为时已晚,诏书未到柳州,柳宗元便怀着一腔悲愤离开了人间,当时年仅47岁。临死前,柳宗元写信给好友刘禹锡,并将自己的遗稿留交给他。后来刘禹锡编成《柳宗元集》。

  虽然活了不到50岁,但柳宗元却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柳宗元的诗,共集中140余首,在大家辈出、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是存诗较少的一个,但却多有传世之作。他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代表当时一个流派的杰出诗才。苏轼评价说:“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把柳宗元和陶渊明并列。现存柳宗元诗,绝大部分是贬官永州以后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他的叙事诗文笔质朴,描写生动,寓言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抒情诗更善于用清新峻爽的文笔,委婉深曲地抒写自己的心情。不论何种体裁,都写得精工密致,韵味深长,在简淡的格调中表现极其沉厚的感情,呈现一种独特的面貌。因他是一位关心现实、同情人民的诗人,所以无论写什么题材,都能写出具有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诗篇。

  宋人严羽说:“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此论相当中肯。柳宗元的辞赋继承和发扬了屈原辞赋的传统。他的辞赋,不仅利用了传统的形式,而且继承了屈原的精神。这或者是因为两人虽隔千载,但无论是思想、遭遇,还是志向、品格,都有相通之处。《旧唐书》本传云柳宗元“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户乙)。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数十篇,览之者为之凄恻。”与屈原之作辞赋,何其相似。柳宗元的“九赋”和“十骚”,确为唐代赋体文学作品中的佳作,无论侧重于陈情,还是侧重于咏物,都感情真挚,内容充实。

  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韩柳二人与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并称为“唐家八大家”,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唐中叶,柳宗元和韩愈在文坛上发起和领导了一场古文运动。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和文学主张。在文章内容上,针对骈文不重内容、空洞无物的弊病,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文章形式上,提出要革新文体,突破骈文束缚,句式长短不拘,并要求革新语言“务去陈言”、“辞必己出”。此外,还指出先“立行”再“立言”。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主张。韩柳二人在创作实践中身体力行,创作了许多内容丰富、技巧纯熟、语言精练生动的优秀散文。韩柳的古文运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游记、寓言等方面,柳宗元同样为后世留下了极其优秀的作品。“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其艺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除寓言诗外,柳宗元还写了不少寓言故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等,也已成古代寓言名篇。“黔驴技穷”,已成成语,几乎尽人皆知。有的寓言篇幅虽短,但也同他的山水记一样,被千古传诵。

  文学成就而外,柳宗元又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一个积极投身于政治革新的人,必然是一个思想家。柳宗元的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等。在这些论著中,柳宗元对汉代大儒董仲舒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说持否定态度,把董仲舒这样的大人物斥为“淫巫瞽史”,指责他“诳乱后代”。他反对天符、天命、天道诸说,批判神学,强调人事,用“人”来代替“砷”,这在一千多年前神学迷信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中,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柳宗元还把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用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解说“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对唯心主义天命论进行批判。他的哲学思想,是同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科学所达到的水平相适应的。他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中唐时代杰出的思想家。

  柳宗元所写的一些关于社会政治的论著,是他的政治思想的具体反映,是他参与政治斗争的一种手段。《封建论》是柳宗元最著名的政治论文。针对分封制和郡县制两种制度之争,柳宗元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有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分封制暴露出种种严重弊端,而新的郡县制能克服分封制弊端,有优越性和进步性,因而极力支持郡县制。对秦始皇的评价,也反映出柳宗元政治思想的进步性。《六逆论》、《晋问》等政论文,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世袭特权,甚至认为天子在用人问题上有了错误,也应改正。他重视农战的思想也比较突出,重视劝农耕,修水利,以利民、安民。柳宗元推崇儒学,但不主宗一家。他的不少言论,往往从折衷调和的立场,来对儒、法、释、道等各家学说作调和的解说,这是他思想异于其他思想家之处。

  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将永远受到世人的尊敬。
  真实姓名:
  刘宗元 性 别: 男
  出生日期:
  1983年2月13日 婚姻状况: 未婚
  年 龄: 23岁 民 族: 汉族
  身 高: 183cm 最高学历:
  大专
  户 籍: 陕西西安 英语能力:
  一般
  普 通 话: 熟练 粤 语: 没有填写
  毕业学校:
  陕西国防学院 专 业:
  计算机网络技术
  计算机能力:
  精通 目前所在地: 陕西西

柳州走进柳宗元400字·100分
答:而47岁即在被贬地柳州怀着一腔悲愤离开人间的柳宗元,也确实是把柳州视为他飘泊一生的最终安眠之地,据说柳宗元死后,曾托梦给他的好友韩愈说:“馆我于罗池”,因此这个在柳州城边的小小罗池,就成了诗人安享千年清幽的所在。也许一生不得志,一生饱尝流离之苦同时阅遍万水千山的诗人,其实最终能够抚慰他灵魂的,也就是...

题目:走进柳宗元
答:古往今来,皆倡导固木先固本,做事先做人。读柳宗元的《三戒》,当有新的教益。世界上有那么一种人,无能而仗势,假威且作福:或如临江麋,依势忘本,乘物以逞;或如黔之驴,身无真技,外强中干;或如 永州鼠,狐假虎威,有恃无恐。其共同特点是,不知推己之本,只是倚仗人势依凭外力,作...

日记:走进柳宗元 主要写柳宗元在柳州做的事情和他的精神 急!
答:1; 修复孔庙,提高民众文化知识,改革阻碍生产的落后习俗。2;解放了上千负债奴婢。深刻地揭露了当地掠卖奴婢的丑恶社会现象。3;重视植树,他亲手在城西北边种了两百株柑桔,给柳州留下山水自然风光。

柳宗元简介
答:柳州荒地很多,柳宗元组织闲散劳力去开垦,仅大云寺一处开垦的荒地、就种竹三万竿,种菜百畦。他又重视植树造林,并多欢亲自参加了植树活动。 柳州四年,柳宗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了一番兴利除弊的改革,遗惠一方,实际是王叔文改革在局部地区的施行。 长期的贬谪生涯,生活上的困顿和精神上的折磨,使柳宗元健康状况...

柳宗元简介 50字内
答:50字简介:柳宗元(773年-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819年,十一月初八,柳宗元病逝,享年47岁。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为当道者嫉恨,除短暂奉召入京外,终生未再北还。柳宗元寓情山水而不忘国政,特别因首创“寓言”体,留下“黔之驴...

日记:走进柳宗元
答:柳宗元(七七三——八一九),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自幼聪明好学,知识渊博,才华过人。十三岁时写了一篇《为崔中承贺平李怀光表》的文章,表达了他憎恨分裂局面,希望国家统一的心情,受到许多名人的赞扬。唐德宗贞元九年(七九三)考中进士。他广为交游,三年后被授任秘书省校书郎;又过两年,...

如何描写柳宗元
答:柳宗元出身于 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柳宗元加贬永州司马(任所在今...

作文 柳宗元
答:柳宗元 (其一)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

谁帮我写(走进柳宗元)
答:柳宗元是怀着一种极其悲愤的心情走进当时非常荒凉的永州的,那是805年的一个秋天。柳宗元本为礼部员外郎,属于标准的京官,要地位有地位,有财富有财富,但他心系苍生,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遭到顽固派的猛烈攻击,被贬为邵州刺史,中途再贬为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他身怀旷世之才,极想在政治上有...

柳宗元的生平简介,他有什么奇闻轶事吗?
答:帮助的人: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柳家与薛、裴两家被并称为“河东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