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的出处考证 帝命祝融杀谁 那字怎么读

作者&投稿:主父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大致说来,祝融氏是神农氏时代,或者早在伏羲氏时代出现的一个以善于取火管火用火而闻名的部落,并逐渐迁移到南方生活,对中华先民用火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到五帝时代,“祝融”又因此被用作官职名称,其实更准确地讲应该是一个行业名称。
《国语·郑语》:“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史记?楚世家》:“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这是古人对“祝融”一词的解释。“祝”字在甲骨文的字形,像一个人跪在神前拜神、开口祈祷,其本义指男巫,是祭祀时主持祝告的人,引申用来表示对人对事的美好愿望。“融”字是个形声字,从鬲,虫省声。鬲是古代一种烹饪器。“融”字的本义是炊气上升,引申为长久、明亮、通达、流通、显明、昌盛、和乐、恬适、和煦、暖和等义。所以,“祝融”一词表示在炊器旁用火,给人们带来希望的人,是掌管用火的人。
在现代人自来,用火是一项很简单的技术,但在远古时期,用火并不简单。秦安大地湾遗址考古发现,在一期文化(距今约8000年)的4座房址内出土有红烧土块、陶器及最早的彩陶制品,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取火用火。在二期文化(仰韶早期,距今6000年)的156座房址中,均出现了圆形和瓢形灶炕,并有保存火种的火种罐。这说明,中华先民很早就掌握了人工取火、保管火种和用火技术,但由于早期的房屋离不开草木建筑材料,一旦失火,危害极其严重。所以早期的中华先民还没有在房内用火的习惯,只有进一步了解火的性质,掌握了更加全面的用火技术以后,才敢于在房内用火。发展提高用火技术正是祝融氏部落的传统。
大地湾f301为一座近似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遗存,属于仰韶早期半坡类型,集中展示了先民取火、用火、保存火的方法。该房址出土石斧、石刀、骨锥、陶纺纶、夹砂粗红陶罐、细泥红陶罐、瓶、碗、杯等以及彩陶罐、骨匕、骨针、骨锉、蚌壳、兽骨等50多件器物,说明人们日常生活全部在室内进行。经碳14测定,距今6000多年。石刀、骨针、蚌壳均穿孔,说明已熟炼掌握了钻孔技术。石斧、骨锥、骨匕、陶锉、骨针之类,可见有这些工具钻木取火是毫无问题的。该房址门向西北,门道开在西壁中间。室内靠近门道处,有一口径为1.12米的圆形灶坑,接近门道处有一地穴开一直径0.3米的通风洞直通入灶坑内,并在对准通风洞的另一壁开一直径为0.25米、深0.31米的洞穴,内置一夹砂粗红陶罐,作为存火种之用。门道由3级台阶组成,绕灶坑两侧可直通入室内。如此设置灶坑作用有三:一是利于防止野兽侵袭。当时周围是原始大森林,野兽出没,对人威胁很大。晚上人们休息入睡后,野兽出没。当它来到房屋门口,见到一大堆火就会被吓跑了。二是门口通风,并且灶坑置有通风洞,火不仅容易燃烧,而且火势旺。三是门口有火,能够防止冬天冷空气入内,不但房内温度高,而且暖和。由此可见,灶坑相当复杂,在当时是房屋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了它,房屋才成为人们温暖的家。发展如此复杂的灶坑设施并不是一朝一日就能完成的,这应该就是祝融氏事迹广为流传的原因所在。也就是说,祝融氏的贡献在于,最终把火引入了人们的住房内,使住房变成了温暖的家。
《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屈原的《天问》中就有“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的句子。这则故事可能反映的正是祝融氏开创人类在房内用火的事实。“烛”字与“祝”同音,“龙”字读音则与“融”相近,“烛龙”可以视为“祝融”的谐音词,或同名异写之词。在抹布看来,烛龙的形象就是黑夜里亮着火光的房子。远古时期,人口稀少,人们的住房也比较分散,每当黑夜降临,人类的居住区完全隐藏在黑暗之中,只有一个个透着闪闪火光的房门凝视着行人,背后是无边无际的黑夜,如长龙一般。只要把这个形象放大,就变成了“其瞑乃晦,其视乃明”的烛龙了。
就一般说来,神农氏之前,人们过着采集渔猎的生活,需要随着季节经常迁移而获取食物。只有原始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粮食产量基本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人类才能过上定居生活,住房的重要性才逐渐显现出来,人们才有进一步改善住房条件的要求。房内无火,算不上真正的住房。祝融氏部落发展用火技术,最终把火成功引入到住房内,为先民创造了温暖的家。祝融氏发展用火技术的漫长历史不该被忘记,这可能是祝融氏被一些传说定为“三皇”之一的原因吧? “南岳四绝”之祝融峰之高。祝融峰挺拔突起,高出芙蓉、紫盖、天柱、祥光、烟霞、轸宿诸峰之上,据新编《南岳志》载:祝融峰,海拔1289.8米,位于北纬 27度18分6,东经112度41分05,是南岳七十二峰的最高峰和主峰。它是根据火神祝融氏的名字命名的,人类发明钻木取火后却不会保存火种和不会用火,祝融氏由于跟火亲近,成了管火用火的能手。他住在衡山,死后又葬在衡山。为了纪念他对人们的重大贡献,将衡山的最高峰命名祝融峰。在古语中,“祝”是持久,“融”是光明,让他永远光明。
祝融峰顶有祝融殿,原名老圣帝殿,明万历年间(1573—1620)始建为祠。建筑是后来重新修建的,殿后岩石上装有石栏杆,北山风光尽收眼底。
在祝融殿的西边,有望月台,月明之夜,皓月临空,银光四射,景色格外明丽。游人站在台上,欣赏月色,较在平地上别有一番景象。即使月亮西沉,这里也留有它的余辉。正如明代孙应鳌的诗所描绘的:“人间朗魄已落尽,此地清光犹未低。”幽妙的情景,可以想见了。
祝融峰附近寺庙林立,其南面有上封寺,隋代以前叫光天观,是道教活动的地方。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下令改为上封寺。上封寺的正前方是南天门。上封寺后的山上有观日台,现设有气象台。在观日台旁边,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观日出处”四个大字,在秋高气爽,特别是雨后初晴的日子里,游人可以看到“一轮红日滚金球”的奇景。
因为牟姓起源于周朝,是火神祝融之后。据《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风俗通》所载,牟(故城在今山东莱芜东二十里)国为周时子国,相传为祝融之裔,春秋末灭国,其后以国为氏。
祝融为上古时期掌管火的官职,起初为颛顼曾孙重黎所担任。祝融又称火正,因重黎很有功绩,能光融天下,被帝喾命名为祝融。重黎诛伐共工氏时,因没有将共工家族斩尽杀绝,而被帝喾诛杀。后帝喾命其弟吴回继任,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子陆终,承袭此职。以后祝融由官职又演变为部落名称。其后有建立牟国者,为周时子国,牟国于春秋末灭国,亡国之后,子孙以国为氏称牟姓。由于祝融之职由吴回之后相袭,故后世牟姓大多尊祝融陆终为牟姓得姓始祖。 既然祝融兼了南海之神,当然要选择一个供他管理南海的驻地。这个地点最少要有两个条件,一是靠近南海出海口,附近有港口,方便商船的出入祭祀;二是附近有一定的人口,能常有人到庙中顶礼膜拜和供奉管理。位于南海之滨珠江口的扶胥镇(今庙头村)离广州城约80里,在珠江北岸,面临扶胥江(珠江的一段),东连狮子洋,下接虎门,背靠广州,是古代出入广州的海路交通重地,经此放洋出海,可以抵达南海各国。扶胥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被称为“去海不过百步,向来风涛万顷,岸临不测之渊”。这里成为建海神庙十分理想之地,于是,人们就在此建立了南海神庙,使祝融有了居所。但是,祝融身兼火水两职,衡阳南岳祝融峰才是其真正的宫殿,南墙神庙则为其离宫。事实上,南海神庙的建立,是与南北朝以来,广州地区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较快,海上交通贸易频繁有密切关系。当时,中国和西域各国的交往,除了西北陆上丝绸之路外,海上交通迅速发展,不少海外商贾、僧人等乘舟从海上来华,中国海舶亦出洋到番国。由于海上风云变幻莫测,祈求海神保护的愿望也与日俱增,隋文帝开皇十四年下诏建南海神庙,可以说是水到渠成,适应了当时民间和官府的需要。
头门
过了“海不扬波”石牌坊,是头门的庭院,庭院东、西侧各有一对青石华表,一对石狮子,这显示出古庙的威严与不凡气度。
头门两边分立着千里眼和顺风耳,黑漆大门两边分画有唐初猛将秦琼与尉迟恭的门神彩绘像。这四位神祇日夜守护着神庙,其忠心耿耿可谓是千百年来如一日。门上方是“南海神庙”的横匾。左右对联写道:“白浪起时浪花拍天山骨折呼吸雷风;黑云去后云芽拂渚海怀开吞吐星月。”原联由清代林子觉撰写,现联由广东省著名书法家卢有光于1991年重书。这副对联生动地绘述了南海神呼风唤雨、法力无边的神力。
头门东侧有韩愈碑亭,这是南海神庙保存最早的碑刻。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和元和十四年(819年),孔子的第38代世孙孔戣来到广州祭扫南海神,并拨款修葺,扩建了庙宇,适逢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因《谏迎佛骨表》一事在元和十四年被贬往潮州时途经广州,孔、韩二人素来好友,且孔仰慕韩的文学才能,便请韩愈著文纪念修葺神庙之事。韩愈欣然写下了1000多字的《南海神广利王庙碑》。
韩愈碑高2.47米,宽为1.13米,韩愈撰文,陈谏书。韩愈碑刻对研究南海神庙的起源、发展、唐代祭海习俗及当时海上贸易往来,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头门西侧是北宋开宝碑亭。北来开宝四年(917年),潘仁美率军南下,灭了南汉国,平定了岭南地区。开宝六年(919年),北宋在广州设立南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并拨款修葺南海神庙,希望能保佑海上交通、交易顺利。开宝碑亭主要记述了这段时期的祭祖及史事。
仪门
南海神庙第二进叫仪门,即礼仪之门。中间的门只供高官贵族进出,其他官阶低或普通人只能走侧门。仪门门口还有一对石鼓,鼓脚用石头雕刻了鸟雀、梅花鹿、蜜蜂和猴子四种动物,其谐言是“爵禄封侯”之意,祈望来此拜祭南海神的人都能够升官发财。仪门上方是一刻有“圣德咸沾”的横匾。对联是“镇海神休永,司南庙貌崇”。
从仪门庭院到第四进大殿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复廊,廊中陈列了自唐、宋、元、明、清各代碑刻共45块,除了头门韩愈碑、宋开宝碑外,庙内著名的碑还有明洪武碑,清康熙碑,等等。南海神庙的这些历代诗碑、石刻,对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神庙的历史渊源都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因此南海神庙又被誉称为“南方碑林”。
相传唐朝时,古波罗国有来华朝贡使,回程时经过广州到南海神庙,登庙谒南海神,并将从古波罗国带来的两颗波罗树种子种在庙中,他因迷恋庙中秀丽的景致,流连忘返,因而误了返程的海船。其人于是望江悲泣,并举左手于额前作望海状,希望海船回来载他,后来立化在海边。人们认为朝贡使是来自海上丝绸之路的友好使者,即将其厚葬,并按他生前左手举额前望海舶归状,塑像祀于南海神庙中,并给他穿上中国的衣冠,封为达奚司空,宋高宗绍兴年间,还封达奚为助利候。由于他是波罗国来的人,又在庙中植下波罗树,还天天盼波罗国船回来载他返国,所以村民俗称此像为“番鬼望波罗”,神庙也因此被称为“波罗庙”了。明代憨山禅师有一首咏达奚司空诗,写得十分生动和贴切。诗云:
临流斫额思何穷,西去孤帆望眼空。
屹立有心归故国,奋飞无翼御长风。
忧悲钟鼓愁王膳,束缚衣冠苦汉容。
慰尔不须怀旧上,皇天雨露自来同。
关于达奚司空的身份,历来亦有不少人考证。唐朝时期。广州的海外贸易已非常繁盛,不少外国人亦来华经商。以上关于波罗树、波罗庙以及达奚司空的传说,充分反映了唐宋以来的广州对外贸易繁荣、中外友好往来频繁的史实。
礼亭
出了仪门,就进入了第三进的礼亭。礼亭是古代官员拜祭南海神的地方。这是一座木结构建筑,单檐歇山顶,面阔与进深各3间。
第三进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庭园西侧的康熙御碑亭。碑上“万里波澄”四个金色大字豪迈奔放。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这是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由康熙皇帝亲笔书写,制成匾之后派专人送到南海神庙,并专门为此而立碑记事。
庭园东侧是明洪武御碑。该碑立于洪武三年(1370年),由明太祖朱元障授意,礼部情郎王玮撰文。朱元障因繁就简,取消南海神庙以往一切封号,重新加封南海神为“南海之神”。
这两块御碑前各栽种的一株古木棉树,据说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了。在古代,南海神庙树木葱茏,光是木棉树就有10多株。岭南著名诗人屈大均当年就曾在《广东新语》一书中将南海神庙的木棉树比喻为“十丈珊瑚”。两株当然是后人补种的。由于栽种历史年代久远,它们均被列为广州的古树名木。
大殿
礼亭的背后是南海神庙中规格最高,也是最重要的建筑物。
大殿是南海神庙的第四进。它是仿明代木结构琉璃瓦歇山顶建筑。屋顶用绿色的琉璃瓦覆盖;中间有双凤飞翔、鳌鱼倒悬等纹饰的琉璃瓦脊;上部有两条躯体弯曲作腾飞疾走状的苍龙造型,它正在争夺当中的宝珠。据说,双凤代表美丽,整鱼代表自由,苍龙代表权力,而宝珠代表智慧。
大殿正中安放了连座3.8米高的南海神祝融。他头戴王冠,身着龙袍,手执玉圭,体态丰硕,神情却十分端庄,一派和蔼的王者风度。
大殿左右两旁有六侯塑像。据说这六个人都是为南海神治理海上风云而各自立下大功的,因此在“多神教”的道教寺庙中争得立足之地。他们分别是达奚司空为助利侯、杜公司空为助惠侯、巡海曹将军为济应侯、巡海提点使为顺应侯、王子一郎为辅灵侯、王子二郎为赞宁侯。
大殿东侧还有一面著名的东汉大铜鼓和一个明代的铁钟。铜鼓直径138厘米,高71.4厘米,厚0.4至0.6厘米,是一件极为珍贵的文物,仅次于广西、上海的大铜鼓,在中国现存大铜鼓中排位是第三。它是东汉时期铸造,鼓面正中太阳芒纹,鼓边原镶有6只铜蛙,不知怎的现已失散殆尽。其鼓身有圆形的方孔钱纹和云纹。大铜鼓是古越族人祭祀的重要礼器,代表着权力和地位。这面铜鼓除在神诞庆典中使用之外,据说它还有镇妖、定海的作用。
祝融像的背后有一块照壁,浩荡的海水上有一条龙腾云驾雾,两边有对联:“顺水千舟朝洪圣;伏波万里显真龙。”
昭灵宫
第五进叫昭灵宫,也叫做后殿,是南海神夫人的寝宫。南海神夫人在宋朝时期被封为“明顺夫人”。据说她原来是顺德的一个养蚕女子,后化为神,许配给了南海神。她除了具有与南海神一样的法力外,还有“送嗣”的职能,是妇女、儿童的保护神。
浴日亭
在南海神庙西侧,有一座小山丘,古时叫做章丘。这大约10多米高的山上有一座小亭。唐宋时这里是三面环水,“前临大海,茫然无际”,人立亭中,当然是观赏海景、对大海抒怀的最佳位置。
据有关史书记载,古代这山岗的阶梯共108级,但如今仅余72级岗阶了。这里东连狮子洋,烟波浩渺,夜幕渐退,红霞初现,万顷碧波顿时染上一层金光,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之际,有一半仍沉在大海之中,吞吞吐吐,此景象壮观极了——这就是历史上宋元羊城八景之一的“扶胥浴日”。难怪当时有众多的文人墨客游完南海神庙,喜欢黄昏泛舟于此,第二天拂晓时分才登上古亭观日出呢!
北宋绍圣初年(1094年),大文豪苏东坡被贬至岭南途中,在广州停留,慕名拜祭南海神。他登上浴日亭,惊叹这大海的壮阔,太阳的辉煌,天地的浩茫,庙宇的古朴,便感怀身世地写下了“南海浴日亭”一诗:“剑气峥嵘夜插天,瑞光明灭到黄湾。坐看旸谷浮金晕,遥想钱塘涌雪山。正觉苍凉苏病骨,更烦沆瀣洗衰颜。忽惊鸟动行人起,飞上千峰紫翠间。”
诗因亭作,亭也因诗威。有好事者将苏东坡所吟之诗刻到石碑上以作留念。碑立亭中,亭也因而叫做浴日亭。后名声渐渐远播,更有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观赏“海中浴日(因神庙古时叫波罗庙,故又叫为“波罗浴日”),亦留下不少与苏东坡应和的诗句。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人陈献章的《浴日亭和苏东坡韵》一诗。诗是这样写的:“残月无光水拍天,渔舟数点到湾前。赤腾空洞昨霄日,翠展苍茫何处山。顾影末须悲鹤发,负暄可以献龙颜。谁能手抱阳和去,散入千岩万壑间。”
后人同样也将陈献章的诗凿刻立碑。现两诗碑并存亭内。
南海神庙像是一位历史老人,亲眼见证西汉以来海上丝绸之路发源于广州的历史,神庙真不愧是广州对外交通和对外贸易繁荣的一个缩影。它集我国的宗教、古建筑、书法、雕刻、诸种文学艺术于一体,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与旅游价值。
广州市政府已制定了南海神庙开发的总体规划,即将实施。整个规划占地44万平方米,将恢复“古扶胥一条街”,在“海不扬波”石牌坊前,恢复古码头与海景,并开辟水道通珠江。还将筹建“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成后,游人可在此遨游极其壮观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风情胜景,发思古之幽情。 中国的京杭大运河和连接汀江与珠江的灵渠已早为人知,然而在南粤之滨,扶胥之江有条古运河,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古时候,珠江水面辽阔,浩似大海,故广州人往往称轮渡过江为过海,又称江边长堤为海皮(边)。而位于广州东面南海 神庙前的珠江口,更被称为大海了。这里海面风浪较大,如果遇着恶劣天气,更是白浪排空,汹涛浪涌,情景吓人。来往于东江与珠江的小船,只有风平浪静的日子才能平安无事。为了解决小船不经珠江口水域便可来往于东江和珠江之间,唐代时,有人在神庙不远的地方,即黄埔发电厂东侧开凿了一条古扶胥运河。运河宽10丈多,经志成围、穗东联围到东江横沥出东江,全程10多公里长。古扶胥运河把黄木湾与东江连接起来,缩短了珠江到东江的航程,百吨以下的小船可以全天候来往于两江之间,而不再受珠江风浪之苦了。运河开凿后,大船小船都喜欢选择这一航道。因此,运河河道热闹非凡,长年不衰。运河功能一直延续至今,它也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一段美好的插曲。



“祝融”一词在中国文学中通常代表什么?~

祝融,我国原始社会末期最著名氏族领袖之一。名重黎,黄帝后裔高阳氏的玄孙。帝喾高辛氏时,任火正(官名),受封于有熊氏故墟(今河南新郑一代),葬衡阳市南岳区祝融峰。他以火施教,为民造福。帝喾命名曰:祝融,后世尊为火神。——河南省《新政县志》
祝融”一词在中国文学中通常有以下四种代表意思:

1、火神,也代指火及火灾(祝融之灾)。
《国语·郑语》:“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燿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祝融峰。”
唐·张说《蒲津桥赞》:“飞廉煽炭, 祝融理炉。”

2、南方之神,南海之神。《管子·五行》:“得奢龙而辩於东方,得 祝融 而辩於南方。”
唐·韩愈《南海神庙碑》:“考於传记,而南海神次最贵,在北东西三神河伯之上,号为 祝融 。”

3、传说中的古帝。 汉王符《潜夫论·五德志》:“世传三皇五帝,多以为 伏羲 、神农为二皇,其一者或曰燧人,或曰祝融,或曰女娲,其是与非未可知也。”

4、峰名。衡山的最高峰。据《路史》云, 祝融 葬衡山之阳,是以名之。
唐·韩愈 《谒衡岳庙》诗:“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 祝融 。”
宋·杨万里《送刘子思往衡阳》诗:“ 洞庭 昨夜起霜风,翩然欲登 石廪 与 祝融 。”

帝令祝融杀鲧 [gǔn] 于羽郊

[gǔn]
1.古书上说的一种大鱼。
2. 古人名,传说是夏禹的父亲。

请问"融"字的出处和字义?所有包含"融"字的成语
答:融融者皆趣热之士,其得炉冶之门者,惟夹炭之子。——《晋书》融化;消溶 [melt;dissolve]融而为川渎。——孙绰《游天台山赋》又如:融流(融化流动);融陶(熔化陶冶);融液(融化成液体);融释(消失;化解);融蚀(消磨;侵蚀);融炼(熔化锤炼)融合;融会 [mix together;blend;fuse]。如:融通(融合...

融怎么读
答:2、融为一体:融合为整体。比喻几种事物关系密切,配合自然,如同一个整体。出处《管子七法》有一体之治,故能出号令,明宪法矣。例句好朋友就是天上飘下来的雪花,原本谁也不认识谁,当它们飘落到地上化成水,结成冰融为一体,就永远分不开了。3、融洽:是一个汉语词语,释义彼此感情好,没有隔阂...

祝融的出处考证
答:《国语·郑语》:“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史记?楚世家》:“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这是古人对“祝融”一词的解释。“祝”字在甲骨文的字形,像一个人跪在神前拜神、开口祈祷,其本义指男巫,是祭祀时主持祝告的人,引申用...

融为一体的融的意思 融为一体解释及出处
答:2、融为一体,汉语成语,拼音是róng wéi yī tǐ,比喻几种事物关系密切,配合自然,如同一个整体 。出自先秦·管仲《管子·七法》:“有一体之治,故能出号令,明宪法矣。”

汉字“融”的意思是什么融字笔画顺序
答:金融长远、永久:融裔笔画数:16;部首:虫;笔顺编号:1251254312251214笔画顺序:横竖折横竖折捺撇横竖竖折横竖横捺详解融_róng【动】,古代一种烹饪器,与鼎相似。本义:炊气上升)同本义〖belchsmoke〗融融者皆趣热之士,其得炉冶之门者,惟夹炭之子。《晋书》融化;消溶〖melt;dissolve〗融而为川渎...

融的组词有哪些
答:出处:《管子·七法》:“有一体之治,故能出号令,明宪法矣。”二、融会贯通 [ róng huì guàn tōng ]把多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合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理解。出处:《朱子全书·学三》:“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三、水乳交融 [ shu...

融为一体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答:【出处】:先秦·管仲《管子·七法》:「有一体之治,故能出号令,明宪法矣。」 【释义】:融合为整体。比喻几种事物关系密切,配合自然,如同一个整体。 【读音】:rong wei yī tǐ 【例句】: 1.要想真正了解大脑,需要将二者融为一体。 2.这场活动将人们所熟知的形式和新鲜...

融组词有哪些不少于三个:融合融化
答:2、融和 读音:róng hé。释义:同“融合”,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3、融会 读音:róng huì。释义:指融会贯通;领会。出处:见隋炀帝 《重与智者请议启》:“智者融会,尽有阶差。”4、融解 读音:róng jiě。释义:指溶解,融化。通常由于热的作用而从固态变为液态。5、融调 读音:...

乳水交融的解释
答:比喻 感情很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 成语出处: 端木 蕻良《曹雪芹》:“他对平郡王十分倍托,两人可说是乳水交融, 合作 无间。” 乳水交融的近义词: 水**融 像水和乳汁那样融合在一起,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得很紧密我们和这一切古老而又新鲜的东西异常水**融 水乳之契 成语语法: 作谓语、...

融别传曰是什么意思?
答:一、出处:《世说新语笺疏》二、 原文(节选):融别传曰:孔融四岁,与诸兄同食梨,融独择小者,父问故,融曰,儿年幼,当取小者。三、 译文(节选):孔融别传记载:孔融四岁时,与众兄弟一同吃梨,孔融只挑了个小的梨,父亲问他原因。孔融说,儿子年纪小,应当拿小的梨。四、注释: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