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中的体验派,方法派,表现派分别指的是什么 表演艺术中的「体验派」、「方法派」、「表现派」分别指的是什么...

作者&投稿:赤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表现派是在理解角色灵魂的基础上,通过外在表现形式突显人物个性,包括道具,特定的表情,标签式的动作等等,特别走外的。比如夸张的喜剧表演,就属于表现派范畴。

表现派创作特点是通过艺术家的主观内省,运用变化、夸张、象征等手法创作题材。

2、体验派是演员必须让自己变成角色,应该在舞台上想人物所想,思人物所思,努力去进入人物,然后表现出人物的情感。效果是演谁“是”谁,要求一切必须都是绝对真实融入角色。

3、方法派是体验派的延续和补充,其核心思想还是体验派的核心。

方法派是演员在舞台上要真正的去想,情感是通过触发自身经历而爆发出来的,而不是努力的让自己的思想与角色保持一致。

也就是说并不是直接让自己进入人物去揣摩人物应有的心情,而是通过调用自身的内在情感表现爆发带回到人物,不局限在人物的机械化演绎上,由自身情感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一系列极具创造力的表现。

方法派训练出的表演以细腻、真实、凝练、饱满的情感见长。

扩展资料

我们通常说表演学派中体验派是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表现派是指布莱希特体系。

体验派对生活的理解、经历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将生活重现。而表现派不太注重体验本身的实质,而侧重于表现形式。

表现派认为表演重要的是找到足以深刻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外部形式,并有能力在每次演出中准确地再现这个形式,达到感动观众的效果,而不是演员自己感动。演员表演要十分冷静和理智地控制自己,不能听凭感情的驱使。

体验派的基本观点是演员不能仅凭自己的形体、声音去表演,他必须要投入自己的思想、心灵和感情。一个冷漠的、缺乏热情的人不会成为一个好演员。对演员来说,最重要的是生活的磨炼,一个饱经沧桑,生活阅历很深的,经受过生活中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种种滋味的演员,他的实际生活感受是他表演的巨大财富。

体验不是目的,不能为体验而体验。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是为了达到表演的充实、真实、有强烈的感染力,人物的内心活动最终要准确、鲜明、细致地表达出来使观众感受到。表演反对内心空虚,反对没有充实的内在感受去装腔作势地表情,这被称作“表演情绪”,但不能错误地认为只要去体验的思想感情就行了,不用注重它的表现。

人的思想感情的活动总是要通过相应的表情、动作表现出来,排练中需要逐渐把人物的地位调度、动作手势、表情变化;语气声调处理等都确定下来。应当每一次演出都具有“新鲜感”,要像第一次感受那样去感受。激起真挚、充实的内心情感进行表演。

内在情感要通过外部动作表露出来,外部动作又总是有其内心活动的依据,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紧密关联的,这还表现在不仅内在情感能激发产生相应的外部动作,而外部动作也能反过来激发产生相应的内在情感。

总之体验和表现是不可分割的同样重要的两个方面,不能只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从这点来说“体现人物”这个词比较准确,它反映了表演艺术是体验和表现的结合统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体验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方法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表现派



1、体验派是戏剧表演艺术学派之一,主张演员应主动地感受角色的情绪,而不应只冷静地表现。演员表演时,不仅要一遍两遍地感受到角色的情绪,“而且他必须在每次演这个角色时(不管是演一次或一千次),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这种情绪”。

2、方法派是戏剧表演艺术学派之一,脱胎自前苏联戏剧家康士坦丁史丹尼斯拉夫斯基所创立的写实主义表演体系的演技训练,主要通过演员外在的肢体和表情深入地挖掘出人性、人心的复杂性。它要求演员在镜前幕后都要保持同角色一样的精神状态。

3、表现派是戏剧表演艺术学派之一,主张演员表演时,刻苦钻研人物性格,创造“理想典范”,在每次公演时,演员应准确地象一面镜子那样把这典范形象真实地重现在舞台上。

强调演员创造人物性格,要求演员反复钻研剧本,要清楚地理解角色并“看到它的应有形状”,然后依据这个形象构思去进行塑造,不仅外形相似,还要能象角色那样“走路、谈话、倾听”,用属于角色的“那种脑筋来思想”。

扩展资料

表演艺术中表现派的诞生

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哲学家狄德罗在《关于演员的是非谈》一文中,谈到演员表演时,主张刻苦钻研人物性格,创造“理想典范”,在每次公演时,演员应准确地象一面镜子那样把这典范形象真实地重现在舞台上。

他反对演员只凭天赋和敏感,主张冷静和判断力,依靠对四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现象进行勤勉的观察,并用心模仿自然。

19世纪法国演员哥格兰继承并发展了狄德罗的观点,在《演员的双重人格》一文中提出了“两个自我”论,

认为第一自我的演员始终冷静地随心所欲地控制着自己的创造物第二自我,不论角色应如何激动,演员“在竭尽全力、异常逼真地表现情感的同时,应当始终保持冷静,不为所动”,不能让角色“拐跑”。

他认为第一自我是扮演者,是灵魂;第二自我是工具,是声音和肉体。因此他主张演员要把工具锻炼得象雕塑家手里的一堆柔软的泥土,可以让扮演者随心所欲地捏成各种形状。

他非常强调演员创造人物性格,要求演员反复钻研剧本,要清楚地理解角色并“看到它的应有形状”,然后依据这个形象构思去进行塑造,不仅外形相似,还要能象角色那样“走路、谈话、倾听”,用属于角色的“那种脑筋来思想”。

他的名言是:“艺术不是‘合一’,而是‘表现’!”因而被称为“表现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方法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表现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体验派



1、体验派是戏剧表演艺术学派之一,主张演员应主动地感受角色的情绪,而不应只冷静地表现。演员表演时,不仅要一遍两遍地感受到角色的情绪,“而且他必须在每次演这个角色时(不管是演一次或一千次),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这种情绪”。

代表人物有英国演员H.欧文、意大利演员萨尔维尼、苏联К.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

2、方法派是戏剧表演艺术学派之一,脱胎自前苏联戏剧家康士坦丁史丹尼斯拉夫斯基所创立的写实主义表演体系的演技训练,主要通过演员外在的肢体和表情深入地挖掘出人性、人心的复杂性。它要求演员在镜前幕后都要保持同角色一样的精神状态。

代表人物有马龙·白兰度、保罗·纽曼、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达斯廷·霍夫曼、杰克·尼科尔森、简·方达、梅丽尔·斯特里等。

3、表现派是戏剧表演艺术学派之一,主张演员表演时,刻苦钻研人物性格,创造“理想典范”,在每次公演时,演员应准确地象一面镜子那样把这典范形象真实地重现在舞台上。

强调演员创造人物性格,要求演员反复钻研剧本,要清楚地理解角色并“看到它的应有形状”,然后依据这个形象构思去进行塑造,不仅外形相似,还要能象角色那样“走路、谈话、倾听”,用属于角色的“那种脑筋来思想”。

代表人物是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哲学家狄德罗,19世纪法国演员哥格兰。

扩展资料:

方法派演技由俄国戏剧大师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倡,他十分关注演员的表演方法,并认为演员必须精于观察事实,揣摩现实生活中的行为,亦应对心理学有基础认识,想像出演绎角色的心理状况,演活角色

1922~1924 年写作了自传《我的艺术生活》,首次对自己的戏剧体系作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讨。1928年写出了洋洋大观的《演员自我修养》,并以“形体动作方法”丰富了以内心体验为核心的戏剧体系。最终成了世界一大戏剧体系的奠基人。

以“体验基础上的再体现”为基本内容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俄国现实主义戏剧体系的主要代表,这一体系对包括现代中国戏剧艺术在内的20世纪世界现实主义戏剧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方法派



①体验派:戏剧表演艺术学派之一。代表人物有英国演员H.欧文、意大利演员萨尔维尼、苏联К.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
他提出“双重生活”论,也认为“演员必须有百事无动于衷的本领,只是在一定的限度之内,一面勤于感受,一面像骑师驾驭烈马似地引导和控制自己的感受,以使观众也有所感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继承并发展了他们的观点,结合俄罗斯现实主义表演传统创立了自己的体系,自称“体验派”,以与法国哥格兰为代表的“表现派”相区别。

②方法派演技(method acting),又称“方法演技”或“方法派表演”,是一种影视戏剧表演技巧,脱胎自前苏联戏剧家康士坦丁史丹尼斯拉夫斯基所创立的写实主义表演体系的演技训练,主要通过演员外在的肢体和表情深入地挖掘出人性、人心的复杂性。它要求演员在镜前幕后都要保持同角色一样的精神状态。后辗转传入美国,经过另一番诠释,改称“方法演技”。

③表现派”是将演员的“真我”和角色的“假我”适当地贴近,又恰如其分地分开,强调形体动作的表现力和形式美感,其创作过程是着力于外、回归于内的表现过程。“体验派”则强调演员内心情感的深刻体验,将演员的“真我”和角色的“假我”融为一体,表演创作过程是发自于内、形诸于外的体验过程。戏剧表演的情感符号,不论属于体验派还是表现派最终都要求创造舞台的时空幻觉。

①体验派:戏剧表演艺术学派之一。代表人物有英国演员H.欧文、意大利演员萨尔维尼、苏联К.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
他提出“双重生活”论,也认为“演员必须有百事无动于衷的本领,只是在一定的限度之内,一面勤于感受,一面像骑师驾驭烈马似地引导和控制自己的感受,以使观众也有所感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继承并发展了他们的观点,结合俄罗斯现实主义表演传统创立了自己的体系,自称“体验派”,以与法国哥格兰为代表的“表现派”相区别。

②方法派演技(method acting),又称“方法演技”或“方法派表演”,是一种影视戏剧表演技巧,脱胎自前苏联戏剧家康士坦丁史丹尼斯拉夫斯基所创立的写实主义表演体系的演技训练,主要通过演员外在的肢体和表情深入地挖掘出人性、人心的复杂性。它要求演员在镜前幕后都要保持同角色一样的精神状态。后辗转传入美国,经过另一番诠释,改称“方法演技”。

③表现派”是将演员的“真我”和角色的“假我”适当地贴近,又恰如其分地分开,强调形体动作的表现力和形式美感,其创作过程是着力于外、回归于内的表现过程。“体验派”则强调演员内心情感的深刻体验,将演员的“真我”和角色的“假我”融为一体,表演创作过程是发自于内、形诸于外的体验过程。戏剧表演的情感符号,不论属于体验派还是表现派最终都要求创造舞台的时空幻觉。

表演艺术中的「体验派」、「方法派」、「表现派」分别指的是什么?~

体验派、方法派、表现派意思如下:
1、“体验派”对表演的要求就是:从自我出发,生活在角色的情境里。体验派是在中国被误读最多的一个表演学派,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对体验派的理解基本都是错误的。只有“自我”能完成真正的体验,即“真听、真看、真感觉”。
如果你已在模仿一个臆想出的形象,或把自己套入一个与你的生活常态不同的表演的状态下,那是无法完成真实体验的。所以必须要强调的是,“从自我出发”是体验派表演整个塑造角色过程中的基础,而并非其中一个阶段,也就是说体验派要求演员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始终从自我出发”。
2、“方法派”传承自体验派,同样要求演员达到下意识的真实反应,但有一点显著不同,那就是方法派允许演员替换交流对象,而体验派不允许。方法派允许直男演员将对手替换想象成一个女人,而体验派则要求你必须从这个同性身上找到你爱的部分。
这是因为体验派认为替换交流对象不利于捕捉对手反应的细微变化,尤其对于舞台剧表演来说,一出戏演几十上百场,替换交流对象容易让演员在重复中失去临场新鲜感,最后使表演僵化。
不过在电影的拍摄中,演员不是每次都能有一个真实的交流对象,而且最真实的表演只需要一条就够了,不用反复重复。所以在电影拍摄中,演员替换交流对象有时既是必须也无伤大雅。美国的电影演员有许多使用方法派的成功例子。
3、“表现派”不强调从自我出发,而是强调在内心中先构建出一个“角色的形象”,强调模仿。同时表现派不提倡下意识生活在情境里,而是强调“跳出来”拿捏和设计。
有人说体验派就是斯坦尼,表现派就是布莱希特。前半句是对的,后半句不对。布莱希特提倡的“间离”是一种演出效果,更多通过编剧和导演手段来达到,而非一种表演手段。
布莱希特在他自己的演剧实践中,希望观众能间离,但仍然要求演员是体验的。国内某些表演者为了给自己的表演方法找理论依据,拉了布莱希特来当大旗而已,很多人受骗了。

各个派别的追求和方法之间泾渭分明,但在实际表演中不可能做到100%纯粹。表现派演员不可能完全不动真情实感,体验派演员也不可能完全不设计。所以“某派的演员”是说该演员认同某派的美学追求,主要使用某派的方法,而不是说他完全不使用别的方法。
另外,由于国内缺少成体系的表演教学,大部分演员并不遵循某一个派别,而是在实践中摸索合适自己的表演方法。
优秀的演员往往是感性强于理性,加上他们需要综合运用各个派别的方法,所以演员自己阐述自己的表演派别,未必能说得清楚准确。比如有的演员主要使用的是表现派的方法,却说自己是斯坦尼的追随者。这样的例子很多,也造成了大众的一些误会。

体验派:"我骗起人来连自己都会骗到,我发起疯来真以为自己疯掉了。"
表现派:"我在试着理解那个人。"
方法派:"我向我爸骗钱的时候就像在骗一个傻子。我骗你们,但我知道我在骗你们。"

“体验艺术”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梳理的表演的核心。
“方法派”(The Method)是对“体系”的发展,是用具体方法解决其中的问题。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基于20世纪初的表现主义戏剧。
一直以来一直有争论,方法派似乎只适用于镜头前表演,不适用于舞台表演,而所谓的“表现派”是与“表演主义”戏剧相伴出现。

总结如下:
所以从观众角度看,“体验派”和“方法派”其实很难区分(本质上也不存在明显区别),而“表现派”更多针对舞台表演领域,在20世纪蓬勃的电影发展中并不常被提起,既不想“体验派”那样有理论和“体系”支撑,也不像“方法派”那样有工作方法支持和传播。
从结果来看,几乎所有的表演派系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塑造角色,将故事中虚构的生活经验再现,并将体验传递给观众。


电影表演有哪几个体系?
答:世界三大表演艺术形式,分别是布莱希特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和梅兰芳体系。1、布莱希特其实就是说化身为角色,用尽心思去研究每一个心理和行为的细节,然后完全的还原,这个代表作品应该是《雨人》,其中的那个哥哥,演技派戏骨达斯汀霍夫曼阐释的,好莱坞拍片的时候好像普遍都要去体验角色,就是张艺谋的《...

国内外影视明星拍戏成功后入戏太深
答:演员必须精于观察事实,揣摩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想像出演绎角色的心理状况,创造角色本身的性格及生活,通过表情肢体语言,和观众建立情绪上的联动,引导观众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营造出逼真的体验。方法派是体验派的延续和补充,其核心思想还是体验派的核心。表现派认为表演重要的是找到足以深刻反映人物内心世界...

我想问方法派和表现派演技有什麼分别?
答:表现派:周星驰。他不是靠深入角色内心来演戏,而是靠夸张的表情动作和无厘头的台词。方法派:与“体验派”有相似之处,不过形式不一样。体验派要求“演谁就是谁”,完全按照角色的特征来生活、行动、思考。方法派则不一定要“演谁就是谁”,只要通过“联想”等技巧达到类似的效果就够了。比如表演失恋...

关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他的“方法派”
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继承并发展了他们的观点,结合俄罗斯现实主义表演传统创立了自己的表演体系,自称体验派,以与法国哥格兰为代表的表现派相区别。他的体验艺术的特征是演员“通过有意识的心理技术达到下意识的创作”。他要求演员“在舞台上,在角色的生活环境中,和角色完全一样正确地、合乎逻辑地、有顺序地...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他的“方法派”的详细解释?
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继承并发展了他们的观点,结合俄罗斯现实主义表演传统创立了自己的表演体系,自称体验派,以与法国哥格兰为代表的表现派相区别。他的体验艺术的特征是演员“通过有意识的心理技术达到下意识的创作”。他要求演员“在舞台上,在角色的生活环境中,和角色完全一样正确地、合乎逻辑地、有顺序地...

有哪些演员是体验派?
答:演员分为体验派和方法派,其中体验派有很多非常优秀的演员,比如周迅,王千源,郝蕾,这些都是非常优秀的演员,而且周迅和郝蕾都有自己的心理医生,有的时候会在共情感中,无法从自身所饰演的角色中走出来,非常的敬业。

体验派”强调典型形式的美,认为典型的形式才是美。()
答:所以必须要强调的是,“从自我出发”是体验派表演整个塑造角色过程中的基础,而并非其中一个阶段,也就是说体验派要求演员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始终从自我出发”。表现派和方法派:“表现派”不强调从自我出发,而是强调在内心中先构建出一个“角色的形象”,强调模仿。同时表现派不提倡下意识生活在情境里...

新喜剧之王 豆瓣影评
答:体验派、方法派和表现派:《演员的自我修养》和《新喜剧之王》到底在讲什么? 先说一下电影的整体观感:格局比较小,故事基本发生在片场,从而导致戏剧感强,电影感弱,但这样做也让叙事线索更清晰明了。《新喜剧之王》是周星驰导演技巧最成熟的作品,出于他对功夫片和奇幻题材的迷恋,或许也将会是他以后少有的现实题材...

你觉得大陆演员和TVB演员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答:大陆演员和TVB演员经常会被拿来比较演技,但是从现实出发,这两个阵营当中都存在着表演相当不错的人,并且他们也获得了观众的认可。之所以打击都会拿出来比较,其实不外乎三个原因:塑造人物的方法、演员的吸引力指数以及表演层次和深度。体验派和方法派迥然不同的表现效果相较于香港的体验派,大陆的演员...

一个人饰演多个角色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答:我想如果有机会,每个人都想体验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人物感官,这就是为什么演员这个职业越来越伟大。世界戏剧分为三大表演体系,分别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体系、梅兰芳为代表的京剧艺术体系,在表演艺术中主要分体验派、方法派、表现派。在不同的方法派系中去表现不同的人物角色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