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层概况 区域地质概况怎么描述?

作者&投稿:谏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台湾海峡及邻区的辽阔范围均属东南亚大陆阶梯的第三阶梯,也是在菲律宾大洋海盆西北的大陆地壳和过渡型地壳上发育起来的独特构造区域。环太平洋的中新生代火山-侵入岩带、地震带和西太平洋的地热带均叠置发育于本区。自西而东,构成大陆丘陵—海峡—大陆岛—大洋海盆与大洋火山岛的空间配置格局。区内地层出露广泛,发育齐全。包括古元古界至中新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等4个大的地层断代,在跨越近30余亿年的地质历史中,除志留纪可能无沉积作用而缺失地层记录外,绝大多数地层或广泛或局部或连续或零星地出露。地层的总体框架和岩石地层特征,各分区均具特色(表1-1)。

一、地层区划

按照全国多重地层划分对比研究中的中国岩石地层区划,本区的地层区划或地层分区属华南地层大区的东南地层区(华夏地层区)与琉球-吕宋地层大区。在分区内又进一步做了划分(表1-1)。在台湾海峡及其东北与西南地区的海域内及闽、台两省,以陆、岛上地层面貌为据,各自作了三级地层区划。台湾海峡地带的海域和台东纵谷以西的台湾岛部分,统称高(雄)澎(湖)地层分区。台东纵谷以东的海岸山脉及其东部近海区,称为琉球-吕宋地层大区的海岸山脉地层分区。

二、前泥盆纪基底地层特征

泥盆纪以前形成的所有经区域变质、剧烈构造变动和岩浆喷发的正变质岩,构成了研究区的基底。基底地层包括古元古界(以麻源群为代表)、中元古界(以龙北溪群为代表)及新元古界(以楼子坝组为代表)的3套地层。研究区基底包括结晶基底和变质褶皱基底。遭受褶皱但不发育透入性片理的下古生界称为褶皱基底;经显著的区域变质和彻底构造置换的区域变质岩称为结晶基底。上述几套地层的客观存在,表明本区在一定范围内有复杂的基底地层结构。它们在武夷分区相对发育,且具有典型性,而在东部的高雄-澎湖分区可能只有上述的某一套或两套地层。海岸山脉地层分区的地壳属过渡类型,现今缺少有关基底地层的文献资料。

表1-1 台湾海峡及其周边地区岩石地层与层序框架对比

注:1.含火山岩层位岩性符号β—玄武岩,α—安山岩,λ—流纹岩;

2.各个群、组与地质时代(代,纪,世)往往是不等同的穿切关系,所示的整齐划一的对应只是便于表示而已;

3.岩石地层①在②之上,二者为叠覆关系;

4.Ⅲ表示地层缺失,?表示情况不明。

1.古元古代地层及其地质特征

据岩性特征及变质变形面貌并结合同位素地质年代学资料,江西东北地区的周潭群、福建西南地区的桃溪组以及东海的灵峰片麻岩,基本上可与福建的麻源群、浙江的八都群对比,至少它们中有相当部分的岩石组合可以划归为古元古代的地层层位中。在粤东的兴宁县所见变粒岩、片岩,也可能与闽西南的桃溪组相当。福建东南沿海的澳角岩群,其主体部分也属中-古元古界。

(1)变质地层

古元古代变质地层由八都群、麻源群(含天井坪组)、周潭群和桃溪岩组等组成(图1-1)。八都群主要分布于浙西南龙泉、遂昌、松阳等地区。麻源群分布于闽西北,包括大金山组和南山组。大金山组岩性以变粒岩和片岩为主,普遍含有晶质石墨,并夹灰绿色斜长角闪岩。局部见不纯大理岩透镜体。南山组岩性单一,以云母片岩、云母石英片岩为主,云母变粒岩为次,含少量角闪变粒岩,如果以晶质石墨和斜长角闪岩作标志,麻源群的大金山组与八都群完全可以对比,两者也同样遭受了广泛的混合岩化作用。

图1-1 台湾海峡西北地区古、中元古界露头分布略图

1—古元古界;2—中元古界;3—断裂;4—其他地质体

天井坪组建立于建宁里心地区,下段为(矽线)二云片岩与黑云斜长变粒岩互层;上段为黑云斜长变粒岩(含晶质石墨),偶夹二云片岩,部分地区夹斜长角闪岩。天井坪组遭受了较强的区域性混合岩化作用。

分布于武夷山南段和闽西南的桃溪(岩)组,由长英变粒岩和片岩两套岩石组成。长英质粒岩包括钾长或斜长或二长浅粒岩、变粒岩(角闪斜长变粒岩、黑云变粒岩、角闪黑云变粒岩、斜长辉石角闪变粒岩);片岩以绢云石英片岩、矽线黑云石英片岩、石榴矽线二云片岩、含蓝晶石片岩等为主,受混合岩化作用强烈。桃溪组与麻源群在岩性上能较好对比,其区别在于前者的晶质石墨矿化不够普遍。

福建东南沿海的区域变质岩,现划归为前泥盆纪。然而,侵入澳角岩群变粒岩、片岩的片麻状花岗岩与其接触关系截然分明,反映出该花岗岩的形成温压条件未超过变粒岩、片岩成岩时的温压条件。上述片麻状花岗岩被晚侏罗世南园组火山岩覆盖,其岩石特征与同位素地质年代资料均表明,其时代为四堡期或晋宁期。花岗岩单颗粒锆石U-Pb法年龄组分别达到(1135±10)Ma、(909±10)Ma。这从一个侧面证明澳角岩群的时代早于晋宁期。

(2)同位素年代学

近几年来积累了较多的古元古界基底同位素年龄,它们为揭示本区初始地质构造演化史和结晶基底的性质提供了证据。侵入八都群的花岗岩类的锆石U-Pb年龄介于1837~1975Ma之间,所以2000Ma应是八都群生成年龄的上限。麻源群与八都群在空间上相连,岩性上亦完全可以对比,所以2000Ma也是麻源群年龄的上限。

麻源群的大金山组和八都群下部含有较多的斜长角闪岩,其岩石化学成分和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相当于大陆拉斑玄武岩,在构造环境判别图上落于岛弧环境。桃溪组和天井坪组含有大量的变粒岩,其原岩主要为杂砂岩、长石砂岩,有的长石含量高达70%,属贫石英低成熟度沉积。这表明古元古代地层形成过程的早期阶段,可能有过岛弧-弧后盆地的成岩大地构造环境。由于在永定的桃溪组中发现了细碧岩,其岩石化成分和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大陆裂谷拉斑玄武岩较为吻合,因此推测,在桃溪组成岩过程中曾出现过短暂的陆壳裂谷环境。八都群和麻源群的高碳、富铝特征类似于早前寒武系孔兹岩系,推测其形成于克拉通内硅铝陆缘广海盆地。这种单相的中高温变质作用类型,通常出现在古元古代和太古宙原生地壳背景之上。

2.中元古代地层及其地质特征

中元古代地层为福建的龙北溪群、浙江的龙泉群、江西的铁砂街群。这些地层有十分相似的共同特征:①由变粒岩(钠长、二长、斜长)云母片岩、绿片岩、大理岩、白云岩、石英岩组成;②各类岩石的组合关系、岩性、厚度在三维空间上变化都非常迅速,其中的绿片岩与钙镁硅质岩石尤甚;③原岩属海相火山质、陆源砂泥质和化学沉积的碳酸盐岩建造;④所夹的火山岩往往属拉张环境下形成的酸性与基性双峰式火山岩组合;⑤地层中部几乎均有铅、锌、铜、钴、金的似层状矿化发育于绿片岩中,矿化具有区域性,常有大中型有色金属矿床。这些地层中上部的透辉石英岩比较独持,成为重要的节能矿物资源。大理岩、石英岩、白云岩也具有经济价值。

该地层在平面上呈条带状分布,已知主要有5条。北东向的有3条,它们是龙泉(浙)、政和、尤溪、安溪(闽)的龙(泉)尤(溪)带,长约360km;景宁(浙)、寿宁、永泰(闽)的景(宁)永(泰)带,长约270km;崇安、邵武、泰宁(闽北的崇(安)邵(武)带,长约200km;北东东向1条是江西的贵溪至广丰的贵(溪)广(丰)带,长100km以上,它是否可能与绍兴(浙)一带含铜细碧角斑岩等一套中元古代变质岩属同一个带(中间不连续),颇值得研究。此外,尚有宁化至南平的北东东向带。

龙北溪群命名于1962年,经重新厘定的龙北溪群,下部为吴墩组,中部为东岩组,上部为芹山组(大理岩、石英岩),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元古代的一套裂谷型海相火山-沉积建造的总貌。

铁砂街群的岩性总貌类似龙北溪群。下部为变质石英角斑质凝灰岩夹火山角砾岩、片岩,变细碧岩、条带状含钙长石石英大理岩;中部为变石英角斑岩、变沉凝灰岩、变细碧岩;上部为变玄武岩、变石英角斑岩、阳起绿泥片岩、绿帘阳起片岩、滑石方解石英岩夹大理岩、硅质岩、云母石英片岩、黑云绿泥片岩,含似层状铜矿及铅、锌矿。

龙北溪群和龙泉群及铁砂街群的地质时代全岩Rb-Sr年龄988Ma和951Ma可以被认为是成岩时代的上限,(1599±88)Ma暂视作龙北溪群生成年龄的可能下限。

3.新元古代青白口纪地层及其地质特征

青白口系代表性地点为长汀西南的楼子坝、广丰东北的翁家岭,岩石地层名称分别为楼子坝组和翁家岭组。在两地分布面积均不大,楼子坝组为一套浅变质砂岩、细砂岩、绿泥绢云千枚岩,夹硅质层,厚度巨大。在区域动力变化作用之下达低绿片岩相(绢云母级)。

翁家岭组见于北武夷山西侧的江西广丰县翁家岭大洋亭剖面。翁家岭组底部为紫红色底砾岩(砾石成分为片岩碎屑),向上为灰黑色钙质粉砂岩、砂砾岩、紫红色凝灰质粉砂岩、千枚岩、板岩夹薄层硅质岩、泥岩、粉砂岩互层夹含锰硅质板岩及海绿石英砂岩,总厚约230m。其底部与中元古界田里组和铁砂街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二者之间还有几十厘米至数米厚的古风化壳。翁家岭组上为上墅组,由一套酸性火山熔岩和熔结凝灰岩组成,与翁家岭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青白口系的时代在古生物与同位素年龄方面也有较多依据。上墅组酸性火山熔岩中锆石U-Pb表面年龄206Pb/238U为(790±8.6)Ma,207Pb/235U为(821.2±9.2)Ma,207Pb/206Pb为(906.3±23)Ma。在翁家岭组沉积岩中还产丰富的微体化石,达19个种属之多。化石对比和同位素年龄及其层位关系均说明翁家岭组的时代应为青白口纪。

4.震旦纪和早古生代地层

这是一套连续叠覆的活动性沉积的地层,几乎均由海相陆源石英、长石等碎屑构成的细碎屑岩夹硅质岩、碳酸盐岩、黄铁矿、磷矿、重晶石矿层等组成。出露分布在闽中、粤东北、武夷山脉西侧及东部地区。它们是在本区内总体上一个由西向东拓展的海盆内逐步形成的。震旦纪与寒武纪至奥陶纪分别构成两个由粗到细的沉积旋回。震旦纪晚期和寒武纪时沉积范围最大,其地层分布广泛,至寒武纪晚期和奥陶纪便逐步向西退缩,因而形成以闽西南和赣东北为代表的两个沉积物质楔形体。此外,在江西石城和福建宁化至明溪的北东东向地带出露有震旦纪的酸性火山岩(角斑质和石英角斑质岩石)及碎屑岩组成的一套海相地层,富含钠质,系在裂陷环境下形成的,甚为独特。

三、泥盆纪至中三叠世地层及其地质特征

晚古生代至中三叠世地层之上被上三叠统文宾山组不整合覆盖,下与前泥盆纪地层不整合接触(有的地方为加里东期花岗岩),主要分布在3个区带,即赣东北地区的广丰、铅山、上饶、光泽至鹰潭的北东东带,简称赣东北地带;闽西南及粤东北的将乐、顺昌、南平、永安、大田、龙岩、永定、长汀、瑞金、梅州等地的北北东向的地区,简称永(安)梅(州)区;中央山脉东麓的花莲、台东等县市的北北东向带,简称中央山脉地带。台南钻孔揭露到的大理岩,推测为中央山脉地带该地层的组成部分。闽东北至浙东南的福鼎市南溪的石炭系,岩性与岩相较为特殊(南溪组),属海相过渡型沉积,它有可能与中央山脉带相连。

1.沉积类型

这套地层的沉积类型主要为稳定型,次为过渡型。稳定型沉积主要分布在赣东北一带和永梅区,以浅海相、海陆交互相为主,陆相次之。底层(上泥盆统和下石炭统)底部碎屑岩层和顶层(中三叠统)即顶部碎屑岩层为陆相;中部为海相与海陆交互相,是这套地层的主体部分。泥盆纪晚期碎屑岩和石炭纪早期沉积物属陆相河流-湖泊与山间盆地沉积类型。部分地区(如龙岩、梅州等地)可能存在河口三角洲沉积,后期则有滨海相及浅海相沉积。中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早期沉积物为浅海碳酸盐岩,而此碳酸盐岩层之底与顶部在某些带常有硅质岩层。早二叠世中期至早三叠世沉积物系浅海相、海陆交互相、陆相、浅海相的陆源碎屑岩含煤建造及钙硅质碎屑岩,其中以早二叠世中期文笔山期含海绿石暖水型细碎屑岩沉积范围最为广泛,其在古陆的中心闽北建阳也有沉积。中三叠统陆相萎缩型干热环境的陆源红色碎屑岩层,只在陆表海海水淡化后封闭的内陆湖盆地有所沉积。

过渡型沉积分布在中央山脉带和福鼎(南溪组)等地,主要是浅海相碳酸盐岩和半深海相的细碎屑岩及碳酸盐岩与基性火山岩类。依海西期花岗岩类研究新成果,对大南澳群重新厘定划分为3个组(表1-1)。

2.普遍的穿时与物质建造楔形现象

现有的地层记录表明,闽北与浙西南的建宁、泰宁、崇安、浦城、龙泉、遂昌等地,无论是沉积的早期与高潮期,未接受泥盆纪至三叠纪的沉积物,构成一个海侵高潮期的狭长隆起区及伸向海域的半岛以及外围的许多岛屿。在泥盆纪—石炭纪开始的陆相沉积之早期,研究区的华夏古陆范围内都是加里东期陆壳褶皱带与前震旦纪的古陆地。当自粤东、闽中的陆表海盆的海水向本区中心区域侵入与地壳下降时,在形成叠覆与侧覆性沉积的过程中,杭州金华一带的海水与湘中、赣西的海水在赣东北相汇合,梅州来的海水逐步侵入到将乐乃至到建阳,形成平面空间上3个舌状超覆沉积体,致使大区域内陆表海沉积成因的岩石地层普遍穿时,每个舌状体的两侧也同样造成地层穿时现象,形成边缘碎屑岩相。如泥盆系的安砂群和石炭系林地组,在永定达2300m以上,龙岩达2100m以上,但到大田减至600余米;至北部的将乐、南平便只见船山组石灰岩之下有几米至50~70m的石英砾岩及砂岩,覆于前震旦纪地层之上。这套粗碎屑沉积岩从岩石地层尺度看,无疑相当于安砂群,然而其地质时代已相当于中晚石炭世,在历时90Ma的时间间隔内,在南北相距220余千米的地理空间,同一岩石地层便跨及两个纪;同样,东部的戴云山脉的南靖、安溪、德化一线,西部的武夷山脉的武平、长汀、宁化也有类似现象。海进层序形成了典型的沉积建造楔状体或舌状体。

海退沉积建造也有类同海进沉积建造的特征。仍以永梅区为例,自晚二叠世翠屏山期成陆而广泛海退后,海侵范围再未达到高潮期的范围,海退形成的地层也同样有穿时现象,所不同者只是与海侵时出现的情况相反,顶层穿时,同一个岩石地层单位在不同地区的顶部层不是等时面,如下三叠统溪口组,在清流厚约300m,而在大田桃源则厚近2000m,虽然它们的沉积环境及其岩石面貌与生物特征总体特征相若,但它们各自时间内涵是大不相同的。可见海退过程沉积形成的沉积建造楔状体,也类似于海进的楔状体。海进与海退层系两者在本区构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典型楔状体。永梅区如此(图1-2),赣东北带也相若。至于中央山脉带的情况可能比较特殊,但从福建东部存在的一个加里东期及更早的古陆来判断,中央山脉带的晚古生代地层也是一个向大陆尖灭的沉积楔状体。

图1-2 永安-梅州地区晚泥盆世至中三叠世沉积地层楔状体与穿时特征

1—变粒岩、片岩;2—变质砂岩;3—前泥盆纪花岗岩;4—砾岩;5—砂泥岩;6—砂岩;7—钙质砂岩(局部含火山物质与角岩);8—砂岩、粉砂岩;9—粉砂岩、泥岩;10—石灰岩;11—煤层;12—铜铁铅锌硫矿层;13—中三叠统安仁组;14—下三叠统溪口组;15—上二叠统翠屏山组;16—下二叠统童子岩组/文笔山组/栖霞组;17—中上石炭统船山组+黄龙组/下石炭统林地组;18—上泥盆统安砂群;19—下古生界;20—元古宇(未分);21—古元古界

3.地层形成过程中的构造与岩浆活动性

在本区的漫长海侵穿时过程中,永梅区及赣东北带的岩相类型及分布格局,表明在华南普遍存在裂陷作用并有多种重要迹象。

1)在平面空间上连续沉积的海相层中,有一系列间隔式厚度较大、岩性变化的带状沉积岩,如中下石炭统的经畲组硅质岩、泥质灰岩、细碎屑岩,黄龙组下部的硅质岩、角砾状灰岩;下三叠统溪口组中透辉绿帘角岩、角岩化粉砂岩夹硅质岩条带的岩石组合。

2)火山活动的现象比较普遍。在梅州的玉水铜锌矿、赣东北铅山县永平铜硫矿的石炭纪碎屑岩与碳酸盐岩交界处的细碎屑岩中有薄层凝灰岩,马坑铁矿可见数层玄武岩夹于石炭纪细碎屑岩层内,华安下三叠统溪口组角岩化硅质粉砂岩中发现有火山碎屑岩。龙岩后田铅锌锰硫铁矿的稳定同位素资料表明铅锌矿系岩浆热流成因。溪口组中带状或不规则状展布的角岩,其形成温度显然超过上覆与下伏细碎屑岩地层,它是一种水热蚀变岩。大南澳群中的中基性火山岩变质成的绿片岩与矿化也较发育。由此可见,海底火山-热液作用是存在的,而且比较普遍,它们呈热槽或链式热点分布。

3)上述比较特殊的沉积体与火山活动现象,发生于张性断陷式海槽(简称裂陷槽)内,反映了一种拉张动力学环境下的陆表海沉积特征。

4)裂陷槽主要位于水下隆(如胡坊-永定)海盆边缘与古陆过渡地带海域中准同生断裂带(如龙岩马坑-中甲,安溪潘田-德化阳山等)中。

5)裂陷槽主要地质时代有早-中石炭世、早三叠世。其中前者规模大、分布广;后者主要分布在永梅地区。

在上述裂陷作用过程中,在各个裂陷槽内都有火山-热液型铁、铜、铅、锌、硫的似层状矿化现象,并呈带状分布。

四、晚三叠世至白垩纪地层

本区晚三叠世至白垩纪地层分布广泛。在海峡及海岛上主要属地下地层,经在澎湖、台南、台西南海盆中钻孔揭露而证实其存在,在大陆地区断续出露于广大范围内。地层分陆相和海相两大类型,再分为稳定型、过渡型、过渡-活动型沉积类型。

1.沉积类型

陆相稳定型沉积,主要有赣东北和浙南安源组、乌灶组、林山组等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内陆湖盆含煤碎屑岩;闽北上三叠统焦坑组、下侏罗统梨山组内陆湖盆含煤碎屑岩,闽西南和粤东北上三叠统大坑村组、下侏罗统梨山组、中侏罗统漳平组红色内陆湖盆碎屑岩;武夷山脉东西两侧及莲花山脉一带的内陆湖盆地红色含膏盐碎屑岩。中侏罗统之前属暗色沉积;中侏罗统及白垩系属红色沉积。

陆相过渡型沉积,主要有福建、粤东北上三叠统文宾山组、小坪组等陆相河湖沼泽盆地含煤碎屑岩内夹安山岩、玄武安山岩;闽西南、粤东北下侏罗统象牙群陆相间海相含煤碎屑岩与火山岩。

陆相过渡-活动型沉积(火山),主要有浙闽赣粤的晚侏罗世和白垩纪的陆相火山岩类及其同空间相关的沉积岩类,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带。

海相过渡型沉积,已知主要有台西南盆地侏罗纪深海黑色泥岩,也可能包括台东发现的含鞭毛藻的黑色泥岩;台南和澎湖地区白垩纪海相含钙质超微化石的陆源碎屑岩夹石灰岩、火山岩,部分地区为陆相河流湖盆碎屑岩。

2.中生代地层岩相及分布特点

(1)岩相类型

在大陆地区以陆相为主,间夹海相,海峡及台湾则以海相为主,底部或边缘碎屑层常见。海相沉积的白垩系云林组在云林县北港2号钻孔厚度为530m,而其南7km处的北港3号钻孔便减为63m。

(2)地层的形成与分布受构造制约

1)不同大地构造单元上的地层特点各异。在陆隆海隆的相对格局下,海峡及其东部和南部的侏罗纪、白垩纪地层主要是海相活动类型沉积,呈面式分布;大陆主要是陆相稳定、过渡型沉积类型,主要呈线式分布。

2)大陆地层主要形成于北东、北北东、北东东及北西向印支期与燕山期断陷地堑式、半地堑型断陷式盆地及河谷盆地中,沉积型与火山型地层概莫能外。已知的福安-南靖、寿宁-尤溪、政和-大埔、邵武-河源、鹰潭-安远、江山-绍兴、上杭-云霄等断裂,控制着地层的形成与展布。

3)地层形成的构造应力环境交替多变。第一个层系的上三叠统至下侏罗统的象牙群火山岩,其岩石化学性质具双峰式拉张应力环境的特点;第二个层系火山岩类地层的火山岩,岩石化学性质具单峰挤压应力环境特点;第三个层系火山岩岩石化学特征,又表现为双峰式拉张应力环境;反映出燕山期在本区内至少有3次大的应力状况转换。

4)白垩纪以来,地层的垂向空间反差巨大。海峡中白垩纪地层掩埋深度为8~9km,而邻近的福建沿海白垩纪大致同期地层则暴露地表高达数百至千余米;在平潭地区,横向平面相距约100km,落差约11km,平和地区横向平面直距约190km,垂直落差约10.2km。这反映出白垩纪之后陆地大幅度上升,海峡大幅度下降致使地层保存状况有天壤之别。究其原因,直接的因素同白垩纪开始形成的台湾海峡陆缘裂陷与沿海地壳减薄有关。

5)陆缘构造高应变带特征在地层中有清楚的反映。中生代地层是在欧亚大陆地壳与太平洋板块洋壳相互会聚作用的大地构造背景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从现在保存的地层记录可知,总体上地层沉积(火山)类型是东部活动性大,西部活动性小。

6)岩石地层穿时现象极其普遍。结合古生物资料与同位素地质年龄分析,常常发现同一岩石地层单位(组级)在不同盆地不同带或同一带的不同地段,穿时现象非常普遍,如晚侏罗世火山岩的岩石地层,在闽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其同位素地质年龄为142~157Ma,而在闽江以北和浙东南地区则往往是140~120Ma,明显的已跨及早白垩世。这反映了晚侏罗世开始的火山喷发,由南向北层位逐步由低而变得抬高起来。对于岩浆活动而言,便是岩浆活动过程的迁移性与地壳运动的穿时性。

五、新生代地层

研究区所广泛分布的新生代岩石地层有相当大的差异性。闽粤大陆地带在白垩纪后期大幅度大范围隆升背景上缺失早第三纪沉积,晚第三纪中后期至第四纪始在山间河谷盆地与滨海带,形成零星分布河湖相与滨海相陆源沉积间夹火山岩地层。

台湾海峡地带自白垩纪起始为大陆型地壳陆架裂陷,形成一套总体上经较连续的陆源碎屑岩间夹深源火山岩与生物源(煤、石油)的巨厚的地层体,它的基本特征在北东-南西方向上变化不大,而在北西—南东方向的横断面上为一巨型透镜体,且呈现出由早到晚的双向超覆与退覆。这套冒地槽沉积建造在邻近太鲁阁隆起带的部分,其以褶皱为主的变形程度自西向东逐渐由明显达至强烈地步。台湾海峡地带地层基本上为水体覆盖。台北地区晚第三纪沉积地层中叠夹火山热液蚀变体,构成典型的现代成矿作用。

太鲁阁地带的新生代地层是在台湾海峡沉积范围扩大的鼎盛时期形成的,现今出露保存于太鲁阁隆起带北、西、南及东南侧,分布零散。

台湾东部边缘地带处于陆壳与洋壳之间的过渡型地壳上,形成一套过渡型与活动型地层,此岩石地层整体上显示出横断面形态为一陆侧厚洋侧薄的楔状,其中有中—基性火山岩与次火山岩建造以及夹杂大小各异的外来岩块(蛇纹岩、砂岩等)混杂堆积。

以上四个地带新生代岩石地层的实质性差异,成为这一地质时期西太平洋的洋陆相互作用的一个典型地段。



区域地质概况~

一、区域地层
该区位于河北平原北部,新生代地层十分发育,但由于受基底构造制约和构造运动影响,地层厚度和岩性岩相变化较大。由新而老共有第四系堆积物和新、老第三系地层。
1.第四系(Q)
根据《廊坊地区南部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探报告》本区第四纪地层厚度为510m,其地层岩性由老而新依次为:
(1)全新统(Q4):厚度约26m,岩性多以灰、灰绿、黑灰和黄灰色亚砂土、亚粘土为主,其次为粘土,砂层只在局部出现,且多以粉细砂为主,厚薄不均并多含粉土。
(2)上更新统欧庄组(Q3o):底板埋深148m,厚度122m,下部岩性以灰黄、黄灰或灰、黄绿灰色亚砂土、亚粘土为主,砂层为中砂、粉细砂层,含钙质结核;上部岩性以灰黄、黄灰色亚砂土、亚粘土为主,砂层为细砂、粉细砂层,含钙质结核。
(3)中更新统杨柳青组(Q2y):底板埋深354m,厚度206m,下段厚度为96m,地层岩性主要以灰黄、黄灰夹锈斑和灰棕黄色的亚粘土为主,砂层为中砂、细砂层;上段厚度约110m,以黄灰、灰绿、灰棕黄色夹锈斑的亚砂土、亚粘土为主。砂层为中砂、细砂层,含钙铁质结核。
(4)下更新统固安组(Q1g):底板埋深510m,厚度156m,由冲积物组成,下部以棕红色夹有铁锈黄、锰黑、钙白等斑纹构成杂色粘土为主,夹有中砂、细砂层;上部以红棕色、灰褐色亚粘土、粘土夹中、细砂为主,含钙核。
2.新第三系地层(N)
区内埋深在500~600m以下,为一套冲、洪积相沉积,主要由砾砂岩、泥岩、泥质粉砂岩组成,底部普遍存在底砾岩层。是矿泉水和地下热水的主要产出层位,底板埋深800~1500m。
3.老第三系地层(E)
在本区埋深在800~1500m之下,为一套河流、湖泊相沉积,主要由砂岩、粉砂岩、泥岩组成,夹灰质页岩和少许玄武岩薄层。是本区主要的储油、气地层。底板埋深1480~3300m。
二、区域地质构造
廊坊市城市规划区位于中朝准地台(Ⅰ级构造单元)华北断拗(Ⅱ级构造单元)东部,隶属于冀中台陷(Ⅲ级构造单元)廊坊—固安凹陷(Ⅳ级构造单元)之上。其北侧与北北东向大厂凹陷相邻;南东与武清—霸州凹陷相接;南临牛镇凸起;西北面为大兴凸起。
本区断裂构造发育,活动断裂强烈,特别是第三纪以来的活动性断裂及隐伏断裂,是诱发本区地震的直接因素。4条较大活动性断裂分别是桐柏断裂、夏垫断裂、河西断裂和大王务断裂。主要特征见第二章。
三、地质灾害概况
廊坊市城市规划区属平原区,主要地质灾害有突发性地质灾害和缓变性地质灾害。突发性地质灾害有地震、地裂缝等;缓变性地质灾害有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等。
根据《河北省(包括天津市、北京市)地震地质初步研究》报告资料,廊坊地区(包括天津市)为全省六个地震活动较强地区之一,雄县—安次地震地质背景带上存在6级以上地震危险。
据历史资料记载,廊坊市自公元294~1993年底,全市范围内就发生了100余次地震,其中4级以上的地震49次,6级以上的地震3次,震源深度5~39km,其中8~25km的深度分布较集中。1994~1999年,该区域共发生地震79次,是多震区域。
根据河北省水资源局有关报告提供,廊坊市自20世纪40~70年代以来地面缓慢下沉,80年代后期以均加速度下沉。1981~1983年年均沉降21.51mm,1983~1988年年均沉降量为24.05mm,1988~1998年年均沉降量为30.47mm,至1998年沉降中心累计沉降量已达548.23mm,沉降范围逐渐扩大。
廊坊规划区尚未发现地裂缝。

从大地构造、区域地层、区域地球物理特征等不同方面进行描述

区域地质概况
答:一、区域地层 该区位于河北平原北部,新生代地层十分发育,但由于受基底构造制约和构造运动影响,地层厚度和岩性岩相变化较大。由新而老共有第四系堆积物和新、老第三系地层。1.第四系(Q)根据《廊坊地区南部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探报告》本区第四纪地层厚度为510m,其地层岩性由老而新依次为:(1)全新统...

区域地层简述
答:总之,本组具灰绿、黄灰、棕黄、紫红色等,整体颜色变杂,岩性变粗,砂砾岩层增多,岩石疏松,胶结性差等特征。 2.各组时代厘定与地层对比 (1)三号沟组:是一套含煤岩组,底部具底砾岩,依据岩性、岩相划分为三段。下段产水龙骨单缝孢属、具环水龙骨孢属、瘤纹水龙骨单缝孢属、外颗粒单缝孢属等蕨类植物为主,...

区域地质条件概况
答:为区内主要含煤地层之一,由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砂岩和煤层组成,厚51~79m,平均64m。共含煤16层,仅下部的一6煤层为偶尔可采,其他煤层均不可采。太原组与下伏本溪组为整合接触。(四)二叠系(P)下界起于标3顶界面,根据古生物化石组合规律及岩性特征,自下而上...

区域地层
答:伴随着构造的变化,地层厚度也会发生变化,在隆起部位地层变薄,凹陷部位地层将会变厚。而介质空间分布的不同也会影响地下热水的分布和动态变化。 (五)基底构造概况 1.秦岭东西向构造带 研究区北部—开封凹陷带内由数个凹陷和凸起组成。其中有中牟、开封凹陷、罗王凹陷及兰考凸起等,其轴线均为近东西向,当受其他构造...

山东省区域地质概况
答:2.3.2 地层概况 在全国地层区划中,山东省地层属华北地层大区晋冀鲁豫地层区和秦祁昆地层区,前者可分为华北平原、鲁西和鲁东3个地层分区,后者为祁连-北秦岭地层分区(鲁东南地层分区)。鲁西北-鲁西南平原区属华北平原地层分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属鲁西地层分区,鲁东丘陵区的西北部(鲁东北地区)属鲁东地层分区,鲁东丘陵...

区域及矿区地质概况
答:区域地层主要有古元古代粉子山群、新元古代蓬莱群南庄组和香夼组、中生代青山群等。蓬莱群近东西向展布,南庄组板岩属一套泥砂质碎屑岩建造,香夼组灰岩属碳酸盐岩建造,两者呈整合接触。中生代白垩系青山群,系一套英安质-流纹质火山碎屑岩、碎屑熔岩,与香夼组岩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矿床所处的大地...

地质概况
答:区域地层主要出露有寒武-白垩纪地层,其中以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喷出岩和火山沉积地层为主。岩浆活动主要集中在燕山期,既有大量的火山岩和火山熔岩,也有超浅成的次火山岩,以及大规模的侵入岩。主要金属矿产的成矿均与燕山期岩浆活动和演化有关,尤其是与燕山期的次火山岩、浅—超浅成的中性斑岩...

区域地层概述
答:表2-1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层序、主要沉积相类型及与构造的关系简表 (2)下奥陶统上部马家沟组除乌兰格尔凸起外,都有厚度不等的沉积。该组在盆地东缘发育灰色、黄灰色粉晶白云岩、泥晶白云岩、白云质页岩互层、深灰色白云岩夹石灰岩,厚201~309m。西部北段为黑灰色泥晶灰岩夹页岩,富含笔石化石;...

区域及矿区地质概况
答:赋矿地层主要为古元古代粉子山群张格庄组二段和三段大理岩、透闪岩夹变粒岩。矿区内发育燕山期花岗岩及各类脉岩,主要包括幸福山斑状中细粒含黑云二长花岗岩、王家庄石英闪长玢岩、煌斑岩、石英闪长玢岩及少量伟晶岩等。矿区内褶皱、断裂构造均较发育,近东西向的巨屯—上夼复背斜是矿区的主体骨架构造,...

区域及矿田地质概况
答:区域及矿田地质概况前人工作成果总结如下。 3.2.1 区域地质背景 毕力赫金矿位于华北地台北缘中西段,华北地台北缘早古生代增生造山带上,属古亚洲构造域组成部分之一(图3.1)。该带在中生代受滨太平洋构造域叠加,共同组成本区复杂的构造格局。 区域出露老地层主要为古-中元古界,包括南部的白云鄂博群和渣尔泰群,矿田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