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发明文言文?

作者&投稿:章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在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之后,才提倡利用文言文,取代传统的白话文;而提倡文言文的作家,当中包括鲁迅、茅盾、朱自清等。但文言文在初期,比较少人使用,这是因为白话文用了几千年之久,中国人一时三刻没法适应;孙中山先生在巡视刚落成的黄埔军校时,亲手写下了经典的名句:「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战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亦即后来的《中华民国国歌》(程懋筠先生作曲),这句说话,正是五四运动后才由孙中山先生所讲。  直至三十年代起,白话文才逐渐式微,才由显浅易明的文言文所取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田汉和聂耳,在一九三五年摘自经典国片《风云儿女》,用文言文去写出。(我国国歌大家耳熟能详,谨略之) 2007-08-09 17:05:26 补充: 希望大家不要把内容抄自 *** ,资料大家会寻找,不用劳烦大家。 2007-08-10 17:41:48 补充: 希望下面位仁兄,如果你知道两者有甚么分别,可以回应,不用攻击别人。 2007-08-11 15:49:06 补充: 我有详细的解释到
但很遗憾有人没有看清楚。
参考: 个人所知(绝不抄袭)
堂堂皇家辅警,竟然犯小错而不改,执迷不悟,实再悲哀......悲哀!
辅警大哥
如果你的中文老师见到一定会很伤心 ...... 你将文言文和白话文掉转了. 五四运动提倡的
我们现在用的
是白话文. 古代用的 (例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才是文言文. 我国国歌国歌是用白话文写的.
完全写错晒
你讲既系白话文
唔系文言文 你看.knowledge.yahoo/question/?qid=7007081102901&r=w
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以及模仿这种书面语而创作的历代作品。由于文言文并不是一时一地的一种语言,因此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区的文献,在语法和词汇上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在20世纪之前,以汉字书写的文言文,在中国以及韩国、日本、越南,使用在几乎所有正式的文书上。在韩国、日本和越南,这种书面语分别被称为汉文(한문,Hanmun)、汉文(かんぶん,Kanbun)和儒字(亦或字儒,Chữ Nho)。20世纪之后,在中国,文言文的地位被普通话白话文取代,而其他国家则开始采用当地语言的书面语。 [编辑] 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和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比较而来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以下所述各项特点皆为举例而未穷尽。) [编辑] 语法特点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词类及词序两方面。一般而言,文言文有比白话更多的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用作动词: 「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三戒·黔之驴》),名词「蹄」在此做动词「用蹄踢」。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名词「王」在此做使动动词「使……为王」。 名词用作副词,常与「然」(……的样子)连用: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聊斋志异》),名词「犬」在动词「坐」前作副词「像犬一样」。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与泉上者,醉翁亭也。」(欧阳修《醉翁亭记》,「翼」在动词「临」前作副词「像翼(翅膀)一样」。 文言的特殊词序也是显著特点之一。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谁」、「孰」、「何」、「悉」等置于动词之前: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丘明《左传》)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王曰:『缚者曷(通「何」)为者也?』」(《晏子春秋》) 与「以」连用的倒装句: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柳宗元《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卷石底以出」即「石底卷以出」。 文言文中常见通假字,出现的原因有作者的主观原因,如一时想不起此字;也有客观原因,如避讳等。 「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陶渊明《桃花源记》,「要」,通「邀」,邀请。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说」,通「悦」,喜悦。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春秋》),「熙」,通「嬉」,开玩笑。 [编辑] 词汇特点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词汇上有很大的差异。这个差异通常必须以词典或字典的形式加以条列,才能完整表达。不过,有个特点可以概括性地观察:文言文的词汇较为简洁,例如:相较于白话文的词以双音节为主,文言文中的词以单音节为主。
参考: zh. *** /w/index?title=%E6%96%87%E8%A8%80%E6%96%87&variant=zh-#.E7.89.B9.E9.BB.9E

~

文言文何时出现的
答: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

指南针文言文原文什么尾什么为中国四大发明
答:火药、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四大发明。原文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腊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

鲁班发明雨伞的文言文
答:1. 鲁班是怎样发明伞的 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没有伞。那时候,人们出门很不方便。夏天,太阳晒得皮肤 *** 辣地痛。下雨天,把衣服淋得湿漉漉的。鲁班想帮人们解决这个困难,心里很着急。他心里想:要能做个东西,又能遮太阳又能挡雨,那才好呢。鲁班动了好多脑筋。后来,他跟几个木匠一起在...

关于文言文的起源
答: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因此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并且不使用标点,在“白话文运动”之前,除了白话文小说外的文章均是由文言体写成,包含了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特色 文言文的特色如下:言文分离、历久不变、行文简练、古奥难懂。 优缺点 文言文...

钻木取火的文言文
答:1. 钻木取火文言文的翻译 一、钻木取火:1.原文:“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近水则食鱼鳖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于使(是)有圣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钻燧出火,教人熟食,铸金作刃,民人大悦,号日燧人。”2.翻译:太古之初,人们吸吮露珠的...

描写蔡伦造纸的文言文是什么?
答: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即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翻译:古以来都是把字写在或刻在竹片上,再编成册,那种用来...

《蔡伦造纸》的文言文翻译
答:2、原文: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永丰九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即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

我高中的语文老师上课只讲文言文,其它的课文都不讲?每天都是背、翻译...
答:我觉得祖先留给我们最大的遗产、最丰富的宝藏就是文言文,这是全世界任何国家民族所没有的,这个发明真正了不起!老祖先们知道言语文字会随着时代改变,如果将当时那些人的智慧、见识要留传给后人作参考,用什麽方法才能保存,叫后人见到之后就如同当面谈话一样,这才发明文言文。语言可以随时变,文言永远...

科技文言文
答:文言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得以传承下来,文言文功不可没。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五千年来,经过炎黄子孙一代代的创造和积累,中国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绵延不绝,其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列举了中国在一百多个方面对世界的贡献,并认为有许多古老的发明都...

火药发明文言文
答:1. 火药是什么样的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长达四千多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和发明家,首创了不少造福于人类的科学重大发明。其中,火药的发明就是其中一例。在公元七世纪唐朝初年,我们的祖先就先发明了火药,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火药的发明,对人类社会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