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泉镇的历史沿革 温泉镇的历史沿革

作者&投稿:殷勤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温泉镇因镇内温泉而得名。镇域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大部分为褐色土壤。镇内西山北麓曾被描述为“灵渊神瀵(地下喷出的水),随在涌现,不可枚举也”(《日下旧闻考》)。温泉村堂子山(又名显龙山)北的温泉,水温常年保持在36度左右,明代以前就开始用于沐浴。本世纪20年代曾建立“天然疗养院”。寿安山北的黑龙潭,“有泉从石缝间出,源源不竭,潴而为潭泓如也……四时不枯。若遇干旱以及涨溢,他山之泉亦或盈缩,而此泉自如,人尤异之。相传以为有龙居焉,号曰龙湫,又庙于旁亦曰龙王庙。”因此成为百姓求雨圣地。温泉村东有1936年冯玉祥等建的“辛亥滦州革命先列纪念碑”。附近有据传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前后曹雪芹居处旁的石桥。
历史记载表明,现温泉镇域在明代以前大体属昌平县(前身军都县),其中西南部唐末至金初可能曾属玉河县。明后期大体以今百望山至温泉道路为界,其北太舟坞、杨家庄、东埠头一带属昌平县(州),其南白家疃、温泉及高里掌、辛庄一带属宛平县。至清代康熙初年,温泉、白家疃一带划入城属地区,高里掌、辛庄一带为宛平县直辖地。1928年6月,城属地区划为北平市行政区域。温泉、白家疃一带和冷泉地区是当时“山后”仅有的北平市辖地,属西郊区,1947年3月,又划入北平市第十七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地是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的游击区,行政上属昌宛县(昌宛房、昌宛怀)工作范围。1948年12月,现镇域解放,分属北平市十七区、宛平县和昌顺县。在现镇域内十七区设温泉、白家疃两村(行政村);宛平县设高里掌、辛庄两村(属八区,后划为六区);昌顺县设东埠头、杨家庄(一称杨各庄)、太舟坞3村(属十一区,后划入六区)。
  1949年7月,温泉等地划归新设的北平市十六区(后改为十三区、海淀区)。10月,昌顺县改为昌平县。宛平县、昌平县1950年2月、6月两次调整区建置,高里掌、辛庄先后划入宛平县五区、三区,太舟坞等地划入昌平县二区。1950年10月,原属昌平县管辖的黑龙潭风景区划归北京市(属十三区)。1952年9月,宛平县撤销,高里掌、辛庄、北安河等10村划归海淀区。1953年5月,行政村改乡,现镇域设海淀区温泉(高里掌、辛庄并入)、白家疃乡,昌平县设东埠头乡(原杨家庄、东埠头、太舟坞合并)。1956年2月,昌平县划入北京市行政区域,东埠头乡随之成为北京市辖地。3月原温泉、白家疃和冷泉乡合并为新的温泉乡,昌平区原东埠头并入新的永丰屯乡。1955年底,当地实现农业合作化,到1957年初现乡域内温泉乡有“温泉”社,永丰屯乡有“曙光”社,直至1958年8月。
1958年9月1日,当时海淀区温泉乡及“温泉”社、“五四”社(冷泉)划归昌平区,和永丰屯乡等地区并入新成立的先锋人民公社。10月7日,先锋公社大部分(包括现镇域全部)又划归海淀区,并入新成立的永丰人民公社。1961年4月,永丰公社结束,以1956年初温泉、白家疃、冷泉、东埠头乡域成立温泉人民公社。1959年8月成立的冷泉畜牧场属温泉公社行政区域范围(1970年1月划归温泉公社领导)。1978年12月,冷泉地区划归东北旺公社(中日友好公社)。1984年4月9日,成立温泉乡,人民公社体制结束,乡集体经济组织定名为乡农工商总公司。1990年4月,温泉乡在全区农村率先成立乡经济合作联社(与乡农工商总公司为“一个组织、两个名称”)和各村经济合作社。1993年5月,北京市民政局批复同意设温泉镇。至1997年5月30日,海淀区政府批复同意,自即日起,撤销温泉乡,设立温泉镇,以原温泉乡行政区域为温泉镇行政区域。镇党政机关原驻白家疃村西部。2000年11月迁至白家疃村北300米处新址。



温泉镇的历史沿革~

温泉镇由原来的红桥镇和温泉乡合并而成。 清代为尽安乡三十六至三十八都和招贤乡十六都属地。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属第六区温泉乡辖地。新中国成立后属第八区(展坪区)。 明清时期东南部为招贤乡十四至十六都,其他区域为尽安乡三十五至三十七都。民国三十六年属第六区温泉乡辖地。建国后属八区(城陂乡一带属十二区),境内有温泉、流溪、铜山、菖蒲、中余5个乡。合作化时,建有温泉、青云、三桥等28个高级社。1958年属温泉公社。1961年析置温泉、安全、祝坊3公社。1968年复合并为温泉公社。1970年析置红旗桥管理区(1973年改公社)。1984年分别改为温泉乡、红桥镇。 1997年,红桥镇面积25平方千米,人口1.1万,辖车田、白浒窑、祝坊、古溪、官田、刘家6个行政村,镇政府驻白浒窑;温泉乡面积51平方千米,人口1.7万,辖温泉、桐山、六岭、翁坪、榆坊、中余、安全、杨源、流溪、水边、范源山、青莲山12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六岭圩。2001年12月,撤销温泉乡、红桥镇,合并组建温泉镇,镇政府驻红桥。

明时属于海州州直辖区域,属博望都,有博望镇、横沟镇、篓山镇、竹墩镇等清初袭明制不变横沟乡建国前属磨山区、白河区、建国后先后属磨山区、第八区、一区、五区、石榴区、苘湖区,1957年建横沟乡,1958年成立横沟人民公社,1976年成立温泉管理处1980年改温泉公社;1983年改温泉乡、横沟乡;1985年撤乡设镇;2013年2月,横沟乡整体并入温泉镇 湾子村有西汉永始二年古墓群。

新泉镇的历史沿革
答:新泉镇建制始于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为表正里,历史上曾为兵家必争之地,元至正四十三年(公元1305年),新泉筑城以御寇名为“汤背砦”。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设巡检司于此。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新泉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率领红四军先...

南泉镇的历史沿革
答:南泉,古称何家场。传说:明末清初,由于国内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激化,历经战乱,人丁锐减,加之连年灾荒瘟疫,十室九空。康熙政权统一以后,经过多次移民垦荒,外逃丁口亦逐渐返乡定籍。当时有一姓何的,绰号何包包,在此充任大保正,并搭棚开店,后被呼为何家幺店子。由于此地土质肥沃,气候宜人,物...

平泉镇的历史沿革
答:建国初平泉为全县十三区之一,1950年3月并入新城区,1953年恢复区建制,1956年区改为基点乡,由县直管,1958年撤销基点乡,改为乡,同年10月改乡为人民公社,1961年6月分设为平泉、洪河两个人民公社,1965年3月洪河人民公社并入平泉人民公社,1983年12月,将人民公社改称乡,1985年7月撤乡建镇。200...

玉泉镇的历史沿革
答:中东铁路通车后,采石、烧石灰等建材工业兴起,形成小集镇。玉泉之称始于东北沦陷时期的1936年,传说在镇内圈河东端有一眼俄人修的“玻璃井”,井下有泉眼,泉水爽口微甜。据化验测定比一般泉水重2%,遂将此地更名为“玉泉”,1940年改为玉泉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始建玉泉区,后改为第...

香泉镇的历史沿革
答:因镇北一千米的半山上有一处芳香四溢的泉水而得名。民国年间,建香泉镇,属陇县。1951年由陇县划入宝鸡县,设香泉区香泉乡,1959年为坪头公社香泉管理区,1961年设公社,1967年更名前锋公社,1971年复名香泉公社,1984年改乡。1996年,面积206平方千米,人口1.2万人。1997年撤乡建镇。2002年,代码...

新泉镇的历史沿革
答:原新泉镇位于湘阴县西南部。湘阴县城西南,西临益阳,北接岳阳,南通省会长沙,面积134.4平方千米,人口85920人(2009年末)。辖4个居委会、50个行政村、5个渔场,1个农科站,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镇,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2005年,撤销新泉寺镇、凤南乡、关公潭乡、车马乡、西林乡,设立新泉镇。...

泉江镇历史沿革
答:1995年,泉江镇的行政区划再次调整,原瑶厦乡和泉江镇的行政区域合并,镇政府设立在原瑶厦乡政府所在地。随后,2001年12月,上坑乡、盆珠乡也并入泉江镇,使其规模进一步扩大,现已成为遂川县规模最大的乡镇。在革命历史中,泉江镇扮演了重要角色。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曾三次带领工农红军入驻此地,...

宝泉镇历史沿革
答:宝泉镇的开发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那时这里主要由蒙古族居住,形成了两个重要村落——沃勒屯(现称永丰村)和雅布丹屯(现称护路村)。这些村落隶属于依克明安旗的管辖范围。清朝光绪年间(1875-1908),宝泉镇作为墨尔根城(今嫩江)至通肯城驿路的第四站,位于今永丰村,那时这里...

宝泉镇的历史沿革
答:宝泉镇一带开发历史较早,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形成了以蒙古族为主体的沃勒屯(今永丰村)、雅布丹屯(今护路村),隶属依克明安旗管辖。宝泉镇驻地是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墨尔根城(今嫩江)至通肯城驿路的第四站(今永丰村)。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划归布特哈副都统管辖。中华民...

温泉镇的历史沿革
答:24个居民小组;年未人口5474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042人。 温汤井地名的由来,本意就是指温泉。这可能是中国最早成名的温泉,在汉代就已声名远播,其主要是因为这里是井盐场地,由于盐特殊价值,温汤井在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兴旺千年。为贴近现代人的习惯叫法,1941年温汤镇更名为温泉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