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孟子的异同

作者&投稿:计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孟子》和《庄子》两部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寓言,孟子和庄子在寓言中充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阐述各自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他们在比喻运用的原因、目的等方面有相同之处,但两人的比喻在创作方法和表达效果上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一、《孟子》和《庄子》中比喻的相同之处 (一)运用比喻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代正处于中国社会的转型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原有经济基础发生了改变,社会矛盾不断加剧,阶级急剧变化,导致了整个社会结构、阶级关系都发生了激烈地变动和分化。汉代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十家,皆起于王道既微,诸子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就成为那个时代社会巨大变革的产物,他们纷纷到各诸侯国去进行游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是抽象的哲理与空洞的说教并不能充分地表达丰富的思想,也不宜于被更多的人们所接受,于是寓言就以其生动活泼的形象,含蓄幽默的语言,耐人寻味的哲理受到思想家们青睐,而作为寓言基础的比喻就被广泛地运用。 (二)运用比喻的目的 孟子和庄子在文中运用比喻都是为了更明确地说明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两个人所阐述的道理又多是抽象化的,比喻的运用将深奥的道理具体化和形象化,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而且有利于人们理解和接受他们的观点。如孟子用“揠苗助长”(《公孙丑上》)阐明做事必须按客观规律,用“二子对弈”(《告子上》)说明学习贵在专心,等等。庄子主张的“无用”的哲学思想,他在《逍遥游》中用“北冥有鱼”阐述“无所待”的思想;“惠子之樗树”说明人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事物本身没有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关键在你是否善用。 二、《孟子》、《庄子》中比喻的不同之处 (一)喻体的不同 孟子比喻中的喻体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具体形象的事物,有的则是独立的寓言故事。孟子是孔子的忠实信徒,以孔子主张的“言忠信,行笃散”为准则,在他的文章中就表现为一种心灵至诚、纯真外表,即以仁义为本来表现文学的性情,所以《孟子》中的比喻多立足于现实,所选取的喻体都是以日常事物、日常小事以及有典可查的历史故事为主。 庄子的比喻构思新颖、想象奇特,具有诗人一样的气质,乍看来使人不禁有一种变化莫测之感。就像庄子对自己作品的评价:“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庄子比喻的喻体多是奇特怪诞的事物,有很大的虚拟臆造性,似喻非喻、似真非真,极富浪漫色彩。而且是天地万物无所不容,古今人物、神仙鬼怪、草木_兽应有尽有,从《逍遥游》中“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的神人到“以恶骇天下”的丑陋之人;从“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到“安于坎井之乐”的井蛙,这些奇异怪诞的喻体形象增强了庄子寓言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比喻的表达方法 孟子的比喻语言自然晓畅,情节生动有趣,多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动人形象。在《离篓下》“乞_乞食”的故事简短精炼,描写齐人向妻子夸耀自己到妻子对丈夫地怀疑,再到妻子对丈夫的跟踪和齐人坟场乞讨的真相,以及妻妾在堂前的愧泣,最后写齐人回到家后仍然恬不知耻地在妻妾面前大摇大摆的丑态,情节完整而曲折,对齐人妻子怀疑、羞愧、哭骂的语言描写,齐人夸口、乞讨洋洋得意的神态描写,一个栩栩如生的无耻之徒马上就呈现在人们眼前。 庄子的比喻富于变化,新颖奇特。如《大宗师》写“子来有病”一段,使用了三个比喻:“父母与子”一喻,“镀金”一喻,“寐觉”一喻。前两喻,中间加一段正论,如层峰起伏;后一喻两句陡住,如峭壁斩然。《天运》写“孔子两游子卫”,接连使用“古今非水陆”、“周鲁非舟车”、“桔槔俯仰”、“柑梨柚可口”、“_狙衣周公之服”、“西施病心而膑其里”六个比喻,作六层转换,愈转愈活。由于运用六个比喻,便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礼仪法度”必须“应时而变”的道理。 (三)比喻的表达效果 《孟子》的散文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其中的比喻贴切而巧妙,蕴含哲理又不失通俗亲切,散发着朴素而迷人的艺术光彩。如《离娄章下》中:“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一连串的比喻,形象地勾勒出君与臣的关系,只有君对臣关心、爱护,臣对君才能忠诚,反之则不然。比喻通俗明晓,紧贴社会现实,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庄子的比喻从来就不是直接道破其旨意,而是以事喻理,只有通过联想,方能了解其中蕴含的喻意。庄子用离奇宏伟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编织了大鹏及学鸠的寓言故事,不仅是为了喻托自己“有所待不算逍遥游,逍遥游必须无所待”的思想,而且还隐含着用自然界中的大小两方面的鸟来影射人类社会的两个德能层次的人。 孟子和庄子的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不管是孟子的平易朴实的用喻,还是庄子的汪洋恣肆的比喻,他们的寓言以其深刻的哲理性,广泛的包容性和启示性闪现着智慧的光芒。他们都用生动凝炼的语言写人记事、精辟入微地分析事理来表达各自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与评论,都是我国文学史上璀璨的明珠。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中旬

~

庄子与孟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二)不同 正如庄子和孟子分别代表着道家和儒家两种哲学思想一样,《孟子》与《庄子》文学思想观点也有着相当的差异。《孟子》的文学思想中有很大部分都提到了人性本善,认为本质上的人性并没有邪恶一说,之所以出现世风日下的现象,乃是人善良的本性被乱世所蒙蔽,如同明镜蒙尘一般,所以治世的重点在于...

简述孟子和荀子关于人性论的异同点
答:3、出发点不同 孟子对“生之谓性”的说法并不全盘否定,人性和动物之性最大的区别是人具有对道德理解的属性,即人性的第二种属性。荀子对孟子关于人性的观点并不认同,他认为“性”是指人生来就具有的传统自然的属性,这种“性”是不能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效仿来改变的,然而人对于道德的理解和定义是通...

庄子与孟子的异同
答:二、《孟子》、《庄子》中比喻的不同之处 (一)喻体的不同 孟子比喻中的喻体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具体形象的事物,有的则是独立的寓言故事。孟子是孔子的忠实信徒,以孔子主张的“言忠信,行笃散”为准则,在他的文章中就表现为一种心灵至诚、纯真外表,即以仁义为本来表现文学的性情,所以《孟子...

孔子的“仁”和孟子的“仁政”的区别是什么
答:三、受众群体不同。1、孔子之“仁”重在一个“礼”字,他相当强调上下尊卑等级观念。2、孟子之“仁”的指向,却在于一个“民”字。四、侧重点不同。1、孔子之“仁”重在束“下”。2、孟子之“仁”重在规“上”。

试述庄子与孟子,荀子,韩非子在寓言运用上有什么不同
答:庄子和孟子两者的论辩都富于形象性,擅长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语言形象表现出来,但同中有异。《孟子》长于譬喻,而且运用纯熟、自然贴切,常将比喻组织在论说中,或直接用比喻性的形象说理,可以说《孟子》一书在形象运用上正处于比喻向寓言形式过渡的状态。书中也有一些纯正的寓言,比如“揠苗助长...

同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与孟子有何异同
答:《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所谓的行善指的是人性中存在着善的因素或者成分。后天修养则是要保持这份“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艰苦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的积极...

简述孔子和孟子君子观的异同
答:四、孔子和孟子君子观的异同 孔子在办学的过程中,提出了培养君子作为他的教育目的,明确的要求他的学生要立志做一个“君子”式的人物。培养“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的君子,一方面要学习一套“礼、乐、诗、书”的古代奴隶制文化知识,精通它,作为从政的资本;另一方面要“修己”,“修己”指的是“...

孟子与荀子思想的异同
答:2、不同点:(1)人性论:孟子肯定“性善论”,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荀子肯定“性恶论”, 他认为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它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为的因素。(2)教学思想:孟子主张“内发”,而荀子更倾向于“外铄”。(3)学与思:孟子比较强调“思”,主张深造...

孔子与孟子有什么区别? 脑筋急转弯儿
答:“子”的位置不同。孔子的“子”在左边,孟子的“子”孔子的‘孔’为左右结构,子的位置在左边,孟子的‘孟’为上下结构,子在上边,结合这是一个脑筋急转弯,答案为孔和孟两个中相同部分的位置不同,即子的位置不同。

孟子,孔子,庄子,老子之间的不同之处?
答:1、出生不同 孟子: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老子: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出生于周朝...